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48.指责他人前,先了解真相,再想想办法改变自己

     下面这一段罗辑思维60秒语录,对我启发蛮大的。哲学家丹尼特把人对世界的态度分成三种,分别物理立场、意向立场和设计立场。

    物理立场,就是我们觉得这是一个事实,我改变不了。

    意向立场,就是我应该去改变对方。

    而设计立场呢?就是只想我该怎么改变自己

       我们举个例子来阐述我对上面这句话的理解:

      比如:有个员工对薪资待遇不满,跟你提出离职。

      站在物理立场的你会想: 这个员工离职就离职吧,我也不能把你怎么样。

      站在意向立场的你会想: 这个员工是不是还没有看懂现在市场上竞争多么激烈呀!就他这个能力,他离开这个公司肯定会吃苦头,到时候还会回来的。

     站在设计立场的你会想:  我这个领导是不是哪里做得不好呀?是哪里让这个员工受委屈了吗?是不是让这个员工感到公司没有合理的晋升机制?再或者是不是他最近的工作压力特别大?他是不是想去其他的地方更好地证明自己?我到底应该去做点什么改变这个呢

      我们可以代入一下场景,我们在指责他人的时候,是不是常常站在意向立场呢?而且这个意向立场还是偏向自己这边的。就好比我们批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不懂事,吧啦吧啦说了一大堆,孩子都听烦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做到平心静气和孩子沟通,站在对方的物理立场来想想,他是不是还有更多的不满没有告诉我们?他是不是还有更多的一些隐形诉求,我们没有满足?或者还有一些事实真相,他并没有说出来。甚至他是担心或者害怕什么,而不愿意倾诉!

      我们更需要站在设计立场来反思自己,我该做点什么来改变自己,来促进亲子关系?是不是我最近太忙,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或者这个孩子是不是最近交友不慎、误入歧途,在学校那边,他遇到了什么难题搞不定?我要尽快去做点什么来弥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指责他人时,你在想什么?
角度与立场
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让人嫌?还有另一种解释,你绝对没想到!
如何在沟通当中避免生气,减少负面情绪?
智能何以涌现? || 浅谈大语言模型中的“涌现”现象
敏芊| 520我想和你一本正经的聊聊“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