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水浒传》思想与内容歧异的根源与启示
1
描述

用封建统治者的眼光来衡量,梁山上的人们当然只能算是“盗贼流寇”之流;《水浒传》却公开歌颂这些“盗贼流寇”,并为社会所接受乃至喜爱。

2
问题

如果你是封建统治者,你会允许《水浒传》这种作品存在吗?《水浒传》在封建社会成立和流传的原因是什么?

3
根源

作者必须为他们的行为提出一种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合乎社会传统观念的解释,赋予这些英雄好汉以一种为社会所普遍认可的道德品格,在这种总的前提之下,来描绘他们的反抗斗争。

梁山泊一杆杏黄旗上写着的“替天行道”的口号,和梁山议事大厅的匾额所标榜的“忠义”这一准则,就是作者为梁山事业所设立的道德前提。 

中国也有这样的传统:当一个时代的政治情形发生严重问题时,政权本身的行为也可能是“违天逆道”的。在这种情况下,由另一种力量出来“替天行道”,至少在表面的理论上可以说得通。如历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而《水浒传》正是通过大量揭露北宋末政治普遍性的黑暗现象,证明了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尤其“忠”,首先和主要地表现为对皇帝与朝廷的忠诚,甚至梁山义军的武装反抗、攻城掠地,也被解释为“忠”的表现——“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其实,梁山上不主张“忠”的也大有人在,像黑旋风李逵便动辄大喊“杀去东京,夺了鸟位”。只是这种力量始终处在以宋江为代表的主“忠”力量的抑制下,而最终把梁山大军引了投降朝廷的道路。

“忠”的道德信条既是作者无法跨越的界限,却也是这部小说在封建时代能够成立和流传的保障。  

4
结论

“替天行道”和“忠义”的前提,为《水浒传》蒙上一层社会所能够接受的道德正义色彩。在这种前提下,确实包含了许多与正统观念相一致的东西,不仅是对朝廷对皇帝的“忠”,诸如对清明政治的要求以及对“奸夫淫妇”的仇恨,也莫不如此。

但《水浒传》并不因此而失去它的光彩。它的前提其实是相当浮廓的、有时真有时假的,在这些前提下,同时也包含了许多与正统观念完全不一致的东西。小说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反映了民间尤其是市井社会生气勃勃的人生理想。

这也是前文讲过的文学作品中思想与内容歧异的表现之一,只不过《水浒传》的这种歧异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梁山好汉《水浒传》
《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思想
替天行道,忠义双全--博雅二小萌娃解读水浒传
『教苑心语』宋慧力 | 也谈《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
“魔君三部曲”之“忠义之烈”:郭英德老师讲《水浒传》(六)
看多少遍水浒传,你都不一定能看懂的东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