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想不到,八仙过海的故事竟起源于一场悲剧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登州三贤祠 沙向阳 绘图

登州三贤祠始建于宋代,专为祭祀北宋在登州任职的三贤马默、李师中、苏轼的功德,他们在登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三贤祠大门书刻“大宋功臣远,皇帝祝典长”之对联。明清时期,乡贤祠祭祀非常盛行,每年的正月十五开门祭祀,礼仪特别隆重。

马默

终结“八仙过海”的悲剧

在北宋后期,有这样一位循吏,他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曾是苏东坡尊崇学习的楷模;他到登州为官,秉公执法,终结了登州(蓬莱)“八仙过海”的悲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皇后马秀英是他的后代。他就是马默。

据《宋史·马默传》记载:马默,字处厚(1020-1100) ,北宋山东单州成武人。少年时家境贫寒,马默步行三百多里,前往山东泰安徂徕学院,拜石介先生为师求学。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北宋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马默天资聪明,好学不倦,在徂徕学院的一百多位学生中,他的成绩遥遥领先。

宋仁宗末年,马默考中进士之后,出任临濮(今鄄城)县尉,不久又任须城(今郓城)知县。马默为官刚正不阿,敢于直言。须城是郓城的治所,旧时一向有刑不上大夫的惯例,官吏犯法从不惩处。马默上任后,一改旧规,严格执法,对犯法的官吏不留情面,一律依法查处,致使郓城府大小官员个个害怕。郓城太守张方平对马默很是欣赏,特意推荐马默为监察御史里行。马默的地位高升了,但是他的行事风格不变,议论时政、臧否人物,仍然直言不讳。上司张方平曾私下差人告诫马默:“你总是这样心直口快,说话无所顾忌,就不怕连累推荐你的恩人吗?”马默坦诚回答:“承蒙张大人错爱器重,我不敢明哲保身,为自己打算。我这样做,正是为了报答张大人的知遇之恩啊!” .

马默为官多年,卓有建树,事迹很多,在此重点说一段他到登州任职的一个真实历史典故。

登州蓬莱是八仙文化的发祥地,“八仙过海”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北宋时期,“沙门岛,在县(登州府蓬莱县)北海中五十里。”《山东通志》记载:“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索内外军不律者配沙门岛。”登州蓬莱北边的长山岛古称沙门岛,四面皆海,是官府关押犯人的地方。沙门岛上的囚徒很多,但只有三百人的粮食配额。每当囚犯超过三百人,岛主李庆就把多余的犯人扔到海里淹死,两年的时间里竟淹死了七百多人。有不少囚犯为了活命,就偷偷跳到海里泅渡逃跑。但因沙门岛距离蓬莱海岸有五十多里远,很多逃跑的人游不到岸边就力竭身死。但有一次,有八个逃跑的犯人,靠着一些葫芦、树干等漂浮物,奇迹般地游到蓬莱城北蓬莱阁下登陆了。他们躲到丹崖山下的狮子洞里,后来被当地人发现,人们惊奇无比,把他们视为跨海而来的仙人。后经人们绘声绘色地传来传去,就演绎成了“八仙过海”故事。

宋神宗时期,马默到任登州后,他听到沙门岛无故杀人的事件后,立即招来沙门岛负责人李庆,严加责问:人命至重,朝廷既然赦免了这些囚犯的死罪,流放到沙门岛,你不善加管理,却因缺粮不报,草菅人命,无辜害死了数百人,你这是知法犯法,胆大妄为!马默继续严查李庆的罪行,李庆畏罪自杀。马默立即上奏朝廷,重新制定了《配岛法》二十条,对超过定额、且多年没有犯错的囚犯,转移到登州陆地改造,自此以后,沙门岛囚犯的生命得到了保证,登州再也没有发生“八仙过海”的恶性事件。

马默离任登州后,接任他的是大文豪苏轼。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10月15日,苏轼到任的当天,登州的老百姓在路上拦住他问:“大人为政爱民,能够见贤思齐,和马(默)使君一样吗?”苏轼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当地父老乡亲交出了超出预期的答卷。

后来,马默又改任广西转运使、徐州知府等多职。他每到一处,总是两袖清风,关注民生,恪尽职守,勤政为公。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他因病辞世,享年81 岁,《宋史》有其传。

李师中

人性化执法的“王佐之才”

李师中(1013-1078),字诚之,楚丘(今山东菏泽曹县)人。他从小志向远大,关心天下大事,十五岁就上书皇帝,上奏谈论时政,传为佳话。后来在任职期间,更是忠于职守,胸怀天下,每次觐见皇帝,多是陈述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进谏朝廷选贤任能、辞退毫无作为的庸官污吏等国家大事。

李师中考中进士后,曾任洛川县知县。他非常体贴百姓生计,关心农时劳作。每到农忙季节,对犯有罪过的农民,就及时安排遣送他们回去抢收抢种,农闲再返回继续服刑,这种人性化的执法之举,堪称奇闻,古今少见。

当地百姓欠官茶价值十多万缗(万缗,万串铜钱),官府抓捕了很多欠债者。李师中了解后,就采取了极为人道、非常温情的处理办法:他先让官府向百姓张榜公布百姓欠款情况,再召集各村长老,来劝说欠钱的百姓,最后,李师中亲自接见欠钱的百姓,替他们脱去手铐脚镣,晓之以理,告诉大家说:“公家的钱没有不还的理由,给你们多宽限些期限可以吗?”百姓被李师中的举动感动得掉泪,一一听命。于是他令各乡设置一个柜子,登记他们的名字,许下日期缴纳所欠的钱,村民可以陆续把钱投入柜子里,记载在账簿上后离去。等到年底,欠债者都按时缴齐了欠款。

官府把各县的粮食要集中移于遥远的边境,不便回转。时值隆冬,大雪纷飞,劳民伤财,有的粮户不得不以最低的价格卖给收购的商家。李师中就让人在本县路边设立收购站,凡是路过的粮户,愿意就地交售的,他亲自坐在仓库门口,手拿契据等待,几天时间,集粮万石。这样既方便了农家粮户,也为朝廷及时储备了粮食,朝廷很是赞赏,让其他县仿效他的办法。

宋朝熙宁初年,李师中被任命为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西夏人入侵内陆,李师中到任秦州知州(今甘肃天水)。皇上诏令赐给他《班超传》,给予鼓励。李师中虽是一介文官,但是他也略通兵书,临危不惧,调兵遣将,采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多次挫败西夏军队的进攻。

宋朝“熙宁变法”,俗称“王安石变法”。变法的宗旨是为富民强国,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变法十五年,也收到一些显著效果。新法立意虽好,但太过激进,有些本是利民的作法反而变成了扰民,最终以失败收场。此变法就遭到当朝一批比较显赫的人物,如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李师中等人的反对。李师中因为反对变法,被贬官降职,后来朝廷更替,要提升他到朝廷任职时,他却坚辞不受,就地辞官为民,落户于蓬莱。从此,登州蓬莱多了一户李姓大户人家,繁衍传承至今,成为蓬莱史志有载、族谱有纪、传世三十三代,历史最为悠久、分布村庄最多、人口繁衍最多的姓氏之一(蓬莱李姓有3.2万人之多,含其他支脉)。

李师中一生光明磊落,性格豪放,兢兢业业,勤政为民。他在任时,从不盛气凌人,务必以信服人,最为明察而且宽恕。史称他离任那天,“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当朝名流范仲淹、杜衍、富弼,都荐举说他有王佐的才能,但他性格耿直,说话过激,因此不被当朝有些人所容忍,故而遭到多次罢黜,其“王佐之才”也始终得不到施展,最后在右司郎中任上去世,终年66岁。

苏东坡

五日登州守,千年苏公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出身世族名门,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读书知礼,10岁就会写文章。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时考中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苏轼一生,在仕途中,对国事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政见,不肯随波逐流,不盲从,不徇私,始终表里如一。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是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典型。

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时年49岁的苏东坡被调任登州知军州事。10月15日到达登州,至10月20日,他上任才五天,又接到了朝廷新的任命,让他进京担任礼部郎中,成为有名的“五日太守”。其实,他恋恋不舍,在登州待了20多天,是11月上旬才离开登州的。时间虽短,他却入境问农,访贫解困,调研边防,整肃水军,发现问题立即上书朝廷,得到批复,解决了加固登州海防与百姓吃盐的实际问题,这实在是历史上少有的勤政爱民典范。

据蓬莱县志载:“蓬邑不食官盐,自宋代苏长公已条陈得免其累,询所谓仁人之言,其利薄哉!”苏轼深入民间,走村串户,亲至百姓家里,品尝菜的咸淡,走进灶户(制盐者)作坊,问询盐的价格及交易之难。百姓反映,官盐价格是灶户私盐价格的三倍之多,老百姓吃不起。他通过亲力亲为的详细了解,掌握了登州百姓生活中缺盐的第一手材料。他不怕触及官商权贵的既得利益,回到朝廷后,立即书写奏文《乞罢登莱榷盐状》,很快得到批复,朝廷下达了在登莱废止食盐官卖的规定,灶户与百姓可以随便进行食盐交易,朝廷只从灶户处收一次性盐税,从而让登州百姓解决了吃盐难、吃盐贵的问题。为此,当年登州辖区的蓬莱、牟平、文登、黄县四县人民,不约而同地树起了纪念苏轼《罢榷盐状》的刻石,共同表达对苏轼的高度赞赏及感激之情。

作为登州军州事,在到任的五天里,他视察海防,登炮楼、下舰船,深入兵营,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后书《登州召还议水军状》,对登州海防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海防建设的措施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朝廷批复同意了他的建议。从此,登州海防、边防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加强。苏轼在登州短短数日,先后写下两个奏折,一政一军,其利国利民的功德懿行,登州百姓世代传颂。

苏轼作为一代文豪,在短短几天里,还为登州蓬莱留下了《望海》《海市诗》《海上书怀》等十多篇诗文佳作及珍贵墨宝。在蓬莱阁保存的苏轼《海市诗》及手迹《书吴道子画后》楷书的碑石,充分见证了一代文豪的非凡艺术才华。此前,蓬莱阁只是耸立在丹崖山上默默无闻的一座普通建筑,经苏轼的着墨渲染,才真正成为了群仙毕至的海上仙阁,成为闻名天下的地标景点。正是有了苏轼的到来,蓬莱阁才极大地增加了历久弥新的人文生命力。苏轼曾题诗自慰:“莫嫌五日匆匆守,归去先传乐职诗”,清代张弓有诗盛赞:“赖有公来官五日,三山万古重蓬莱。”

登州蓬莱的百姓,对这位体察民情、关心民众疾苦的苏公,除了感激之情,还给予极高的评价和礼遇,特在举世闻名的蓬莱阁旁,建起了一座苏公祠,让子孙后代永世不忘苏公的恩德。《增修登州府志·职官》这样记述:苏轼“在郡未一月,即内召士民感化,深惜其去之速也,后立祠祀之,并祀名宦祠。”因此,民间传有“五日登州守,千年苏公祠”之美誉。

你可能还想看:

八月的晚上,烟台人最爱的三大娱乐活动

这个地方七夕节为什么初六过?七夕要吃哪三样?

按照防备核打击的标准,那时家家户户都在自家的院子里挖防空洞

莱阳的二乡师走出了多少位开国将军?

看王秀梅怎样把平凡生活淬炼成诗意哲学

来源 | 烟台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为官五日,留情千年
苏轼在古时蓬莱仅仅为官五日,为何蓬莱阁上为其建起苏公祠?
散文||在蓬莱:与东坡同行
寻迹东坡古登州
人生底事,来往如梭,苏轼用一支妙笔,以一封诰书追忆王安石平生
青未了 | 在蓬莱:与东坡同行(中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