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想记录下那黄昏的落寞--我为什么要写东北?

东北城市长春旧图概览

东北城市鞍山的点滴见闻

东北城市大连旧图概览

东北城市哈尔滨旧图概览

东北城市牡丹江旧影

满洲战后旧影——抗战胜利后的东北地区风貌

与中国其它地区相比,东北是一个有趣的地域概念。不在在这里的人,喜欢用东北这种方位名词来概括这片地域,而生活在这里的人,却习惯于把用辽宁、吉林、黑龙江这些确定的省域名称来区别。外人来看,本地人刻意的区别是无用的,也是徒劳的。

在全球的范围内,如果试图去寻找一处人类发展的浓缩地,一处见证从荒芜到繁荣,再到没落的土地。位于山海关之外的这片土地,似乎是一个有力的竞争者。

(东北地区地形地貌)

在中国工业博物馆,有一则记录着国有企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兴衰变迁的报道。一篇叫做《沈阳不相信眼泪》的文章出现在观众面前。这篇报道来自于1996216日的《中国青年报》。文章中的一些数据,让人无尽唏嘘:

号称大工厂的沈阳过去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中国建设的前30年里,沈阳市向全国输送了近40万中高级人才,提供机床20多万台,变压器2亿多千伏安、冶金设备60多亿元,是国家投资的3倍。

(计划经济时代,沈阳是东北重工业的中心)

这一小段文字,短小与冰冷,在当今一片嘲讽东北的声音中,显得如此无助与卑微,但其背后却是一片土地落寞的发展史,也是那里的人们早已无法拾起的记忆。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沈阳三菱重工厂房内景)

今年是振兴东北老工作基地战略提出20周年,如今再去回看当年文件上那些笃定与坚信的语气,这片土地的振兴似乎面临着难以破解的问题。仅仅以沈阳市为例,在新中国前进的30年,沈阳留下了50万退休工人和数量巨大的其他人员,在面临改革大潮时,如此包袱与几近无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这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难以为继。

(20世纪90年代,下岗成为几代东北产业工人的命运)

(20世纪90年代,下岗成为几代东北产业工人的命运)

199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小品演员黄宏的一句: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让他从此难以再赢得东北群众的认可与肯定。这句俏皮话似的顺口溜,在那些失去工作、没有收入、无以为继的北方筒子楼里,全然没有引起任何掌声。

201610月,在即将离开沈阳之前,趁着初秋依然闷热的傍晚,我特别喜欢在地铁三台子站附近工人村的那些楼房之间遛弯,似乎在头脑中充斥一些关于这里的记忆。我意识到我将离开这座可能成为我家的城市,与它做一个最彻底的告白。

(2016年夏摄于沈阳三台子)

(2016年夏摄于沈阳三台子)

(2016年夏摄于沈阳三台子)

(2016年夏摄于沈阳三台子)

201610月之前,我对这些曾经熟识的楼房,没有任何的特殊感觉。10月之后,我离开沈阳,也彻底离开这片生育养育我的辽南大地。此时我才明白,当年赵本山老师在春晚小品上的一句台词:说距离产生美,结果我一上楼,距离拉开了,美没了。对于我来说,这种感觉是如此真切,一千公里的距离,让我再回头望向故乡时,除了无比的乡愁外,已经无法回忆起那种美丽。此时我发现,只有离开,才能产生距离,而只有产生距离,才能真正地看与观察。

2017年初,离开东北大地的第一次返回,当飞机在桃仙机场平稳降落后,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离开桃仙机场去往目的地。在各地机场,都少不了长途开车拉送旅客的司机。这类人被称为跑线司机,名字生动而形像,他们每日活动的轨迹,就是从桃仙机场的航站楼到旅客家的楼下。

(摄于沈阳站站台,每次从沈阳市内出发,总是选择铁路。在建国前的时代,沈阳站作为东北交通枢纽,铁路运输极为发达)

驾车的师傅姓王,是鞍山人,他的口音让初识绥远官话而毫无头绪的我获得了别样的感动亲切,以至于我很快决定留下他的电话号码,作为以后回家出行的一种选择。王师傅很健谈,喜欢谈天说地,但是他很少提及自己,所经高速公路大概100公里。在我生活、工作于此时,100公里的距离被我视为天方归途。在我如今生活的地方,100公里的距离何止是近,简直可以算作近在咫尺了。

高速路上,王师傅最忙的事件就是使用放置在托架上的手机与不时的来电约定出行的时间,他会精准地计算出在航班起飞前何时出发,也会直白告诉乘客从直接走高速与从辽阳上高速收费上的不同。辽阳位于辽宁中部,同样是一座重工业城市。我曾经拜访过一户辽阳的老人,他们口中并不会提起辽阳这个字眼,取而代之的是辽化。

(辽阳是北方最为古老的城市之一,早在战国时代便已有记载,辽阳白塔建于辽代,虽几经战火依然存世)

197225日,经过毛主席、周总理的审批,决定将四大化式化纤项目中最大的一套化纤项目设在工业基础完备的辽宁,先后有10万工人走进辽阳开工建厂。19791月,辽化生产出第一批国产的确良纤维原料,成为中国最大的化纤生产基础。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的确良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而就在几十年前,这种面料却是时尚与潮流的代表,是父母辈所珍视的稀罕物件。日伪时代,辽阳就是橡胶制品生产中心,而计划经济时代,与一众东北城市一样,辽化厂工人是身份与荣誉的象征,超大型国企的出现,也形成了很多东北城市的独特气质,国企与企业并存,市政与工厂平行。

(辽阳橡胶工厂,苏军在拆除锅炉后的厂房内景)

(辽阳橡胶工厂,苏军在拆除工厂内部设备时,将厂房外墙破坏)

(辽阳橡胶工厂,苏军在拆除工厂内部设备时,将厂房外墙破坏)

(辽阳橡胶工厂,大型橡胶处理设备已被苏军拆走)

(辽阳橡胶工厂,内部设备已被苏军拆走)

(辽阳橡胶工厂,生产军靴、雨衣等产品的厂房)

这种现象,在紧邻辽阳的鞍山表现得更为明显。与如今已经成为鞍山市下辖的海城市或者是与海城市下辖的牛庄镇相比,鞍山市在历史上只是几处乡村,远谈不上城镇。在鞍山市的城南,有遗存的鞍山古驿遗址,在历史上,这里只是海城与辽阳城之间行进商旅的歇脚之地。鞍山的兴趣,完全是因为自身所蕴藏的铁矿资源,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军行军至鞍山汤岗子温泉一代,发现指南针失灵,又察觉此地地表多有黑色岩石,进而断定必有铁矿,随后便开始了大规模勘探。民国初年,日本资本取得了鞍山地区矿权,鞍山制铁所随之建立,并最终发展为日本在海外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

(日伪时期的昭和制钢所,鞍钢前身)

鞍山钢铁公司在最初被接管时,尽管经历过二战的炮火和苏军大规模的设施拆运,但依然保留了钢铁工厂的底子。在王崇伦、孟泰等第一代鞍钢人的努力下,这座工厂很快就恢复了生产,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来到鞍山旅游的人,很多会选择在行程中留出一站,用来参观鞍钢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仅是鞍钢的历史,更代表着新中国工业初创的壮丽过程。这里保留着日本始建鞍钢时的老一号高炉,阵列着众多鞍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物件,也展示着鞍钢产品在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鞍钢博物馆,高达70余米,重约2000吨的老一号高炉位于博物馆内部)

关于鞍山的故事,那位在出租车上奋力开车的王师傅是不会与我分享的。几年的时间里,我乘坐他的出租车出行,也算成为了半个朋友,许久之后,我才听到他在接送我的过程中唯一一句抱怨。

我也不知道我还有多长时间能退休。

我以为他是在显示自己身体年富力强,但是他的本意并不如此,王师傅说他是鞍山一家国企的职工。在鞍山这样的工业城市,给鞍钢配套生产的各类企业众多,但是它们都有着浓厚的国企背景,也面临着那个年代国企所面临的通病。王师傅不愿向我提起企业的名称,他认为向我介绍这些也没有什么用,他关心的只有一件事。

我还得交上七万块钱才能退休。

用他的话来讲,企业效益不好,职工退休金的相关缴纳上也有亏空,只有愿意补足拖欠养老金的人,才能顺利实现退休。与那些在三台子的筒子楼前把酒言欢,笑看岁月的人一样,他们都是被时代抛弃的人,而这些人的命运,就像那些经历过这片土地百年命运的先人一样,只靠口口相传,有时这种生活的无奈和记忆甚至都无处表述。在身边只有困难的受众时,困难甚至都不再有传播的动能。

(电影《钢的琴》中,刻画了一代掌握技术却失去工作的钢铁工人)

也就在那段时间起,作家双雪涛发表了作品《平原上的摩西》,而在几年前,以小众文艺而知名的电影《钢的琴》在前视频网站时代已经在青年中流传,而我则记得看见图像中箱货汽车的辽C牌照时内心的一阵激动。逐渐地,中文互联网上出现了东北文艺复兴的标签,黑土地、重工业、大雪、乐观、改革、抛弃、苟活这些词汇成为全国人民心目中的东北印象,随着肆意嘲讽的刻板偏见,被放大,被关注。

(近年来,“东北文艺复兴”成为热议,这片土地上蕴含的力量被以另一种形式展现出来)

原来世界上还有人记得这些被时代大潮裹挟之人的无奈与命运,哪怕是别人的一句嘲笑,至少说明这些落寞的人还没有被遗忘。如果有一天,他们的命运连惹人鄙视、被人嘲笑也难以实现时,那么他们的故事才真的结束了。

也就在那个时刻,我相信我也可以去为这回不去的家乡去做些什么。

我的答案是历史与回忆。作为一个已经离开家乡的人,我得以远远地观察与看待家乡的故事,那些早已无人注意的文献与著作中,那些被视为历史垃圾的书本里,可以发现这片土地曾经的过往。我相信通过回顾过去,可以安慰那些在这片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灵魂,追忆那些早已失去的故事与情感,于是我开始收集整理一切关于此地的资料和书籍,哪怕是那些书写于异国文字的散落片段,在我看来依然富有价值,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发现原来还有如此多的人在关注这片失落的土地,还有那些记录下此地生活的画面,我觉得有必要向我的读者和朋友来展示这些,告诉他们这里在昨日曾经发生过什么,昨日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如何生活。

去年阅读日本人草柳大藏的著作《满铁调查部内幕》,他考据详实,忠实记录下那些早期在东北大地上活动的日人身影,也点评了满铁这一机构在东北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他在书中,曾经记录过这些细节:

“在满洲住过或者呆过两三年的人,每逢谈到满洲的时候,总要说上一句“火红的夕阳”。

“我拉着女儿的手伫立在入一望无际的原野上,沐浴着即将西沉的火红夕阳的光辉之中”。

战败后,市桥明子历尽艰辛回到祖国,她最先问母亲的是:“妈妈,日本的夕阳为什么这么小呀?”

东北火红的夕阳,就像是黄昏前的回忆,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无法忘怀,而我,则要记录下那黄昏前的景色,从朝日到正午。

(我依然相信,这片大地的太阳,拥有他的力量。摄于2022年,从桃仙机场返鞍的路上)

(虽然黄昏,夕阳依然震撼心灵。摄于2022年,从桃仙机场返鞍的路上)

这些文字在不同的时间写就,在夏日某个午夜被强行拼凑在一起,就像呢喃呓语,也如意识流一般的狂言,总之,想向你吐露心扉。

未完待续……

低雾空间关注音乐、历史和文化,与听众和读者交流分享我们所热爱的一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鞍山、本溪、阜新、辽阳和盘锦五市开通了至沈阳桃仙机场的直达班线
虎跃快客最新班次时刻表(2月7日)
新中国钢铁工业从这里开始·鞍钢“五百罗汉”的故事——郝希英
#沈阳头条# #大连头条# 辽宁八大民航...
鞍山市民家门口就能乘坐机场大巴
到鞍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