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磨”出来的味道

——《珍珠鸟》磨课手记

拾景玉

说起“磨课”,心里不免有些戚戚然:不免想起接受任务时的惶恐,多方求援时的急切,一筹莫展时的伤心,众口难调时的无助,走上讲台时的紧张,和学生说“下课”时那一瞬间的释然……可也正是这各种味道的折磨,才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

上学期,校语文中心教研组围绕学校提出的主课题,确立了“主问题的设计”这一研究专题。围绕这一研究专题,学校要面向全区开展“践行新课标,聚焦主问题”的教学研讨活动,其中让我来设计一节汇报课。

接受任务后,便开始思考:上哪篇课文好呢?或许是性格上的原因,我更喜欢情感类的课文,自己对这类课文也比较能把握和融入。于是初选《黄鹤楼送别》,整篇课文的基调比较适合我,心里便有些底气。而且,2009年我也因此课获过“大市级评优课一等奖”,重新拿过来上,也是对自己的一次突破和超越。可后来同事建议,我带四年级的课,还是选本年级的课上比较好。在犹豫和纠结中,我放弃了《黄鹤楼送别》,选择了《珍珠鸟》。却不曾想,这一次的犹豫和纠结,让我开始了漫长的“磨课”征程。

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

《珍珠鸟》一文是作家冯骥才的一篇散文,名家名篇,本来就比较难把握,可抓的点太多,要想上出彩,太难。而新课标又提出语文学习要“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把教学目标更多地指向能力。那么,如何设计出一篇符合新理念,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设计呢?我开始思索,一遍又一遍的研读课标,细读文本,查阅资料,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这一课的研究中去了。那段日子,思考是我唯一的生活状态。研磨中,我的教学设计诞生了,满心期待地开始了第一次试教。

试教完了,自己也懵了。这是怎样的一堂课啊,我不在状态,孩子们也不在状态,更别说课堂生成了。有的,只是我的大汗淋漓,孩子们的索然无味。课后,我陷入了迷茫和无助……

夜深了,我静静地躺在床上,一直在想校长跟我说的话:“语文老师一要明白教学的指向——首先要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二要学会聚焦,选择这篇文本具有核心价值的内容;最后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想一想,这一课你最想教给学生什么?”是的,我要教给学生什么?《珍珠鸟》一文,细致地描述了珍珠鸟在作者的爱心呵护下,由害怕人到亲近人的过程,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道理。那么,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逐步信赖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以此为主问题,是否能够承接起整篇课文的教学?思索中,我对教案进行了二次设计。

这次,以主问题引领,紧扣“信赖的过程”这一主线,抓重点段落带领学生融入语言的海洋里,于是课的框架出来了,看来整体的思路是对的。但课堂上教师牵引的痕迹还是太重了,特别是第四自然段的处理,总是不尽如人意。如何让孩子通过自主学习解决“作者是怎样把珍珠鸟逐步亲近作者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是个难点。而且,因为课堂充塞的内容多、环节多,最后的写话任务没能完成。校长带着我和语文组的同事们,再次陷入了反思:怎样给课“减肥”,又该怎样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感谢我可爱的同事们,是他们给了我最真诚、最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只是望着这一堆的建议,我彷徨了:众口难调,每个人对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我该怎样取舍?又该怎样把这些观点融入我的设计,并落实到课堂实践中去?我毫无头绪,并为此愁眉不展。白天黑夜,醒着梦着,那只小小的“珍珠鸟”,搅乱了我一池的“春水”。

第二阶段:“为伊消得人憔悴”

思考是痛苦的,寻求突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那么一个瞬间,我甚至想放弃了,我找到校长:“咱换课行吗?这一课,我真的不会上了。”校长笑眯眯地看着我:“这一课确实不好上,但骨头越难啃,越要啃,总能找到合适的教法,咱们再思考。”并且,同事们也不厌其烦地听我试教,耐心地给我提建议,还不断地给予我鼓励和安慰。我又怎么能轻言放弃?

收拾好自己的情绪,当晚,我再次翻开了课本。

《珍珠鸟》值得挖掘的点很多,可时间有限,到底该抓什么?怎么抓?我开始了艰难的取舍。忙活到半夜,经历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的过程,终于,我又重新整理了一套教案。第二天,让我欣喜的是,校长对于第四自然段的设计也有了一个新的思路。为此还专门和我“同课异构”,让我去听。课后,和校长商量,择要而教是保证课堂时效性的前提,第四自然段的处理就用任校长的设计。他课上先让学生跟着老师画三个句子:1.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2.渐渐地它胆子大了……3.后来,它完全放心了。这样,先给学生一个整体认知的框架,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去发现作者是怎样把这个逐步亲近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如此一来,对于珍珠鸟逐步亲近人的这一过程,难点就突破了,简明而实际。接下来的几天,我与新的教案进入了磨合期。经过这段磨合期,我对新的设计逐渐理解,也逐渐接纳,更从中体会到校长设计的妙处,有了茅塞顿开之感。

教案定稿之后,我便进入了针对一种设计进行磨课的阶段。或许是因为不断地试教,让我进入了疲惫期,每次试讲只是过教案,我甚至忘记去关注学生究竟说了什么。校长一次又一次地提醒我:“再精妙的设计,若是没有了学生的参与,也会失去光彩。只有关注学生,富有教师个性的课堂才是自然、真实的,充满灵气和魅力的。”可我依然找不到上课的感觉,似乎总游离在课堂之外。校长在出差前找到我:“别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我们只要这个成长的过程,至于结果,努力了就好。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别让自己不停地试讲。目前,你需要做的是调整自己的状态。”面对校长的“减压”,我反思了自己,或许,真的是承载了太多公开课以外的东西,才让我乱了分寸吧。后来的两天,我让自己抛开课,不去想,也不去看。两天后,又让自己抛开所有公开课以外的东西,更投入地去练课。及时反思,总结得失,不断咀嚼自己的每句话,直到最终整堂课的流程都烂熟于心,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至此,我才有了些底气。

回想这段日子,每一次试教都是刻骨铭心的,和同事们一起不断推敲、研究,不断思考、修改。过程是痛苦的,让我切实体会到了“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阶段:“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终于迎来了上课的日子,因为是借班上课,心里还是很忐忑的。直到走上讲台,看到学生的那一瞬,心忽然踏实了。我知道,我一定会和他们一起共度一段最美好的时光。带着这份轻松,我和孩子们在课堂中共同经历了一次成长。汇报课上完了,思考却仍在继续。课后,校长又拉着我一起坐到了办公桌前:“第四自然段的处理上,我们关注到小珍珠鸟逐渐亲近作者的过程,学生也明白了作者正是抓住了小珍珠鸟动作行为的变化,才让这逐步亲近的过程更加清晰、具体。但是,后来让学生抓动作行为谈感受时,则又回到原来的老思路上去了。怎么才能更明确地指向写作呢?”任校长陷入了沉思……办公室的同事都说:“你们两人魔道了,课都上完了,还在磨。”

“磨课”,真的就是“折磨人的课”。可我只想告诉自己:我经历了,也收获了。在这个痛苦而又充满希望的过程中,让我借助了集体的智慧,不断矫正个人理解的偏颇,从理念到操作策略都经历了一次更新和洗礼。我和我的《珍珠鸟》一起感受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这就足够了。如果,再给我一次这样的机会,我依然会万分乐意再来一次。我愿意行走在“磨课”的成长路上,一路奔波,一路欢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记校长谈|课上,校长拿走了我的教案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教案设计的艺术(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河南名师武凤霞自叙成长故事(转)
【原创】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山西铝基地 王伟钦//难忘在541总部学校的日子(四)
较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