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对寒热虚实错杂的又一汤方

🎋 【1000天阅读挑战赛】

时间:2023年5月14日

进度:385/1000

分享者:青柠檬

分享书籍:《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作者:冯世纶 解读 胡希恕

分享章节:第六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起326条迄381条)

————————————

【重点摘抄】

🌱357.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胡希恕注: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即促而沉迟的脉,为表未解而里虚且寒之应;咽喉不利吐脓血者,为邪热不得外解,而反壅逆于上也;手足厥逆,泻利不止者,津血不足,胃气亦虚也;此乃正虚邪实,表里俱困,已属误下的坏病,救表救里,补虚攻邪,颇难措手,故谓难治,亦只有随证用药,以麻黄升麻汤主之。

二、【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一作菖蒲)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去心)六铢,桂枝(去皮)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先生对本条的注解,原认为此为误下所致的坏病,审脉与证,均不宜麻黄剂以发汗,其中必有错简,不释,亦未做方解。但有的笔记做了注解,如上述,供读者参考。

我们试做了方解和方证探讨:从本条的症状看属寒热交错,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属于阴证。从方药组成看,本方有越婢加术汤和大青龙汤之意,但用干姜不用生姜,又去大枣,又伍以知母、黄芩、天门冬、玉竹等清里上热,故治表里同病而发汗作用并不大。升麻“味甘辛,主解百毒,辟温疾、瘴邪”,为治咽喉痛的要药。方中即用麻黄、升麻、桂枝发汗以解表,又用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温中利水以止泻;既以黄芩、知母、石膏除热去烦,又以白芍、当归、玉竹、天门冬益血滋津,故本方所治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等症,当属表里不解,邪郁半表半里,而呈寒热虚实交错者。临床用于鼻窦炎、支气管扩张、咽喉不利、咯脓血而下寒明显者,用之有效。因此它不同于麻黄汤发汗,而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相类,似属治疗厥阴病的方剂,确否,亦仅供参考,有待探讨。

【我的思考】

 🌱先直译(必要时意译):

357.患伤寒病,经过六七天,使用猛烈的泻下法,就腹泻得很厉害,两手寸口的脉搏出现沉、迟,手脚厥冷,下部(尺脉)的脉搏诊察不了,咽喉不通畅,还咳嗽唾血,腹泻又越来越严重的,这是难治的证候,用麻黄升麻汤治疗。

让我们结合胡老先生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条文。

伤寒六七日,五六日是传半表半里的时候,到了六七天,就是由半表半里又要传里的时间了。大下后,就是吃猛烈的泻下药之后出现的一些问题。

寸脉沉而迟,这个寸脉就是指寸口、寸部,沉为在里,迟为有寒,尺脉的脉摸不到,说明下虚更厉害了,也就是促而且沉迟的脉,这是表没有解除而且里虚寒之应。手脚厥冷,这是虚其胃,津液虚,津液不布,因为前面经过“大下”了。

咽喉不利,这是有咳逆上气的情形了,吐脓血的,这是邪热不得外解,而且反而往上壅逆;手脚厥冷,腹泻下利不停止,津血不足,胃气也虚;这就是正气虚而病邪实,表里都困,已经属于误用下法的坏病,救表救里,补虚还是攻邪,都比较措手,这个病的寒热虚实非常复杂,又有热又有虚,所以说这是难治,也只有随证用药,用麻黄升麻汤治疗。

二、给出冯世纶先生的推荐处方:

麻黄10克,升麻10克,当归10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萎蕤(又名玉竹)10克,白芍10克,天门冬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白术10克,干姜10克。

煎煮方法:上十四味,以凉水10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取150毫升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让我们结合冯老先生的角度去理解本汤方。

胡老先生对本条的注解,原认为这是误用下法导致的坏病,这里的“难治”,可以“与麻黄升麻汤”还行,但是“主治”就说不过去了,要说难治就不能说主之。审脉与证,都不适宜用麻黄剂来发汗,其中肯定有错简,所以不注释,也没有做方解。但是,有的笔记做了注解,供参考。

冯老师试图做了方解和方证探讨:从本条的症状看属于寒热错杂,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属于阴证。

从方药组成来看,本汤方有越婢加术汤和大青龙汤之意,但是用干姜不用生姜,又去大枣,配伍知母、黄芩、天门冬、玉竹等滋阴清里上热,所以治疗表里同病而发汗作用并不大。升麻味甘辛,主解百毒,为治咽喉痛的要药,去年的“12月新冠”期间,运用升麻比较多。

本汤方,用麻黄、升麻、桂枝发汗解表,又用干姜、白术、茯苓、甘草温中利水用来止泻;既用黄芩、知母、石膏清热去烦,又用白芍、当归、玉竹、天门冬滋阴补血,所以本汤方可以治疗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等症,当属表里不解、邪郁半表半里,而且呈寒热虚实错杂的患者。临床上用于现代医学所说的鼻窦炎、支气管扩张、咽喉不利、咳脓血而且下寒明显的,都有一些效果。

因此,麻黄升麻汤不同于麻黄汤发汗,而与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相类,似属治疗厥阴病的方剂,是不是呢,也仅供参考,有待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麻黄升麻汤治疗一例鼻窦炎案
麻黄升麻汤随想
【一周一方】麻黄升麻汤证探讨及临床应用
【经典】伤寒论详解350~351
麻黄升麻汤浅析 ~
【经方求真】第035辑:乌梅丸治寒热错杂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