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工夫补充(转载)

儒家工夫补充

儒家修身功夫来自上古,是古代圣王的明心之法,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俗家修行法。儒家修身法参透性命,以事为修,一步登天直透中黄,是世俗的修法,特别适合大众,节约了时间,又把修德,练气,做学问,融为一炉。

为什么没人教儒家功?是前辈们自私?还是失传了?都不是。因为功夫的上乘境界不是功法而是心法,心法只能自觉,自省,自悟,只能讲些道理,即儒家的修法——“格物”完了。只有自觉的去学习《大学》《中庸》才会明白,这种自省自悟的事情谁又能够教? 儒家并不主张一味静坐,而是要在人情事变上用功,体会正邪。比如儒家强调要“慎独”也就是,谨慎独处,静坐也不是要像佛道两家一样要入静,而是要克省察治,排除己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以养浩然正气。

儒家的修炼是德,理,气 三者的结合。学问之道有三,曰:省察也,克治也,存养也。 儒家的功夫其实体系是这样的:六证修法的目的只为一个“得法”入门而已。从“知止”到“得”只是入门而已,是筑基功夫,儒家只有一个功夫叫“诚 ”。儒家功夫的顺序:“六证”相当于入门完成了格物致知,是得“法”的阶段,修完就能“得”“格物”的办法,正心诚意是格物致知的功效。也叫得“中 ”进而意诚。所以儒家功夫简单就一个字“诚”,所以陆九渊称为至简功夫。

中华文化经典《易》中的思想,周文王做了总结,也就是元'亨'利'贞,并写成爻辞。这是如何过得更好的办法,修身进德的办法,儒家入门首在立志。就自修自省上并不比佛道少多少,省事多少,就天人合一的最高层次,归纳起来就是道德二字。何为道德?孔子回答了:儒家《大学》中中庸之道的提出,更清晰的指出五达道,三达德,这是修道也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孔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庸的思想是一个伟大的发展,是把上古修炼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显然孔子是道统的传承(上古十六字真传)者,因为有“中”的道统,这就是中华核心文化。

儒道两家渊源极深,同源而不同流,儒道两家同来自《易》,儒道两家的区别 :道家是地道贵在守雌,自然,无为无不为,是在学地道无为而万物得养;儒家是天道贵在行。知行合一,以人应天,是在学天道有行而万物有本末始终,儒家有为有不为曰:天理。故一个是天一个是地成为儒道两家的分水领,用儒家解释道家或道家解释儒家都是错误的这必须搞清。过程来看儒家还强调知行合一“天下惟此事,父不能传之子,父不能传子,师不能传徒,此道只能自求”,是一条力行之路。

儒家和道家在汉朝开始分道扬镳,上古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被两家继承了下来,但渐渐失去本来面目。儒家被统治者看中,开始科举之后修身的本质渐渐消失,成为只会摇头晃脑的腐儒,儒家经典也被删改的面目全非,习气练剑的越来越少,汉唐时读书人是佩剑的,文武双修比较彪悍,书和剑成了读书人不灭的梦。宋时完全成了一种贵族装饰,明清时后来连装饰也没有了,这也是中华民族衰落的开始。儒学在明朝开始复兴,修道方面以王阳明为代表。儒家文化本质为修炼文化,心学是修炼学而非哲学了。

儒释道三家静坐法,均以心性修养为主要对象,其全体大用,均以心性为本。佛家以“明心见性”为工夫,为头脑,道家以“炼心炼性”为工夫,为头脑,儒家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儒家重养气,佛家重见性。道家重练气,内观,儒家重养心,内省。养生功夫就在于化后天之气为先天真气,以达到延年益寿。人心指后天的私欲,道心指先天本性,所谓“人心惟万虑之主,道心为众道之本”。儒家修法为什么称浩然正气呢?孔子认为,天地间浩然正气乃是宇宙万物生生化化之根本。有极图就是天人合一图,是旋转的先天太极图,儒家修真图,实际就是取中间道那个漩涡,所以叫“中”孔儒正气功,道法自然,实际上就是持中中正,谓自然之道法。

何为“中”?

《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可见《中庸》实际上是孔门心法,《大学》是体系,两书是一体的,这和朱熹的看法一致——中庸之道就是孔子哲学和修养方法的精髓,不然孔子怎么能成圣人,中庸就是成圣进学的方法。

中为道体,尧、舜、禹、汤、文、武、孔、曾、思、孟等历圣相传之大道,只此一“中”字,亦即是中道。老子并不言丹道,只言“守中”。丹道是养生家的杰作。

 《中庸》除开宗明义标提“天命之谓之性,率性之谓道”外,其言以至诚尽性时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此明示人以如能修其率性尽性工夫,扩而充之,即可与天地参。这全是一套最简要明白的“天人合一”工夫。所以,儒家功夫又称一贯功夫。天人合一时感觉天地就是太极图,太极就是“中”。可见中正之道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太极之道。

《大学》提“正心诚意”,《中庸》提“率性尽性”,孟子除提“存心养性”外,又提“尽心”。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心养性,不但为尽心尽性之本,且亦为炼心炼性与明心见性之不可欠缺的工夫。道家之炼心炼性,固须从存养下手;即佛家之明心见性亦然,不存之何以得明?不养之何以得见?且也,明之之后,犹须存之;见之之后,犹须养之,久而弥光。不然,修证工夫,于证得明见之后,固可立地成佛,然于明见之后,亦可立地失之。夫心性之存养,即于成圣成道成佛以后,仍不可有一时之失,不可有一念之动!稍一懈怠,此心一放,即尔败之。故必须守而勿失,死而后已方可。历来儒家中人,好剽袭佛家明心见性之旨以为用,庶不知儒门更有最上乘家珍在也! 心性原只是一件,分而言之,所以为方便说教也。举心即性见,举性即心存。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不但此也,天与命与心与性与理与道,要皆是一体。亦可以说,皆统於道。分于道而具异名,名异而体同也。“天地与我同体,万物与我为一”。言理如是,论工夫则尤然。由静极定笃中,自家心上,自可证到。大程子曾云:“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又云:“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又云:“性之本谓之命,性之自然者谓之天,性之有形者谓之心,性之有动者谓之情。凡此数者,一也。……”孟子曰:“自求即得。”自求者,自求于吾心也。举心,则性自在其中矣;举性,则道自在其中矣;举道,则天地万物自在其中矣!故言孺家之道统圣脉,一是以存心养性为工夫为头脑。或问:“心性存养之道及其下手方法如何?”曰:“要亦静而已矣。心之体本静,性体亦然。感于物而动,缘于欲而动,动则失其本,而违于道矣。道不可须臾离,故心不可须臾动。天地万物,生于静而长于静,失于动而亡于动。余故曰:'静罔不吉,动罔不凶。’此古哲之所以谓'一动不如一静’也。《大易》所谓'寂然不动’者,所以存其本心,养其性体也。所谓'感而遂通’者,在其寂然不动,则湛然无物;湛然无物,则洞然虚明;洞然虚明,则有感即应,应而遂通矣。其所以能应而遂通者,盖洞然虚明,则灵觉不昧;灵觉不昧,则一神独耀,则无知而知,无得而得,不能而能,不神而神。故能有感斯应,而应无不通也。”“究竟何所守?”曰:“此中自有虚无窍,直透鸿蒙末判前。”一者至善之地,无对待之体。儒家以中为道体,道体虚无,难为言说,故立一以为用。尧舜心传曰:“惟精唯一,允执厥中。”此心能一,方能得中。惟一由中生,中由一立。由中而生一,是“无极而太极也”也。由一而立中,是“太极本无极”也。言无极则为先天之学,言太极则为后天之学;用无极则为先天之功,用太极则为后天之功。故守无,可以致一,守一,可以制万。道家《洞玄经》谓:“万卷丹经,不如守一。”余亦尝云:“圣学大要,全在守一。”夫子自谓“吾道一以贯之”。所谓一以贯之者,即以一贯之也。一者绝对体,在心为良知良能浑然未分之本体,一动心起念,即为二矣。二则有善恶是非之对待,而天下之纷争起矣。夫一,又为《大易》之元也。《易》谓:“元者,善之长也。”又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故一又为无思、无虑、无念、无欲时之至善之体。伏羲画卦,以一画开天地;尧舜禹传心,以“惟一”开中道;老子以“抱一”为天下式,佛以一合相告须菩提。凡此皆绝对之一元论也。天地万物,莫不有“对”;合其“对”而为一,则不独“对”可合,万殊亦莫不可合。守一之极,则自可建立阴阳之统一观,心物之统一观,内外之统一观,人我之统一观,生死之统一观,时空之统一观。此为齐万不齐、同万不同、通万不通、化万不化之心法也。守一之法,有存心守一法,有系心守一法,有制心守一法,有寂心守一法。佛《遗教经》谓:“制心一处,无事莫办。”“制心一处”,即制心守一也。然实不若“存、系、寂”三者工夫之较自然也。大程子力倡“主一”之说,复谓“主一无适,敬以直内,便有浩然之气”。实不若以“守一”为内圣之功,更为明畅易晓。就圣功上言:寂心守一,凝神默照,集义养直,不摇不动,则天地气象与圣人气象,亦自油然而生。孔子告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六字实为圣道心传,虚字吃紧,最宜注意,端则中正,虚则窍存。守此一,即此窍也。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人得一以圣。”故曰:“得其一,万事毕。”何以得一?曰:“守则得之,不守则不能得也。”丹家教人“一念规中,可以入圣”。

儒家有动静二法克服了静坐之后的散乱,这比佛家的念佛,道家的时时守丹田更为实用,也更适合俗家,因为儒家有在事上练功的方法,除了静坐(静存)之外,生活也是练功,而且越是心烦意乱练功效果越好(动养)。

自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以至孔子而迄孟轲止,圣圣相传,皆言道而不言理,传道而不传理。所以然者,以举道而理自在其中矣!宋儒之特举理字,以立理学,除标新立异别开路径而外,岂有他哉?韩愈力倡道统之说,宋儒意欲创“理统”以继“道统”,井求之于禅释;且后分裂道术,各执一端,而有程朱陆王之千古公案,纷争不息。

要做大人(君子)是为人生的幸福而修,是为做人而修的,是为提高智慧品德(进学)而修的为己之道,儒是正襟危坐的。“知止”就是把恶心、散乱的心能止住。“知止”重在一“知”字。儒家说知礼,等于佛家说守戒。再进一步知善恶忠伪,再进一步知仁,及孔子说“知天命”。知能进一层,则功夫也更进一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修身的过程包括: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格,至,诚,正为修身的过程,就是由不正到中正。所以格物就应该是调心的开始,是心态归于诚正的过程的第一步,格物和知止意思相关,格物就能知止就能入手。总的来讲个人认为大学之道就是中庸之道,就是体认天理。

“诚”有人把它当作一种修法,诚意就是不自欺,也就是慎独的修养,其实这是生活化的练功,和礼一样是时时体天理的修养方法。其功效: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修身的根本在正心。

 阳明先生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有以致知为至极其良知,格物为格其非心者。又谓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致者、至也,至极其良知,使无亏缺障蔽。以身、心、意、知、物合为一物,而通为良知条理;格、致、诚、正、修合为一事,而通为良知工夫。意心身都来格物上用功,格物即止至善也,无非随处体认天理,体认天理,即格物也。致知,乃格物工夫;其云格物,乃致知功效。在者,志在也,志在于有功效也;致者,思也,“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格者,法也,有典有则之谓也。 

程子:“格者至也,物者理也,至其理乃格物也。格者正也,格物就是正物,物者事业。大学这部儒家经典传承的是上古文化,传统的文化上修身包括进学的方法(修真),还有品德的修养不注意品德的修养就不是华夏儒家文明了,道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这么重要的东西在儒家的核心文化中应该体现出来!

《大禹谟》载舜命禹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即是历史上有名之十六字心传。“大道常存文字外,真途不在语言中”。在此,人心与道心,只是一心,切不可作二心会,由其下句之“惟精惟一”,即可证之。其工夫头脑在教人以人心合道心。道心即天心,故亦即是以人心合天心工夫。以人合道,以人合天。此为最高之综合原理,与最高之相应原理,最吃紧处即在此。在求其合之以前,先须修“应”字工夫。以人应道,以人应天,也就是以道率人、以天率人之意。本天道以立人道,本天德以立人德,本天心以率人心,本天性以率人性。人则体而应之,修而合之;合与不合,再印而证之;印证不二,即得中道矣!一般人恒言“天人合一”,究竞如何修?如何合?如何一?干圣不传!实则全在吾人心地上入手,从心上起修,从心上求应,从心上求合。合则同,同则一,一即所谓绝对本体,唯一不二,不二即中。中则至善,至善即道。《大学》之“止于至善”,即止于中,止于道也。《仲之诰》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心,以礼制心。”《大学》之“明明德新,民止至善”,与此诰若合符节,其为道一也。其次如舜命皋陶曰“民协于中”。《中庸》记孔子赞舜,亦称其“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孟子称汤曰“汤执中,立贤无方”。箕子陈《洪范》于武王,其所言“皇极”,亦即建立中道于天下也。故曰:“会有其极,归有其极。”子思之中庸,即中道也。执中之执,即“择善固执”之执。执而守之,守而行之,行而成之,成而勿失,则证道矣;是故执中即守中也。孔于不云乎:“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此所谓守者,如神龙养珠之守也。中体无声无臭,无形无相;守则存,存则化,化则著,若则成,成则生;化化不已,则生生不息,而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亦可与万物合其情,与万事通其理,而无适不善,无用不宜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这应该是《大学》中的核心(大学之道),在我看来明德和至善本为一体互为表里,明明德是体至善为用。什么是至善?当然就是中庸之道!这样一切就明白了《中庸》之道就是至善之道!这样《大学》《中庸》就能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能把儒家十六字真传的要害“执中”的心法圈了进来。这就是开启宝库大门的钥匙。通过修炼较长时间的静坐达到心体“澄莹”的境界,获得一种神秘的心理体验和心灵飞跃。杨慈湖也主张静坐得悟,他还把这种方式称为“反观”,说:“尝反观,觉天地万物通为一体。”“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无际而非量,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心生万物,万物有心,心物互化,合而为道!修心为上,心外无理,这就是儒家对“道”的理解。

儒家修行的心法知行合一是儒家的真谛,所以按照传统还是不教方法,自己研究《大学》《中庸》研究出来才真正是自己的,这就是身体力行!儒家气功不是普通的养生方法,要靠自己体贴出来通向真理道路来,因为“知行合一”是儒家修行的必由之路,做到才能见到,见到又要合于天,今天体会出来一点就要去做。这就是儒家心性之学或悟道的特点。儒家板块里不是有几篇是新手写的体会吗?修儒就是这样修的,不只是打坐,是力行之路。所以儒家道修行就一“合”字,合天之德就是天人合一。一旦返回先天之后,可以和宇宙相通,吸取宇宙能量,人体如漩涡之中心,宇宙能量自然进入中脉。所以儒家功力增长强劲,称浩然正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教指南-道学入门-儒家内圣静坐心法
儒家內聖靜坐心法
《中庸》讲记(77)
儒家圣功神化之道/萧天石
儒家内圣修养心法(四)
明儒學案/蕺山學案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