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豆瓣 9.4,再版 11 次,人生必读的一本书!
和27万读者一起读书、写作、思考、觉醒...
让成长不再孤独!

今天来分享一本非常硬核的书,《社会心理学》。

这本书太厚了,707 页你敢信,拿在手里看一会,手都酸了,是我读过最厚的一本书。

它也不是普通的书,而是一本大学教材,目前已经再版 11 次,豆瓣评分 9.4 分。

这本书读起来是有难度,属于非常硬核的书,第一次读完真的是一次知识洗礼的感觉。

好,废话不多说,下面就来解读一下这本书。

今天要分享的主题是,社会的感知与判断。

这个主题,听上去有点抽象,但看完学到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它让我想清楚了很多过去困惑的问题。

比如,日常生活中,哪些漏洞百出的谣言,会被那么多人相信?

比如,对某些明星本能的不喜欢,无论他做什么事,都会被取决为动机不纯。

这些都属于“动机性推理”,也就是今天要讲的主题。

日常生活的感受和判断,是如何形成?是如何被影响?都会被哪些因素影响?

人为什么会固执?仅凭感觉做出的判断靠谱吗?如何应对过度自信?

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和知识点

日常生活中的判断,并非都是理性全面的,大部分仅凭直觉,当时的心情,甚至是被情境刺激的结果。

好,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讲。

许知远说,要带着偏见看世界,如果没有偏见,又何谈自己的看法。

偏见就是个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因为受到文化、环境、知识和经历的影响,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的。

局限的镜头,只能看到局部的真相,所以偏见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认知方式。

如果没有偏见,我们都没办法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我们只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去观察这个世界。

今天来讲一讲,我们是如何被影响感知和解释的,多了解一点,对我们避免被偏见影响还是很重要的。


1/生活中的感受是如何形成的?

这个要先从启动开始讲,启动就是唤醒某些特定联系。

我们会因为看到某个画面,听到某个词,就产生一系列的联想,这个联想就是启动你的感知。

比如,你想起某个朋友,想起名字以后,马上就连带想起他的性格特点,一起发生过的事。

生活中也有启动效应,比如,你看恐怖片的时候,听到什么声音都会联想到恐怖事件。

这个启动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际的应用。

比如,有理论叫做“峰终定律”,意思是说,一件事的体验,峰值和结束的感受有很大关系。

比如,去宜家逛一天,人感觉累死了,在过程中脑子里想,以后再也不来了。

结果快离开宜家的时候,吃到一个 2 块钱的冰激凌,瞬间感觉人舒服很多,这个就是你逛宜家留下的最后一个感受。

而这个感受,就符合峰终定律,结束时的好感受,会压过过程的痛苦感受。

去迪士尼也是一样,过程走的累死了,最后坐在地上看一场灯光表演,人不仅休息够了,还能看的过瘾。

这个感觉,也会让你忘记过程的痛苦,想着,下次我还要来。

这些案例,都是在说明,环境会影响人的感受,甚至可以通过环境来操纵人的感知,也就是触发和启动你的某些感受。

这个也可以理解成,注意力残留,人做一件事,会受到上一件事的影响

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知识点,就是具身认知。

人此刻的感受,会影响他的行为,比如,你很开心,看到别人就会流露出笑脸,别人看到你的微笑也会对你微笑。

还有,人在拿着热饮的时候,会对别人更热情一点,也会表现得更加慷慨。

人的身体反应和心理程序存在关联,一旦身体出现某种感觉,也会影响个人的认知判断。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很帅,嘴角就会露出微笑,在认知上也会亲近的感觉。

身体的温暖会强化社会温暖,社会排斥则会让人感觉寒冷。

生活中,经常说,心都寒了, 其实也是这个意思。


2/先入为主的判断,大部分时候都是对的

平时,我们经常说,不要被第一印象影响,尽量不要做先入为主的判断。

其实根据数据统计,除去那些特别明显的偏见和逻辑缺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知觉和理解都是正确的。

也就是说,人们互相之间的第一印象,大部分都是对的,起码正确的比例要比错误的要多。

比如,很多人,看到的第一眼,基本上就会给你留下一些印象。

比如,有人刻薄,有人强势,有人懦弱,有人贪心,这些在社会上待久的人,都是可以一眼分辨出来的。

虽然存在刻板偏见的问题,但是人对事物的第一印象,对的比错的几率要多得多。

而且,很多时候,人都是一次性博弈,也就是说,只打一次交道,仅凭这个判断就够用了。

而那些,反复打交道的人,自然有其他识别方式,也就是说,第一印象识别法和反复验证的方式,应对不同的场而已。

走在大街上,有人找你借钱,你会反复思考,验证他的合理性吗?

不会,你只需要走开就好了,这个是便捷应对方式。

不然,什么事,都停下来思考半天,那正常日子都没法过了。

直觉也好,刻板印象也好,都是为了应对那些,即使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场景,这已经是为了降低耗能的最好方式。

直觉和第一印象,之所以好用。

这个其实跟贝叶斯推理训练法差不多,都是在实战中一次次的训练出来的, 跟 GPT 一样。

我们不知道,这个判断对或者错,反正,判断完,就会有一个反馈,要么你判断对了,要么就是错了,错了就调整判断, 对了就继续。

最终留下的,就是我们所谓的第一印象和直觉判断。

以上呢,算是给第一印象的认知,做一点解释。

不要看几本思维谬误的书,就把直觉判断贬低的一无是处,每个知识都有局限,只是应对的场景和需要不一样。

正确的面对知识,有好的,自然就有坏的, 我们学习,就是为了降低错误的影响,提升正确的使用就可以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先入为主的信念,对大事的影响。

就是说,小事直觉判断,也无所谓,凡事出错损失也不大,我们真正要注意的是,直觉判断对大事的影响。

比如,买车,买房,结婚,找工作,选专业,这些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事,就要尽量避免直觉判断。

特别是做生意的人,更加要学会,避免被某种信念影响判断,因为一旦你形成了某种信念,它就会影响你对其他所有相关信息的觉知。

比如,你觉得某个人是坏蛋,仅仅是朋友对他没有负面评价,就觉得朋友说的不对。

这种信念一般是先入为主,或者被某个特定事件影响了。

比如,球迷总觉得自己的球队被错判了,而对方犯规时裁判总是视而不见。

除了固有的社会和群体态度,对个人的先入为主印象,也产生了惊人的影响。

当你对一个人形成印象后,后面会主动寻找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这个是证实谬误。

其实别人也是这样看我们的,这里面还有一种现象,叫自发性特质转移,意思是你跟什么人接触,别人也会把你认定为跟他们一样的人。


3/比起第一印象,更值得警惕的是“固执信念”

第一印象有实用的地方,也有它不足的地方,不过对于结果来说,代价大部分是可以接受的。

更关键的是,第一印象,是可以调整的,就算是第一印象出错了,随着后面的接触,印象认知还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你看到一个人,第一印象凶神恶煞的,感觉很不好了,后面有一天,你看到他,抱着一只小猫,这个时候,就会改变对他的印象。

但是固执信念就不一样了,不仅不会改变,而且还会得到自强化。

人一旦形成某种信念,走完了逻辑检验闭环,就会把它当成不可改变的真理,其他人就很难再否定这个信念。

不仅很难改变,还会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强化这个信念。

我们经常说,上年纪的人很难改变信念,就是因为他的认知信念已经固定了,推翻信念就是否定自己,所以他会找各种理由来支持自己的信念。

比如,爸妈买保健品,劝他们每年去体检,没问题大家都放心,有问题早点检查出来,早点治疗。

但他们就是觉得,去医院不好,没事不要去,有病也尽量拖着不去,最终小病拖成大病。

一旦某件事形成解释,就很难再听进去其他意见。

这个只能说尽量开放,很难完全说不要固守信念,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坚持,他也很难完成自我的构建与自洽,只能说要坚持信念,也要结合现实。


4/不喜欢又躲不开的直觉判断

我们前面讲了,第一印象的影响,我们是怎么做出第一印象判断的,靠的就是直觉。

生活中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下判断,一件事,一个人,接下来的行为,都需要做判断,但是你真正了解自己的判断机制吗?

虽然大家都不喜欢,仅凭感觉的判断,但是我们真的躲不开这个判断方法。

下面来聊聊直觉判断。

直觉判断:简单说,就是不经过推理分析,仅凭感觉做出的判断。

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符合本能的判断方式,你感觉对方是什么样,仅凭感觉做出的判断。

我觉得你是坏人,你就是坏人,坏人就没有好结果,一切逻辑自然又协调。

直觉判断虽然有很多问题,但它依然是我们最常使用的判断方法。

为什么直觉判断有时候靠谱,前面也讲了一点:

直觉是用贝叶斯推理训练出来的人工 GPT,没有依据,就是一次次验证后,这个就是对的,没有逻辑,就是好用。

背后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真正知道的,比我们意识到自己知道的要多得多。

我们的思维中,能够影响的部分,只是受意志控制的,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自动加工的部分。

心理概念模型,自发地引导我们的直觉解释,意思是看到什么现象,就自动匹配类似的解释,没有因果,只有结果。

情绪反应,在思考之前已经表现出来了,神经的自动反应,之后才是意识控制反应。

当我们积累足够多的知识,这些知识也可以变成直觉反应,所谓的直觉反应,不过是自动获取答案的方式。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说明,无论我们是否喜欢,直觉判断,都掌控着我们大部分做决策判断的方式。

我们无法避免直觉判断,但是也不能放任直觉判断。

毕竟直觉是有局限性的。

直觉虽然反应灵敏,但是也容易被误导,也就是被错觉思维影响。

比如,过度自信,在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现象,看到一篇文章,用 过去的知识进行判断,不就是在讲XXX  吗,我早就知道了。

这就是,对过去知识进行的判断中,存在一种智力自负现象。

而且越是能力不足的人,反而会促进过度自信倾向,也就是等邓宁克鲁格效用。

知道一点的人,容易产生自满心理,被知道的知识影响,以为自己已经掌握真理了。

认识不到自身不足的同时也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往往只看到他人能力的不足。


5/如何应对过度自信?

我一直分享一个理论,保持警惕,保持开放,保持怀疑,其实是可以共存的,这个主要是看你的判断依据。

随着证据和情境的更新,就是要更新自己的判断。

如何应对过度自信的自我?

1)及时反馈

自信做出的判断,马上可以揭晓答案,马上可以验证自己的想 法,及时反馈可以调整对自己的判断。

不要看感觉,而是看结果,无论你怎么想,事实会告诉你答案,根据结果来调整自己的判断。

2)分解任务

人对一件事的认识不清晰,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通过拆分任务,可以做出更现实的判断。

对一个东西了解不清晰,只能做出一个模糊的判断,这个很容易出现判断失误。

把问题进行分解,结果是什么,目标是什么,条件是什么,代价是什么,什么时间内解决,都想一遍,你就是比很多人更牛逼。

3)假设自己是错的

不管自己多正确,都可以假设:如果自己是错的怎么办?这种强制提醒自我方式,可以让我们看到额外的信息。

不要想,我是如何的正确,而是变成,我可能是错的呢?

这个方法,我是在《原则》这本书里学到的。

作者简介:鱼堂主,《智识升级》作者,职业读书人,日更 1000 天,阅读 1000 本书,一个认真陪你读书的人,带你看更多好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独立思考?这里有一份全指南
《社会心理学:社会思维》:社会信念和判断
选人的直觉管理
你是在做更好的选择,还是在逃避?
社会心理学-戴维·迈尔斯-美-(读书笔记)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思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