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注丨孙绍振教授点评2023高考作文题:理性分析矛盾 辩证盘活积累
2023年的高考作文题难度如何?有何命题特色?应该如何组织写作思路?
今年,我们继续邀请著名文艺理论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为我们解读高考作文题(文末查看往年高考作文题解读)。他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命意比较含蓄,导向性却很显豁。考生不仅要理性分析题目中矛盾的两个方面,还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并能充分盘活这些积累。一起来看——

孙绍振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理性分析矛盾 辩证盘活积累

——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特色和写作思路分析

文/孙绍振

2023年高考作文题共7道,其中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4道,分别为全国甲卷、全国乙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北京、天津、上海3地自主命题。这些题目依然体现出“把握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关键能力考查”的指向。
近年来高考作文题的考查重点在考生的理性立论、论证以及分析能力,题目往往提供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关键词,促使考生作出理性分析。
今年的全国甲卷一如既往地将矛盾置于突出位置:“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但是,命题者并不像以往那样直接呈现矛盾的两个方面,与“时间的仆人”相对应的“时间的主人”被隐藏起来。这道题的难度在于考生能否从“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这句话中将被隐藏的点分析出来。如果能够从题目所提供的条件看到“仆人”向“主人”的转化,思路(或者说文脉)就不难打通。全国乙卷“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也只提供矛盾的一方面“光明”和“行得更远”,另一方面不言而喻是“黑暗”和“停滞不前”。下文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直接把矛盾转化的结果揭示出来,并点明题旨“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导向积极且明确,没有用抽象的理性话语,而是用了诗意的形象语言“百花齐放春满园”来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天津卷题目引用了青年周恩来撰写的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为文的关键在于从“从无字句处”和“有肝胆人”中引申出“读人如读书”的道理,书是有字的,人则是“无字”的。
综上所述,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依然体现出矛盾的对立转化,但亦有独特之处。其一,矛盾的一方面是隐性的,把对立面分析出来,是对考生的一种考验。其二,矛盾转化的结果是正能量的。命意比较含蓄,导向性却很显豁,可以说是今年作文命题的一大发展。
北京卷在微写作部分提出“请以'心跳得那么快’为开头,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这是很勇敢的。高考是为大学选拔人才,强调理性思维是世界很多国家的共同倾向。我们的高考作文题长期以议论文为主,很多试题甚至明确规定不能写诗歌。但人如果仅有理性,那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机器人;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北京卷给考生留下一点写诗的空间,令人耳目一新。
比北京卷更加勇敢的是上海卷,把作文分值提高到70分。这对语文高考有很重要的启示性。因为考生的语文素养最集中的体现乃在作文上。上海卷作文题的新颖还在于其空前的开放性。“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这个命题开放度很大,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好奇心当然不是探索陌生世界的全部理由,但要论证分析基于好奇心还是非好奇心的探索,需要以严格的事实为基础,这就要求考生具有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知识的积累。
这种积累,对新课标I卷而言显得尤为关键。不少考生写作文时,会在一篇七八百字的小文章里引用好几条名言警句、格言隽语,以显示自己的积累。殊不知,为文的任务乃是将不同时代、不同侧重点的素材按照形式逻辑同一律原则作出梳理,这已有相当难度;而要依据辩证逻辑揭示其矛盾的对立、统一以及一定条件下的转化,需要更深的功夫。
我们来看这道题目:“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题旨的开放性是空前的。一方面,没有以往作文题那种抽象的议论性导向;另一方面,没有常见的感性材料,代之以极其概括的四个字“好的故事”。表面来看,理解和写作难度不大,但隐含的难度是很大的。
题目有两个非常明确的关键词:“好”和“故事”。先说“故事”,这是一个具体、感性的概念,十七八岁的考生,故事积累应该不在少数。再看“好”,似乎也不难理解。要害在于其不是一般的好,而是好到“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这样的要求就高了。如果考前准备了“出污泥而不染”或“近朱者赤,近墨者墨”这样的格言警句,意义挺深刻,但没有故事。如果考生能够想到汉光武帝对打了胜仗的将领说的“有志者事竟成”,或是杜甫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中既有矛盾又有故事,但难在总结从中得到怎样的智慧启迪。从具体的事件、感性的故事中进行抽象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依赖现成的格言或谚语,甚至能够对现有的理念作“翻案文章”,这才是素养或者说才气的体现。
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考生按题目导向把内心的积累盘活。比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写的是蜀相诸葛亮,可以把《隆中对》《出师表》等课文内容,以及《三国演义》里的部分章节调动起来,论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考场上能够盘活积累,是所有考生须具备的能力。对素材有没有盘活的自觉,能否进行瞬间的调动,是作文能否得高分的关键。
对于新课标I卷的作文题,还有更值得注意的提示:“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这里出现了题目的第三个关键词:“力量”。它是“好”的最佳注释,也是题眼所在。文章要做到“好”字上,做到好的“力量”上,才有竞争力;要写出什么样的故事改变了什么人的命运,展现民族的形象。
这种话语看来很宏大,难度似乎也很大。一些考生可能茫然无头绪。其实,如果善于盘活积累,难度并不大。要紧的是突破语文考试这样潜意识束缚,把盘活的视野放大到一切学科中去,换句话说,就是作跨学科的盘活。无论是文史地的还是数理化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只要是“好”的,就能为我所用。有了这样的自觉,那些沉睡在意识深处的故事就会“活”,灵感纷至沓来。
这样的故事在自然科学界多如牛毛。比如,英国的瓦特看到水壶盖因蒸气冲击而跳动,从中得到灵感,以水的汽化为动力改良了纺织机,推动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这是物理和历史学科都讲过的知识。又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批判光的直线运行理念,在物理学界争议甚大。爱因斯坦表示,如果他的数学推演与实际测量不符,就放弃竞争诺贝尔奖。后来,英国人组织了两支队伍,分别到南美和非洲观测,爱因斯坦的预言得到了证实,广义相对论获得了全世界的认可。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对此有过简单的总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是语文教材里的经典,用到作文里,就把千年前的故事转化为当下的“力量”。
当然,跨学科盘活积累,不仅需要考生有足够的故事“存量”,还要注重盘活的“质量”。如果考生一味拘泥于课本,课外阅读量少又缺乏思考,面对故事没有为之激动、喜悦的情绪,那无论怎样“盘”,它们也活不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绍振:2012年高考作文题目纵横谈
孙绍振点评福建省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孙绍振教授解读2021年高考作文题
关注丨孙绍振:时政关切与思维启发并重——评2018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
专家学者称2012高考作文总体“缺乏突破”
议论文的抽象思辨苗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