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波涌处晓云开——庆祝顾易生教授八十五华诞文集


金波涌处晓云开——庆祝顾易生教授八十五华诞文集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加书签|回简介
  顾易生教授小传(本章免费)
  顾易生,一名慈护,祖籍浙江海宁,1924年12月生于上海。少年时在父亲顾诒榖(金融家,兼通文史)先生和学者张访莼先生教导下诵习古典诗文,还师从国画家张穀年先生学画山水。1951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曾从倪征□教授学习国际法,撰作过有关论文。1952年至1956年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及公私合营银行总管理处从事理论学习辅导、刊物编辑等工作,发表过关于金融业务的文章及译作。1956年考入复旦大学,为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为朱东润教授,两年半提前毕业。
  1959年春起,顾先生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1985年晋升为教授,1986年评定为博士生导师,还担任过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室主任、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兼职教授。1995年退休,返聘至2003年。
  为本科生开设过中国文学史、古代散文、唐宋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诸子文艺思想等课程;指导过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文学史硕士生四名,中国文学批评史、先秦两汉文学和文论博士生二十余名(含三名韩国博士生),美国、德国、日本高级进修生和海内外进修教师多位。他们大多已成学界中坚,不少人当了教授、博导、教研机构负责人。有些在师从顾先生时已是教授了。
  1981年春,顾先生去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大阪外国语大学、关西大学、东京中国学会作关于唐宋古文运动、庄子、苏轼的学术报告。1985年秋至1986年春应聘为日本庆应大学访问教授,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和讲学。1988年春,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为其亚文系研究生讲韩愈、柳宗元的课程。1996年夏秋又去该校做访问学者。
  顾先生曾担任过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和古代文论学会顾问、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及古典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古典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诗词学会理事、海宁诗词学会顾问、复旦大学书画篆刻研究会理事等学术职务。还参加过重要学术研讨会三十余次。例如1984年在上海参加“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1988年去长春参加“《昭明文选》国际学术讨论会”,20世纪90年代前后去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国际辞赋学研讨会”、去香港浸会大学参加“国际宋代文学研讨会”、去台湾参加“两岸古籍整理研讨会”、去台湾政治大学参加“国际辞赋学研讨会”,1998年去北京参加为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召开的“汉学研究国际会议”,2000年7月去澳门大学参加“中华词学国际研讨会”,2000年11月在上海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
  顾先生曾参加多项高校教材建设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组师生合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中,撰写宋元的大部分和先秦、唐五代、明清的部分章节;在朱东润主编的多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担任先秦诸子散文、屈原赋及两汉至南北朝部分辞赋散文的说明和注释;在郭绍虞主编的四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中,负责其第二卷隋唐五代宋金元文论的编选及撰写部分近代文论的说明、注释,参与全书统稿;在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执笔宋金元明清和近代诗文批评与词论,并参与中、下两卷其余部分的审定,该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在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中,执笔《先秦文学批评》、《北宋诗文批评》和《宋代词学思想与理论批评》,并参与审定全书其余部分,该书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图书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著作奖等多项大奖;在王运熙、顾易生主编的两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中执笔宋金元明诗文批评和宋代词论,参与审定全书其余部分。他还参加了《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的撰写,《旧唐书》、《旧五代史》的标点校勘工作。
  顾先生发表、出版关于文史的论文、杂说和著作一百余种,略见于下篇《顾易生教授著作、论文简目》。还兼事诗词和书法、绘画创作。
 
 
 

金波涌处晓云开——庆祝顾易生教授八十五华诞文集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顾易生教授著作、论文简目(本章免费)
  一、著作
  1.《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册),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7月、11月、1985年7月出版;台湾版为上、下两册,台北市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11月出版。
  2.《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顾易生、蒋凡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4月出版。
  3.《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下册),顾易生、蒋凡、刘明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4.《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5.《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册),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
  6.《历代诗歌浅解》,王运熙、顾易生、徐鹏合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本书为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1962年所出《古代诗歌选》(王运熙、顾易生、徐鹏合编,署名“王易鹏”)1——4册的修订本。
  7.《中国古典文学精品丛书》,顾易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
  8.《十大散文家》,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9.《诗词助读》,顾易生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10.《宋词精华》,顾易生、徐培均、袁震宇主编,巴蜀书社1995年6月出版。
  11.《韩愈散文选》,顾易生、徐粹育注释,(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2年5月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书名《韩愈散文选集》,署名顾易生、徐粹育编撰。
  12.《柳宗元》,顾易生著,中华书局1961年12月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8月出版修订后第1版,台北市群玉堂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出版。
  13.《顾易生文史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
  二、论文
  1.《<诗经>的文学思想及其他》(顾易生、雷汉卿),《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2.《试论老子的文艺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1期。
  3.《孔子论<韶>考》,《学术月刊》1987年第4期。
  4.《商品经济与孔子——试析孔子学说中的商人意识与自由平等因素》(顾易生、金昌娥),《海上论丛》(三),2000年4月出版。
  5.《孟子的文艺思想》,《复旦学报》1985年第2期。
  6.《孟子》,《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7.《庄子的散文艺术与思想》,《复旦学报》1980年第6期。
  8.《试谈<庄子>中的劳动者形象》,《文科月刊》1984年第3期。
  9.《漫谈庄子散文的成就》,《中文自学指导》1985年第1期。
  10.《庄子的文艺思想》,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7年第3期。
  11.《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试论》,《文学遗产增刊》第14辑,中华书局1982年2月出版。
  12.《试论屈原的文艺思想》,《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
  13.《武舞一曲壮军心——试论<国殇>》(顾易生、陈松青),《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14.《先秦文学批评》,《复旦学报》1989年第5期。
  15.《<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序》,《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16.《司马迁的李陵之祸与发愤著书说》,《复旦学报》1980年第2期。
  17.《<西汉文学思想>序——兼述一些关于西汉政治、经济、文化的断想》,《西汉文学思想》,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出版。
  18.《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曹操文学批评与曹丕、曹植文论中若干问题新探》,《文史知识》1993年第10期。
  19.《回看阿斗犹人杰》,《新民晚报》1997年4月30日。
  20.《顾况和他的诗》,《复旦》1960年第1期。
  21.《顾况<游仙记>与<莽墟赋>考释》,《中国学研究》第1辑,中国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
  22.《顾况与顾况集》,《两岸古籍整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23.《<顾华阳集>前言》,《顾华阳集》,中国书画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24.《略谈韩愈的消极面》,《文汇报》1959年7月21日。
  25.《试谈韩愈的尚奇及韩文与辞赋骈文的关系》,《文学遗产增刊》第10辑,中华书局1962年7月出版。
  26.《“君子不齿”辩——读韩愈<师说>札记》,《中文自学指导》1992年3月。
  27.《韩愈言及生态平衡》,《今晚报》1997年8月30日。
  28.《李义山诗的思想内容》,《复旦学报》1958年第1期。
  29.《<玉谿生诗集笺注>前言》(顾易生、蒋凡),《玉谿生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
  30.《涉笔成趣精义多——欧阳修<六一诗话>》,《文史知识》1984年第8期。
  31.《从欧阳修的论茶法看他的“道胜文至”说》(顾易生、张思齐),《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
  32.《豪杰之文论——苏洵文学理论批评初探》,《阴山学刊》1993年第3期。
  33.《苏轼的政治态度和有关作品》,《文艺论丛》第5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11月出版。
  34.《苏轼的文艺思想》,《文学遗产》1980年第2期。
  35.《苏东坡与赋》,《新亚学术集刊》第13期,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分院1994年出版。
  36.《<苏轼诗集合注>前言》,《苏轼诗集合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37.《苏轼的诗歌及其时代》,《阴山学刊》2001年第2期。
  38.《北宋婉约词的创作思想和李清照的<词论>》,《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2期。
  39.《关于李清照<词论>的几点思考》,《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
  40.《姜夔<齐天乐>(并序)试析》,《文史知识》1983年第2期。
  41.《美芹荩谋空传世——读辛弃疾的<美芹十论>、<九议>》,《柳泉》1981年第2期。
  42.《“诗有别材,非关书也”中之“关”字辨——读严羽<沧浪诗话>札记》,“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2000年11月于上海复旦大学。正式发表在《中国文学研究》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署名顾易生、王治理。
  43.《词艺杂谭》,《中外论坛》1993年第3期。
  44.《唐宋古文运动》,《语文教学通讯》1980年第6期。
  45.《试论李东阳的辞赋》(顾易生、孙克强),《文史哲》1990年第5期。
  46.《<公安与竟陵>序》,《公安与竟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
  47.《明代诗文批评史中的拟古与反拟古论争》,《文史知识》1984年第2期。
  48.《清初廖燕的异端精神与文学批评》,《复旦学报》1983年第2期。
  49.《神韵说述评》,《文学知识》1985年第11期。
  50.《方苞姚鼐的文论及其历史地位》,《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51.《<女性文学与文学女性>序》,《女性文学与文学女性》,上海书店1991年9月出版。
  52.《<诗文批评中的对偶范畴>序》,《诗文批评中的对偶范畴》,文津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
  53.《<中国文章论>中译本序》,《中国文章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出版。
  54.《<中国游仙文化>序》,《中国游仙文化》,法律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
  55.《<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序》,《古代诗词创作与鉴赏》,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56.《<财阀恩怨>读后》,《书城杂志》1994年第5期。
  57.《读<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随感》(《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笔谈),《汕头大学学报》1990年第6卷第2期。
  58.《深深的祝愿朦胧的遐想》(《文艺理论研究》创刊十周年学术笔谈),《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3期。
  59.《中国文学史中现实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解放日报》1959年6月16日。
  60.《古代文论研究管窥》,《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4年1月3日。
  61.《编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程与体会》,《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金波涌处晓云开——庆祝顾易生教授八十五华诞文集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博士生导师顾易生教授(本章免费)
  谷平
  顾易生教授,1924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海宁。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批评史教研室主任,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书画篆刻研究会理事;此外,还任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古典文学组副组长,竟陵派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国屈原学会、上海诗词学会、上海古典文学研究会等理事、常务理事。
  顾先生1951年毕业于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1956年报考刘大杰先生研究生,录取后因刘先生患病,改从朱东润先生,专攻古典文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开设过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等多门课程,指导过中国文学批评史和先秦两汉文学两个专业的硕士生和外国高级进修生,又指导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的博士生二十余人。曾在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庆应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等多所大学作学术专题报告和讲课。
  顾易生教授参加编写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在《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郭绍虞主编)中,负责隋唐五代宋金元部分和一些近代部分的编写、修订,并统看全书。与王运熙教授合作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卷本),执笔其中宋至近代的诗文批评与词论。后两者均获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优秀成果一等奖。与王运熙教授共同主编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该书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尤见他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所作的贡献。另著有专著多种,论文近百篇。
  顾先生主张,研究者既需怀有宏观意识,又要具备微观本领;理论修养力求深厚,材料功夫必须扎实,这样才有可能使从事的学术研究既是创新的,又是可靠的。视野开阔,博中见精,是顾先生著书立说的鲜明特点。他的研究跨度极为阔大,先秦两汉、唐宋、明清以至近代的诗、文、词创作及其理论,都有他丰富的、杰出的研究成果。他不为一时的风气所左右,不拘一切陈见旧说,在学术精神上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清醒和自觉。如学术界在一段时期内对庄子和苏轼的否定较多,不很科学,顾先生实事求是,深入、精确地揭示他们著作的特点、价值和意义,体现了学者的良心和公允。他论韩愈散文尚奇及与辞赋骈文的内在联系,论李商隐的爱情诗等,均以立论新颖妥确见长;论苏轼的政治态度及其有关作品、司马迁的李陵之祸与“发愤著书”说等又显示出他严谨考辨的治学特点。顾先生擅长从政治、经济、哲学及广泛的文化背景上来探究古代文学问题,这使他在研究先秦诸子文学理论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对老、庄“大音希声”、“言不尽意”诸命题细入精微的辨析,并联系老庄思想体系和整个中国文学传统来阐绎其意义,是微观与宏观有机融通的突出例子。这在他宋元明清近代的诗文词论研究中也是一以贯之的。
  顾先生兼擅国画、书法、诗词创作。这些又成为他研究古典文学的一种助益
 
 

金波涌处晓云开——庆祝顾易生教授八十五华诞文集

首页.书架.社科.目录
下章|上章|加书签|回简介
  顾易生师学术研究述评(本章免费)
  汪涌豪(复旦大学中文系)
  在当代学者中,顾易生师的学养及其对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在国内外学界中都是很受瞩目的。不但最新研究成果广获好评,即早年的旧作也屡屡为东西方学者所称引。
  顾师祖籍浙江海宁硖石镇。据《顾氏宗谱》及顾炎武《顾氏谱系考》记载,江南顾氏一脉源远流长,越王勾践八世孙于西汉为顾余侯,是为始祖。唐诗人顾况是其第三十五世孙。第七十二世孙顾诒榖即师生父,年十六中秀才第一名,清末毕业于京师大学堂物理专业,当时榜为举人。兼通新旧文学,辛亥革命后历任金融要职,并擅文史经济,书法气象恢宏,也足名家。母沈莲如亦通诗书,去世后由章太炎为撰墓志铭。
  仰承庭训,顾师十岁前即能背诵古文诗词数百篇,读毕《论》、《孟》,并习作旧体诗文。稍长,由张访莼教《春秋左氏传》和《通鉴》,英籍教师教读英美文学,画家张榖年传授水墨山水。日课之余,沉潜于《列国》、《三国》、《水浒》、《红楼》及林译小说。以后又泛读了《史记》、诸子等典籍,于陆贽奏议,韩、苏及梁启超散文,唐宋名家诗词尤所喜爱。少年已能作古文辞和诗词,为人作书画以百计,并在报章发表戏剧评论。其间也曾入学肄业,但国学根基则奠基于家学。
  1947年至1951年,入东吴大学攻读法律,受倪征□、鄂森两教授的指导与器重,曾撰写过国际公法与经济法论文。又任职银行,曾从事金融业务及理论辅导,发表过有关文章和俄文译作。1956年,为复旦大学朱东润教授的研究生,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文学研究生涯。不过,对于此前一段求学经历,顾师并不视为枉途,反以为大有益于专业研究。因为接受了现代科学方法的训练,他的知识视野、逻辑水平和思辨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顾师古典文学研究的首批成果,是在做研究生的两年半内完成的。《李义山诗的思想内容》、《韩愈的尚奇及韩文与辞赋骈文的关系》以及《柳宗元》一书,是其中的代表。直到今天,它们还不断被国内外学者称引。如关于韩愈一文中的主要观点就被日本古田敬一教授的《中国的对句艺术》称引,美国华盛顿大学康达维教授称赞其发前人所未发。《柳宗元》一书则被专家推为三十年柳学发展的启蒙之作,在日本有翻译,中国台湾也有翻印。顾师考辨精审、才识通达的治学风格,于此初露端倪。
  此后,他参加了多项高校文科教材建设。如50年代末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组三卷本《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主编多卷本《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郭绍虞主编四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的编撰,执笔总计达六十万字。在与王运熙师合作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中,执笔约四十五万字,几近全书之半,并统看全部书稿。该书荣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在中国台湾已翻印两次,在英国也正在翻译中。1983年起,与王运熙师合作主编国家重点社科项目——七卷本、三百余万字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他与人合著其中《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两卷,撰写中很注意联系哲学思潮和文化背景来发掘文论资料,既涵盖全面,又洞烛幽隐,与同类著作相比,大大开拓了研究的领域。而考辨精审、才识通达的治学风格,也得到了更为淋漓尽致的发挥。程千帆先生读后曾致函盛赞“为文评史以来前所未有也”,“其钩深致远,为前贤所未发多矣”。现在《通史》已获国家图书奖,和此前三卷本批评史一起,被一些日本大学采作教材。而最新版的两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也获得广泛的好评。
  综观顾师数十年治学经历,最看重的是如何挟坚实的文史基础,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去从事具有拓荒意义的工作。由于有强烈而自觉的问题意识,他的研究每能独出己见,发覆前贤。又由于视阈开阔,融合中西,每每有总结性的判断与独到性的推展。
  注重全方位地分析考察对象,以获得系统深刻的认识,并有所发明与前进,是贯穿顾师治学的一个显著特点。他认为,文学和社会经济、政治、思潮,乃至作者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多有关联。因着这种关联,无可避免地要包含诸多社会背景,因此它提供给人进行分析的角度是无限的。故凡论一事,总须注意把问题放置在大的社会系统中,作实事求是的论述。
  如《司马迁的李陵之祸与发愤著书说》一文,结合从战场到朝堂、从社会到文坛的广阔背景,通过剖析汉武帝与司马迁等人的心理活动,卫青与李陵等人的历史功过,证明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正当性。《苏轼的政治态度及有关作品》更针对前人指苏轼为保守反动的观点,从《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和同时代人的文集中发掘大量材料,通过细心比较其与王安石两人政见的同异,考察新法的功过得失,指出苏轼反对新法虽不免有片面性,但大多合理,体现着某种民主精神,不能因其所持这种立场而轻加贬斥。由于结合了北宋熙宁、元祐年间举凡朝廷政治、集团纷争、地方吏治、民情世态等方方面面,当然还有对新法的细则内容及运作方式的检视,故所得结论就有一种难以撼动的说服力。而其在财经学、政治学和法学方面的深厚积累,在文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正如有评论者所指出的,做到了“不为一时的风气所左右,不拘于一切陈见旧说,在学术精神上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清醒和自觉……体现了学者的良心和公允”。
  顾师治学不仅好作平心之论,还惯于作不平之鸣。如一段时期以来,学界对老子和韩愈否定较多,他花了很大精力,试作实事求是的论定。如今人指摘老子之“不敢为天下先”妨碍了国人的竞争意识与首创精神,他作《老子掇宝》,结合《老子》本文,指出其所述多富辩证因素,正言若反,不可截然以字面求。所谓不敢为天下先,实指“不强占广大群众之先,故能成为国家首长”,有虚己容众然后得人拥戴的意思,是为“先”成“长”之道,语中包含着很可珍视的民主性的辉芒。今人又认为韩愈反对永贞革新,与王叔文有夙怨,与柳宗元、刘禹锡有嫌隙。他在《韩愈散文选》“前言”及《柳子厚墓志铭》、《宫市》等文的题解中,据实指出贞元十九年韩愈阳山之贬时,顺宗尚未登位,王叔文尚未用事,韩、王之间不可能有夙怨;韩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中所谓“怨仇”也非指王氏。进而结合韩愈《顺宗实录》的评述,比较王氏集团改革政策与韩愈一贯政治主张的同异,说明其不是永贞革新的反对者,所作《永贞行》中对王氏的贬斥系朝廷明定其罪后的表态之辞,虽包含着向宪宗讨好求用的意图,但不足以用为他反对革新的凭据。至于以为其在墓志中微讽柳宗元以泄愤,也是没有根据的。因其时柳氏罪名已被明令宣判,故为作墓志铭时不得不存意曲笔,既隐指其参加革新集团系出被招而非主动,“例出为刺史”意味着本人并无罪过,又指出其“不自贵重顾籍”系因急于立功。至感叹其“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更流露出对当时执政的不满。其作于长庆三年的《柳州罗池庙碑》,称柳“贤而有文章”,对其早年政治活动有全面肯定,更可见其真实的想法。当然,韩、柳两人思想上有分歧,韩愈的天人观就曾遭到柳宗元的批评,但这适足反映了两人的直言无犯和交在道义。
  与惯作平心之论和不平之鸣相联系,顾师还很强调创新之于推进学术发展的意义,推尚自出手眼,另辟新境。当然,这种摆落旧径自出手眼,与那种哗众取宠的无根游谈是有根本区别的。它以史料为依据,甚至对材料的要求更为严格,其指向和归趣只在于求实原则的真正落实。在这方面,他以自己数十年一贯的勤勉和敏锐,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如北宋王令的诗,明屠隆、陈子龙的文论,清初廖燕的异端思想等,长期以来一直不被学界普遍重视,均是由他发掘而得以彰明的。
  本着有所创新、有所前进的宗旨,他还能不囿成见,在反复思考中博取旁收,以求取问题的完满解决,故在不同阶段,对同一问题的认识有时有所变化。这种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辩难质证的精神,使得一些新的结论往往更趋丰满,显得既精彩又深刻。如其《北宋婉约词风与李清照的词论》中的观点,就较《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论述有变化。发表在美国《中外论坛》上的新作《词艺杂谭》,对词为“小道”和“别是一家”作了讨论,又较早先的论述全面和深入。又如他在《略谈韩愈的消极面》一文中,以为韩愈《原道》“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以事其上则诛”一句中的“诛”字当作“杀”讲,因而有“好一个杀气腾腾”的批评。以后读到美国VictorEngeneManley所作“AConservativeReformerinTangChina”中将“诛”译为“penalty”(惩罚),受到启发,并由此找到韩文中同样用例以为印证。何法周在《韩愈新论》中对其“杀气腾腾”说提出批评,他也欣然接受,并在新著《韩愈散文选》中予以纠正。
  顾师上述学术风格的形成,是与他重视材料的考订,有扎实的国学根基有关的。他向来认为,研究古代文学或文学理论批评,少不了全面占有材料并予以准确诠释的基础功夫。他的许多文章立意高远,论述或辨析的是绝大的命题,但切入口往往只是个别字句,一字未惬,便难逃他的法眼,而一旦解决了这个字,则该命题的真实含义、作者的思想主旨,乃或其在历史长河的深刻影响,便滔滔汩汩,以极自然顺畅的状态流泻了出来。可以说,在这方面,顾师时有超过前代训诂家的地方。
  例如《老子》“大音希声”一语,历来被视古代美学理论的重要命题。自战国韩非、汉晋注家以下,一直到当代论者多有解说,但大多结合以“音”、“声”,以为是说宏大的声音很少或没有声音。顾师从《老子》“有无相生”、“声音相和”,《礼记》、《诗序》及《说文》等典籍中追本溯源,对此四字原义逐一考证,揭示其实指“自然完美,蕴蓄宏深,变化多端之音,其声悠扬回荡,若断若续,混沌窈渺,莫辨宫商,达到高度和谐,闻者既不能听清,也不可胜听”,所谓“希声”指宏深之乐的音阶难以明辨,而非没有声音。这一解析不仅比较符合《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思辨习惯,而且与由此推阐发展的司空图、严羽、王士禛、恽格等人的诗画论旨贯通无碍。他对孔子“韶乐”之所指,庄子《逍遥游》与《骈拇》中具体字句的理解,也都有精彩的发人心智的见解,足以纠正前贤如王念孙、俞樾、章太炎等人的缺失。学生甚至在想,顾师于先秦诸子及唐宋诗词散文中的词句既多新解,有时这些新解又每能引起对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的重新评价,倘将这些文字收集整理成书,或许是一部很好的古书疑义考辨专著。
  顾师独特学术风格的形成,还与他博涉古今中外科学理论,注意通过融合新知以抉发传统遗产真髓的努力有关。顾师通晓多种外语,为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他要求学生读外国文论最好用原文,并一再叮嘱研究古文论,必须与现代思潮与外国学说作比较,外国现当代文学、美学理论,乃至包括一部分自然科学成果,都可以用为专业研究之助,对文学研究起某种启迪促进作用。
  在这方面,他曾积极实践。如不少论者以为庄子“言不尽意”说是一种典型的唯心论,他在《庄子的文艺思想》一文中,结合中外文论和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并引近十年来物理学动力学领域对一种特殊的“随机”(random)现象choas(混沌)理论的新探索以相印证,肯定了庄子在揭示思维与语言之间的矛盾,以及克服这种矛盾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其所论属于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尚有待科学的检验。
  对现当代文学、美学理论他就更留意了。其《先秦两汉批评史绪论》驱遣载籍、旁征博引、纵横开阖的笔力所带出的精辟识见,不能不说得之于多方面的知识积累。不过,对那种盲目比附以显宏富的做法,他是反对的。他持有这样一种观点:“文学作为人学,东西种族风土虽异,而大家都是人,其文艺观念尽管千汇万殊,必多英雄所见略同者。”譬如他就不同意学界流行的中国重载道西方尚个性的观点,认为这种截然划分随加抑扬的做法有片面性。中国古代从庄子到龚自珍,思想中时有张扬个性的闪光,并引英人约翰生(SamuelJohnson)博士关于文艺是“amerevehicleforthecommunicationofmoralorpsychologicaltruth”的论述,以为倘将此语译成“文以载道”或“寓理”,可能最恰当,由此可以说明“载道”说非中国独有。也正是由于有这种弘通的见识,他对如何融合中外古今,研究古代文学与文论的思考,就显得比较全面深刻。他的文章通常不大段引用西典,也无意于标举主义,但字里行间总可以看出背后有综合学养的支持,这是那些局于一隅、抱残守缺者所无法企及的。
  此外,顾师素来强调研究主体自身的艺术素养、创作实践之于研究工作的助成意义。他兼通诗书画等多种艺事,所作律诗、绝句多有被中外各种诗选收录的,书画作品也时有展出,有的还为中外图书馆、大学所收藏,或被采为著作书影。有上述多种艺术实践,他在研究古代文学和文论时,常常能披文入情,赏微会玄,既能契合创作的内在机理,又独具精妙的会心,这可以说是形成他鲜明的学术风格的又一个原因吧。
  多年前,顾师就已退休。接着就不再招研究生了。在出版了《顾易生文史论集》之后,他告诉我已少有体力做更大的题目了。我当时想,自己还会时不时地去看他,带着问题向他请教的。可惜的是,近年来顾师因常在国外,奉教无从,这样的念想也就只能放在心底。今年暑假,他与师母回来小住,他们晚上才到,我与引驰下午就急着去拜望了,自然没有遇到。此后几次再去,仍与往常一样,先坐下吃饭,然后喝茶聊天。每当看到他说自己的独得之解,欣欣然有无穷的乐趣,总被一种学问人越出俗常之外的安雅淡定所感染。说实在话,自己于这种安雅淡定虽十分向往,但限于修养,至今不能学像。所能一说的,他当年捉刀代读小学的女儿抄书、写作文的那份慈爱,我的孩子也曾经有滋有味地领受过。这或许勉强可视作是得了他的“真传”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顾易生
复旦文学批评史集体的脚步
文学理论参考书目,快收藏起来吧!
1参考文献
89岁王水照出版10卷文集,幸哉,我们时代拥有的大先生
浙江大学古代文学一万三千字考研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