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饴山堂诗文集》作序
“甲戌”年为《饴山堂诗文集》作序的卢见曾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在第一回的叙述中写道:“方从头到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则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这段叙述把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作用交代得非常清楚。而许多后人和研究者,苦于没有资料和新的发现,一直把《红楼梦》的著作权归属于曹雪芹一个人,这是不公平,也不符合事实的。我由“棠村”梁清标的发现与论证,断定了《红楼梦》最早的成书年代,确定曹寅辈人才是真正的创作者的基础。但是这还远远不够。究竟曹寅本人的文学工底怎么样,他是否善于写作,他作为一个江宁商人有没有搞文学创作的欲望和机缘呢?这些问题在目前并没有引起红学研究者的关注。红学研究老专家周汝昌先生也在一次报告中讲,没有发现曹寅“兴建诗馆”或者“入住诗馆”的记载。

  本人在研究洪昇的过程中发现了曹寅,并且明确地获悉曹寅因为洪昇的落水身亡而在水边兴建诗馆,同时招募查德尹、端木中讷编修和汪鹤孙、王瑛(南村),最终包括孔尚任、赵秋谷、朱彝尊等这些最优秀的文人,均入住诗馆,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写作班子。这个时候,正是曹寅《太平乐事》剧本全部创作完毕的时候,曹寅组织了这么一个规模宏大的“纪念写作班子”,自己亦参与其中,他绝不会放弃撰写洪昇这样一个传奇人物的大好时机。一直到洪昇事件处理完以后,他到四川成都等地仍带着王瑛(南村)、王材任等被罢官而追随他专门从事写作的墨客。

  不幸的是,曹寅由于织造府库亏空被人弹劾,很快就于康熙五十一年病逝了。这样曹寅的写作,或者叫曹寅组织的写作,肯定拿不出一个完整的作品来。但是赵秋谷这位直接参与其中,有很强的洞察能力与撰写能力的罢官进士,当时只有四十多岁,年富力强,有丰富的阅历。于是,他便相约常熟(毗陵)冯班的后人和门人,仲是保、陶改之等人,开始了写作。秋谷与南村一直到雍正二年他六十多岁的时候,身体虽不好,仍拄着拐棍再一次走访江南,在满目沧桑的荒凉中回忆他曾经历的人物和事件。为了使这一些经历能够传下去,他用《葑溪集》、《浮家集》、《红叶山楼》、《回集》、《磺庵集》等诗文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全过程。这些诗文汇聚为《饴山堂诗文集》。秋谷去世后,黄叔琳、汪鹤孙两位为他撰写墓志铭和墓表的人以及他的后人整理归纳的。但是经过研究,我发现卢见曾作为黄叔琳的门人,成为黄叔琳八十岁相托完成后事的山东籍后来者,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秋谷《饴山堂诗文集》序中的卢见曾

  卢见曾,山东德州人,自幼于德州就读,且信奉秋谷《谈龙录》之写诗主张。后来,他被秋谷所选之士阳城田文端相国拔为士,李鹤峰收集抄录秋谷诗集后,他为《饴山堂诗文集》作序。

  《饴山堂诗文集》序文的落款首先引起了我的注意。其落款是“甲戌九月德州门下后学卢见曾”。“甲戌”这个年份,引起我这个多少年来一直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为原本进行研究人的高度重视。因为,“甲戌”这种记载时序年轮的“天干地支”符号,在康熙朝和乾隆朝均只有一次,分别为康熙三十三年和乾隆十九年。因为秋谷于乾隆九年去世,所以为他作序的人只能是乾隆十九年的“甲戌”年。

  通过读序文,我大致了解了卢见曾其人。序的开头写道:“吾乡新城王渔洋司寇。”由此可知卢见曾是山东人,即王渔洋的同乡。“座主阳城相国实出先生之手”,知道卢见曾是由“阳城相国”所选之士。根据《赵执信年谱》知,“阳城相国”田文端实乃康熙二十三年秋谷所选士也。这样,卢见曾就是秋谷“徒弟的徒弟”。序中还记载:“余自初作诗即奉先生论诗之旨为依据逮成进士。”由此知卢见曾为“德州门下”,自幼以秋谷《谈龙录》理论为做诗的指导原则。其后序中又应用为赵秋谷《观海集》作序的南海陈元孝之语:“观海一集,气则包括混茫,心则细若毫发,片言只字,俱不苟下。其要归于自写性真,历去浮靡。”又写道:“余未亲事先生,读先生之诗而见先生之真性情。”“读先生之诗,并读千载以上之诗,谓先生与李杜韩苏诸公长存天地间可也。”可见卢见曾对秋谷先生,是何等佩服,给了秋谷先生极高的评价。

  序中记载:“滇南李鹤峰阁学视学山左就抄于其家以还于京。”由此知道,秋谷的《饴山堂诗文集》是滇南李鹤峰收集抄录并带之京城的。

  因为,在《饴山堂诗文集》中发现了“曹实司诗馆”和有关秋谷与曹寅、李煦的诗文,所以,我对为之作序的卢见曾也进行了研究。

  二、《黄崑圃先生年谱》中的卢见曾

  有了如上对卢见曾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后,我断定,卢见曾是对曹寅时代比较了解的一位分量较重的文人。后来的发现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秋谷去世后,黄叔琳作了《赵秋谷墓表》附在《赵执信年谱》之后。于是,我便寻找、收集到黄叔琳(字崑圃)的年谱,其原书名是《阎潜邱先生年谱(二)黄崑圃先生年谱》。《黄崑圃先生年谱》为卷上、卷中和卷下三部分,为顾镇编。为中华书局印发。上卷记到康熙五十年;中卷自康熙五十一年开始,而康熙五十一年恰是曹寅“去世于任上”之年。下卷自雍正十一年始。

  上卷中记载黄叔琳于康熙四十七年“奉命督山东学政”。康熙四十八年三十八岁时,“颁布学政条约”并“重修建三贤祠”。它记载:“岱宗之麓,有三贤祠。祀宋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孔尚任年谱》记载:泰安三贤祠祀孙明复、石守道、胡安定)。”有记载:“秋七月,兴白雪书院。会城旧设书院,日久废弛。公锐志振兴。延师儒,选材俊,俾肄业其中。时抚藩以下,皆捐俸以资膏火公为经久远计。严课程,厚廪饩。一时人士,鼓舞奋兴。如张君淳、李君元瓒、徐君士林、李君慎修、乔君世臣、李君元直、焦君祈年、卢君见曾、邹君丽中、张君元、宋君来会皆公所造就也。”由如上记载可知,康熙四十八年,黄叔琳为山东学政时,兴修三贤祠,创办“白雪书院”,培养了十一名后来皆取得功名的人才,其中就有卢见曾。

  黄叔琳年谱记载:康熙四十九年(庚寅)九月“泰安三贤祠落成”。“公肃仪展谒,为立碑记其事,系以歌诗。”“刻渔洋诗话(渔洋卒于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新城司寇撰诗话三卷。藏于家,公为序而梓焉。”王渔洋是黄叔琳取士座主。黄叔琳在泰安修三贤祠,落成的同时,刻梓渔洋诗话三卷,足见黄叔琳敬仰和铭记师恩。

  康熙五十年辛卯正月修复松林书院。记载:“青州郡城向有书院,祀宋十三贤。”该年末写道:“宫赞赵执信碑记其事。”有关黄叔琳修泰安三贤祠和为政兴学之事,在《孔尚任年谱》相应年份中亦有记载。

  总之,黄叔琳于康熙四十八年至五十年在山东为学政的三年,政绩十分突出。当时王渔洋已患重病在床(康熙五十年五月逝),孔尚任六十四岁,赵执信五十岁,而卢见曾恰是由黄叔琳培养起来的学生。

  《黄崑圃先生年谱》卷中乾隆十六年辛未,黄叔琳八十岁时记载:“冬十有一月,复还詹事原职,加侍郎衔。”“恭遇皇太后六旬万寿,敷天同庆。公偕诸缙绅,共建经坛。”恩谕:“原任詹事府詹事黄叔琳,以康熙辛未探花,年跻大耋,重遇胪传岁纪,洵称熙朝人瑞。著从优加给侍郎衔。”

  接下来记载:“十有二月,《砚北杂录》成。”“其有关经济学术者随手摘录,积久盈箧。时卢文弨主家塾,嘱令分类编辑,至是书成。又公座主渔洋先生,选定《感旧集》十六卷,公屡与付梓,而艰于资,会门人卢见曾来谒,授以梓行。”

  从《黄崑圃先生年谱》乾隆十六年的记载看,黄叔琳在其八十岁时,仍读书不止,并编著经济学术;同时召集门人卢见曾来谒,以梓刊行“座主渔洋先生,选定《感旧集》十六卷”。言由座主渔洋先生选定,想来只是一种口辞而已。因为,乾隆十六年王渔洋先生已去世三十年;常言道:“四十而立,五十知天命。”何况此刻黄叔琳已是耄耋之年矣!

  这里除发现“黄叔琳在乾隆十六年请卢见曾梓刊《感旧集》十六卷”之外,年谱还记载乾隆十七壬申年,黄叔琳的儿子登谷“冬十月,登谷晋山东德州牧”。这样一来,山东籍的那些黄家门人,岂有不相助梓行之理。

  另外,黄叔琳年谱乾隆丙辰元年记载:“春二月为山东按察使司。”在中卷雍正二年甲辰记载:“春二月,加兵部侍郎衔,巡抚浙江”;“八月解任。”雍正三年乙巳,记载:弟叔儆在浙冤案已结得旨放还。雍正六年丁未记载:黄叔琳五十七岁,住在江南,时弟叔琬自粤西罢官来吴。”夏五月,命登贤就婚曲阜孔氏。秋七月,移寓白塔巷顾氏园。”这正是曹寅家族遭逢抄家之时段,可以说当时闲居“顾氏园”的黄叔琳对曹寅家的兴衰看得真真切切。

  除此,《黄崑圃先生年谱》于雍正十年又记载:“八月旋里。”“公侨寓吴门者八年,于五月十五日,奉恩旨,将未完帑项,全行宽免。公惶感无地,治装北归。”由此可见,黄叔琳在“吴门者八年”。其后于乾隆二十年乙亥八十四岁时记载:“命长孙端黻续编春秋四传合纂。”“命之曰,吾少爱三传,甲戌留馆后,尝取胡传编附其中,合为一书序次未竟,适有纂修方略之役。忽忽至今,吾耄矣,不能卒业。汝素留心讲贯,成吾志焉。”

  黄叔琳活到八十五岁,历经康雍乾三代,官位高达二品。其间,在浙江任巡抚阶段,其三位兄弟叔琬粤西罢官、叔儆在浙罢官、叔琪在滇因宁国府铜案罢官,再加之他自己被人诬陷停职,可以说他阅尽成败兴亡,深切感受到“官场如海”。他八十岁时,艰于资金,请卢见曾为他梓刊《感旧集》。至今,我还没有看到《感旧集》,但是却看到了卢见曾在甲戌年为秋谷《饴山堂诗文集》作序。一个是师长,为秋谷作墓表;一个是门人弟子,又为秋谷作序;而这前前后后的诗文中,均涉及曹寅家的鼎盛与衰败。而且他们均为两代人中的佼佼者。后者又与大文豪纪晓岚成为儿女亲家;且这两亲家,无独有偶,先后均被流放充军,发配新疆。最终纪晓岚是因乾隆皇帝要编《四库全书》而被刘统勋提名点定,返还京城。卢见曾先是因诬告被发配塞外充军,三年后昭雪;当七十三岁告老还乡后,江南再发盐案,他又被牵涉入狱,死于狱中。三年后,大学士刘统勋才为他昭雪。这其后,黄叔琳的次子黄登谷被朝廷拔入萃科,此殊荣连黄叔琳本人亦未获得。卢见曾的孙子,即纪晓岚的女婿卢荫文,四十六岁就远离官场,成为隐士学者。这可以看出黄家与卢家,不仅后继有人,而且文采卓著。

  所以由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学识,他们的家学渊源,以及他们的周边关系等等,确定了他们参与《红楼梦》的写作是很有可能的。

  三、“百度”搜索到的卢见曾

  据《德州历代名人》介绍,卢见曾(1690—1768),字抱孙,号澹园,别号雅雨山人,清朝山东德州(今德州市德城区)人。卢见曾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卢道悦为康熙九年(1670)进士,曾做过陕西陇西县、河南偃师县知县,著有《公余漫草》、《清福堂遗稿》等书。卢见曾出生时,卢道悦已五十多岁了。老来得子,疼爱之余,卢道悦更是悉心培养。卢见曾先后师从王士祯、田雯等,学业大进。康熙五十年(1711),卢见曾中举人,六十年(1721)中进士。雍正三年(1725),卢见曾被委任为四川洪雅县知县,从此走上了仕途。

  洪雅地瘠民贫,税目繁多,治安混乱,狱讼不息,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卢见曾到任后,“除杂派,清积牍,一以俭勤为治”(《清史列传》卷71,以下注略),迅速整顿秩序,极受百姓称誉。雍正十三年(1735),卢见曾被调为颍州(今安徽阜阳)知州。颍州西湖原是宋代欧阳修出任颍州知州时主持兴修的蓄水工程,民以为利。但至明朝末年,由于州民填湖为田,西湖被逐渐湮塞废弃了,每逢雨季,洪水泛滥,殃及四周田庐。卢见曾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劝说百姓:“若复湖,则水有蓄洩,利及一州,而又免淹没之患,何乐而不为呢?”在百姓的支持下,西湖水利工程很快就恢复了。由于政绩突出,乾隆元年(1736),卢见曾被擢为两准盐运使(治扬州)。据《两准盐法志》记载,当地盐商勾结官府侵占灶户(盐民)盐池,在所有权问题上,双方久讼不决,盐民深受其害。卢见曾到任后,作出了“灶属商亭,粮归灶纳”的判决,并核发文契,维护了盐民利益。广大盐民追念卢见曾,于1920年自动筹资修建了卢公祠以为纪念。然而,卢见曾却因此得罪了当时那些贪官污吏及不法盐商。他们纷纷蜚语诬告,乾隆皇帝不待查明真相便在乾隆五年(1740)将卢见曾革职充军发配到塞外。乾隆九年(1744),冤案昭雪,卢见曾被补为直隶滦州知州,第二年又升为永平府知府。在任期间,他带领所属抚宁官民筑坝阻水,解除了多年来洋河对抚宁城的威胁。乾隆十八年(1753),卢见曾复调两准盐运使赴任扬州。扬州地势低洼,河池湮塞,经常发生水患。卢见曾筹集资金,开挖修浚了城周围河池,免除了水患之隐。卢见曾还沿小秦淮修建了红桥二十四景及金焦楼观,使古老的扬州更加妩媚多姿。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卢见曾在红桥举行“修禊”活动,郑夔、陈撰、厉鹗、惠栋、沈大成、陈章等前后数十人皆为上客。卢见曾“作七言律诗四首……其时和修禊韵者七千余人,编次诗三百卷”(《扬州更舫录》),一时传为文坛佳话。

  乾隆二十七年(1762),73岁的卢见曾告老还乡,过起了隐居生活。三十年(1765),乾隆南巡路过德州,特亲书“德水耆英”匾额赐之。三十三年,两准盐引案发,卢见曾被逮论绞,死于狱中。三年后,大学士刘统勋为其昭雪。

  卢见曾一生不仅勤于吏治,“有吏才”,“所至皆有殊绩”,是个典型的循吏,而且爱才好士,擅长诗文,“主东南文坛,一时称为海内宗匠”,又是清代有影响的文学家。直隶总督那苏图在给乾隆皇帝的荐表中曾称他“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著名才子纪昀甚至将长女嫁给他的长孙卢萌文,足见其才智与威望。他平生著述丰富,所著《雅雨堂诗集》、《雅雨堂文集》、《雅江新政》、《出塞集》、《感旧集》、《金石三例》、《雅雨堂石集》、《山左诗钞》等统称《雅雨堂丛书》,共计十一种一百二十八卷,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卢见曾一生还积极从事刻书活动,先后校刊的有《乾凿度》、《战国策》、《尚书大全》、《周易集解》、《经易考》等三十种,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校勘家。所刊之书,校勘精细,刻印精美,堪称我国古籍中的珍本、善本,在出版界、收藏界均享有盛誉。

  在他的宾客当中,除了有后来闻名天下的“扬州八怪”外,还有《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吴敬梓一生贫穷,写作《儒林外史》全凭卢见曾的支持。吴敬梓死后,卢见曾慷慨解囊,买棺装殓,并且安顿好吴敬梓的妻儿老小。

  卢见曾还以学问闻名天下。他的最大的功绩就是考证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晚年是否改嫁张汝舟了。

  卢见曾的长子名字叫卢谦,卢谦出生于1713年,比纪晓岚大11岁。卢谦有个儿子名字叫卢荫文。卢荫文很有才学,1789年考中进士,但是他终生不愿为官,46岁即告归故里,隐居山林了。

  四、卢见曾与纪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三月,三十岁的纪晓岚终于考中进士,会试列第二十二名,殿试中名列二甲第四名(也就是全国第七名)。同年进入翰林院,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首先引起乾隆注意的,是他进入翰林院这一年元宵节出的一副灯谜。这个灯谜是一副谜联,注明上下联各猜一字: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三十三年(1768),纪晓岚受卢见曾案牵连,被乾隆皇帝革去了官职,发配到新疆充军。纪晓岚请求皇上让他带上笔墨纸砚和随身携带与他相伴多年的一方古砚,得到了乾隆皇帝的批准。纪晓岚很高兴,临行前在砚首自题砚铭:“枯砚天嫌似铁顽,相随同出玉门关。龙沙万里交游少,只尔多情共往还。”流放路上,纪晓岚百无聊赖时常发出叹息,感慨人生是否从此“山穷水尽”,再无返北京之期了。但是,他转念又想,“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于是怀抱着愉快的心情登程。在新疆的两年多时间,他留心博采,“追寻见闻”,集结成为闻名遐迩的《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纪晓岚的这些诗作为清代诗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极具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诗中记载的新疆地区的风土人情,其功力深厚,非他人可及。还“时作杂记”,寻访当地各界,将所见所闻记下来,力求每一条都有根据、有来历,后收入《阅微草堂笔记》中。两年半时间对纪晓岚人生影响非常大。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君主的反复无常、对仕途的险恶、对人情的冷暖,纪晓岚都有了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影响到他后来对《阅微草堂笔记》的创作。

  我采集这一部分,关于纪晓岚流放发配时的行为举止,是为了进一步让大家了解清朝康雍乾时期,犹如纪晓岚、黄叔琳、卢见曾、赵秋谷、王渔洋等等这样,系官职与诗文于一身的人,他们在遭遇委屈、挫折的情况下用文学来寄养精神的做法。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大文人,由于他们是儿女亲家,所以在卢荫文和他的儿孙身上,他们的血脉与文化精神又合二为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氏名人】黄叔琳简式年谱(参考清史稿)
赵执信与清初诗学之终结
陈洪绶饮酒读书图
郭廷翕与《桑梓之遗》
叶楚炎:荀玫原型为袁枚考
陈祖武:《清代学者象传校补》举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