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文物说历史:从唐三彩看对骏马的追求与改良
洛阳唐墓出土的黑釉陶马

  到了唐代,作战每尚轻骑突袭,马具随之被改进得相当便捷,马饰也装点得很有分寸。比如马鞍,在南北朝后期已对高桥鞍加以改进,鞍桥降低,后鞍桥开始向后倾斜。唐代的鞍面上更出现了适合人体跨坐的凹曲弧度,既方便上马又适于骑乘;从而将“两桥垂直鞍”改造成“后桥倾斜鞍”。这时且不再装配高高的寄生和繁复的鞧铃,只在主要的攀带上饰杏叶。王勃《春思赋》“杏叶装金辔”,说的就是它。杏叶虽是从前代的马珂演变而来,但小巧玲珑,式样众多,除饰以卷草、宝相花等植物图案的以外,也有铸出鸾鸟、鸳鸯、麒麟、狮子等动物图案的,其中不乏造型优异的佳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障泥,唐代讲究用锦制障泥,其上部掩于鞯内,下垂部分一般不超过马腹。李白诗“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刘复诗“晓听钟鼓动,早送锦障泥”;均强调制障泥用锦。骏马配上锦障泥,更显得英姿勃勃。并由于唐代以突厥马和回纥拔野古部“筋骼壮大,日中驰数百里”之马进一步改良原有品种,所以唐马性能优异,马具精善。反映在艺术品中,这时不仅出现了如昭陵六骏、乾陵翼马等大型浮雕和圆雕,各地唐墓所出成百上千的三彩陶马俑也各有妙趣。它们或行、或立、或长嘶、或啮膝,很少见到程式化的僵硬与板滞。它们是明器,是只能在送葬途中展露一下的作品,但却把这个时代中对骏马的追求集中浓缩、摄于其身。充盈在肌体中的美感,千载以下,犹能以当年的磅礴激情,直击今日之观者。

  不过,在共同的时代风格笼罩下,它们还各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仍不妨加以比较,从中选出更为完美之作。摘金折桂,笔者看中了两匹陶马,一是西安南何村唐·鲜于庭诲墓出土的白釉陶马,二是洛阳关林120号唐墓出土的黑釉陶马。它们都是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藏品。

  鲜于庭诲墓的年代为开元十一年(723年),关林120号唐墓可能略晚些,但也不会迟于盛唐。处在这样一个繁荣富庶的时代里,妇女的好尚是“曲眉丰颊,大髻宽衣”,马也应当膘肥体壮。然而诗人杜甫却偏爱瘦马,他看中的马是“锋棱瘦骨成”,是“不比俗马空多肉”。他指摘“干(韩干)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连写字他也主张“书贵瘦硬方通神”。但这种癖好并不代表当日的时代精神,那时独步一世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就是以壮阔腴劲的笔法写出了其不朽的声誉。而上述西安和洛阳的两匹陶马,其奔逸之气也正透过那丰硕的身躯从体内的秀骨中辐射出来。只有这样的马才称得上是“意态雄杰”,才称得上是“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那幅有后主李煜题识的韩干“照夜白”不正是如此吗?乾隆评之为“丹青曹霸老,画肉亦应难”,尚不失为平实之论。

  可是画马也不能只追求“多肉”,宋元画人在这方面似有所失。李公麟的“凤头骢”、“好头赤”等,总使人觉得它们太胖、太圆浑,而腿嫌短。赵孟、赵雍等父子、祖孙所绘之马,更一直沿着这条斜线在滑坡。明·刘溥《赵松雪画马诗》云:“王孙画马世无敌,一画一回飞霹雳。千里长风入彩毫,平沙碧草春无迹。”就不晓得是从哪个视角得出的观感了。( 孙机 1929年生,文物学家、考古学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文节选自新书《从历史中醒来——孙机谈中国古文物》)

(责编:小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之瑰宝1
铜奔马
《唐宫夜宴》盛唐侍女爆红,再往前六百年,洛阳的侍女竟是这样的
河南洛阳汉代墓葬群出土陶仕女俑等200余件文物
尘封地下长达1000多年的驯马俑,左手五指伸开,不听话就打你
唐代陶马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