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中的故乡——灶头

从我记事起,一直到我妈妈去世,家中都是用灶头烧饭做菜的。

灶头一般都建在靠近门窗的地方,可以靠自然光照明。因为,很小的时候家中用的是美孚灯、油盏头,后来用上电灯后也经常停电也,多是晚上九点半后才来电。

一般人家的灶台都是三眼大灶,我家的灶台也是三个灶眼,分别装着大、中、小三个铁锅。最外面的小铁锅用来炒菜,中间的中铁锅用来煮饭,最靠里的铁锅最大,平时煮猪食,过年时蒸团子、在办酒时时蒸菜。

大约是在上小学时,那时开始有铝合金锅出现了,家乡称之为“钢精锅”,外面的灶台被改换成铝合金锅了,因为铝合金锅传热快,省柴火。农村的灶台上,在两锅之间靠近灶山的都会装一个深长的铁罐,家乡叫“井罐”,里面放满水,可以利用灶膛的余热将水加温,用作洗漱、洗灶、泡猪食等。井罐里的水一般是不吃的,因为难免有洗碗的水进去。井罐里的水一般也是烧不开的温吞水,所以家乡一般用井罐里的温吞水来形容慢性子的人。

一般人家那时都有瓦罐(家乡俗称煨罐),晚饭在饭店菜烧好后,将装满水的瓦罐放在灶膛中的余烬中,大约饭后2小时左右,取出来的温水正好用于睡前的的洗漱。

灶台前面离地区约一尺高的地方,有一个壁龛,在家乡叫“鞋鞍膛”,晚上可以放潮湿的棉鞋或布鞋,还有鞋垫、袜子之类,第二天鞋袜就干干的了。家中的猫也喜欢躲在其中,有时拿鞋时,猫冷不丁窜出来,会吓人一跳。

建新房、改建房子、或兄弟分家时难免要重做灶头,重做灶头时要请有本事的泥瓦匠做。因为灶头做成了,是不会轻易改动的。所以会向邻居或村上人打听,哪位泥瓦匠做的灶头省柴火、用得称心,然后请这位泥瓦匠师傅上门砌灶头。泥瓦匠的本事好,被请的机会就多。那时经常给村上人家砌灶头的,一是白塔村我同学史息芳的爸爸,他家上代就是泥瓦匠,二是村西头的二胖子。

前圩村的二胖子与我平辈,没有拜师学徒,是自学成才的泥瓦匠,除了被人请去砌灶头外,还经常被人请去建房、砌墻等。记得他在我家砌灶头时,正好埭中化学老师有事过来,二胖子说:“史老师,我请教你一个问题,为什么烂泥越踩越干,石灰越做越干?“,史老师回答不上来。史老师走后,二胖子得意地说:先生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学问在书外,很多知识是书本上找不到答案的。

砌灶头时,是没有设计图纸的,先是将锅倒扣着摆放在地上,勾勒出灶膛的位置及灶头的大致形态。然后用砖头和着黄泥开始砌灶头的四周和炉膛,砖头围起来的部分用用黄泥填充,特别是灶心的部分,填的黄泥最多。我上中医学院后,才知道灶头中的黄土是一味中药,叫称伏龙肝,是一味温中止血、止吐、止泻的良药。对水土不服,腹中温冷的腹泻、吐血等有独特的疗效。那时药房中有此药可配,现在因为没有老灶头,伏龙肝这味药也基本找不到了。

当灶头砌到约一尺高的地方,灶前面留出“鞋鞍膛”,灶后面的灶膛的砖围间,每间隔三、四厘米横行摆放一根粗钢筋,构成灶底,可以将稻草等架在上面烧,灰烬从其间的空隙中漏下去。用泥巴和砖头压住钢筋的两边,砌好灶膛内。然后开始砌锅灶的四壁,留好灶膛门。

灶膛门向上是灶壁和烟囱。砌灶壁时,要在平锅台的位置开2个小窗,以便烧火的人可以看到前面的锅台,观察饭或水有没有烧好。灶壁偏下的地方要留有放油瓶、盐罐、酱油瓶的壁龛,灶壁上方称为灶山的地方是用来供奉灶王爷的。灶壁上还要留好一个放煤油灯的洞,或砌一块突出来的砖。灶膛门旁还要留有放火柴的地方。

灶头前面往上砌,大约往上近三尺时,就开始砌灶台,灶台最上面一层铺灶面砖。那时有专门的灶面砖买,灶面砖,是一种光滑、厚重的青砖,有点像磨刀的青砖,大约一尺见方。因为灶台一般略呈向后弯曲的弧形,所以砌灶台时,师傅要用泥刀将灶面砖一点点削成需要的形状和大小,并使灶面砖间的缝隙尽可能的小。灶面砖间的缝隙要用石灰和生石膏粉调成的灰浆填塞、抹平。干燥后砖面就经得起水浸油抹了。后来有了瓷砖,灶面砖渐渐被瓷砖替代,石灰也被白水泥替代,现在已经见不到灶面砖了。

在砌灶面砖的同时,在锅台的地方再往上砌一层砖高,将各个锅子分别放到锅台上,然后用泥灰抹平和修整。

灶头砌好后,还要举行一套仪式,请灶王爷来,具体怎么做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要将锅烧得很热,然后在锅中放一把稻谷,稻谷马上变成了爆米花,爆米花的寓意是发达、旺盛,红红火火。

那时候,切菜什么的都是在灶台上进行的,切完菜后切菜板和薄刀也是洗净后放在灶台上。灶台上还有绞灶布(用旧布、旧毛巾等重叠缝起来用来洗碗、抹灶的抹布),从绞灶布的洁净度可以看出主人家的清爽程度。我有时到人家做客时,常常注意人家的绞灶布,看到绞灶布很脏的样子时,常常饭菜都咽不下口。

那时,在灶台上一定会有一把竹丝或藤丝做的锅刷,用来刷铁锅上粘附的锅巴等,一般放在井罐盖上。

小时候,妈妈在灶台上做菜时,我经常帮着在灶膛里烧火,跟着妈妈学做菜。在冬天,灶膛里暖暖的,烧火也很舒服。有时还能在灶膛里烤山芋,烤熟的山芋吃起来很香,但要么是焦黑,要么最中间还是半生不熟。

                       我妈妈在灶台上做菜时的情景

有时妈妈会将蚕豆荚的壳烧的灰,用火钳从灶膛里夹出来,放在瓦缸中,倒些水浸泡,淀清后的上层水可以替代碱水煮大麦糊粥,也可以用来洗衣服。

每天做早饭前,要用木头做的灰耙头将灶膛底下的草木灰耙出来。我家的草木灰平时都是倒在羊圈里的,有的人家则是倒在家门口的草木灰堆里。草木灰在农村用处很大,种韮菜必须用很多草木灰打底,每次割完韮菜还要再盖上一层草木灰;在育秧撤稻种后要再撒上一层厚厚的草木灰,一方面施肥,另一方面或许能防止麻雀、鸟等吃。在夏收和秋收时,生产队做晒谷的场地时,也要用草木灰撒在翻过踩平的湿地上面,这样用碌碡在上面滚压时就不会粘上泥巴。草木灰也是一味中药,叫百草霜,主治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咯血、衄血、外伤出血,以及食积泻痢等病症。记得,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用白龙马的尿和草木灰治朱紫国国王的病。

那时候,偶尔才有肉或鱼吃,所以一碗肉或鱼等好菜,都要好多天才能吃完。下顿吃时,在饭将煮好前或焖饭时,用竹子做的“井”字形的锅架放在锅中,再将冷菜放在锅架上,这样最多可以五碗冷菜蒸。盖上锅盖后,因为肚膛里有余烬的热,所以饭锅不会冷下来,吃饭时锅架上的菜就很热了。过年时的肉元、扎肝、咸鱼、蒸鸡子(煮熟剥了壳的鸡蛋)等一般要吃到正月半,因为经常上锅架蒸的原因,正月半过后的肉元与鸡蛋缩得都只有原来的一半大了,但是吃起来特别的香,特别的坚紧。

饭锅盖上的蒸汽水(家乡叫汽干水),在口角上火生疮时可以用来涂抹,很有效,这是妈妈告诉我的方法,一直在民间流传。猜测是因为其中有较多水溶性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原因。

灶头烧的饭、做的菜都远比煤炉、电炉、煤气灶做的饭菜好吃,主要是灶头的火旺,铁锅底厚传热好。灶头上烧的饭特别香,容易烧出锅巴。因为妈妈说锅巴费粮,家乡也有“一碗锅巴三碗饭”的说法,是说锅巴比干饭更耐饥。我们家在焖饭时,一般只烧一个草结,这样烧出来的饭基本上不会有锅巴。偶尔在将锅中的饭盛到烧箕(一种竹编的底部为半球形的饭篓)里,锅底有一点软软的、微黄的锅巴,妈妈会用锅铲将其铲下来,沾点水,用手挤成一个饭团给我吃,饭团的味道我至今仍然记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乡的老灶
真正的农家饭---乡村土灶饭
陈方梁 | 老灶头
新苗灶园, 灶就人间烟火
【习俗】沔阳灶画
娄东忆旧丨水乡灶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