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中的故乡——邮电所

在我上小学时候,埭头老街上有一个邮电所,其东面是公社的剃头店,西面是埭头公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邮电局在上小学的路上,我们经常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拐到邮电里随便看看,或查一下有无自家的信件。

那时,邮局和电信局是合在一起的,叫邮电局。因此,那时埭头的邮电所既收发信件,也管打电话和收发电报。

那时候,私人没有电话,只有单位才有电话。公家的电话也很少,只有公社、供销社、中学、小学、银行等几个单位有电话。

那时的电话机上有个手摇把,有听筒和话筒,但没有拨号盘,更没有按钮,打电话时先要“唔唔唔唔、唔唔唔唔、唔唔唔唔”用力摇动手摇把,再拿起听筒,等邮电所的人帮助转接才能打出去。电话线上还要接两节直径约60毫米,高约150毫米的大电池。

老式手摇式电话机(图片来自网络)

老式电话机用的特大号干电池(图片来自网络)

打到单位的电话需要邮局的人先接,再通过插、拨插头转接到各个单位。私人去邮电所打电话时,先要写申请单,交到柜台上,然后到邮电所内的电话亭内等着营业员拨动、转接好,电话才能打出去。外面来电话给某人时,需要打二次。第一次是通知接电话的某人到邮电局等电话,说好大约多少时间再打电话过来。

遇到有急事,则电报来得方便些。如果收到的是工厂的电报,多半是在外地的亲人在工厂出事故后重伤或死亡了。如果是部队的电报,十之八九是服役的家人牺牲了,需要亲人赶紧赶过去见上最后一面。

打电报时,每个字3分钱,因此,写电报文时要费一番脑筋,想好如何用最少的字将意思讲清楚。顾客将电报文在申请单上的方格内填好后交到柜台,邮电所的人再查手册,将每个字翻译成对应的电报码,一个字的电报码是4个数字。然后戴着耳机和话筒,按着发报机的键,发出滴、滴、滴滴、滴的声音,与老电影中发电报的情景一样,将电报一个字一个字发出去。虽然电报文很短,但十个字左右的电报也要发很长时间。接收电报时,也是先接收一串数字,再查手册翻译成汉字,所以接收电报也要花不少时间。

那时,邮电所里好像有四个人,管邮件的一个叫老李,另一个是画诗村的老二头。那时的邮包是由每天二班的轮船从城里带来,老李负责去轮船码头接邮包,还负责收寄邮件和信件。那时寄一封信要贴一张8分钱的邮票,寄包裹有时要贴邮票,有时则贴一张盖着邮戳的挂号条。老二头负责将信件、电报送到每家每户。老二头在埭头村上送信时,有时步行,有时骑着二八大杠的绿色自行车。村上每个人都认识老二头,老二头也清楚每家在外面有什么亲戚,或者有什么人在部队服役。

邮电所管电话和电报的有二个人,一个是我们村上的史锁连,大约三十多一点。另一个是锁连的徒弟,瘦瘦的、个子不高,大约二十多一点。听说锁连是侦察兵复员后分到邮电所工作的。锁连高高的个子,不胖不瘦,高鼻梁、浓眉毛,稍长的头发往后梳得很光整,我觉得他像电影《奇袭白虎团》的连长杨育才,很标致的。

那时,我们经常趴在邮电局所的柜台上看,看营业员如何接线、打电话、发电报、盖邮戳、分信件等。有时,趴在柜台边上的手臂会冷不丁地被电麻一下。原来是锁连在柜台边装了一条裸露的电线,接了二节电话机线上用的干电池,看到有小孩子趴在柜台上时,就悄悄地将电门合上,吓唬一下孩子们。很多小孩子都被锁连用电麻过,我也被麻过。

有一个晚上,锁连在邮电所值班室的床上死了,村上人都去看热闹,从值班室外面的窗户往里看,能勉强看到他已呈青紫色的脸。当时,县公安局的人也过来了,侦查了一番,因为门是从里面反锁的,也没有什么仇杀之类的线索,确认不是他杀或自杀,判断可能是得什么病死的。

锁连死后,他在常州工作的妻子来了,妻子二十八、九岁,还带来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子,我才知道他原来是有妻儿的,妻子也当过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燕翔 | 小镇老街碎忆(五)
从书信、电报、电话到“5G”手机
绍兴道邮电局
从驿递到传真 --吴江邮电史略
邮电所
百年道路——建国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