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镫对历史重要性影响的研究》
userphoto

2023.06.05 江苏

关注
105


文/趙小花

 
  时间来到公元1253年4月,在中国的宁夏,十万匈奴人出萧关,在六盘山集结,随后在八月抵达甘肃临洮。这群人从临洮出发,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千里奔袭作战,他们的的目的地是当时的大理国,也就是现在的云南。这十万匈奴人由忽必烈率领,绕过了当时南宋控制的四川地区,由藏南、川西行军大渡河,他们要横穿整个中国腹部,爬雪山过草地,奔袭7000里远征大理国,以天兵神降的方式出现在大理段氏的面前。
 
  如果你看了这张行军图,很难不被当时元朝军队的想象力与行军能力所震慑,从另一方面来讲,当时蒙古人之所以能建立历史上最大的帝国,用的就是这种突袭、迂回作战的方式。说来蒙古人作战的方式很值得探讨,他们并不是像当时的欧洲靠重装骑兵来回冲击的方式打败敌人,而是典型的游牧民族的作战。

  首先,且战且退。蒙古人作战从不讲什么士气,他们就像草原上的狡猾的猎食动物,以后退的方式引诱敌人的进攻。他们会在开战之前反复探察周围的地形地势,然后在后退之中,在有利的地点进行决战。开始是弓箭手点对点的射击,蒙古人射术极好,幼年时就骑在羊身上对着草原上的地鼠练习射术,据说蒙古人在作战的时候可以站在马背上拉弓射箭,其技巧可见一斑。然后蒙古军队会包围对方,在进行解剖动物一般的外围打击,层层压力之下,对手开始崩溃,蒙古人将敌军分割数块,追袭、猎杀,这就是骑马民族最大的优势——机动性。

  游牧民族的战斗力不言而喻,但真正让我疑惑的是,他们的屁股不疼吗?奔袭7000里,那可是连续在马匹上一到两个月的强行军,我大概算了一下,从我在的江苏镇江到新疆伊犁,大概是3500公里。这么长的距离,去掉吃饭睡觉时间,就算连续性的一直开车,我想正常人大概也会疯掉吧,何况是当时一片荒芜,根本无路可走的川西和藏南地区。

  直到我看清了一样东西的价值,才彻底明白他们为何能征服几乎整个亚洲,外加半个欧洲,那就是马镫,就是挂在马鞍两边,脚踩着的东西,这个玩意可以说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战国时期,用马拉战车,对地形要求高,在平原地带无法大规模使用,没有办法普及用来作战。而当时的游牧民族虽然也驯化了马匹,但更多的是追捕猎物,或者在马上射箭,因为当时骑马如果不拉着缰绳就无法固定身体的摇晃,只能用双腿夹着马肚子,而一旦冲击步兵,反作用力就会让他们跌落下来,所以当时骑兵也就无法用来冲锋作战。

  秦汉时期,马拉战车已经被淘汰,单兵作战也无法改变骑兵的作战方式,因为这个时候还是无法固定自己的身体,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冲击对方的步阵。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人大多是劫掠而始终无法占领城池,最多也就是在帝国边界成规模形式的抢了就走,根本不敢也没有办法去攻城略地。

  事情的变化发生在西晋,当时的人们发现,如果想在骑马时固定身体,把马鞍加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就像骆驼的驼峰一样,可以在前后固定住骑马人的身体。但马鞍越加越高,上马成了非常困难的事情,于是人们在马鞍旁边挂上一个铁环,上马的时候可以踩着这个铁环跨过高高的马鞍。慢慢的,有人发现这个铁环也可以在骑马时脚踩着固定身体,于是在另一边又加了一个,这就是马镫的前身。

  有史料证明,一开始的马镫确实只出现在马鞍的一边,甚至刚出现的马镫就是一个类似铁环形状的东西,因为要一下子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一旦越过了这层障碍之后,骑在马背上的民族瞬间将统治了半个世界。

  当西晋被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反复蹂躏的时候,司马氏群臣上下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东晋桓温北伐,被秦燕联军打的大败而归,甚至前燕将领慕容垂率领几十个骑兵,对着东晋三千名步兵一次次反复冲击,掉头往复,来回数次,晋三千步兵被杀大半,而慕容垂骑兵无一人伤亡,这就是骑兵恐怖的战斗力,而当时慕容垂所领的骑兵,就是当时北方民族震慑天下的'具装骑兵’。

  骑兵在没有马镫之前,如果冲击步兵,有可能被长武器从马上捅下来不说,哪怕是用弓箭对射时,马的面积显然更大,也更容易被射中。三国时代以来,为了冲击步兵方阵,骑兵开始使用皮革镶铁制成的马甲,当时这种马的甲胄就被称为'具装’。披甲的骑兵防护力大大增强,对付无装甲的骑兵,箭矢有效杀伤距离在100米左右,但对具装骑兵,这个距离降低到十米以内,也就是说当具装骑兵冲击步阵的时候,前排步兵仅有一次拉弓射箭的机会,随后便要面对骑兵的碾压。

  说一下骑兵的作战武器。其实马镫对于骑兵来说最有效之处在于冲击,而冲击不单单是用马的身体,而是骑兵所拿的'槊’。这个东西类似于一根三米长的棍子,顶头做尖刺状,用铁包裹,手柄由骑兵手握并且紧紧夹在腋下。冲击的时候,在马上的骑兵身体前倾,把'马槊’稍放低,当与步兵接触的时候,抬起'马槊’刺向步兵或者冲散步兵的盾牌,这时候反作用力会顺着骑兵的手臂由大腿到马镫,对于高速冲刺的马匹来说,这点反作用力算不得什么。

  在此处要清楚一点,骑兵并不是单兵作战,他们的冲刺要求是“髀骨相贴,手臂相邻”,就是骑兵冲锋的时候,要大腿贴着大腿,手臂之间紧紧相邻。这种状态下,具装骑兵对步兵来说无异于是铜墙铁壁,于是骑兵就可以在步兵方阵之中一直冲击,来回往复数次。

  这也就同时解释了为什么自马镫发明以来,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瞬间就成了汉民族的大患。从五胡乱华,到唐朝土蕃、回纥之乱,直至元朝灭南宋,甚至清朝立国也是如此。汉民族多生活在平原地区,这里不是不产马匹,只是使用方式与喂养方式的不同,很难跟草原上的高头大马相提并论。

  至于我一开始的那个疑惑,在此刻也终于解开。当马镫出现后,人们骑马不用一直坐在马鞍上,甚至可以大腿用力,用半蹲着的姿势骑马,这一点体验过骑马的现代人想必也有这种感受。

  这样一来就不用忍受马匹长时间的颠簸,而与此同时,就可以长时间的长行军,蒙古人奔袭7000里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甚至,蒙古人把牛羊肉切成片放在大腿部位的马鞍下面,随着长时间的行军,马鞍下的牛羊肉也被摩擦熟了,在迫切情况下,哪怕不扎营休整,一直行军也丝毫不耽误吃饭的问题,这一切,都是马镫诞生基础之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很多同学至今没有搞懂,马镫就是一个简单的铁环,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
催锋陷阵:马具演变与重甲骑兵
汉朝没有马镫,骑兵是如何打仗的?
从“骑马”到骑兵,我们在“骑”字上花费了漫长时光
雕花的马鞍
重装骑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