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耳科正常人听阈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韩璐檬    赵宵颖   陈艾婷   冀飞

纯音测听作为听力学检测中最常用的手段,它是反映受检者听力状况最直观的指标,众多研究已经报道随年龄增长纯音阈值有相应提高的趋势,但鲜有对常规频率纯音阈值与扩展高频纯音阈值随年龄增长的上升速率与“拐点”做出具体分析。为此,本文通过分析耳科正常人常规频率纯音阈值与扩展高频阈值,来探究年龄对听力下降的影响,为年龄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于2021年至2022年在解放军总医院及其周围社区广泛招募18岁以上耳科正常人群作为受试者,受试者健康状况良好、无重大疾病、神智清楚能配合纯音测试。受试者参照ISO7029-2015中对“耳科正常人”定义,即所有受试者均无任何耳疾症状,耳道中无耵聍栓塞,无过度噪声暴露史的健康状态正常者[1]。并且本实验也将鼓室图正常,即鼓室图为A型、鼓室压力在±50daPa之间作为纳入标准之一。此外,本实验排除了耳毒性药物史与家族遗传性耳聋史的受试者。
本研究已经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S2022-520-01),共纳入受试者106例(212耳),所有受试者被分为7组:18-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66-75岁以及76岁以上组。各组性别组成与平均年龄见表1。
1.2   检测方法
声导抗测试采用Otometrics Madsen Zodiac中耳分析仪,纯音测听与扩展高频测听分别使用Otometrics Madsen Conera听力计配置常规耳机:TDH-39头戴式耳机与高频耳机:SENNHEISER HDA 300头戴式耳机,以上设备均经解放军总医院声学计量总站校准。
1.2.1   声导抗测试
作为纳入标准条件之一,首先进行声导抗测试。使用中耳分析仪对每位受试者进行226Hz鼓室图测试,当受试者鼓室峰压在±50daPa内时,并判断为A型鼓室图,方可进行后续测试。
1.2.2   常规频率纯音听力测试
纯音听力测试使用符合国家标准(GB/T 4854.8-2007)校准的纯音听力计及头戴式气导耳机,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测试人员,在屏蔽隔声室内进行测试,本底噪声<30dB(A)。测试人员向受试者讲解测试方法,在受试者表示理解后,进行测试。根据国家纯音听阈测试标准(GB/T 16296.1-2018)进行常规纯音听阈测试(0.125kHz-8kHz),若受试者受耳鸣干扰较大,测试者可根据受试者情况切换为啭音或脉冲音。耳机各频率最小输出为-10dBHL,最大输出见表1-1。常频测试按1kHz、1.5kHz、2kHz、3kHz、4kHz、6kHz、8kHz、1kHz、0.125kHz、0.25kHz、0.5kHz、0.75kHz顺序依次测量每位受试者的纯音阈值,若出现听力计最大输出时受试者仍未做出反应,则参照陈艾婷[2]等在老年听力障碍研究中的赋值方式,采用听力计最大输出上10dB,赋值后各频率具体赋值见表1-1。
1.2.3   扩展高频听力测试
测试方法、听力计以及隔声室条件同常频纯音听力测试,使用扩展高频耳机(根据GB/T 4854.8-2007校准)对受试者进行9kHz、10kHz、12.5kHz、14kHz、16kHz的频率测试,耳机各频率的最小输出为-20dB,最大输出见表1-2,与常规频率处理方式相同,当听力计最大输出时受试者仍未做出反应,赋值为该频率最大输出上10dB。赋值后各频率最大输出见表1-2。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对于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进行描述,对于定性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百分率进行描述。
为明确纯音阈值下降的“拐点”出现时间,本研究在各组别中,以年龄段为自变量,以纯音听阈上升为因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式进行探究。以上方法均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年龄段分组听阈比较
按照纯音测听频率,分为低频(0.125kHz、0.25kHz)、言语频率(0.5kHz、1kHz、2kHz、4kHz)、高频(3kHz、4kHz、6kHz、8kHz)、扩展高频(9kHz、10kHz、11.2kHz、12.5kHz、14kHz、16kHz),同时分别对左右耳进行划分,共计8个组别,在每个组别内所有受试者被分为7组:18-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66-75岁以及76岁以上组。将各受试者纯音听阈与各组听阈均值绘制拟合直线,如图1。分别计算各年龄组均值与标准差,具体数值见表2。

图1   双耳各频率组个体纯音阈值与组内纯音均值拟合图

Fig. 1   Fitting diagram of individual pure tone threshold and intra-group pure tone mean in each frequency group of both ears


根据图1拟合直线可以观察到,随年龄的增长,耳科正常人纯音阈值可见明显下降趋势,即随年龄增长,纯音阈值也逐渐增加。将年龄组内均值为基准点,将各年龄组均值相连接,可观察到每个组在特定年龄段时出现后者“斜率”显著大于前者的情况。“斜率”表示的是听阈随年龄变化的速度,即每增长一岁,听阈升高的dB数。本研究将各频率组内两个相邻年龄段斜率比值大于2的年龄段交点定义为“拐点”,即在“拐点”处,听阈增长从2dB/年以下突变为2dB/年以上所对应的年龄组。在图中可分别观察到出现“拐点”的年龄段,其中低频组“拐点”大致出现于56-65岁年龄组、言语频率组“拐点”大致出现在46-55岁年龄组、高频组“拐点”大致出现在46-55岁年龄组,扩展高频组“拐点”大致出现在26-35岁年龄组,且左耳与右耳纯音听阈下降特点基本一致。 
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各年龄组作为的自变量,以各侧耳各频率组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回归结果见表3。


根据表3结果显示,56-65岁、66-75岁、76岁以上组是低频组(0.125kHz、0.25kHz)纯音阈值的影响因素(P<0.05);46-55岁、56-65岁、66-75岁、76岁以上组是言语频率组(0.5kHz、1kHz、2kHz、4kHz)、高频组(3kHz、4kHz、6kHz、8kHz)纯音听阈的影响因素(P<0.05);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66-75岁、76岁以上组是扩展高频组(9kHz、10kHz、11.2kHz、12.5kHz、14kHz、16kHz)阈值上升的影响因素(P<0.05),并且左右耳无明显差异。
综上所述,耳科正常人纯音听阈会随年龄增加出现增长趋势,并且可以观察到“拐点”,“拐点”随纯音测听频率的增加出现提前趋势,其中低频组(0.125kHz、0.25kHz)“拐点”出现在56岁左右、言语频率组(0.5kHz、1kHz、2kHz、4kHz)“拐点”出现在46岁左右、高频组(3kHz、4kHz、6kHz、8kHz)“拐点”出现在46岁左右、扩展高频组(9kHz、10kHz、11.2kHz、12.5kHz、14kHz、16kHz)“拐点”出现在26岁左右,以上结论与拟合直线观察所得相印证。
3   讨  论
3.1   国内外数据对照
在国外通过研究352位10-65岁人群的行为听阈,Jungmee Lee等[3]发现年龄对听阈的影响有显著趋势,且随频率与年龄的增加对纯音听阈的提高呈正相关,这与本研究的结论一致。与本研究将年龄组作为自变量不同,Jungmee等人将频率组作为自变量,发现10-21岁年龄组在16.7kHz左右出现“拐点”,到56-65年龄组时在5.9kHz左右出现“拐点”,总体上随着频率的升高,出现“拐点”的年龄将降低,与本研究对比,国外研究的拐点较本研究整体大趋势相同,但略呈现出延后的趋势,这可能与人种以及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等有相关影响,同时也不排除因为样本量差异而造成的差异,其中造成差异的具体原因还需后续更多更大样本的研究。在国内正常青中年人扩展高频听阈参考基线的研究中,夏红艳等[4]发现对于正常青中年人扩展高频(9-16kHz)听阈,30-39岁年龄组听阈上升较其他组有显著差异,这与本研究中扩展高频于26-35岁组出现“拐点”的结论相呼应,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可靠性。
3.2   频率分组
人类可以听到20~20000Hz频率的声音,声音的接收与耳蜗结构息息相关,蜗底往往与高频相关,蜗顶与低频相关。在语言交流中,人类所发出的言语是有一定频率范围的,有研究发现在0.75k~2kHz范围内,言语识别率随频率上升而迅速增加,在2k~4kHz范围内上升速率减缓,当到达4kHz时言语识别率达最大[5]。故在常规检查中,临床上较多关注0.5kHz、1kHz、2kHz、4kHz四个频率的平均值,因为它们往往更能反映测试者的听力状况,同时也更能反映其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情况。故在本研究中将言语频率(0.5kHz、1kHz、2kHz、4kHz)单独设为一组,以观察年龄对其影响。在常规频率纯音测听中,测听频率包括0.125Hz~8kHz,其中0.125Hz与0.25Hz通常被认为能反映人耳的低频特性,故将其分为一组。3kHz、4kHz、6kHz、8kHz通常被认为是能反映人耳的高频特性,故将其分为一组。临床上将8kHz及以上频率测听称为扩展高频测听,由于其具有相对独立性,故将8kHz以上频率作为一组。综上,本研究将频率分为四组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探究不同特征频率在年龄因素影响下的特点。
3.3   纯音阈值“拐点”出现机制
氧自由基作为损伤的重要介质对耳蜗毛细胞会造成一定损害,Sha等[6]研究发现耳蜗内不同位置的毛细胞对氧自由基敏感度不同,其中基底毛细胞较顶部毛细胞更易受损,故致使高频听力易受损。杨风波等[7],在豚鼠实验中发现,豚鼠耳蜗Hensen细胞脂滴从顶回至底回其体积逐渐变小,数量逐渐增加,至底回逐渐消失,Hensen细胞参与耳蜗机械调节,其含量的减少致使耳蜗供能减少,从而导致易损。由于耳蜗底回毛细胞更易受损,故随年龄增长,高频较低频更易出现听力损失,并且随年龄呈现出提前趋势。
3.4   局限性
本研究纳入受试者仅106人(212耳),样本量较小且地域限制,故无法完全做到随机抽样,不能代表全国水平,实验结果可能会有偏差,且随年龄与频率增长,由于扩展高频设备最大输出限制,导致引出率大大下降,而赋值对实验分析具有部分影响,故在图像中可观察到扩展高频随年龄增加反而出现减缓的趋势,这一点可能是赋值所导致的误差。以上扩展高频无法测量特点与国内外研究存在一致性[8],故如何精准获得扩展高频真实阈值成为未来探索的一大目标。
3.5   扩展高频测听对听力损失防治的意义
扩展高频测听目前还尚未成为听力检测的常规项目,主流认为8kHz及以下频率,其主要包括言语频率范围(0.25-4kHz),足以提供人类正常生活需要的听力信息[9]。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扩展高频测听能提供如隐性听力损失、老年性听力损失等早期听力情况的信息。刘浩强等[10]发现,单侧耳聋患者的健耳扩展高频听阈均高于正常组,并且在临床上也常发现,部分单侧突发性耳聋患者,一段时间后健侧耳也出现不同程度听力损伤,故建议对单侧聋患者在听力检测初期给予双侧常规频率及扩展高频纯音测听,以早期发现隐性听力损失情况。Chauhan[11]等,在监测药物引起的听力损失患者时,发现利用扩展高频测听较常规频率测听可以检测到大量听力损失病例。总的来说,在常规纯音测听基础上加以扩展高频测听的应用,对隐性听力损失的发现以及老年性听力损失与药物性听力损失的预防具有重要临床作用。
3.6   听力保护指导及干预措施
由于年龄是导致听力阈值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听力阈值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故定期进行听力随访是监控个体听力状态的重要手段。而听力损失严重,会导致个体社交受阻,严重影响其社会职能,甚至引发认知障碍或痴呆的发生[12]。故当较好耳听力损失达到40dB以上,或听力损失影响日常交流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助听器验配,以帮助个体提升听力水平的同时恢复其社会职能。对于已有助听器佩戴史的患者,也应当定期随访其听力状况,当出现听力损失进一步下降趋势,应调整助听器参数以适应听力下降程度。
4   结  论
年龄是导致耳科正常人随时间推移听力阈值上升的重要影响因素,随年龄的增加纯音听阈逐渐呈现上升趋势,且上升速率逐渐加快,在耳科正常人纯音听阈中可以观察到“拐点”,“拐点”随纯音测听频率的增加出现提前趋势,其中低频组(0.125kHz、0.25kHz)“拐点”出现在56-65岁年龄组、言语频率组(0.5kHz、1kHz、2kHz、4kHz)“拐点”出现在46-55岁年龄组、高频组(3kHz、4kHz、6kHz、8kHz)“拐点”出现在46-55岁年龄组、扩展高频组(9kHz、10kHz、11.2kHz、12.5kHz、14kHz、16kHz)“拐点”出现在26-35岁年龄组。纯音测听“拐点”的出现也预示着听力下降随频率增长而出现年轻化。如何更好的预防和减缓由年龄增长导致的听力下降成为未来需要积极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视噪声性听力损害的早期识别
噪音和耳鸣的关系
小儿听力筛查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怎么看?
3分钟教你看懂听力图
梅尼埃病的听功能研究进展
听力检测报告单怎么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