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十八岁少年的孤独与深情——归有光《项脊轩志》文本细读(上)
userphoto

2024.04.10 安徽

关注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讲堂之上不止讲过一回,反复默念不知数十百遍,赏析文字累积起来不下万字。

近天命之年,于沅醴居中,重读此文,忽有所感,不觉泪下,遂成此篇。

01

想要真正读懂一篇文字,首先要了解作文的这个人,此所谓知人论世也。

然而,我们所谓的知人,往往停留在这个人的表面,却未曾深入其内心世界。以为那些誊写在表格上的生平经历,便是一个人的全部,实则谬也。

且不说距离我们千百年之遥的古人,即便身边的亲人、朋友,时时见面,偶有闲谈;又如那些平日日日相见的同事,仔细想来,他们的成长经历、情感世界,你又能够知晓、理解多少。

由此可见,知人其难也,难于上青天。

想要理解《项脊轩志》,理解这一间屋子(项脊轩),理解作者的两种情感(喜与悲),以及他生命中的三位女性(母亲、祖母、妻子),一个重要的前提,便是理解归有光这个人。

正如哈珀·李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所说:

你永远也不可能真正了解一个人……

除非你钻进他的皮肤里,像他一样走来走去。

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因此,理解归有光。

必须通过文本细读,钻进归有光的皮肤,深入他的灵魂。    

想要如此,还必须穿上归有光十五岁时的鞋子,像他那样在项脊轩中走上几个来回,甚至在那个小小的轩中生活起居一段时间。

《项脊轩》中,正面描写作者的文字有三处: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侧面描写止有一处: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先来看“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束发为髻,一般代指十五岁。

读此一句,你能想到什么——

首先跃上我心头的便是《论语》中那句孔子的自述:

吾十有五而有志有学。

作者没有明言,然而比较这两个句子,你可以感受到“束发读书”这一语句背后所蕴含的归有光读书学习的坚定以及内心隐隐的骄傲。

结合《归有光年谱》以及《明史》所载的以下内容,这种情感更是呼之欲出:

九岁能属文;

十岁作《乞醯论》千余言;

十二岁常自言,慨然有志古人;

弱冠(二十岁)尽通《五经》《三史》诸书。

再来看那个“轩”字——

除开篇“项脊轩”三字以外,称呼那间“百年老屋”,作者首先使用的便是一个“室”字。

室仅方丈

室始洞然

室西连于中闺

接连三个“室”字,一直写到自己束发读书之时,方才用到这个“轩”字。

也就是说,在成为书房之前,那座百年老屋,在作者的眼中不过一座普普通通的建筑物。作者之所以以“项脊轩”命名这间书屋,除去因为祖上居于“项脊泾”而含有怀祖追远的意义之外,更有一种立志读书于此的郑重之意。

然而,这是一间怎样的书屋呢: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狭小、昏暗,甚至破旧到每逢阴雨天气,雨水下灌,环顾四周,安置一张书桌的地方也无从找到。

可以说这并非一个适宜读书的房间,然而,在这个家道中落的大家庭里,在一片“东犬西吠,鸡栖于厅”的嘈杂之中,只有这个百年老屋,有着些许的安宁,作者别无选择,只能隅居此处。

02

这个小小的少年,在这间小小的轩中,有着怎样的读书生活和心路历程——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扃牖而居”,是说归有光居于轩中并且关上了窗户。

为何偏要如此,其一是为了求得一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安静。其二是他对这个大家庭的主动疏离,正如《家谱记》中所写:“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者”,面对这样一个家族,作为一个心有大志潜心向学的“异类”,归有光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只有十五岁的孩子,在把自己封闭在这个小小空间的同时,在内心深处,一定渴着望有人看见自己勤于读书,安静求学的样子。

每有脚步走近的时候,也会默默的倾听,这人是谁,这一个又会是谁?他是越窗而过,还是推门而入,他会看见并欣赏这个孤独的孩子么。

终于,这寂静的项脊轩里迎来了他期待已久的亲人: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大多读者于此匆匆滑过,其实想要理解作者回忆祖母所以放声悲哭(“长号不自禁”)的情感,这一句的解读尤为关键。

先说一个“过”字:

过,在古汉语中有一个基本的义项便是“拜访、探望”,正如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那首诗的题目《过故人庄》的“过”字要译为“拜访”一样。

然而,这里“大母过余”,既不能译为祖母拜访我,如果译为祖母来看我,又无法传递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

来看“久不见若影”一句:    

当归有光在项脊轩中“扃牖而居”之时,这个家族之中确也少见了他的踪影。

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别人看见便是看见了,不见便是不见了。不见的时候,便会选择性的把他的存在遗忘,有谁会把一个孩子时时记挂在心;有谁会去惦念他在做些什么;有谁会去关注他的喜怒哀乐,他内心的志向和追求。

如若是你,作为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或者初高中生,当你被周围大多数人所遗忘的时候,偏偏有一个大你许多的长者,因为长久不见你之身影,专门的、郑重的前来探寻、看望,你会有何感受。

并且,这个人不只看见了别人目光所忽略的你,她还能够理解、懂得你的孤独: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从前的女孩子多是待在闺房之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女”,而整日默默守在南阁子中读书的归有光,实在像个安静的大姑娘。祖母一眼看穿这个如同女郎一样安静的孙子内心的愿望,当她轻轻道出“何竟日默默在此”之时,对归有光有的不仅是理解,还有一种未曾出口的疼爱与怜惜。

如此,才会有下文那样“以手阖门”的举动和“儿之成,则可待乎”的自语自言。

面对长期以来读书不见功名的家族之中唯一一个值得期待的孩子,祖母不只给予言语上的鼓励,并且把其祖父朝见皇帝之时所用的笏板,亲自交至他的手中: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对于年老的祖母而言,那块象牙的手板,可能是她之祖父留给她的唯一纪念,也是最有意义的纪念,然而她却偏偏把这样一件弥足珍贵的纪念之物交给了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由此可见祖母对这个孙子的偏爱和期待是多么的深重。

且不去说五百多年前,年仅十五的归有光——    

即便在今天,即便是一个成年人,被看见、被关注,被理解、被期待,依然是一个人内心最深切的渴望。

比如此刻,正在写作的自己,正在阅读此文的你,也许不会主动寻求别人的看见、关注,理解和期待。

然而,当你的文字,你的努力,你的坚守和执著为一个身旁或遥远,熟悉或者陌生的他人所看见、关注、理解,并且对你产生深切的期待之时,内心又会激荡起怎样的情感波动。

因之,八岁丧母,十五读书轩中,面对自己十六岁之时便已离世的祖母留下的笏板,才会写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的感慨,才会发出长号不能自禁的痛哭。

作者相关文字:

孤独而深情的少年——我读《项脊轩志》

讲堂里的美食 ——省优质课碎思

半墙明月下的摇曳树影——再读《项脊轩志》

百年老屋多悲喜,三位女性寄深情——我教《项脊轩志》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称谓大全
最新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项脊轩志》2
归有光•项脊轩志
《项脊轩志》原文和译文(含鉴赏、朗读)
项脊轩志原文与翻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