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文本细读
userphoto

2024.04.24 安徽

关注

木心先生在《素履之往》中说:

有时,人生真不如一句陶渊明。          
接下,就循着这样的思路,一起去《归去来兮辞》中寻找那些能够打动我们的文句。

01

人活在现实之中,总会有无穷的需求等待着他去满足,但是这些需求之间往往呈现矛盾对立的状态。

就陶渊明而言,他生命中最为急切的需求便是基本生存的满足。正如《序言》中所说: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这里前一句还说得比较委婉,讲自己耕田植桑,无以自足,或是入不敷出。到了下句,便写得比较直白:

“瓶无储粟”的“瓶”,当指“小口腹大的容器”,虽然要比今日常用的瓶子大上一些,但可想像,也无法大到哪里。正如最爱陶渊明的苏轼嘲笑他说:“使瓶有储粟,亦甚微矣。此翁平生只于瓶中见粟也耶。”

一面是没有任何积蓄,吃了上顿无下顿的家庭状况,一面是五个孩子的嗷嗷待哺。而作为诗人来说,除了做官之外又别无谋生之术,由此可见,求得一个官职,对作者而言多么重要。    

这样的状况是否有些夸张,只要读一读作者其它的诗文便可得知: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          
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

——《自祭文》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乞食》

从“箪瓢屡空”“箪瓢屡罄”来看,所谓的“瓶无储粟”并非过分的夸张,最起码吃穿用度,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诗人的生存。

如果上面是说作者在饮食上的困难,那么“絺绤冬陈”(大冬天,依然还穿着夏季的葛布衣服)和“寒夜无被眠”两句,则可以看出诗人在穿衣和居住上也陷入了窘境。

而《乞食》中那一句“叩门拙言辞”,仿佛让我们看见口讷辞拙的诗人在他人面前不知所措的窘态。今天读来,依然让人会有心痛之感。

这些后来所写的诗文也许稍有夸大,但理解了陶渊明一生为衣食所困的窘况,才能更好的理解彭泽县令一职对他一家的生活而言,是多么的急切。

02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因为存在不同的理解,这几句不必作过多的解释,但从亲戚朋友的劝解,自己求官无路,以及“家叔”见其贫苦的极力推荐,可以见出这次求官之难。

更何况是在战乱尚未平息的情况之下,能够出任离家百里的彭泽县令一职,无论如何,诗人都当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职位。

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不过数日,作者便起了归家之念。

其实,对陶渊明而言,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

从二十九岁到四十一岁的十三年间,他曾五次出仕,任职时间,总共不过两年。《宋书·陶潜传》中说他:“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饮酒》组诗的第十、第十首中,他也曾经两次提到出仕的缘由:“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由此可知,在解决衣食温饱和遵从本性的问题上,诗人一直都处在犹豫和矛盾之中,屈从——反抗,再屈从——再反抗,究其原因,不过是生活的现实与理想的自己之间在反复的交战。

下面来看,诗人这最后一次辞官的原因: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所谓“质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正如诗人在《饮酒》中所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的这种天然的本性并非勉强造作所能改变、拘束的。    

“矫厉”一词源于《荀子》篇:“枸木必将待櫽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意思是说弯曲的木头一定要依赖櫽栝和加热矫正之后才能变直,不锋利的刀剑,一定要依赖磨砺才能锋利。

因此,“矫厉”是指通过外力强行改变事物原本的形状。“非矫厉所得”,是诗人说自己热爱自然的本性,绝非外在力量所能够改变,这是一种倔强和坚定。

一方面是可以养活家庭的并不如意的职位,一方面是顺从天性听从内心的自由,二者要如何选择。

在现实中,多少人是为了碎银几两,为了沉重的肉身而委屈内心,低身下意,四处奔波。正如南唐后主李煜在《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所感慨的那样:

天教心愿与身违。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所谓的幸福和天堂,不过如左拉在《猫的天堂》所说的那样:“关闭在一间有肉吃的屋子里挨打。”

在今天,不说贵为一县之长的彭泽令,即便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编制,如果有人胆敢轻易的丢掉,也会受到嘲笑。

写作此文之时,恰巧读到语文界大名鼎鼎的蔡朝阳的一篇文章,他说自己43岁离职之时:

一个亲戚兼长辈,也是小学时代的老师,退休时职称是小学特级,又有行政职务,退休工资很高,又有医疗保险。他对我的选择嗤之以鼻,打了个比方,说,小阳啊,就像养鸡,我们这些鸡,是有人定时投喂的,你现在跑到外面,你得自己刨食,多少辛苦。    

与我们对现实的屈从相反,在解决衣食之忧与顺从天性之间,陶渊明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在他看来,违背自己的意愿比忍饥挨饿更为痛苦。

不但如此,在序文中,诗人还回顾了自己前半生的做官经历,他说“深愧平生之志”。

如何就愧对了平生的志向呢,对此,梁启超在《陶渊明文艺及其品格》中打了一个比喻:陶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

不得不去做官的经历,以及那种经历所给诗人带来的羞惭耻辱,是深刻入骨的。因此,虽然“饥冻虽切”,也决不再愿“违己交病”。这里的语言虽然和婉,远不如正文所写“今是而昨非”那样直白,但诗人弃官的意愿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

正如苏东坡评价他说: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03

行文至此,突然想起唐朝的两位诗人来。

唐宪宗年间,隐居庐山的高僧灵澈上人收到时任江西观察使的好友韦丹寄来的一首诗说:

王事纷纷无暇日,浮生冉冉只如云。

已为平子归休计,五老岩前必共君。

在诗中,韦丹表示自己厌烦政务,想要辞官与好友一起隐居五老峰下。但是灵澈上人极为了解他这位朋友的个性。于是便写了一首诗让人带给韦丹说:

年老身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果不其然,韦丹并未辞职,而是在江西观察使的任上,一直做到死去为止。

由此,正可见出陶渊明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如此言说,而且再也不曾违背心愿出来做官。

作者相关文字:

明明是欢喜,又如此悲伤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一)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
陶渊明真的贫穷到“瓶无储粟”吗? (《语文报·高中版》高二年级第1056期)
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归去来兮辞》阅读训练
真是亲生的?陶渊明平生最幽默的一首诗,把五个儿子挨个骂了个遍
平生衣食随缘过,才得清闲便是仙。
守拙才能归园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