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要略》治疗痹症的用药小结

痹症概述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金匮要略》认为痹证的形成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主要表现为人体本身之气虚及阳虚,外因为风、寒、湿邪之侵袭。

在治疗上以益气温阳、解表散寒、祛风除湿药为主。

观其用药,在众多的此类药物使用中,又偏重于黄芪、附子、麻黄、桂枝

白术、薏苡仁的运用。

我们首先来看下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痹”之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内经》之后对于痹证各有不同的称谓,《金匮要略》之“风湿”、“湿痹”、“痹”、“血痹”、“历节”等皆可归入痹证之类。

书中用于治疗痹证之方主要见于“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一”、“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

现代研究

痹症与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虽不完全等同,但有许多类似的表现。

风湿病是主要累及关节、肌肉、皮肤、血管以及结缔组织的全身性疾病。

临床上,既可表现为某种风湿病特异的临床特点(如面部蝶形红斑等),又常见发热、关节疼痛、肿大、变形等非特异性的风湿病表现。

现代研究发现以上中药的抗炎、镇痛作用明显,治疗风湿病有良效,与《金匮》用以治疗痹证常用药物可谓殊途而同归。

以下是黄芪、附子、麻黄、桂枝、白术、薏苡仁在痹症中的使用小结

《金匮要略》治疗痹症之用药特点

一、黄芪益气除痹

《金匮》中原用于治疗痹证的方剂主要有9首,兼气虚者3首,皆用黄芪益气以除痹。

1、治疗风湿兼气虚证之防己黄芪汤: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这里有脉浮、汗出、恶风等气虚的表现,故以黄芪益气。

2、治疗血痹证之黄芪桂枝五物汤:

血痹,是以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局部肌肤麻木不仁为特征的证候。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组成。

这里首先指出了阴阳俱微,即素体营卫气血的不足是血痹形成的重要原因,气血不足,在脉象上表现为寸口关上微,而尺中小紧,则是气虚无力运行血液,阴血滞涩的表现。

故以黄芪为君药,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使气行则血行。

3、治疗寒湿历节之乌头汤:

历节,隶属于痹证,其症状、病情较重,现在认为其临床表现与类风湿关节炎相似。

乌头汤证见“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这里以疼痛为主要症状,是寒邪偏重之证。

方中以辛温之乌头温经散寒止痛,更不忘治病求本,以黄芪益气补血。此方临床疗效肯定,并成为现在治疗痛痹的代表方剂之一。

二、附子通阳宣痹

《金匮》中用治疗痹证兼阳虚的方剂4首,皆用附子通阳宣痹。

1、治疗风湿兼表阳虚证之桂枝附子汤和白术附子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脉浮虚,为邪气在表但卫阳虚弱,无力抗邪,脉涩为湿邪滞留,血行不畅,故以附子补火助阳、宣痹止痛,并配合桂枝温经以散风湿。

2、治疗风湿表里阳气皆虚证之甘草附子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汗出、恶风不欲去衣为卫阳虚弱,腠理不固所致,

与上述之表阳虚证同,短气、小便不利、身微肿之侯,是里阳亦虚,不能化湿,不能纳气所致,

本证见表里阳气皆虚,仍以附子温阳,可见附子具有兼补表里之阳的作用。

3、治疗风湿历节之桂枝芍药知母汤: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瘰,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邪气停留体内日久,阳气渐衰,见身体低羸,更不能化湿,湿无去路,流连于体内,逐渐化热伤阴,流注于下肢,而见脚肿如脱。

故以附子温经散寒,通阳宣痹。

附子为补阳之良药,能温一身之阳,善治心、脾、肾诸脏阳气虚弱,而且附子还兼具散寒湿、止痹痛的作用,

《神农本草经》记载附子“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疲,寒湿痿壁,拘挛,膝痛不能步行”。


因此,《金匮》用附子不仅因其补火助阳,尚取其善去寒湿之用。

三、麻黄、桂枝祛风散寒止痹

麻黄辛温发汗、温散寒邪;桂枝辛温,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通利关节。

《金匮》治疗痹证的方剂中用麻黄者4首,用桂枝者5首。


《本草纲目》中也有麻黄、桂枝同用治疗风痹冷痛的记载。

1、治疗风湿在表证之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

痹证本为风寒湿三气杂至相合而为病,文中的“湿家”是强调此为湿邪偏胜的痹证。


张仲景提出发汗为治疗风湿在表之大法,通过麻黄、桂枝发汗不但能散风寒,而且正确适度的发汗,亦可除湿,故此处以麻黄、桂枝发汗,可去在表之风寒湿。

2、治疗风湿在表、郁而化热证之麻杏苡甘汤: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与之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方中仍以麻黄发汗,但此证之发热日晡所剧,为风湿将化热之侯,故不用温散之桂枝。

3、治疗风湿兼阳虚证之桂枝附子汤及甘草附子汤:

这两种证型都有阳虚之象,前者为表阳虚,后者为表里阳气皆虚,故都不用发汗力强的麻黄,而“风湿相搏”说明邪气仍在,因此用桂枝解表散风湿。

4、治疗血痹证之黄芪桂枝五物汤:

此证为素体虚弱而受风邪,邪气客于血脉所致,故曰“如风痹状”。

素体虚弱,不胜麻黄之力,仍以桂枝发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

而且桂枝得黄芪相助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留邪。

5、治疗历节之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前者为感受风湿、化热伤阴之痹证,后者为寒湿偏胜,疼痛明显之痹证。

虽此两证均为邪气停留体内日久,正气渐衰,但症状较重,故均用麻黄发散风寒,前方配伍桂枝温经散寒,后方中乌头温经止痛的作用较强,故可不用桂枝。

四、白术、薏苡仁健脾除湿蠲痹

白术性温,燥湿利水、补气健脾,为《金匮》治疗痹证除湿邪的主药。

《本草纲目》记载白术“主治风寒湿痹”。

治疗痹证的方剂中涉及白术者有5首,分别为:麻黄加术汤、防己黄芪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及桂枝芍药知母汤。

张仲景认为痹证的形成与湿邪关系重大,湿性重着,侵袭人体表现为身体烦疼、身重、不可屈伸等,在以上5首方剂中均有明显的湿证表现,故均以白术除湿蠲痹。

另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见“发热日晡所剧”,为风湿将化热之侯,故不用性温之白术,而用甘淡微寒之薏苡仁渗湿除痹。

薏苡仁微寒,善治风湿痹痛,既能从根本上去除湿邪,又可直接改善症状。

如《神农本草经》记载“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故张仲景用以治疗风湿在表,郁而化热证。

综上所述,《金匮》治疗痹证在辨证时兼顾风寒湿邪,而又时时注重这三种邪气的偏盛偏衰及传播转归,同时密切观察人体气血阴阳的强弱变化。

在治疗上尤其重用黄芪益气,附子温阳,麻黄、桂枝祛风散寒,白术、薏苡仁健脾除湿。

以上是查阅资料后,对《金匮要略》治疗痹症的用药小结,在今后的临床中注意以上方证的辨别,并注意此类药物的使用,加深对痹症的理解。

作者简介

唐爱宁,毕业于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目前在钦州市中医医院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因慕名林佳明老师而来钦,有幸拜师于佳明老师门下,感谢师父无私的分享和耐心教导,让我从一名经方小白慢慢转变成有临床思维的医师。

我会谨遵林氏医门医训,将“做一代经方传人”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撰稿 丨 唐爱宁

编辑 丨 郭小燕

校对 丨 刘倬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入门  (十三)
漫话风湿痹
经方在痹症治疗中的运用
经方扶阳法治疗痹症临床体会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学习的一点体会
乌头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加减治疗寒湿痹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