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三---六年级)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三年级)
(编写:尤昌德、高先锋)
实验内容:鹦鹉站立制作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做一名小科学家
实验器材:彩色卡纸一张、剪刀、回形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教师演示鹦鹉站立
1.教师课前制作几只能站立的纸鹦鹉;
2.课堂上演示纸鹦鹉站立,让学生感觉到纸鹦鹉站立在笔头上的神奇。
2.学生制作
1.发给学生卡纸,用白纸印好摹本发给学生,让学生蒙在卡纸上剪出鹦鹉的形状,以降低制作难度。
2.学生自己制作,然后尝试让鹦鹉站立在笔头上。
3.寻找平衡点
1.学生失败之后,提供辅助材料——回形针
2.讨论:你认为回形针放在什么位置可以成功?
3.学生自己实验探究。
4.学生交流
小组汇报,说说自己的发现。
5.实验总结
要想让鹦鹉站立在笔头上,首先要找到能使鹦鹉得到平衡的点,在恰当的位置上别上回形针。
6.整理器材
整理材料,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回形针分别别在鹦鹉的脚的两侧,可以使鹦鹉平稳站立在手指上。
实验内容:蜗牛观察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校园里的小动物
实验器材:蜗牛一只、大号餐盘、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醋、啤酒、玻璃片
实验类型:教师放在食物展台上展示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教师课前捕捉几只蜗牛
蜗牛需要在雨后的花坛旁边寻找,如果条件不合适,暂时没找到蜗牛,可以将本课适当延迟。在上课前,一定要让蜗牛饿上1-2天,实验效果才可能比较明显。
2.观察蜗牛
将捕捉到的蜗牛放在黑暗的盒子里一段时间,实验时拿出来放在小玻璃片上,这样可以让学生观察它的爬行,并能从下面观察蜗牛足的移动。
3.蜗牛食性实验
1、在盘子周围一圈分别间隔放上菜叶、肉片、苹果皮、鸡蛋、面包。盘子不宜太小。
2、放入蜗牛,指导学生安静,耐心观察,可能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期间保持安静。
3、交流实验结果。
4.蜗牛对刺激性的反应
1、把蜗牛放在盘子中间,在蜗牛面前滴一点醋或一点酒,观察其反应。(不要倒在蜗牛身上)
2、静静观察,观察期间保持安静。
5、实验总结
填写实验报告,认识蜗牛的食性和对刺激的反应
实验结论:上述食物,蜗牛只吃菜叶,如用书上几种材料,蜗牛除了菜叶还喜欢黄瓜。遇到醋或者酒之类刺激物体,蜗牛会立刻缩回到壳里。
实验内容:观察水的性质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观察水
实验器材:牛奶、白醋、糖水、冷开水、热水、一次性透明杯子若干,各种不同形状的容器每组一套。每组2个水槽、一个杯子、一根短而粗的水管、一根细水管、一块抹布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鉴别各种液体
1、出示不同液体:牛奶、白醋、糖水、冷开水、热水;
2、学生分组鉴别;
3、学生汇报,并说出在鉴别不同液体时依次用了哪些方法。
4、总结我们平时观察物体常用的方法。
5、重点提示一些特殊观察方法:闻,用手在液体上方向自己扇动,不要将鼻子凑上去闻;尝,对不明液体不能轻易尝,在告知液体无害的基础上,用玻璃棒蘸一点,放入舌头上尝。
2.观察水的特点
1、提供材料:给每组学生一个装满水的大烧杯,以及一套各种不同形状的容器(如锥形瓶、平底烧瓶等)。
2、提出要求:借助材料,用自己的方法观察研究,找出水的特点,越多越好,并及时用图或文字记录下来。
3、学生分组实验,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以免打碎。
4、小组代表汇报所观察到的水的特点。
3.运水比赛
1、提供材料:每组2个水槽、一个杯子、一根短而粗的水管、一根细水管、一块抹布,
2、比赛的要求:将两个水盆放置距离1米,在不允许将两个水盆搬到一起的情况下,比一比哪一组能最快地将水从一个盆运到第二个盆里,不允许洒在地上。
3、小组开展运水比赛。
4、成功小组交流运水经验。
5、再次体验运水活动。
4.注意事项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由于本课涉及多个实验,应注意分步给材料,从而控制探究活动的进程。
5.实验总结
用文字和图示的方法交流观察结果。
6.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桌面整洁。
实验结论:
水的特点有:透明、无色无味、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运水比赛:学生可用杯子舀、用粗管子放在中间做连通,也可用细管子利用水位差使之自行流淌。
实验内容:水的毛细现象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神奇的水
实验器材:不同颜色的水、纸巾;粉笔、纱布、塑料片、玻璃片(2块,在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绕上几圈透明胶);两支粗细不一样的玻璃管;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教师演示染纸
1、教师现场演示染纸,将白色纸巾的四个角的一端分别放入不同颜色的水中(不同颜色的水可以用不同的颜料调制而成)。
2、学生观察,并提出自己的发现:水会沿着纸巾向上爬升。
3、提出研究问题:水为什么向上爬升?水还会沿着哪些物体向上“爬升”?
2.探究水会沿着缝隙向上爬升
1、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
2、提供实验材料:粉笔、纱布、塑料片、玻璃片(2块,在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绕上几圈透明胶)
3、预测:你认为水会沿着这些物体向上“爬升”吗?
4、指导实验方法:用手拿着它们的一端,把它们的另一端轻轻竖直放进水里,然后仔细观察。
5、学生分组实验,并及时在记录纸上记录实验结果。
6、学生交流实验结果:水会沿着纱布、粉笔、两块玻璃向上爬升,水不会沿着塑料片、一块玻璃向上爬升。
7、两块玻璃片实验:边实验边仔细观察,水在玻璃各个地方爬升的一样高吗?
8、实验交流:缝隙越小,水爬升的越高。
3.探究水会沿着小孔向上爬升
1、讨论:水为什么会沿着粉笔向上爬升呢?
2、观察粉笔内部:粉笔里面有许多小孔。
3、出示实验材料:两支粗细不一样的玻璃管(药店有粗细不一的毛细管卖,效果较好。)
4、预测:把它们放入水中,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5、提出对比实验要求:同时放、放到同一深度、比的时间要一样等。
6、学生分组对比实验。
7、实验交流:孔越小,水爬升的越高。
4、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认识毛细现象。
6、整理器材
清洗使用过的玻璃器皿,清洁桌面。
实验结论:水能沿着缝隙或小孔向上“爬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孔隙越小,水爬升得越高。
实验内容:水的特性探究实验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神奇的水
实验器材:滴管、一元硬币、烧杯、回形针每组一盒;戳好洞的可乐瓶一只、水盆一个;大小烧杯各一只、橡皮泥一块、50克砝码一只、细线一根。
实验类型:水的表面张力为学生操作实验,会喷射的水和会托举的水为教师演示实验,水的溶解实验为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水的表面张力
(可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实验)
硬币滴水:
1、出示1元硬币:预测大概能滴多少滴水?
2、指名学生演示,注意实验之前指导滴管的正确使用。
3、交流实验注意点:实验时,滴管要尽量低一些,要一滴一滴、轻轻的滴,边实验边观察硬币上水面的变化。
4、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用文字或图示记录实验结果。
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分析原因,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放回形针:
1、出示满满的一杯水:预测能放入多少根回形针?
2、交流实验注意点:开始之前要将杯子中的水加满;放回形针的时候要沿着杯壁滑下去,尽量避免与水面有撞击;边实验边观察杯子水面形状的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用文字或图示记录实验结果。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2、水的压力实验
1、出示自制实验瓶介绍:可乐瓶上有三个不同高度的小孔。(制作方法:可乐瓶上的小孔可用针或者铁钉扎三个不同高度的小孔,三个孔的大小相同,三个孔用一条宽透明胶带同时封好,这样便于同时撕开。)
2、学生预测不同高度的三个孔,水流会有什么不一样?
3、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时注意地面要放物品盛水。
4、再次预测:抬高瓶子会怎样?
5、教师再次演示、学生仔细观察三条水柱射出的角度和远近。
6、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尝试分析原因,认识水的压力。
3、水的浮力实验
1、教师演示实验,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将镜头横过来可以清楚看到水位的上升。
2、在500毫升的烧杯里放入半杯水。
3、在100毫升小烧杯的底部放入橡皮泥。小烧杯底部的橡皮泥要放均匀,避免在大烧杯里倾斜。观察小烧杯的状态和大烧杯里的水位。
4、用细线将一个50克的砝码轻轻吊起,放入小烧杯底部的中央,观察小烧杯的位置变化和大烧杯内水位的变化。放入砝码时注意不要用手扔进去,最好用线吊住,轻轻放入小烧杯的中央。
5、学生交流观察现象,尝试分析原因,认识水的浮力。
4、水的溶解实验
1、学生预测放入高锰酸钾会有什么变化。
2、指导实验:在烧杯内放上足够的水,放入1-2粒高锰酸钾,仔细观察高锰酸钾的变化。
3、用玻璃棒搅拌,边搅拌边观察。搅拌的方法:用玻璃棒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同一个方向搅拌;搅拌过程中,玻璃棒不要捧着烧杯底和烧杯壁,不要用力过猛,以免液体溅出或者损坏烧杯。
4、观察变化时,提醒学生有时看物质能不能溶解,还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
5、告诉学生不能随意品尝实验的溶液,因为有些物质的溶液会伤害身体。
6、交流实验现象,认识溶解。
3.实验总结
根据几个不同的实验了解水的各种特性。
4.整理器材
将实验器材整理好,及时清洗玻璃器皿和桌面。
实验结论:
会团结的水:水面会成一个圆弧形,因为表面的水有一股相互之间拉着的力,可以承受一点的重量。
会喷射的水:瓶子上方小孔的水喷射的距离近,下方小孔的水喷射的距离远,因为孔越高,受到水的压力越低,所以射不远;孔位置越低,水的压力也越大,所以射得最远。
会托举的水:开始小烧杯浮在大烧杯里,放入砝码后仍会浮在水中,但位置下降了,大烧杯里水位上升了。放得砝码越重,水位越高,小烧杯沉得越低,直至沉入底部。“曹冲称象”就是用了这个原理,表现出古代人民的智慧。
水的溶解实验:课后书上提出的问题,奶粉能溶解于水,少量面粉也可以溶解在水里,物体溶解之后,水面会有一定的上升,但是可能不太明显。如果要使物质溶解的快一点,可以提高水的温度,或者进行搅拌。
实验内容:研究纸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1、纸
实验器材:报纸、A4白纸、餐巾纸、卡纸、放大镜、滴管、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比较纸的纵向和横向的结实程度。
1、 指导学生自己拿出报纸和小刀,分别从横向和纵向裁出宽度相同、长短相同、边缘平滑的3组纸条。
2、 同桌2人分别抓住一张纸条的两端,抓的位置离中间距离相等,然后同时缓缓用力向两边拉。
3、 进行三组重复实验,重复三次实验也是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4、 比较实验结果。
2.观察纸张边缘纤维
1、每组分别横向和纵向各撕下一张纸条,用放大镜分别观察被撕下的边缘,边观察边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比较观察结果。
3.比较不同纸张的吸水性
1、提供材料:一张白纸、一张餐巾纸、卡纸(同样大小)。
2、预测:按照纸张的吸水性由强到弱排序。
3、交流实验方法:我们可以怎样来比较不同纸张的吸水性?
分别用滴管在纸的中间滴一滴同样大小的水滴,仔细观察水扩散的变化(为了提高实验的可见性,可以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红墨水)。
4、指导滴管的正确使用:先按住上面的胶头,排掉空气,将滴管口伸入水中,松开胶头,然后轻轻提起,将滴管垂直滴向目标。
5、学生分组实验,并按照纸张的吸水性由强到弱排序。
6、汇报实验结果。
4.比较不同纸张的透光性
1、提供材料:一张白纸、一张餐巾纸、一张卡纸(同样大小)。
2、预测:按照纸张的透光性由强到弱排序。
3、交流实验方法:我们可以怎样来比较不同纸张的透光性?
可以将纸蒙在课本上(最好有彩色图的),看看那种更容易透光,也可以用手电筒对着纸射出光线,比比那张纸后面最亮等。
5、学生分组实验,并按照纸张的透光性由强到弱排序。
6、汇报实验结果。
5.实验总结
对纸的不同特点进行归纳。
6.整理器材
清洗相应的器材,使用过的纸张放进垃圾桶,保持桌面整洁。
实验结论:
纸的特点主要有:1、沿着报纸纹路裁出的纸条更结实,逆着纹路的纸条易断;2、被撕过的纸的边缘是有很多毛毛的纤维,说明纸是由纤维组成的;3、纸的吸水性、透光性有强有弱;4、纸的吸水性、透光性和纤维分布的疏密有关系,而横向、纵向的结实程度和纤维的分布方向以及纤维本身的结实程度有关。
实验内容:观察研究土壤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了解土壤
实验器材:湿土块、含较多腐殖质的土壤、餐巾纸、烧杯、水、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分组研究土壤成分
1、让学生用餐巾纸包住刚从花圃里挖出的土块(不要太干燥),然后用手使劲握一握,观察餐巾纸的变化。如果观察不到水迹,说颜色变黄了等等,可让学生观察餐巾纸的背面,一般会有明显的潮湿斑迹。
2、将刚才的土块放入水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刚放进水里和过了一会儿的发现与变化。
3、用玻璃棒沿着同一方向进行搅拌,引导学生边搅拌边观察,停止搅拌,耐心观察3——5分钟。
4、学生分组实验,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
5、交流实验现象。(搅拌之后,可能时间较短,难以进行沉淀,教师可以将自己事先做好的一杯拿出来提供给学生观察,让学生有个完整的认识。)
2. 演示研究土壤成分
1、将石棉网放在三角架上,上面放上盛有土壤的蒸发皿(选用腐殖质较多的黑色土壤),下面用酒精灯点燃加热。
2、酒精灯使用:(1)使用前,酒精不超过瓶体的2/3。(2)打开灯帽,点燃火柴由下往右上方在灯芯上划过,使灯芯点燃。(3)用外焰加热。(4)熄灭酒精灯时,不要吹灭,用灯帽盖上灯芯,使火焰熄灭,如果是玻璃灯帽,还需提起灯帽再轻轻放下,以免会被吸紧。
3、持续加热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变化,等到有白烟冒出后,可以请学生代表上来闻一闻,闻的时候提醒学生不能直接去闻,应该用手扇一些白烟到旁边闻。
4、交流实验现象。
5、等土块冷却,请学生再捏一捏硬度和原来的泥土进行比较。
3.实验总结
对所观察、记录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整理出土壤中的主要成份。
4.整理器材
收拾使用过的实验器材,整理桌面,保持清洁。
实验结论: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水、空气、腐殖质、沙粒、黏粒。
实验内容:比较沙土、黏土、壤土的渗水性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了解土壤
实验器材:沙土、黏土、壤土、土壤过滤器、水、纱布、量筒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观察土壤样品
将三种土壤样品放置在桌面上,仔细观察。
2.放土
1、提供实验器材:过滤器。(工具箱中有)
2、在过滤器上端的底部各放上一块纱布,以防泥土漏到下面的塑料杯中。
3、在三个土壤过滤器的上层分别放上同样质量的三种土壤。
4、用小勺轻轻将三种土壤微微压紧,使土壤中间没有明显空隙。但不能压得过于板实。
3.倒水
1、三个过滤器中加入的水应同样多,水量80毫升效果较好;
2、倒水时,要同时把水倒进三个过滤器;
3、倒水的动作不能太猛,要让水缓慢地流进土壤,否则水把土壤冲散会影响渗水速度;
4、倒好水后千万别晃动过滤器或搅动土壤。
4.观察比较
1、仔细观察水分渗透到过滤器下层的情况;
2、将渗下来的水分别倒进量筒量出体积,进行比较记录。
5.实验总结
根据测量结果,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渗水性。
6.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沙土渗水性最强,壤土其次,黏土渗水性最弱。
实验内容:做肥料袋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3、肥沃的土壤
实验器材:大号透明塑料袋(或保鲜袋)、土壤、水果皮、菜叶、蚯蚓、水等
实验类型:学生课后制作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放土
先在塑料袋里放上土壤,大约小半袋,然后放入一些水果皮,菜叶等,并及时记录下来,放入的土壤要松软湿润一些,不能放入硬土块。
2.放入蚯蚓
在肥料带里放上2-3条蚯蚓。
3、加水
在土壤上均匀地洒上一些水(不宜太多,更不能在袋底有积水,用浇花的水壶喷一点水更好),扎好袋口。
4、翻动
每天注意把土壤稍微翻动一下,使之不结成硬块,注意不能伤害到里面的蚯蚓。
5、持续观察
1、这个实验的持续观察时间很长,提醒学生要有一定的耐心,不能每天不停的观察翻动,建议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一次、翻动一次。
2、存放肥料袋的地方要选好,最好是车库的角落等黑暗的地方,不要放置于客厅或卧室等人们日常居住区域,以免有异味。
6、交流
大约4-5周,肥料带就可以做好了,组织同学带来交流。
实验结论:可以通过人工方式增加土壤肥力,其中蚯蚓对改变土壤松软程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实验内容:固体混合前后体积和质量的变化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1、认识固体
实验器材:黄豆、大米、淀粉、一次性杯子,量杯、筛网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 质量的变化
1、出示材料、工具介绍:黄豆、大米、淀粉、天平。
2、指导天平的正确使用:①将天平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②将游标放置于“0”刻度;③用左右调节螺旋校准左右平衡;④左盘放置要称的物品,右盘放置砝码;5、⑤砝码放置应先小后大,最后调节游标,使两边平衡;6、⑥物品质量应是右盘所有砝码总质量加上游标指示的质量,砝码不要用手直接拿,应用镊子取用。
3、将三种物品分别装入一次性杯子中,并用天平分别测量出它们的质量。
4、将它们倒入同一只杯子中混合,将其他两个一次性杯子重叠在这只杯子下面,用天平时称出总重量。
5、比较混合前、后重量的变化。
2. 体积变化
1、分别用量杯量出100ml的黄豆、大米、淀粉。
2、将他们一起倒入同一个量杯中,轻轻的摇晃,注意不要洒落在外面,读出读数。
3、比较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
3.分离混合物
1、可以用工具箱中的两层筛网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分离操作,指导学生先用大孔的筛网过滤。
2、再用小孔的筛网二次过滤。
4.实验总结
比较两组数据,总结出混合后的规律。
5.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天平放回包装盒内。
实验结论: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有变化。
实验内容:研究固体的沉浮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2、把固体放到水里
实验器材:水槽、烧杯、水、各种学生带来的固体材料、面粉、盐、药匙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 把固体放入水中
1、指导学生预测,带来的固体放入水中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2、在水槽中放入半盆清水。
3、将带来的各种固体依次放入水槽中观察,注意提醒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2. 比较盐和面粉的溶解性
1、将两个烧杯内倒上同样多的清水。
2、分别放入两小勺盐和面粉(加入的量要一样多)。
3、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仔细观察搅拌停止后、静止一会儿的现象。
4、交流、比较两杯溶液的溶解情况。
3. 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及结果,进步认识固体的性质。
4. 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
食盐能溶解于水,而面粉基本不溶解于水。实验中一定要用冷水,在温水环境下,面粉的分子结构被破坏了,就能部分溶解。
实验内容:结晶分离的实验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2、把固体放倒水里
实验器材:烧杯、开水、盐、绘画颜料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 调制饱和盐水
1、在三个烧杯里倒上小半杯热水,所用的水尽量温度高一些。
2、分别在三个烧杯中加入食盐,不停搅拌,使加入的盐全部溶解,一直加到盐不能继续溶解为止。溶解食盐时搅拌要充分,使饱和度达到最高。
3、三杯水应该依次一杯一杯地完成,做完一杯再做第二杯。
2. 制作彩色结晶树枝
1、在热水里放入少许绘画颜料,搅拌均匀,对盐水进行着色。
2、将着过色的盐水分别倒入小碟子中,再放入事前选好的小树枝,小树枝最好浸入盐水中,让盐水慢慢蒸发。
3、不能将树枝直接放入烧杯中,应使用小碟子,这样冷却结晶容易依附树枝,而且时间短。(教师演示的可以放在班级中让学生持续观察)
4、几天后,让学生把制作的成品带回学校展示、评比。
3. 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将待冷却的溶液放置在不易接触的地方。
实验结论:树枝上会有各种颜色的盐的结晶体依附在上面。
实验内容:认识液体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3、认识液体
实验器材:菜油、配套天平、一次性杯子、蜂蜜、水、牛奶、流速比较演示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 认识液体性质
1、每组观察桌子上的一杯水、一杯油、一杯蜂蜜、一杯牛奶,用喜欢的方法观察,发现液体共同的特点,填写实验表格。
2、观察三种液体,重在发现虽然每种液体从颜色、透明度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有很多液体的共同特性。
3、交流,总结出液体的性质。
2. 比较同体积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和流速
1、在天平两边各放一张滤纸,调节平衡。
2、在烧杯里倒上同样50ml的蜂蜜、水、牛奶和食用油,放到已校准的天平上比较。
3、在流速比较演示板的凹槽里,滴上几滴牛奶、蜂蜜、水和食用油,注意四种液体的量要差不多,然后慢慢将演示板提起,一定要让液体“自己”流下来,不能借助外力,观察、比较哪个流速快。
3. 实验总结
总结出液体既具有相同的性质,不同液体之间又有不同的性质。
4. 整理器材
实验器材清理干净,天平放回包装盒内。
实验结论:
液体有很多共同点:如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等。
同样体积的液体,质量比较:蜂蜜>牛奶>水>食用油
流速测试:水>牛奶>食用油>蜂蜜
实验内容:把液体倒进水里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4、把液体倒进水里
实验器材:食用油、蜂蜜、水、鸡尾酒图片、热水、小药瓶、细线
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观察液体沉浮
(教师演示实验)
1、出示三个装有不同液体(水、食用油、蜂蜜)的杯子,预测将蜂蜜和食用油分别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演示实验:将蜂蜜倒入装着水的杯子里,将食用油倒入装着水的杯子里。
3、学生观察实验。
4、交流观察的实验现象。
5、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面。
2.探究“鸡尾酒”的调制
(学生分组实验)
1、出示事先鸡尾酒的图片,让学生猜猜是怎么调制出来的?
2、提供材料:染过色的红水(在清水里滴上几滴红墨水)、蜂蜜、食用油,分组尝试调制一杯“鸡尾酒”。
3、学生分组尝试调制“鸡尾酒”,边实验边记录液体倾倒的顺序和实验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展示调制的作品。
1、 观察将热水倒入冷水
(教师演示实验)
1、在水槽中倒入一半的冷水。
2、将染过色的热水倒入一个密封的小玻璃瓶中。
3、瓶口用瓶塞塞住,如果没有瓶塞,可以用一块小塑料布遮盖,用橡皮筋扎进并打一个活结。
4、将小玻璃瓶置于水槽中,用手将瓶塞打开。
5、仔细观察水槽中所发生的现象。
6、交流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5. 实验总结
综合以上几个实验,总结将液体倒入水中所发生的现象。
6. 整理器材
玻璃器皿清洗干净,整理收回实验室。
实验结论:
将液体倒入水中,有的会浮在上面,有的会沉在水下。
油会浮在水面、蜂蜜沉在水下。
冷水会沉到下面,热水浮在上面。
实验内容: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4、把液体倒进水里
实验器材:水、烧杯、酒精、天平、量筒
实验类型:先教师演示实验,后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测量质量的变化
1、放上一只空烧杯,在右盘放置砝码调节天平使之平衡。
2、在右盘多放入100g的砝码,在左盘添加酒精使之正好平衡,这时烧杯内的酒精正好为100g。
3、用同样方法量取100g的水。
4、让学生预测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质量。
5、将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在一起。
6、用天平测量出总质量。可能会有少许误差,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酒精烧杯里可能有很少的残留,或者测量有一些正常误差。
2. 测量体积的变化
1、用量筒量出100ml水。在使用量筒测量酒精时要注意:量筒应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将酒精倒入量筒时,观察量筒中的凹液面,快要接近100ml时,可以用滴管取酒精加满至100ml。
2、再用量筒量出100ml酒精。酒精易挥发,建议先量出100ml的水。
3、让学生预测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4、将酒精倒入水中,观察混合后的溶液总体积。
3、比较总结实验
观察比较两个实验的结果,发现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
4. 整理器材
玻璃器皿清洗干净,整理收回实验室。
实验结论:
液体混合后,总质量没有变化;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了。
实验内容: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实验器材:食盐、泡沫板、调羹、土豆、水槽、抹布
实验类型:学生分组实验。
方法一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提出研究问题
1、操作演示:把一块土豆放进装有水的水槽中,土豆沉下去了。
2、提出研究问题:你有办法让沉在水底的土豆浮起来吗?
2、交流实验方法
1、学生自由交流实验方法;
2、边交流边讨论实验方法:
▲在水中加盐
▲将土豆挖空
▲借助泡沫板等可以漂浮的东西
……
3、分组实验探究
1、提供分组材料:食盐、泡沫板、调羹、土豆、水槽、抹布
2、学生选择自己所需材料(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操作)
3、交流实验注意事项,如注意安全、小组成员注意合作等;
4、学生分组实验
5、交流实验现象
1、学生交流实验现象,边交流边展示自己的作品;
2、归纳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在水中加盐
▲将土豆挖空
▲借助泡沫板等可以漂浮的东西
3、检测反馈:怎样使沉在水里的橡皮泥浮起来?(边讲解边演示)
6. 整理器材
清理实验使用的器材,清洁桌面。
方法二
1、改变自身形状
1、 教师放一块橡皮泥在水中,沉下去了,让学生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它浮在水面上。
2、 设计实验方案。
3、 然后发给橡皮泥,学生自己实验。橡皮泥要购买质量较好的,放入水中不容易融化的。
4、 指导学生在捏橡皮泥时,要一次成型,放入水中以后就不能再拿起来重新使用了。
5、 学生展示实验成果,揭示方法一:改变物体本身的形状。
2、借助漂浮物
1、想想还有别的方法吗?如果老师可以提供给你一些别的辅助物,你能使它浮起来吗?
2、设计实验方案。
3、发给学生木筷、吸管、泡沫让学生借助这些物体实验。
4、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方法二:借助漂浮物
3、在水中加盐
1、如果是一个土豆放在水里,你还有什么别的方法使他浮起来吗?
2、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死海的有关知识。再设计实验。
3、学生进行实验。
4、汇报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发现还有第三个方法:在水中加足够的盐。
3、比较总结实验
总结实验中使用的三种方法。
4. 整理器材
清理实验使用的器材,清洁桌面。
实验结论: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有三个方法:
1、改变物体的形状。2、借助漂浮物。3、往水里加足够的盐。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四年级)
(编写:高先锋、尤昌德)
1、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空饮料瓶、气球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套气球。
1、将气球放入空饮料瓶,气球口向外翻套在瓶口上。
2、气球要套牢瓶口。
2、吹气球。
1、用力吹瓶子里的气球。
2、吹瓶子里的气球时,手不要用力捏塑料瓶。
3、注意气球要卫生,不能多人重复使用。
3、观察描述。
1、观察瓶子里气球的变化。
2、说说什么原因让气球不能被吹大。
4、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5、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气球吹不大,这是因为空气也要占据空间。
2、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细木棍、两只一样的气球、细线、支架、透明胶带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两只气球充气。
在需要刺破的地方(气球上部),事先贴上一小块透明胶带。
2、将气球系在细木棍两端。
1、用细线将气球系在细木棍两端。
2、调节木棍中间的绳套,使左右平衡。
3、刺破其中一只。
1、要在无风的环境下进行。
2、注意防止气球炸开,保护眼睛。
4、观察现象。
有充气气球的一端下降,有破损气球的一端上翘。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空气也有质量。
3、实验内容:空气占据空间(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针筒注射器、橡皮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抽一针筒空气。
1、左手抓住针筒,右手把活塞向后拉。
2、活塞的前端到达针筒的最大刻度即可。
2、封住针筒注射器头。
1、将橡皮平放在桌上。
2、将针筒注射器头用力顶在橡皮上。
3、推活塞。
1、慢慢推动活塞。
2、要仔细体会手上的感觉。
3、推不动时停止。
4、观察现象。
仔细观察活塞的运动。
5、重复3、4步骤。
反复推动活塞,并观察活塞的运动。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被压缩的空气有弹性。
4、实验内容:比较水与空气的相同与不同(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的性质》
实验器材:烧杯、水槽、注射器、橡皮、小塑料瓶、圆底烧瓶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水、空气分别装入不同的容器里,比较其形状。
1、将水、空气分别装入圆底烧瓶里。
2、将水、空气分别装入烧杯里。
3、比较它们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2、将空小塑料瓶放入水槽,观察水流入瓶中,空气跑出的情形。
3、分别将水、空气吸入注射器。
4、将注射器,一端顶住橡皮,推动注射器,比较。
注射器要顶紧橡皮。
5、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水与空气都可流动,形状都能改变,水不能被压缩,空气可以被压缩。
5、实验内容: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热空气和冷空气》
实验器材:热水、集气瓶、玻璃片、透明水槽、线香、火柴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两个一样大的玻璃瓶分别放在冷、热水槽中使之变热或变冷。
2、在热瓶中放入点燃的香,当瓶内充满烟后移走香,立即用玻璃片将瓶子盖上。
操作时动作要快,瓶口要对准。
3、将冷瓶倒放在有烟的热瓶上,抽掉玻璃片,观察烟的流动。
注意力集中在白烟的位置变化上。
4、重复1、2步骤,将冷瓶和热瓶的位置上下对调,观察烟又会如何流动。
5、观察现象。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热空气会向上升,形成对流。
6、实验内容:空气的成分(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实验器材: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透明玻璃杯、水槽、红色水、火柴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固定在玻璃上的蜡烛放入有红色水的水槽中。
2、点燃蜡烛。
火柴梗放在铁盒或培养皿中。
3、将透明玻璃杯罩在蜡烛上。
由右上方向下罩。
4、观察现象。
蜡烛燃烧时,红水会渗进玻璃杯中。
5、将玻璃杯连同玻璃一同取出。
取出玻璃杯时,玻璃片一定上要盖紧杯口,防止杯中的水漏出来。
6、把燃烧的火柴伸入玻璃杯内。
伸入火柴时,将玻璃片掀起一点即可。
7、观察现象。
燃烧的火柴伸入杯中就会立刻熄灭。
8、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9、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空气中有支持燃烧和不支持燃烧两种气体,分别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
7、实验内容:认识二氧化碳(四年级上册第 1单元)
课题:《空气中有什么》
实验器材:锥形瓶、集气瓶,带有玻璃的塞子、软管、小苏打、醋、澄清石灰水、长、短蜡烛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在锥形瓶中加醋,放入小苏打。
小苏打不能太多。
2、把塞子塞紧瓶口,通过管子把气体引入另一只集气瓶。
收集2瓶气体以备用。
3、将澄清石灰水倒入装有二氧化碳的瓶子,摇晃,观察现象。
倒入瓶中的澄清石灰水要少。
4、将长、短蜡烛分别点燃,放入瓶中。
5、将二氧化碳沿着杯壁慢慢倒入瓶中。
倾倒二氧化碳一定要慢,并要沿杯壁倒。
6、观察现象。
7、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8、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
8、实验内容:测量热水变冷的温度(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冷热与温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热水、钟表、记录纸、烧杯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预测热水降温的速度。
2、倒大半杯热水,将温度计放入热水。
1、一倒热水,就要将温度计放进去。
2、温度计的液泡一直放在水的中央,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
3、记录第一个最高点的数据。
1、不要将温度计拿出水杯读数。
2、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再读数。
3、视线与温度计液柱顶端保持水平。
4、每隔两分钟记录一次。
5、画出记录曲线图。
1、在竖轴标出数次(10次)测量的温度。
2、将标出的点用光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热水降温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直到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
9、实验内容:探究热在固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热的传递》
实验器材:蜡烛、金属汤匙、竹夹、火柴、酒精灯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在汤匙柄滴上蜡。
1、点燃蜡烛。
2、在汤匙柄前,中、末分别滴上蜡,等蜡凝固。
3、每组准备两把汤匙,分别按要求滴上蜡。
2、点燃酒精灯。
1、打开酒精灯灯帽,把灯帽竖起放在桌上。
2、点燃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3、观察酒精灯火焰。
1、酒精灯火焰分为内焰、中焰、外焰。
2、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加热一般都使用外焰。
4、给汤匙加热。
1、给一把汤匙的前端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形。
2、给一把汤匙的中端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形。
5、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焰。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热会沿着物体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10、实验内容:热在液体中的传递(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热的传递》
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木屑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倒150ML冷水在烧杯里。
冷水不宜太多,不然加热时间太长。
2、加入木屑。
少许木屑即可。
3、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
烧杯不能直接放在火上加热,因此要垫上石棉网。
4、点燃酒精灯,给石棉网加热
注意酒精灯使用的要领。
5、观察木屑的运动
1、注意防止沸腾,只观察、不动手。
2、等待时间要长,要有耐心。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液体传递热的方式是对流。
11、实验内容:加热和冷却对物体体积的影响(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加热和冷却》
实验器材:固体体胀器、酒数灯、火柴、水槽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铜球从铁圈中通过。
不用加热。
2、给铜球加热
1、注意酒精灯的操作。
2、注意千万不能用手触摸铜球。
3、加热后,将铜球放入铁圈看能否通过。
注意安全,不能触碰铜球。
4、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
在水槽中冷却两分钟以上。
5、试试能否通过铁圈。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遇冷后体积会缩小。
12、实验内容: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四年级上册第 2 单元)
课题:《吸热和散热》
实验器材:相同重是的油和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给油、水加热。
1、油、水的量要相同。
2、注意酒精灯的操作要领。
2、每隔1分钟记录油、水温度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3、加热6分钟,记录6次
4、停止加热后,每隔1分钟记录油、水温度。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5、记录6次。
6、比较记录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7、整理实验器材。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不同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本领不相同。
13、实验内容:同种物质,不同颜色的吸热和散热性是否一样(四年级上  册第 2单元)
课题:《吸热和散热》
实验器材:白色与黑色杯子、温度计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两种颜色的杯子放在阳光下
阳光要强烈,白色、黑色面积稍大些效果会更好。
2、每隔1分钟记录温度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3、记录6次
4、将杯子拿进教室
5、每隔1分钟记录
注意温度计观察、操作要领
6、记录6次。
7、比较记录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8、整理实验器材。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颜色深的物体吸热性能更好。
14、实验内容:造雨、造霜、造雾(四年级上册第 2单元)
课题:《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实验器材:深色铝制易拉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冰块、盐、玻璃片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加热烧杯里的水至沸腾。
1、注意酒精灯的使用要领
2、烧杯不能直接在火上加热
2、用玻璃片罩在烧杯上。
3、观察玻璃片上有无水珠。
4、熄灭酒精灯。
用灯帽自右上方斜向盖灭焰。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1、实验结束需要等待冷却后再整理。
2、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7、少量水与温度计试管放入易拉罐加入冰与盐的混合物。
1、在易拉罐下放上一块湿毛巾。
2、易拉罐用深色的。
3、课前地面上要洒水,保证湿度。
8、观察、测量。
1、观察易拉罐外部有白色的霜出现。
2、测量此时易拉罐内部的温度。
9、半杯不冒热气的温水。
10、把一块冰放在杯口,观察现象。
有雾产生。
11、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12、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小水珠,如果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就会凝结成小冰晶,如果水蒸气特别多且温度较低,就会形成雾。
15、实验内容:物体振动发声(四年级上册第 3单元)
课题:《声音的产生》
实验器材:尺子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一个手压住尺子,另一只手弹拨。
手要压紧,不让尺子移动
2、观察尺子的振动情况。
3、听声音。
4、在振动时,突然抓住尺子。
5、听声音。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物体振动就会产生声音。
16、实验内容:探究固体、液体、气体能否传播声音(四年级上册数 3单元)
课题:《声音的传播》
实验器材:三只分别装有沙、水、空气的封口塑料袋,一只有橡皮头的铅笔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装有沙子的塑料袋放在桌上,一只耳朵贴在袋子上,捂住另一只耳朵
耳朵贴紧塑料袋。
2、在距离一臂远的地方,用橡皮头轻敲桌子
1、要轻轻敲。
2、教室要十分安静,不要发出声音。
3、记录听到声音效果。
4、分别用装有水、空气的袋子重复上面步骤。
口袋大小和所装物体体积应该相近或相同。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声音能沿着固体、气体和液体向四面八方传播。固体传播声音的本领最强。
17、实验内容:认识音调高低与弦松紧、长短、粗细的关系(四年级上册第 3单元)
课题:《不同的声音》
实验器材:空盒子,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将橡皮筋套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上。
2、比较拉伸松紧不同的橡皮筋的发音。
1、保持安静,凑近橡皮筋认真听。
2、右手拨动自然状态的橡皮筋,听声音。
3、将橡皮筋拉长,拨动听声音。
4、再拉长、拨动、听声音。
3、比较拉伸长短不同的橡皮筋的发音。
1、保持橡皮筋拉伸长度不变,捏住其中一段,再拔动另一段,听声音。
2、捏取“弦”的长度越来越短,听声音。
3、保持安静,凑近橡皮筋认真听。
4、比较粗细不同的橡皮筋的发音。
1、将粗细不同长度相同的橡皮筋拉紧,拉伸的长度相同,分别弹动。
2、听声音,比较高低
3、保持安静,凑近橡皮筋认真听。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声音的强弱跟振动的幅度有关。
18、实验内容:测走路的速度(四年级下册第 3单元)
课题:《运动的快慢》
实验器材:秒表、米尺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用米尺量出5米距离。
要几个同学合作完成。
2、用正常步代走5米,测量时间。
课前教会学生使用秒表。
3、用稍慢步伐走5米,测量时间。
4、用正常步伐走5秒,测量距离。
5、用稍慢步伐走5秒,测量距离。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所走距离越长,速度越快。
19、实验内容:小车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拉力)(四年级下册第 3单元)
课题:《小车的运动》
实验器材:秒表、小车、尺子、垫圈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在桌面上定好距离,即起点、终点
1、小组成员合作好
2、保持小车重量、路面等其他因素都不变
2、挂2个垫圈,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几次。
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至少3次以上
3、挂5个垫圈,测量小车从起点到终点运动的时间,反复几次。
1、计时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至少3次以上
4、计算并比较。
1、通常取平均数。
2、比较拉力不同时,小车运动的速度。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其它因素都不变)
20、实验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摆长)(四年级下册第 3单元)
课题:《摆》
实验器材:不同长度的线,铁架台、秒表、夹子、硬币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做一个摆,学习来回算是摆一次。
1、将线系在小夹子上,用夹子夹住一枚一元的硬币,就做成了一个摆。
2、反复做几次并测量。
3、小组合作。
2、用摆长较长的摆,测量15秒摆动多少次。
1、除了摆长外,摆重、摆角都保持不变。
2、反复测量3次以上。
3、用摆长较短的摆、测量15秒摆动多少次。
1、除了摆长外,摆重、摆角都保持不变。
2、反复测量3次以上。
4、记录比较摆的次数。
1、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2、计算平均数,比较实验结果。
5、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幅无关,与摆的长度有关。
21、实验内容:测量提起物体所需要的力(四年级下册第 4单元)
课题:《力在哪里》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在“0”处。
2、将钩码挂在挂钩上
被测的力不能超过弹簧秤标之的最大数值
3、等指针静止时,读数
4、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平齐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会使用弹簧秤。
22、实验内容: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四年级下册第 4单元)
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实验器材:同样的弹簧,钩码,尺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分别固定6个弹簧的一端,测量弹簧长度。
1、每次测量弹簧最上端到最下端的距离。
2、等弹簧静上不动的测量。
2、在第1个弹簧下挂1个钩码,测量弹簧长度。
计算弹簧拉伸长度时要用弹簧长度减去弹簧静止不动时的原始长度。
3、在第2个弹簧下挂2个钩码,测量弹簧长度。
计算弹簧拉伸长度时要用弹簧长度减去弹簧静止不动时的原始长度。
4、在第3个弹簧下挂5个钩码,测量弹簧长度。
计算弹簧拉伸长度时要用弹簧长度减去弹簧静止不动时的原始长度。
5、在第5个弹簧下挂3个钩码,测量弹簧长度。
计算弹簧拉伸长度时要用弹簧长度减去弹簧静止不动时的原始长度。
6、推测挂4个钩码,弹簧会拉伸多长。
7、验证挂4个钩码,测量弹簧长度。
8、推测挂6个钩码,弹簧的伸长并验证。
9、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10、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弹簧受力与拉伸长度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受力越大,被拉伸长度越大.
23、实验内容:研究减小摩擦力的办法(四年级下册第 4单元)
课题:《摩擦力的秘密》
实验器材:弹簧秤,带钩的木块、尺、海绵胶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把木块光滑的一面放在桌上。
2、用弹簧秤测量拉动木地所用的力。
1、拉动时要保持匀速。
2、弹簧秤不要碰到桌面,并与木块保持一条直线。
3、反复测量3次以上。
3、将木地贴有海绵的一面放在桌上。
4、用弹簧秤测量拉动木块所用的力。
1、拉动时要保持匀速。
2、弹簧秤不要碰到桌面,并与木块保持一条直线。
3、反复测量3次以上。
5、计算并比较。
1、通常取平均数。
2、比较接触面光滑程度不同时,摩擦力的大小。
6、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7、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重量有关。
24、实验内容:降落伞下降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伞面面积)(四年级  下册第 4单元)
课题:《降落伞》
实验器材:做好的降落伞、秒表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做降落伞,每组有面积不同的伞面。
制作要仔细、精致。
2、将降落伞在同一高度下落。
要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3、用秒表记录降落伞从下落到触地的时间。
1、记录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要3次以上,取平均值。
4、用伞面面积不同的降落伞重复以上实验。
1、记录要准确,反应要快。
2、实验要3次以上,取平均值。
5、记录、比较。
1、用文字或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2、比较试验结果,得出结论。
6、整理实验器材。
清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伞面面积越大,降落伞下落越慢。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五年级)
实验内容: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钟表、笔、指南针(最好要有)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明确观测任务
本次观测,涉及影子、气温、时间的记录,而且历时一天,大约要收集7至8次数据,如果任务不明、方将会使一天的观测流于形式,所以让学生明确观测任务尤为重要:
1.每一节下课,在记录纸上画出小标杆的影子;
2.用温度计测出当时的温度,并在影子旁标上当时的温度和时间;
2.明确观测方法
1.记录纸上的方向要与实地的东、南、西、北一致;
2.每一次观测,小标杆都要放在记录纸黑色圆点上;(为了方便学生的观测,建议记录纸的中间标上黑色圆点)
3.记录影子时,可用“●”或“▲”在影子末端作下标志即可;(先画一圆点,记录全部结束后再连线。)
4.观测气温时,应把温度计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测量;
5、学生在观察时要明确分工;
3.学生观测
1、学生分组观测,并记录观测结果;
2、学生整理观测数据;
4实验总结
学生交流观测数据,分析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
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至短再至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
实验内容: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太阳和影子
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组装模拟装置
1.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
1.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内容: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3、昼夜交替
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
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
3、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
2.模拟昼夜变化
1、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由西向东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围”地球;)3、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介绍月相盒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
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3.观察总结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
实验内容:光的直线传播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1、光的行进
实验器材: 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
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5.交流实验现象,小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做一个小孔成像的模拟实验
1.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胶水、钉子(大头针)。
2、演示并指导制作方法:
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
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
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
3.学生分组制作。
4.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
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内容: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2、照镜子
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提供实验材料
提供实验器材及辅助材料:平面镜(每位同学一块)、辅助材料——橡皮、画有一颗五角星的记录纸、印有一段文字的记录纸。
2.交流实验方法
1.讨论:你准备怎样来玩镜子?
2.交流实验方法、教师适时重点引导;
闭起一只眼睛照镜子观察现象;
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化镜子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
借助镜子读文字;
3.实验研究
1.学生分组“玩”镜子;
2.学生边“玩”镜子边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镜子成像的特点 。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研究透镜
实验器材: 凸透镜、凹透镜、白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观察不同透镜的特点
1.提供两种不同的透镜。
2.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透镜的特点。
2.研究不同透镜的作用
1.用不同透镜观察物体,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2、让阳光穿过不同透镜,尽量让镜面与光线垂直,调节镜片与地面的距离,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3、观察两种不同透镜的成像特点:把透镜对着窗户,调节透镜和白纸的距离,仔细观察白纸上所看到的现象;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透镜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聚光、成像的作用;凹透镜有缩小缩小、散光、成像的作用;光线经过透镜时会发生偏折。
实验内容:研究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4、七色光
实验器材:巧造彩虹——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或三棱镜)
合成彩色光——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
滤光实验——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巧造彩虹
1.提供实验器材:平面镜、手电筒、水槽、白张。
2.教师边演示边指导实验方法:
将平面镜倾斜着放入水槽,并设法将镜子固定;
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
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手电筒的位置,直到看清彩虹为止。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此实验也可直接用三棱镜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阳光下平稳放置三棱镜;2、轻轻转动三棱镜,使光线投射到室内或暗处的走廊墙壁上;3、观察光的颜色。)
2.合成彩色光实验
1.指导学生在圆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等份的七种颜色。
2.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制成一个陀螺。
3.转动陀螺,学生观察记录。
3.滤光实验
1. 演示:将红颜色的玻璃纸罩在手电筒上,然后罩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2.将黄色、蓝色的玻璃纸分别罩在手电筒上,打开手电筒。3.让光投射在白纸上,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认识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实验内容:连接电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简单电路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小电珠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认识实验材料
学生认识电池、导线、小电珠。
2.连接简单的电路
1.学生分组尝试连接电路,想办法使小电珠亮起来。
2.指名成功小组演示。
3.再次分组连接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4.展示电路图
3.实验总结
对所观察到的不同电路图进行分析。
4.整理器材
将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
实验结论: 简单电路是由电池、导线、小电珠构成的。
实验内容:了解开关的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简单电路
实验器材:电池盒、电池、导线若干、灯座、小电珠、开关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认识开关
1.讨论:如何控制小电珠的亮灭?
2.介绍开关.
2.连接电路
1.学生分组尝试连接用开关控制小电珠亮灭的电路。
2.指名成功小组演示。
3.再次分组连接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4.展示电路图
3.实验总结
对所观察到的不同电路图进行分析,准确认识开关的作用。
4.整理器材
将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
实验结论:开关可以控制电路的连接与断开。
实验内容: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检测电路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
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
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
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2.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物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别接入检测电路,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物品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3.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液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电路留出的两根检测线都放入液体中,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液体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4、检测人体的导电性
1.介绍验电球。
2.用验电球检测人体的导电性: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两个触点来判断人体的导电性能。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准确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回形针、铁钉、盐水、人体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实验内容:检测暗盒里的电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实验器材:电路暗盒、电池、电池盒、灯座、小电珠、导线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检测电路
1.把电池装入电池盒。
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
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
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2.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1.交流检测注意点:
检测电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检测,避免遗忘;
检测过程中不能打开暗盒;
边检测边记录,为了方便,检测结果建议用“√”“×”表示;
2.学生分组检测。
3.根据检测结果画出暗盒电路。
4.学生交流检测结果。
3.实验总结
打开暗盒观察实际电路,判断检测电路的正确性。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内容:探究磁铁的性质(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4、研究磁铁
实验器材:条形磁铁、大头针、水槽、泡沫片、细线、环行磁铁、塑料棒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提出实验内容
提供实验材料,利用材料探究磁铁的性质。
2.探究磁铁的性质
1.交流实验方法:
磁性的传递:
把大头针的一头靠近磁铁吸住,用另一头靠近另一个大头针,依次操作,看看磁铁能连续吸起几个大头针。
磁铁能指示方向:
方法一:悬挂法。用线系在条形磁铁的中间,注意线不能太粗,细棉线较好,然后把磁铁吊起来,使磁铁尽量呈水平状态,最后轻轻转动磁铁,观察磁铁静止时两端的指向;
方法二:水浮法。将条形磁铁放在泡沫板的中心,然后将泡沫板放入水槽,使泡沫板浮于水中,最后轻轻转泡沫板,观察静止时磁铁两端的指向;
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
将两块环行磁铁套入塑料棒实验,分别观察两块环行磁铁的同极和已极相互靠近时发生的现象;
磁铁不同部位的磁力大小比较:
先在条形磁铁上取5个点,然后在点上一个接一个挂大头针,然后通过比较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磁力的大小(实验中的条形磁铁用大的效果较明显);
2.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用文字或图示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交流观察结果,认识磁铁的性质,分享探究的快乐。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磁铁的性质有:磁铁的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叫磁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指南的一端是南极;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内容: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电磁铁
实验器材:电池2节、粗细不同的导线2根、粗细不同的铁钉2根、回形针一盒、培养皿(可用小盒子代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明确研究的问题
1.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
2.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铁钉粗细有关;
3.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导线粗细有关;
4.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绕线圈数有关;
2.设计对比实验
1.选择一个研究因素(以研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跟电池节数有关为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法。
2.边交流实验方法边演示:
保持不变的因素:铁钉一样、导线一样、线圈圈数一样、
改变的因素:电池的节数
3.选择其它因素设计实验方法,交流指点。
3.对比实验
1.建议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因素研究;
2.建议每个因素研究三次,取中间数(或平均数),这样的数据更有说服力。
3.边实验边记录数据。
4.实验总结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5.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流大小、线圈圈数有关。电磁铁也有南北极。
实验内容:测量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课题:1、测量呼吸和心跳
实验器材:听诊器、秒表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测量安静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教师演示听诊器测量心跳,重点示范确定心脏的位置很重要(心脏位于人的胸腔的偏左)。
2.指导秒表的正确使用。
3.学生分组用听诊器、秒表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心跳,建议同学之间相互测定较好。
4.提醒测量呼吸次数的注意点:吸一口气呼一口气算一次呼吸。
5.学生分组测量安静状态下自己1分钟的呼吸。
6.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2.测量运动结束后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
1. 运动2分钟即可。
2.2分钟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1分钟心跳和呼吸。
3.学生分组测量,边测量边在记录表中记录数据。
3.实验总结
汇总实验数据,发现静止状态与运动后的心跳和呼吸的不同。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一般情况下,学生每分钟的呼吸多在20次左右,心跳在80次左右;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
实验内容:用澄清石灰水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课题:2、肺和呼吸
实验器材:澄清石灰水1瓶、保鲜袋2个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1.用两个保鲜袋分别收集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在收集呼出的气体时,将保鲜袋对准嘴巴多次呼气即可,另外,注意两个保鲜袋中搜集的气体要差不多。
2、收集空气、收集呼出气体的两个保鲜袋不要混淆,要分辨清楚,否则观察的实验现象会有偏差。
2.比较实验
1.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倒入两个保险袋中实验比较,在实验中要注意,两个保鲜袋中倒入的澄清石灰水的量不宜过多,而且倒入两个保鲜袋中的石灰水要差不多,当澄清的石灰水倒入保鲜袋以后及时将袋口扎上,防止石灰水流出来。
2.如果没有澄清石灰水,可到化学试剂药店购买氢氧化钙溶液。
3.摇晃保鲜袋后,观察比较。
4.边实验边记录实验发现。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结果,比较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3.整理器材
将实验保鲜袋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 呼吸时,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实验内容:测肺活量(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课题:2、肺和呼吸
实验器材: 塑料瓶(大饮料瓶)、100ml烧杯、白纸条、记号笔、胶水、水槽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肺活量测量器。
1.沿塑料瓶的外壁由下向上贴上白纸条;
2.用100ml的烧杯装满水,倒入塑料瓶,小心不要把水倒在瓶外,然后用记号笔沿水面标上100ml的记号,依次进行,标到1000ml即可。
2.测肺活量
1.测量前,一定要先将塑料中装满水,并盖上盖子;
2.把塑料瓶倒扣在水槽中,瓶口一定要没在水的下方;
3.在水中旋开盖子,将直角弯头管的一头伸进塑料瓶;
4、吸足一口气,尽最大力气向水中吹气;
5、读出自己的肺活量,读的时候是读出瓶中空的体积,不是读出瓶中水的体积;
4.在第二个同学测之前,也一定要将瓶中的水装满。
3.实验总结
交流自己的肺活量,并根据数据分析肺活量大小的影响因素。
3.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人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实验内容:研究心脏的跳动和血液循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课题:3、心脏和血液循环
实验器材:水槽、塑料瓶、秒表、人体血液循环图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模拟心脏跳动
1.在水中反复挤压和放松塑料瓶,仔细观察现象,实验时水槽中的水要适量。
2.在水中挤压塑料瓶的活动可以利用输液管替换,效果更接近“原型”:找一些医院里的输液管(最好是新的),在中间的塑料小瓶子的两端各保留适当长度的管子,截掉多余部分,再用两个培养皿,往其中一个倒入适量红水,挤压塑料小瓶,仔细观察现象。
2.观察人体血管图
1.观察、介绍人体的血管。
2.找一找,在人身体的哪些地方能摸到脉搏。
3.教师重点演示:指导测量颈动脉、桡动脉的脉搏。
4.感受自己的脉搏跳动。
3.测量1分钟的心跳和脉搏次数。
1.脉搏和心跳最好同时测出,因为人的心跳次数并非固定不变。
2.测量活动可以两人合作完成,如同学帮助测脉搏,自己测心跳,教师控制时间,然后轮换。
3.边测量边记录数据。
3.实验总结
交流、比较自己1分钟心跳、脉搏跳动次数,认识心脏的功能。
3.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并与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致。
实验内容:彩色水点实验(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1、解释
实验器材:培养皿、白纸条、夹子、水彩笔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画彩色水点
1.用彩色水笔在白纸条的一端画上不同颜色的圆点,注意:彩色圆点的大小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画的位置要差不多、彩色圆点离纸的下端距离要一样。
2.白纸条要选择柔韧一点的,如宣纸、面巾纸。
2. 实验观察
1.用夹子夹住纸条,将纸条的下方放进装有清水的培养皿中,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彩色圆点不能碰到水面、纸条要同时放入水中。
2.当水慢慢地被吸上纸条后,仔细观察圆点发生的变化。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作出解释。
3.整理器材
将实验纸条放进垃圾袋,其余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红、黄、蓝是三原色,遇水保持单色调不变;其余颜色都是中间色,在一定条件下,中间色将分解还原为原色。
实验内容: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2、怎样抬高讲台
实验器材:带有刻度的木尺、若干同样的铁圈、火柴盒、牙签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组装杠杆实验装置
1.在火柴盒的盒面中央放上一根牙签;
2.把木尺横放在牙签上,使牙签在木尺的中间,使木尺平衡;
3.如果木尺的平衡点不在木尺的中央,可用在木尺上翘的一端加橡皮泥的方法使木尺保持平衡。
2.探究杠杆平衡的方法
1.在木尺左边第二道线上放两个铁圈,那在木尺右边该怎样放铁圈就能使木尺保持平衡呢?
2.提醒实验注意点:
①放铁圈时要轻、如有多个铁圈要垒起来放,不能分散开来放;
②强调每一次只能在木尺右边一个地方放铁圈,不能分散放在右边的两个地方;
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根据杠杆平衡的不同方法,探究杠杆省力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在阻力不变的情况下,离支点越近就越省力。
实验内容:探究斜面能省力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3、斜坡的启示
实验器材:
平板测力计、小车、光滑的长木板、长方形木块(可用长方形仪器盒代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测出垂直提升小车所需的力
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小车;
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
2.测出在不同坡度斜坡上拉动小车所需的力
1.利用同一块长方形木块,想办法搭建不同坡度的斜面。(可以利用长方形的长、宽、高)
2.提醒实验注意点:
提升小车时要匀速、缓慢向上运动;
平板测力计要与木板保持平行;
在小车运动的过程中读出读数;
木板每次搭在木块上的位置应相同。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斜面省力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使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就越省力。
实验内容:探究轮轴的作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4、拧螺丝钉的学问
实验器材:两个钩码、组装轮轴的部件、铁架台、平板测力计、两根粗棉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测出提升两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两个钩码;
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
2.测出用轮轴提升两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演示组装轮轴:把一根粗棉线的一头拴在轴上,让线沿轴槽绕过,并在线的另一头挂上钩码;把另一根粗棉线的一头拴在轮上,让线沿轮槽绕过,并在线的另一头向下挂上测力计;
2.提醒实验注意点: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用大轮、小轮做三次实验,求平均数;
读数时应在拉动测力计过程中读出,不能在刚拉动或拉动停止后读数。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轮轴省力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使用轮轴能省力,在轴一定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内容:探究滑轮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5、国旗怎样升上去
实验器材:组装滑轮的部件、一个钩码、铁架台、平板测力计、两根粗棉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测出提升一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用平板测力计垂直提升一个钩码;
2.读出实验数据,注意读数时,眼睛应与测力计平视。
2.测出用定滑轮、动滑轮提升1个钩码所需要的力
1.演示组装滑轮:
定滑轮:把定滑轮用棉线(或螺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然后将另一根棉线沿轴槽绕过滑轮,一头挂钩码,一头挂测力计;
动滑轮:把棉线的一头系在铁架台上,将棉线的另一头沿动滑轮下方的沟槽绕过,在棉线的另一头挂上测力计,在动滑轮下方挂上一个钩码;
2. 提醒实验注意点:
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用定滑轮、动滑轮做三次实验,记下平均数;
拉动时保持动作轻缓、匀速;
拉动时不要让线绳脱离滑轮沟槽;
读数时应在拉动测力计过程中读出,不能在刚拉动或拉动停止后读数。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实验数据;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使用滑轮的秘密。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方向;使用动滑轮不能改变方向,但能省力,使用滑轮组既能改变方向,又能省力。
实验内容:探究链条传动的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实验器材: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链条圈(瓦楞纸条圈)、记号笔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组装链条传动装置
1.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放在桌面上,用链条圈(或瓦楞纸条圈)套在两个齿轮的外围;
2.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向两边拉,使齿轮绷紧链条圈(或瓦楞圈)
2.观察链条传动的特点
1.在两个齿轮上分别用记号笔画出一条半径;
2.转动一个齿轮,仔细观察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圈数;
3.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结果。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链条传动特点。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链条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同,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实验内容:探究齿轮传动的特点(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课题: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实验器材:齿轮组及支架(也可用胶带把瓦楞纸条固定在圆盖上自制两个大小不同的齿轮)、记号笔、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组装齿轮传动装置
把大小不同的两个齿轮放在桌面上,注意两个齿轮的齿与齿咬合。
2.观察齿轮传动的特点
1.在两个齿轮上分别用记号笔画出一条半径;
2.转动一个齿轮,仔细观察两个齿轮转动的方向和圈数;
3.用文字或示意图记录结果。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准确描述链条传动特点。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齿轮传动特点是齿轮转动的方向相反,速度不同,大齿轮转动的速度比小齿轮慢。
实验内容:研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课题:1、折形状
实验器材:A4打印纸3张、双面胶、新华字典(可用科学书代替)、钩码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折形状
1.取A4纸的宽为高,用3张A4纸分别折成不同形状的纸筒,注意在折纸筒时要事先考虑留出连接部分,纸筒的连接部分用双面胶粘起来。
2.比较实验
1.把新华字典放到纸筒上面,然后在新华字典中心加钩码,记录各种纸筒能承受多少钩码不被压垮。
2、提醒实验注意点:
加钩码时,要将钩码放在新华字典中心 ;
加钩码时要轻放;
计算纸筒能承受多少钩码时,要用压垮纸筒的钩码数减1。
3.实验总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作出比较。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是不同的,在不同的柱形纸筒中,圆柱形纸筒承受力较好。
实验内容:搭建支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搭支架
实验器材:吸管、透明胶带、剪刀、1块木块、若干盒钩码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设计支架图
1.提出要求:吸管限定20根、搭建时间限定10分钟,支架高度不低于15cm;
2.画出支架设计图,考虑如何提高支架的稳定性。
2.搭建支架
1.利用限定材料,根据设计图搭建支架;
2、提醒实验注意点:
用透明胶连接固定时,建议用透明胶带先在一根吸管上绕一圈,然后再绕到另一根需要连接的吸管上,这样连接较方便;
吸管不能用剪刀剪断;
小组在制作过程中要加强合作。
3.比较稳定性
1.小组上讲台展示作品,并用加钩码的方法检测作品的稳定性,在检测的时候,将木块放在支架上,然后将钩码放在木块上;
2.计算支架能承受多少钩码时,要用压垮支架的钩码数减1。
3.实验总结
对所观察到的不同支架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整理器材
将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
实验结论:三角形结构越多,支架越稳定。
实验内容:研究不同桥梁的承受力(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课题:3、建桥梁
实验器材:A4纸1张、小纸盒1个、钩码若干、木块2个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桥梁设计与制作
1.讨论:用1张A4纸设计不同的桥梁。
2.演示:平板桥、拱桥、槽形桥(斜拉桥操作难度大,建议制作槽形桥)
3.学生分组制作平板桥、拱桥、槽形桥。
2.探究不同桥梁的承受力
1.预测:哪种桥梁的承受力最大?
2.讨论实验注意点:
桥墩间的距离要一致;
放钩码的纸盒子要放在桥梁的中间,放钩码时要轻;
计算桥梁能承受多少钩码时,要用压垮桥梁的钩码数减1;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汇总学生实验数据。
3.实验总结
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 不同形状的桥梁承受力是不同的。桥梁的承受力与桥梁的厚度、栏杆的高度都有关系。
实验内容:造房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课题:4、造房子
实验器材:报纸若干、透明胶带、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 设计房子
1.提出造房子要求:
报纸限定(每组20张)、时间限定(25分钟)、比房子的结实、美观、成本低。
2.小组讨论、商量,根据要求画出设计图。
3.小组成员分工。
2.造房子
1.提供造房子材料。(也可组织学生提前准备材料)
2.学生分组利用材料造房子。
3.实验总结
1.观察、比较各小组造的房子。
2.学生根据结实、美观、成本低的标准对各小组造的房子进行评价。
3.交流造房子的快乐与艰辛。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内容:观察岩石标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1、认识常见岩石
实验器材:岩石标本若干、放大镜、稀盐酸(也可用醋代替)、烧杯、滴管、镊子、白纸、小木锤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提出观察要求
1.让学生明确观察要求: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科学地观察岩石标本的特点。
2.观察岩石特征
1.介绍科学器材及药品。
2.讨论:我们利用这些科学器材及药品在观察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滴稀盐酸:
★稀盐酸有腐蚀性,千万不要滴在衣服、皮肤上,所以实验时要在岩石下垫上一张纸(或培养皿),并用滴管在岩石上小心地滴一两滴稀盐酸即可。(教师提供给学生实验的盐酸应该是稀释以后的稀盐酸,在稀释稀盐酸时,要将盐酸倒入水中,边倒边搅拌,切不可将水向盐酸中倒,以防意外。)
★实验完毕后,应用镊子夹住岩石在清水杯中清洗,将用过的垫纸(或培养皿清洗干净)放进纸篓子。
放进水里:
岩石应沿着烧杯壁轻轻放入,以免打碎烧杯。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实验总结
交流观察结果,认识岩石的主要特征。
4.整理器材
清洗相应的器材,并进行整理,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岩石在颜色、结构、软硬、遇酸反映等方面各有特征。
实验内容:认识矿物的特征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2、认识矿物的性质
实验器材:矿物标本盒、16K白纸1张、放大镜、玻璃片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交流研究内容
1.讨论:我们可以抓住矿物的哪些特征来研究?
2.明确矿物研究内容: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形状
2.研究矿物特征
1.介绍实验器材。
2.讨论:我们怎样利用这些科学器材来帮助我们研究矿物特征呢?
16K白纸:将矿物在白纸上刻划一下,然后观察流下痕迹的颜色。
玻璃片:用玻璃片在矿物上轻轻刻划来判断矿物的硬度。
放大镜:观察矿物的颗粒(形状)。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整理器材
将实验器材整理好。
4.实验总结
交流观察结果,认识矿物的主要特征。
实验结论: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各有特征。
实验内容:研究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2、神经
实验器材:橡皮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扔橡皮
1.用橡皮砸手背和脚背时,橡皮要从相同的高度落下。(相同高度是指橡皮离手背和橡皮离脚背的高度一样)
2.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2.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结果,判断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
3.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手背反映比脚背反应要快一些。身体不同部位反应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实验内容:体验嗅觉的重要性 (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3、感觉
实验器材:不同液体(必须可食用)、吸管、手帕或毛巾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判断液体
1.甲同学蒙起眼睛,乙同学给甲同学尝一尝准备好的可食用的液体,甲同学对液体分别作出判断。
2.甲同学蒙起眼睛,并捏住鼻子,再次尝一尝刚才的液体,品尝液体的顺序可打乱,然后甲同学再次对液体分别作出判断。
2.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3.实验总结
交流实验结果,认识嗅觉的重要性。
实验结论:嗅觉和味觉是密切相关的,一旦嗅觉失灵,品味的能力就会下降许多。
小学科学(苏教版)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六年级)
(编写:付赟、朱小琴)
实验内容:学会使用显微镜(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取镜和安放
1.从镜箱取镜时,要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显微镜一般要安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位置。
2.安上目镜和物镜;(如使用学生显微镜则无此要点。)
3.不要用手触摸镜头。
2.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如使用学生显微镜则无此要点。)
2.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
3.双手调节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直至看到明亮的视野。
3.安装玻片标本
(自制水滴标本)
把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必须将有盖玻片的一面朝上,然后用压片夹夹好,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观察水滴则需要用纱布将载玻片与盖玻片擦干净,然后用滴管吸样本水滴1-2滴到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沿边滴上少许碘酒,最后用吸水纸将多余的碘酒吸去。)
4.观察
1.用左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使物镜尽量接近玻片,但不要触及玻片;
2.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看清楚物象;
3.如还有模糊,调节细准焦螺旋直到物像清晰。
5.记录
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6.整理显微镜
1.把显微镜擦拭干净,恢复原状;
2.用与取镜相同的方法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实验结论:水滴里含有草履虫等多种微生物。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
实验内容:解释地球内部结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地球的内部
实验器材:地球构造模型(学生自制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
1.介绍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2.根据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会是什么样的;
3.将推测的结果画下来;
4.交流各自的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2.观察地球构造模型
1.出示地球构造模型,仔细观察;
2.将模型与自己的推测进行比较;
3.明确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4.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秘密。
3.自制地球构造模型
1.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2.用小刀切开橡皮泥地球模型,展示并解释自己的制作作品;
4.实验总结
总结对地球内部构造的认识情况。
实验结论:按现有的理论推测,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实验内容:解释物质的变化(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蜡烛的变化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垃圾盒(或培养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点燃蜡烛
用火柴点燃蜡烛,注意安全,小心烫手,吹灭或甩灭火柴,将火柴梗放入指定容器,不乱扔火柴梗。
2.观察蜡的变化
蜡烛点燃后,仔细观察蜡发生了哪些变化?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3.观察蜡烛的火焰
1.仔细观察蜡烛的火焰是什么样的?
2.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慢慢的变短,最后不见了,那么这段蜡烛去了哪里呢?预测蜡烛在燃烧过程可能变成了什么?
4.蜡烛燃烧实验
1.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注意烧杯要用抹布包好,防止烫手;
2.将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仔细观察烧杯内壁的变化,注意烧杯要用抹布包好,防止烫手;
3、将一块干净的白色瓷砖(或蒸发皿)放在火焰上方,过一会儿仔细观察白色瓷砖(或蒸发皿)上的变化;
5.实验总结
用文字和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
6.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灰烬等新物质。
实验内容: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铁钉生锈了
实验器材:无锈的钉子3枚、同样大小的有盖的透明瓶子(汽水瓶、葡萄糖瓶……)3个、白开水、蜡烛、火柴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长期)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明确研究的问题
1.铁生锈可能跟水有关;
2.铁生锈可能跟空气有关;
3.铁生锈可能跟水和空气都有关。
2.组装实验装置
1.将第一个瓶子中灌满白开水,放进钉子后加盖,用蜡烛油将瓶口的缝隙封严;
2.将第二个瓶子的内壁尽量烘干,放进钉子后迅速加盖并密封;
3.将第三个瓶子内灌进少量的白开水,放进钉子后有一部分在水面外,不封口,使其与外面的空气接触;
4.将上述装置放到同一个地方,留待观察。
3.观察记录发生的变化(一周后)
一周后进行观察记录,并作出适当分析:
1.对于铁钉来说,前两个装置的同样条件有哪些?不同条件有哪些?在这两个装置中铁钉生锈了吗?
2.对于铁钉来说,第三个装置的条件有了哪些变化?铁钉生锈了吗?
4.实验总结
填写实验记录表,作出正确分析。
实验结论: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实验内容:辨别物质的酸碱性(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变色花
实验器材:紫包菜、热水、滴管、烧杯(紫甘蓝水若干)、不同的液体(白醋、碱水等)、不同的食物若干(面包片、馒头片、饼干等)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取紫甘蓝水
1、将紫包菜叶子撕成小片,放入烧杯中。
2、将适量热水加入烧杯,注意不要烫手,及时擦除污迹。
2.检验物质酸碱性
1、用滴管吸取适量紫甘蓝水,分别滴在待检验的物质表面,尽量保持所滴紫甘蓝水一样多。
2、静置片刻,观察紫甘蓝水颜色发生的变化,注意区别与待检验物质的颜色,不要混淆。
3、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记录观察的现象。
3.实验总结
根据紫甘蓝水颜色的变化,探究其中的规律,发现物质的酸碱性。
4.整理器材
将实验完毕后的残渣、实验器材整理好,保持清洁。
实验结论:紫甘蓝水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绿,遇到中性物质则不会变色。
实验内容:对比洗涤剂的去污效果(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4、洗衣服的学问
实验器材:不同的洗衣粉若干、勺子、干净的布、烧杯和水若干、玻璃棒、天平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配制洗衣液
1、根据实验方案需要,选用相同的烧杯,加入相同量的水,用勺子(或天平)称量出相同量的、适量的洗衣粉。
2、用玻璃棒正确地进行搅拌,以使洗衣粉尽快溶解。
2.比较实验
1、选取相同大小的干净布,涂画相同且适量的污迹。
2、将带着污迹的布同时分别放入烧杯中。(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3、同时进行搅拌,并努力保证搅拌次数一致。
4、取出布片,放置于利于观察的白纸(或其他物体)上,观察污迹发生的变化,用排序的方法记录结果。
3.实验总结
对结果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4.整理器材
清洗相应的器材,并进行整理,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不同的洗衣粉去污能力是不相同的(某品牌的洗衣粉能更容易地去除污迹)。
实验内容: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1、登月之旅
实验器材:沙盘(装细沙若干)、大小不同的石子若干、镊子、电筒、尺子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模拟陨石撞击
1、将沙盘用尺子抹平整,用来模拟月球某一表面。
2、根据所提假设,用大小不同的石子,从不同方向扔向沙盘,注意力量不要太大,以免沙子飞溅,注意安全。
3、观察沙盘里所发生的变化。
2.观察模拟陨石坑
1、用镊子轻轻将石子从沙盘里夹出,尽量保持沙盘里沙子的原状。
2、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用手电的光来模拟太阳光,按一定角度依次照射到沙盘里,观察影子的变化。
4、用文字或图示的方法记录影子变化
3.实验总结
对所观察、记录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将月球表面的图片与实验现象进行比较,较为准确地进行描述。
4.整理器材
将沙盘用尺子抹平整。将所有实验器材整理好。
实验结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实验内容: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1、各种各样的能量
实验器材: 吸管、剪刀、胶带、记号笔、橡皮筋若干、米尺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吸管火箭
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吸管火箭模型。注意不要剪到手,不要乱扔剩余的吸管。
2.制作发射器
1、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简易的发射器。
2、将吸管火箭模型放到发射器上,在吸管下端标记0刻度,然后往下拉吸管火箭,用记号笔在吸管上以厘米为单位依次标上刻度。
3.模拟不同能量发射吸管火箭
1、在发射器边放置米尺,调整米尺的零刻度。
2、将吸管火箭放到发射器上,将吸管火箭模型拉到1厘米处,发射,借助米尺,观察火箭上升后的高度,并记录,要求注意安全,不让吸管火箭对着实验的其他同学。重复做三次。
3、重复以上过程,依次实验并记录不同能量情况下的发射高度。
4.实验总结
结合所记录的数据求出平均数,进行综合分析。
5.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橡皮筋给予吸管火箭模型的能量越大,吸管火箭升得越高。
实验内容:解释能量的转换(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2、能量的转换
实验器材:火柴、花生米、铁丝、木板、三角架、石棉网、烧杯(水若干)、温度计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点燃花生米
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并作好记录。
2、将花生米小心地穿在铁丝上,并将铁丝固定在木板上,注意高度略低于三角架。
3、用火柴小心地点燃花生米。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2.加热水
1、将三角架放置在点燃的花生米上,并迅速放上石棉网及装了水的烧杯,将温度计悬垂于水中。
2、等花生米燃烧完毕后,读出温度计上的读数,并记录。
3.整理器材
将实验器材整理好,注意不要烫到手。
4.实验总结
结合以上实验现象,描述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实验结论:人滑动火柴,动能转化为热能,火柴燃烧,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热能、光能。点燃花生米后,花生米产生热能、光能,使水变热,花生米的热能转化为水的热能。
实验内容:解释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对流>(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题:1、拓展
实验器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水若干)、大头针、蜡烛、酒精灯、火柴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蜡烛块
1、用火柴点燃蜡烛,并使其熔化,收集蜡烛块。
2、将大头针小心地扎入蜡烛块,增加其重量。
2.加热
1、将蜡烛块放入试管底部,然后在试管内加入适量的水(不能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二),并用试管夹夹住试管。
2、点燃酒精灯,对着试管上部加热,注意试管口不能对着人,加热时要转动试管,以使试管上部均匀受热,然后持续给试管上部加热,直至水沸腾。
3、观察试管底部蜡烛块的变化。
4、正确熄灭酒精灯。将热的试管放置在试管架上,小心烫手。
3. 实验总结
根据所观察的现象,尝试解释蜡烛块为何没有熔化。
4. 整理器材
待试管内水冷却后再整理实验器材,以免试管爆裂。
实验结论:试管上部的水受热后向上升,试管底部的水较冷往下沉,因此蜡烛块不会被熔化。水的传热方式为对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四年级上下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演示实验教案
五年级科学实验
新教科版科学实验报告单
转载:小学科学实验操作要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