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匮12-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淡饮的治法)

这里是黎明素问对《金匮要略》的注解,共同学习经典,吃透中医精髓,学习路上我们不再孤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金匮要略·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饮,是指水湿、水气;

痰,是水饮阻碍气机之后,肺中瘀热煎熬而进一步形成的;

少阴肾经,正常情况下,蒸腾膀胱的体液,形成津液,经过脾经的输布,分散到身体各部,我们称这种津液为阳气;

如果肾阳被寒湿、风寒所伤,水液不能向上蒸腾,于是阳虚水湿,泛滥成水湿;

如果脾经被寒湿、风寒所伤,津液向上输布升发,输送到肺经的过程被阻滞,于是水湿泛滥,便成了水饮;

如果肺经被寒湿、风寒所伤,津液不能灌溉全身,也会形成水湿,进而成痰饮;

水饮,根据所分布在身体的部位不同,分为四种: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

本章的条文,算是在《金匮要略》里条文比较多的了,

四种饮,原文东一句西一句,容易把人搞晕;

本文文中的部分名称,比如支饮、留饮、伏饮之类的也有一点交集,容易让人混淆。

下面,为了方便理解和记忆,我们把原文的顺序,打乱,重新按类型进行归类

① 在心下、在胃、在脾、在脐下,叫痰饮;
要注意的是,饮不是痰,叫【淡饮】更准确,如水流动的形态,其中夹杂着痰涎。

② 在心脏两边、肺中的叫支饮;犹如旁开树枝;

③ 在肋下的,叫悬饮;犹如悬挂在一侧的肋下,偏于一侧;

④ 在四肢、皮肤、肌肉层的,叫溢饮;满了跑到四肢去了。

其实以上所有都是属于【痰饮】的,名称以形象而定,也是方便记忆

其中(1)应该理解为【淡饮】;

我们尊重原书的命名方法,暂时还是叫做狭义的痰饮,只是大家要知道这点。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

把本章的原文打乱的话,可能会有部分衔接上的脱节,也是避免不了的了;

更何况原文,本来就是北宋的医官林亿,从各种书籍上整理而来的,难免原本就有所参差不齐,我们按四种饮归类来做学习吧。

其中(1)痰饮,牵涉的范围比较广,在心下,在脾胃、在脐下;

(2)肺中的支饮,一般都有咳嗽,和肺瘀热;

(1)痰饮(2)支饮,这两个部分的内容比较多,

今天我们先重点学习一下最复杂的【痰饮】

第一大类  痰饮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按:

“其人素盛今瘦”,原先比较丰满的肌肤,因为水湿,阻滞了营养津液的输布供应,所以变得瘦弱;

脾经升发向上输布津液,肺气通畅灌溉全身,现在脾经水湿阻滞,肺气也壅塞,水湿流溢,四处停积;

但是由于小肠属火,大肠属于金,水气不能轻易进入,所以“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水湿与小肠之火、与大肠之金气,相搏,变成了痰饮饮(淡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按:

水邪在心下,心属火,与水邪隔离,水邪留积,形成“心下坚筑”;

水邪下流,阻滞了大肠的气机,大肠和肺气相表里,所以肺感觉到呼和吸都短气,不能深呼,也不能深吸;

心下就是胃,胃里停水,所以“恶水,不欲饮”。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按:

心包的腧穴在背上,背部属阳,本应阳热充足;

心下有留饮,心包自救,通过腧穴排出部分水邪,(当然排不干净),所以这个腧穴的周围会比较寒冷,但是面积仅仅限于腧穴周围手掌大小面积,而不会是整个背部寒冷;

水在肾,心下悸

按:

肾本主水,通过肾阳蒸腾水气,通过脾经向上输布;

现在水邪犯肾,肾阳不足,水湿不能蒸腾,于是水湿泛滥;

水湿向上侵犯阻滞心包的气机,水湿淩心,就会出现心下悸,心跳动的现象。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按:

“食少饮多,水停心下”,严重的,会出现心悸;

轻微的,会出现,肺气不通畅,而“短气”的现象。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按: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本质上是太阴脾经的寒凉水湿,中焦水湿泛滥阻滞了气机向上,清阳之气,不升,所以出现“目眩”,其实还可能会有头晕、耳鸣;

治法:驱水邪 + 燥湿运脾 + 升阳 

驱水邪,用大量的茯苓

燥湿运脾,用白术

升阳,用桂枝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按:

茯苓,淡渗利湿,通畅三焦,驱除水邪,健脾生阳;

桂枝,温通经脉,升阳化气,行水成气;

白术,运脾在先,燥湿在后,苍术不同,是燥湿在先,运脾在后;

甘草,此处应该用炙甘草,炙甘草和中益气,温脾补中,缓和药燥;

“小便则利”,是指水邪排出的表现。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

按:

前面,我们提过了,“短气”是大肠周围水湿阻滞,大肠气机不通,肺与大肠相表里,导致肺有短气。

下文肾气丸的“短气”是心经血热,不一样;

“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治法同上用岺桂术甘汤。

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按:

“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用肾气丸的情况,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首先是血虚血热,也有水湿瘀热,还有肾阳不足;

由此形成的“短气”,实际上还是心经血虚血热的问题;

因为“干地黄”(相当于现在的生地黄),是入心经,针对血瘀热、血动;

丹皮是轻度柔和地化瘀血;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按:

“病者脉伏”,伏脉、沉脉,多数情况有水湿在里;

“其人欲自利,利反快”,其人很想小便,小便之后,会舒服很多,说明水湿重;

“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虽然利,但是心下仍然“坚满”,说明心下还有明显的水饮在那,用甘遂半夏汤。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按:

甘遂,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

半夏,针对上焦,燥湿祛痰;

芍药、炙甘草,防止甘遂、半夏太过燥热,敛阴柔肝;平心血虚热的作用,针对心下坚满;

蜂蜜,缓和毒性,针对甘遂、半夏。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按: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这是没有疑问的,伤寒论就有这个条文;

“小青龙汤亦主之”就有问题;

小青龙的主证,是心下有水气,兼有痰饮、水饮;

即使皮肤、四肢有溢饮,也是辅症,没有瘀热烦躁,是以里症、心下有水湿为核心的,发表风寒,祛水湿的。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右八昧,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按:

麻黄三两、 桂枝三两,为解表散寒,针对太阳经的风寒;

五味子半升,防止麻黄解表太过,同时收敛肺气,克制肝气过热,达到止咳的目的;

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洗),是一个很好用的方根,重点针对心下水气,水状痰饮,燥热的力量也大,所以不能长久使用,没有水湿的人,要慎用;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提供津液,柔肝经,防止麻黄、细辛、半夏等,太过燥烈伤阴;

另,水湿泛滥,一般同时伴有血虚热,芍药甘草凉血活血。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按:

“心下有支饮”,这里肯定不是“支饮”,不在肺中,应该还是在心下片区;

“冒眩”,冒是有物蒙之象;眩,是目中见到黑花的现象;

“苦冒眩”,是跟前面的“目眩”有所区别,应该更加严重,这里用寒凉的泽泻,来祛湿的,应该是水瘀久了,有水湿热象了;

所以用泽泻汤。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按:

泽泻,利水渗湿,性寒泄热,走湿热于膀胱;所以本条文的“苦冒眩”是水湿淤堵久了,有瘀热了;

这里“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泽泻是同时煎煮的,应该在30-40分钟左右;

有文章说,泽泻平时煎煮10-15分钟即可,但是有高血压的“苦冒眩”,要求先煮多煮;

水湿上逆严重的眩晕,可以用苓桂术甘汤加泽泻。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按: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呕是伤津液的,需要补充体液,饮邪呕吐干净,胃阳恢复,所以会渴;

“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呕了还不渴,胃中的水邪呕吐不尽,说明心下有水饮重,属于痰饮淡饮,最好不要说成是“支饮”;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按:

小半夏汤,就两味药,半夏和生姜

半夏,止呕、辛可散节、燥能逐饮;

生姜,辛散走窜、温化寒凝、消散水饮、温中止呕、升脾祛水湿;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按: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突然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目眩、心悸,这几项都是重要主证,

目眩、心悸,要用茯苓;

呕吐,用半夏;

心下痞、膈间有水用生姜。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按:

渴,很容易想到热证,但这里不是热证;

渴是本身水湿阻滞气机,津液不能输布,身体得不到体液的补充,所以渴;

渴之后,喝水,水饮加重,胃中停水增加,所以反而呕吐;

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

我们说过,五苓散是治水湿下降的通路阻塞,导致的水湿瘀热;

水湿下降的通路阻滞,没有去路,所以小便不利;

水逆向上,冲击腹部,所以“脐下悸”;

水饮冲击胃部,所以“吐涎沫”;

水饮犯上所以“癫眩”(眩晕扑倒);

用五苓散。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按:

五苓散是个散剂,目的是希望药粉停留在上焦;

猪苓、泽泻都是有些寒凉的,针对水湿的瘀堵瘀热;所以也不希望汤剂直入下焦伤脾;

“多饮暖水,汗出愈”,应该是从肺经或者太阳经开始,药物起作用的;

本身桂枝,就是温通血脉,针对太阳经为主的。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按:

“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脾虚胃有停水;

“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吐出部分水饮之后,正气虚损;

“气满”是脾经虚弱,清阳不升,浊气上逆,造成的肺气壅塞而满,用枳实;

“不能食”是典型的太阴病,脾阳虚弱;

所以,方剂要同时祛痰饮水湿,补中焦气机;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茯苓三两:燥湿去饮,枳实破胸中气满下气,橘皮燥湿去痰饮,茯苓淡渗利湿去水饮;

人参三两 白术各三两  生姜四两,温中、补中、运脾。

痰饮【淡饮】总结一下

现在痰饮水饮很普遍,这篇内容很有用

我们按照身体的结构位置,从上到下的顺序来

1)胸中停水

心胸中有停痰宿水,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

枳实 橘皮 茯苓 生姜 白术 人参

2)心下有水饮

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水在肾,心下悸;

心下有水饮的主要症状,心下悸、短气、心下坚、背寒、心下痞、呕吐;

很多情况,比如晕车呕吐、眼皮肿,要重点考虑心下有水饮;

小半夏加茯苓: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

甘遂半夏汤: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小青龙:心下有水气,风寒咳嗽、兼有痰饮、水饮;

3)水饮上逆眩晕

岺桂术甘汤: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短气;

泽泻汤: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目眩、苦冒眩,很多都用这两个方剂;

4)太阴脾经水饮

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太阴脾经的水湿,舌苔上常常也是比较湿,这里没有出方剂

之前《伤寒论》的条文,以及后世补充的太阴水湿的方根有不少,我们可以借鉴,挺好用的

比如:

白术 茯苓

甘草干姜汤

平胃散:苍术、陈皮、厚朴,治湿热或水湿;

木香顺气丸:

更偏向于水湿导致的肝气郁结:木香槟榔炒枳壳、香附青皮(多数需要加白芍)、陈皮厚朴苍术砂仁

5)水循环下降出路瘀堵

五苓散:口渴、汗出、水入即吐

6)阴虚水湿

肾气丸,我们以前说过肾气丸是针对水湿阴虚的,很多人说成是补肾阳,其实错误的。

生地黄8  丹皮3:清血热,治血妄动;

山萸肉4 山药4:克制肝木、收敛肺金,协助血热的凉降,收入肾中 ;

炮附子1:轻轻反佐,启动肾阳;

茯苓3 泽泻3 桂枝1:有五苓散的方义在里面,太阳经的水循环,降水湿瘀热,桂枝反佐升阳。

这是一个心肾相交的绝佳配合,收敛心经血热,微微启动肾阳,利尿祛湿,值得我们灵活拆解使用。

以上就是《金匮要略·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的第一大类【痰饮(淡饮)】

下节我们讲第二大类:支饮,还有溢饮、悬饮。

今天就讲到这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与作用,苓桂术甘汤的禁忌,临床医案 | 道医网
《中医实证·水饮证篇》
论张仲景治眩晕之法 作者:李玉玲
9.茯桂术甘汤类---58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69、茯苓(甘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综合练习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