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倡导工匠精神,首先要构建工匠制度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得培育“工匠精神”引发社会广泛讨论。

    

 我国自古并不缺乏工匠精神。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工匠的责任机制,《秦律杂抄》中要求建造者对筑城工程做质量担保一年。唐代更是明确了工匠署名制度,《唐律疏议》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建立起了早期的产品溯源和责任追究制度。明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匠籍制度,政府对民间手工业者登记入册,实施分类管理。我国古代的这些制度设计,客观上促进了专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但并没有真正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并未重视工匠的精神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尤其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产品和服务总量大幅增长,质量却难以做到精益求精。工匠的名字渐渐被人们遗忘,工匠的职业甚至成了被鄙弃的对象。产品质量和效益主要是由工匠创造的,如果工匠们失去了满足感和获得感,质量和效益无疑很难得到持久的保证。培育工匠精神不能只靠喊喊口号,基础在于完善工匠制度,不能只靠情怀,而要完善激励机制。

     

工匠精神是对细节永无止境的打磨,是对完美和极致的不懈追求,更是对创新和创造的不断突破。在我们宣传和倡导工匠精神的同时,更应当冷静地思考:工匠精神从何而来?如何培育?如何保障?作为市场基本单元的企业,更应当从内部管理入手,拓展工匠发展的空间。

     

一、亟需提高工匠收入待遇

     

精神层面的鼓励无法完全替代物质待遇上的激励,微薄的薪酬难以激发工匠精神。我们常常听到,在国外修剪草坪都是主人自己动手,因为人工成本太高,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更是如此。

     

在德国,技校毕业生的工资几乎普遍比大学毕业生的工资高,大学毕业生白领的平均年薪3万欧元左右,而技工的平均年薪则是3.5万欧元左右。在澳大利亚,矿工的年薪约合100万元人民币,与大学教授相当。

     

反观我国,技术工人的工资并不高。据报道,鞍钢工人李超在冷轧厂20多年时间里,搞出的技术革新有230多项,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获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其革新成果创造经济效益1.3亿元,然而作为鞍钢“首席技师”,每月的绩效工资只有5千元左右。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介绍了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首席钳工胡双钱。在35年里,他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竟然没有出现过一个次品,让人肃然起敬,但直到节目播出一年多前,才从住了十几年的30平方米的老房子搬了出来,贷款买了上海宝山区的70平方米的新房。其实,这些优秀工匠的代表只是个例,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钻技术活”在现实中是很少存在的,只有给予充分的物质保障,工匠才能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目前一线工人的流失情况相当普遍和严重,根据前程无忧网站发布的《2016中国企业员工离职率调查报告》,民营企业的离职率竟然达到了32.5%。事业成败关键在人,企业从成本角度考虑,控制薪酬无可厚非,但一味依靠压低工资来提高利润率,不利于留住企业的核心工匠,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营造尊重工匠的社会风尚

     

只有让工匠感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工匠的主人翁精神,自觉自发地提升工作质量,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

     

日本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故事为国人津津乐道,日本更是将他视为国家珍宝,日本首相安倍宴请美国前总统奥巴马都选在其位于东京银座地下一层、仅可容纳十人的小店,这背后是日本社会对“手艺人”的尊重,对工匠精神的推崇。日本自1967年设立了“现代名工”奖,由日本厚生劳动省颁发,每年共有约150名手工艺人获此殊荣。工作没有贵贱之分,但有高低之分,如果工人自己都不能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又如何获得别人的尊重。作为企业应当培育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工匠文化,倡导精雕细琢、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只有让工匠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赢得企业和社会的尊重。

     

曾看到一篇网帖,说德国工匠不相信物美价廉,德国的一口锅可以用上百年,完美品质的背后必然包含大量的成本和心血,价格自然也不会便宜。这就涉及到一个价值引导和舆论宣传的问题。质量是由工匠创造的,当前我国把质量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也应当把工匠摆到更高的高度,让全社会认识到“物美”价格可以很高,“手艺好”掌声可以更多。去年,国务院《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中强调,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这样,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举,不仅仅提高工匠的工资待遇,同时给予工匠更高的社会地位,肯定和崇尚工匠技师的贡献,提高工匠技师在企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切实打通工匠职业上升通道

     

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结构还很不合理,据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东北某省有技术工人447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14.8万人,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比例20%至40%相差悬殊。由于缺乏通畅的职业上升空间,没有形成对工匠技师的有效激励,很多人前途无望被迫转行,造成了大量人才流失。我国针对工匠技师的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制度还不完善,普遍存在重考试、轻实践的问题。很多并不需要太高学历而重在实际操作的岗位,没有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职业培养和评价体系。例如很多技术领域都适合采用传统的学徒制,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才能更好地掌握实际技能,而不能靠简单的书本学习。在日本很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职业培养模式,一家名为“秋山木工”的企业,建立了一套八年制的培养机制,学员一年上预科,四年做学徒,三年做工匠,八年后方能出师。培养过程极其严格,40余年来也仅仅培养出60余名工匠。“秋山木工”特别强调品行的塑造,既要磨练技术也要磨练心性,既是在培养工匠技能也是在培养工匠精神。

     

我国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工匠培养模式。去年,国务院提出统筹考虑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职业资格与相应的职称、学历可比照认定制度;完善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学历“双证书”制度;研究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贯通办法。近日,故宫博物院联合北京高校启动了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拟从初中毕业开始进行为期7年的职业教育,同时取得本科学历,为这一特殊行业培养专业人才,也完善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人们常说不能因为走得太快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追求工匠精神也一样,不能因为步伐太快而忘记工匠制度才是工匠精神的根本保障。逐步完善科学合理、激励相容的工匠制度,才能更好地培育执着坚守、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作者单位:

蓝麒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刘辉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干一辈子不如戴一顶帽子”?
热评|新“八级工”制度,让工匠精神蔚然成风
(46)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品质
好消息!“新八级工”来了!为技工发展提供新通道!
解码“工匠精神”
【贵阳网网评】: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