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清那些事儿(三十七)

同治帝载淳在位时期,清王朝内乱渐糜,外祸稍轻,就连当时名重一时的翁同龢、曾国藩等人,也对同治皇帝寄予厚望,唯愿有同治一日,清王朝得以东山再起,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可惜,17岁(1873年)亲政的同治帝,未及两年,即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病逝,时年19岁。

同治皇帝

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一日(1874年11月28日),同治帝在驾幸西苑之时,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随即找来太医诊治,以前的医中圣手,全然无从着手。十天过后,同治帝的病情突然急转直下,发烧发热、四肢无力、浑身酸软,在皮肤上还出现了没有凸起的疹形红点,而且红点很快演化为“疹形透出,挟杂瘟痘”,“颗粒透出”。这让慈禧大惊失色,莫非这是天花?

影视剧照片

果然不出所料,同治帝真是得了天花。为了让儿子安然闯过这一关,慈禧一面让御医加紧医治,半刻不敢耽误,一面让人将痘神娘娘请到了养心殿,举行隆重的仪式,希望能够让痘神娘娘把洒下来的水痘收回去。此外,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还亲自去了景山寿皇殿向祖先祈福,希望他们能够帮助同治渡过这场劫难。

皇天不负有心人,同治帝的病情终于好转,身上的豆粒越来越少,一个个开始结痂脱落,慈禧的心也终于开始放松下来。但还没过多久,同治帝的病情出现急剧恶化,“湿毒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流脓水。……痘后余毒湿盛”。不久之后,“痘痂俱落,而腰间溃孔,左右臀部溃孔……”此后御医们束手无策。这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同治于养心殿东暖阁驾崩。

慈禧太后

同治死后,朝廷发布公文,声称同治皇帝因患天花不治身亡,然而单单一道公文并不能阻止流言和疑惑四起。《清稗类钞》就揣测了同治帝的死因大概有三种:

一者,是传说同治非慈禧亲生,慈禧害怕同治阻碍自己,遂将之杀害;二者,是因为皇帝想要立皇储,找来了李鸿藻商议,这让慈禧很惊恐,于是中断了同治帝治疗; 三者,是因为同治帝的皇后与太后不和,同治帝便安慰她,让她等自己好了,就补偿她,岂料这件事情让慈禧知道了,将皇后拖出去打了一顿,同治帝遂气愤而死。

和以上三种说法相比,更多人趋向于相信另一种说法--同治帝死于梅毒。

患此病的人,皮肤上毒疮会红肿溃烂,状似杨梅,民间起名为“杨梅疮”。依照同治帝临死之时的病状,再联系到同治帝生前种种,这种说法似乎有根有据。但是梅毒并不会在短期内让人丧命,不治而死者,必须要等到五年、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而同治帝就在患病到死亡,充其量也就几个月的事情,因而他死于梅毒一说,尚有待商榷。如果同治帝既不是死于天花,也非死于梅毒,那么他又是如何魂归天外的呢?

要破解这个难题,还原历史真相,还需要从当时最真切的医药记载出发。在20 世纪 70 年代,《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从清宫档案中被搜了出来。根据书簿中的记载,从同治帝得病到驾崩前后 36 天的时间里,同治皇帝的脉象、用药处方和服药情况都证明同治帝死于天花而非梅毒。之所以天花会置同治帝于死地,只有一种解释,即在天花后期,同治帝不幸皮肤感染。史料记载中说当时同治帝“发热头眩俱退,惟湿毒乘虚流聚,腰间红肿溃破,浸流脓水,腿痛筋挛,头项胳膊膝上发出痘痈肿痛”。这让同治帝本来就患了天花的身体雪上加霜,最终皮肤病发展到了“走马牙疳”的地步,也就是医学上所谓的“坏疽性口炎”。

当然,也有人怀疑,敬事房太监和御医为了掩饰同治帝的丑闻,很可能刻意地掩盖了事实的真相,将《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的所有一切都按照天花的病症造假。

翁同龢

作为同治帝佩服和亲近的帝师,自同治帝患病开始,翁同龢就片刻不离同治帝身边,一边监督御医的职责,一边嘘寒问暖,安抚同治帝的心情。对于同治帝之死,除了慈禧之外,恐怕只有翁同龢最为伤心了。同治帝患病期间,御医诊治的那些脉象和处方,都被翁同龢一一的记录了下来,与《万岁爷天花喜进药用药底簿》的记载一对照,相差并不大。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在养心殿东暖阁的须弥宝座上闭上了眼睛。他的驾崩让享国200余年的清帝国第一次出现了皇储断档的危机。

根据野史记载,同治去世后,慈禧命宫中侍卫封锁消息,秘密请尚被蒙在鼓中的恭亲王奕䜣进宫。奕䜣进得宫来,猛见同治的月体放在养心殿中,吓得魂飞魄散。此时慈禧却面色平静得像刚睡醒一样,手持蜡烛在旁边徐徐说道:“事已至此,怎么办?”

这不仅是有关大清“国本”之事,也涉及她是否还能继续把持大清的最高权力,对于已经垂帘听政十余年的慈禧来说,对权力的追求和控制早已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她不会眼睁睁看着大权旁落的。

按照清王朝父死子继的不成文规则,同治帝载淳死后,应该由“溥”字辈接任皇帝,朝中一些大臣也如此想,便推举道光帝长孙溥伦入主大宝。但这正是慈禧太后所不愿意之事,因为如果一旦这样,她的身份就变成了太皇太后,从而失去了继续“垂帘听政”的权力。所以她以支脉太远而拒绝了这一提议。慈禧太后的意思,是继续从“载”字辈中挑选一人担任皇位,并且此人还必须是同治皇帝的近亲,如此她就可以继续以皇太后之身份继续把持朝纲。这样一来,可选择的余地就变得很小了,候选人不外乎是咸丰帝几个兄弟的儿子,也就是同治的堂兄弟。慈禧最终挑中的是醇亲王奕澴的次子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道光皇帝的几个儿子中,当时仍然健在,并且育有后代的,就只有恭亲王奕䜣和醇亲王奕澴。但恭亲王奕䜣作为议政王、领班军机大臣,已经权倾朝野,倘若再有儿子继承皇位,奕䜣不啻于是无冕之王,权力过大。况且,奕䜣诸子年纪也都不小,不便控制。相反,醇亲王奕澴为人低调,而其次子载湉彼时年纪只有4岁,不大不小,便于从小控制。更重要的是,奕譞的正福晋,乃是慈禧的亲妹妹,两家可谓是亲上加亲。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家中平白多出一个皇帝,似乎是件天大的喜事,但醇亲王奕缳可并不这么看。他深知慈禧的为人,明白自己的儿子当皇帝并不是要君临天下,而是要给自己的这位大姨子做个帮衬。因此在得知这一决定后,他当时就昏了过去。史载,奕譞“忽蒙懿旨下降,择定嗣皇帝,仓猝昏迷,罔知所措。身战心摇,如痴如梦”。

应该说,奕澴是个极为聪明的人,当然他的聪明与奕䜣不同。奕澴的聪明表现在文武全才,有经天纬地之能上; 而奕䜣的聪明则表现在深知进退,韬光养晦上。由于曾经参与辛酉政变,又亲自捉拿了八大臣之首的肃顺,醇亲王在同治朝深受慈禧重用,先后担任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神机营事、管善捕营事、步军统领、弘德殿行走等职务,是仅次于恭亲王的重臣。然而他为了避免遭到慈禧太后的猜忌,在光绪皇帝甫一继位之时,就上奏折要求辞去一切职务。在其再三哀求之下,慈禧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仅保留了亲王双俸的待遇。

爱新觉罗.肃顺

不仅如此,奕澴还秘密给慈禧上了一道名为《豫杜妄论》密折,其内容大致是说,由于载湉当了皇上,自己虽然身为皇父,但绝对不会要求追封皇帝的称号。如果自己有一天死了,有不知好歹的大臣,请求慈禧或光绪追封自己,请拿出这封折子驳斥他。事情果然不出醇亲王的预料,十几年以后醇亲王去世,果然有大臣提出此议,结果被慈禧骂得狗血淋头。由此观之,奕譞实在是一个深谙政治斗争之道,有大智慧的人。

载湉的继位引起了朝中一些大臣的强烈不满。因为经过200多年来清朝历代皇帝不断的调整和完善,皇位继承制度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严密和合理的规则:首先是父死子继,清代历史上从来没有兄终弟及接替皇位的成例; 其次,清代皇帝的确立,早期是由满族亲贵共同协商,或者皇帝留下遗诏决定的,在雍正创建秘密立储制度之后则依此而行;再次,但凡幼主继位,通常先帝都会安排辅政大臣辅佐新君。具有强烈权力欲的慈禧却罔顾祖宗家法,一口气将这些成例全部打破,以一己之言,决定了皇位的归属,并继续垂帘听政。难怪一些守旧的大臣会极度不满,甚至以死抗争。

光绪五年(1879年),同治下葬于惠陵,御史吴可读请求陪同送葬。结果半路自杀身亡,身后留下一封遗折,请求慈禧待异日光绪成年之后,将其子过继给同治,作为下一任储君,以保持大清国祚绵长。这一“尸谏”事件震动朝野,慈禧太后迫于舆论压力也不得不批准了吴可读的建议。

光绪皇帝真实图片

无论如何,刚刚4岁的载湉被扶上了皇位,年号光绪,而慈禧太后也顺理成章地再次“垂帘听政”。

光绪的幼年生活几乎和同治无甚区别,从6岁开始,进入毓庆宫读书,先后教过他的老师有翁同龢、孙家鼐、夏同善等人。光绪在这些饱学宿儒的教导之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贪玩懒学的同治不同,光绪从小就非常知书达理,慈禧也称赞他“实在好学,坐、立、卧皆诵书及诗”。

两代帝师翁同龢与光绪感情甚好,在其《翁同龢日记》中记载了大量光绪小时候的轶事: 光绪8岁那年,曾经向上天祈雨,为了表示虔诚,居然自行斋戒,并要求上书房的师傅一例办理; 9岁那年过生日,宫中唱戏庆祝,光绪甚为不满,认为沉迷戏剧,有害无益。光绪小小年纪,其行为举止便深合儒家之道,这让翁同龢大为高兴。

翁同龢日记

等光绪年纪稍长时,他不仅熟读经史子集,而且能诗善书。据史料记载,“上(光绪帝)之文学本源极厚。书法钟颜,端厚浑朴,诗文极雅”。光绪自小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当他亲政以后,处理朝政之余,尚且手不释卷,终日阅读,而且中西书籍,均有涉猎。此外,光绪的记忆力也相当好,称得上博闻强识。据说当他亲政以后,阅览奏折一目十行,只要一遍便了然于胸。有些年深日久的折子,军机大臣甚至都不记得,而光绪还背得出来。有一次,有大臣从江南返回,觐见慈禧和光绪,不免谈些地方见闻。慈禧偶然提到河南上报某县遭受冰雹袭击,但一下居然想不起是哪个县,光绪在旁立刻提醒道是巩县。过了一会儿,慈禧又问起永定门外前几年修建的电车是何人所为? 光绪应声答道是德国公使海靖。由此可见光绪的记忆力颇为了得,对国事也甚为关心。应该说,光绪的能力,完全有资格独立处理政务,虽未必会成为一代有道明君,但必然下会像咸丰、同治那样昏庸无用。不幸的是他当皇帝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治皇帝为何19岁便早早驾崩?看看他的所作所为,19岁已属高寿了
(3)[转载]在清朝十二帝中谁是寿命最短的皇帝呢?
同治皇帝死于天花只是对外宣称,真实死因羞于启齿
​同治帝为何年仅19岁便早逝?你看他婚后,都做了些啥
清朝皇帝的死亡密码
趣谈清朝皇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