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

第七届全国儒学社团联席会议“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意义”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河北儒学论坛--论文

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

   秦荣光

(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  会长    副会长 副教授

2019年8月10日

关键词儒家  民本  大同  仁德  教化  乡贤  

  要:“以人为本”是儒家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儒学是成人之学,立国之学。修身践行,非儒不正;亲族谊家,非儒不和;治国理政,非儒不平;太平盛世,待儒促成 。儒学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源泉,儒士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主体。二千多年来,唯有尊儒学重儒士的政权,如汉、唐、宋、明,盛世长而传承久(历三四百年左右)。不尊儒学,重武轻文的政权,社会混乱,战争频仍,民不聊生,魏晋南北朝及五代是也。历时不过半百而亡国丧家,身死人手。尚诈力不重德行的效验显而易见,仅视其执政年限可判定。故曰:民族复兴,首在复兴优秀文化,儒家中和文化、民本思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体,将逐步引领世界实现世界和平,走向天下大同。

“以人为本”是儒家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华文化的最高价值,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自古及今8000年历史进程中,处处彰显着保民人、重教化的思想和实绩。本人诵读《四书》《五经》数十年,见章节字句之间,无不透露着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无处不在倡扬着修明俊德以睦家及族,慈护百姓而成王保民,亲率勤俭以富民强国,实施仁政以隆礼兴乐,伦(五伦)叙五常(常德)以亲厚万民。在这样的正确引导和仁德教化之下,使中华民族修身孝亲以至于仁爱人民协和社会的道德理念贯穿于身心、浸润于脑海,形成民族基因;从而维系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尚书》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中华自古以民为本,建国君民,无不以保民、富民、教民为先务。

伏羲氏启文明百姓安乐

启迪华夏文明的太昊伏羲氏,于七千多年前,“画八卦以启人文,置六官以安万民,设九牧(九州首领)以养四方,造六书(汉字造字方法)以代结绳(结绳记事),制嫁娶以睦家族,因尊事以崇礼仪,作琴瑟以兴雅乐,制甲历以辨四时(农耕时令),织网罟以教渔猎,养牲畜以充庖厨。凡此等等,开启了中华文明先河,百姓于今受其福。特别是制嫁娶以立人道,成为人生幸福社会稳定的基石,设百官以构成有效的社会治理序列,奠定大一统文明秩序(遏制了邦国相攻伐以害民);画八卦以开启人类探究宇宙人生大道,成为后世无穷无尽的智慧源泉。(秦治《伏羲与华夏文明》)[1]

伏羲善政延续千余年之后,神农氏被拥戴为天下共主,创造了医药农耕与商贾文明,进一步优化了衣食住行条件,为民生幸福恪尽长上天职。“神农氏尝百草以医民疾”(《淮南子》),奠定医药学基础起源于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作器械以教农耕,满足了百姓衣食需求“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古帝,教民耕种,使野生者变为人工培植,而民食以足。”(《周易卦解》)。[2] 设集市以易物资,使农工商贾各得所需以便民用“以有易无,各得所需,盖古以五十里为市,日中,则远近适者无不至矣。”(《周易卦解》)。

尧舜禹 兴教化 以人为本

《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能修明自己大德),以亲九族(以感化引导家族亲近和睦),九族既睦,平章百姓(公正表彰有德有才的官员和老百姓的德行 功绩以树典立范),百姓昭明(百姓相互学习都有了显明的品格德行而和睦相处),协和万邦(在大一统体制下,万国诸侯友好交往),黎民於变(天下民众也随着变化而友善和睦起来),时雍(应时相善而和睦。雍:团结,和谐,和睦)”“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命令羲氏和和氏,严肃谨慎的观测天道变化,敬重的授予民人农耕时令)[3] 

儒家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首重农桑,立井田,正经界(分格井田的道路水渠),使耕者有其田,使强民奸吏不能施侵害,以保障百姓衣食充足,又以中正平和的仁德教化安人心,以正声雅乐化民行。《尚书·舜典》 舜命弃周朝始祖姬弃)曰:“黎民阻饥(百姓忍饥挨饿)汝后稷(官名。姬弃是管农业的官员),播时百谷(顺四时之宜,传授耕作技艺而播种百谷)[4] 孟子说:“禹(奉命治水的大禹)思天下有溺(被水淹死)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表彰先王职责所在,都能以人为本,心系百姓,为人民的安全和生活保障竭尽全力。

人不知书达理,则不能立志向善,其所做所为,或违背做人原则,乃至强凌弱,众暴寡,胡作非为,扰乱社会秩序,孟子说:“人之有道也(做人的准则)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是故舜命契(商朝始祖)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五伦关系。君不敬臣,臣不忠君,父子不亲,夫妇不睦,长不爱幼,幼不尊长,朋友无信义,叫做不谦逊汝作司徒(管教育官员)敬敷五教在宽(五教:五伦之教。宽:宽其限期)”[4] 儒家把人类的相互关系归纳为五种,就是五伦关系,君臣关系就是上下级关系,包括所有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同类为朋,相善为友,就是说朋友关系包括了自己与全人类的关系。五伦关系的准则应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达到人生幸福,家族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根本途径。五伦教育是长期而不可间断的重要任务,需要常抓不懈,宽其限期使人有宽裕的时间从容致力于五伦正道,远离邪恶。五伦关系始于增进父子亲情,以事亲尽孝感恩报德为先务,是正五伦、通达道的根本,中华自古以孝治天下,是抓住了至德要道,使人由孝道推而广之,亲亲而仁爱人民,由仁爱人民至于关爱万物,维系着中华长久文明,具有强国富民,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

以人为本的终极环节是声乐教育文艺演播古称高台教化。中华民族育民于乐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无不重视声乐歌舞化育民人。上古帝舜命令乐官夔曰:“命汝典(掌管)乐,教冑子(这里指所有学生),直(正直)而温(温和),宽(宽厚)而栗(庄重),刚(刚强)而无虐(不暴虐),简(简要简练)而无傲(不骄傲),诗(歌词)(宣扬)(抱负、志向),歌永言(吟咏歌词以延长诗的言语),声依永(声音的高低和长短相配合。声:五声,宫、商、角、徵、羽),律和声(律吕用来调和矫正五音。六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八音中国先秦时期传统乐器,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材质)克谐和谐完美),无相夺伦(八音合奏,清浊高下谐调,不相夺乱伦次,神人以和(神人皆得和谐[4] 由此可见古人对声乐教化的重视程度和所要达到目标的具体要求。古代民德纯朴与重视声乐教化息息相关。孔子说:“放郑声(靡靡之音),远佞人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郑声淫放纵;恣肆 ),佞人殆(危险)”是说不健康的声乐对人的身心健康侵极大,必须坚决去除,而正声雅乐化人于娱乐生活之中,浸润成就为自觉习惯

从大舜对乐教的指示可以知道,声乐教化是育人成德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高尚的人文素质是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前提。乐教不仅仅是为了娱乐,为了给人们带来欢快喜悦的心情,更重要的功能是文化,是以文宣化,以文教化;是采用蕴含为人处事修身成德方面深刻道理的文雅优美歌词,通过咏唱以延长诗词言语,让声音的高低长短相配合以突出歌词深义;用音律调和矫正五音,用八种材质的乐器演奏出和谐完美音响以配合咏唱,咏唱出情感深厚、节奏顿挫、音声优雅地乐歌;足以感发兴起崇德向善,诚孝仁爱,团结奋进的信心,从而让人思考明白歌词义理,以增进勇气,行于善道,养成习惯,溢美心身。

古代乐歌甚多,孔夫子精选《诗》三百,吟唱订正,著成化世正俗雅乐经书,成为实施教化的经典乐章,进一步彰显了音乐宣化功能。这就是《诗经》作为经书的重要作用,重在立志修身,是人修身、从政的根本。“诗言志”,志有定向则行不迷途而勇往直前。通过诵读咏唱《诗经》使人通达事理,和平心气,理顺言辞,立定趋义向善恒心,成就君子美德。《四书》《孝经》等经典书籍中多见“诗曰、诗云”作为论述的引证,可见《诗经》作为经的典范作用。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思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诗呢?学诗可以(兴)激发热情,可以(观)提高观察力,可以(群)团结群众,可以(怨)抒发不满。近可以(作为)事奉父母(的典范),远可以(作为)事奉长上(的准则);还可以多知道些鸟兽草木的名字。”毛苌的《诗序》对《诗经》作了高度肯定:“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无论高雅还是通俗,传统的经典音乐作品都深深蕴藏着丰富的人性美和道德美,展现着人类的个性追求和希望寄托。所以说传统经典音乐是人类思想和情感的正确表达,优美的曲调可以激活人们对美好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自身的完善。” 音乐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其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经典音乐正是透过这种底蕴,引导人们寻找缺失的善良之心,改善社会风气。所以充分挖掘和发挥音乐的人文教化功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志从高雅,去除低俗,是我们当前以人为本,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熏陶、构建和谐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

三代继 除暴政 立君为民

“汤执中,立贤无方”(《孟子·离娄》)[5] 是说商朝开国君主成汤,能执守中正仁义大道,不拘一格任用贤良士人为民办事,所以聘请贤良能干的宰相伊尹主宰朝政,使天下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伊尹“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恩)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孟子·万章》)。成汤荐伊尹给夏桀王,夏桀王不听伊尹劝谏,继续暴虐百姓,于是去桀就汤,劝谏成汤伐夏救民。由此可见儒家所尊奉的先圣先贤,都是以民为本,立君为民,对于不关心民生的君主就是儒家要劝谏纠正的,对于暴虐人民的君主就是儒家要推翻而绝不姑息的,一切以人民安乐幸福为前提。

周文王以民为本治理方国,功绩已有天下归周,南方向风归化,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仁政治理效果,但他仍未以此为满足,由然有“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孟子·离娄》)[5] 的忧思。朱子于此注曰:“民已安矣,而视之犹若有伤;道已至矣,而望之犹若未见。圣人之爱民深,而求道切如此。不自满足,终日干干之心也。”孟子说:“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这里记述了周文王的子民,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轻暖的衣服穿,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每一顿饭都有肉吃,百姓不受饥寒之苦。

立大道 定选举 倡大同 垂宪万世

孔夫子终生为民生幸福而奔波,“学而不厌”成就了治国安邦本领,上任大司寇而国人自觉遵法守纪;为政三月而鲁大治,“道不拾遗,夜不闭户”。可惜未能推行其大道于天下,以重现太平盛世。然其诲人不倦,著书立说,开创了乡贤文化、书院文化,开创了以人为本的儒学;他的弟子及再传、再再传弟子成为国君的老师或重臣,成就了中华二千多年士人君子与帝王共同主政、乡贤与宗族共同主持民间事务的文明政治体制,为中华文明延续不断创造了可靠的保障措施。是故孔夫子成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的“万世师表”;深受世代尊崇,成为中华民族的楷模标杆,州县无不建立文庙,执政者与士民共同祭祀圣贤、大儒及乡贤,各地文庙(孔庙)成为人民仰慕朝拜的圣地,圣贤乡贤言行成为士民百姓做人做事必须遵循的典范和向往。

孔夫子总结提纯升华中华先圣典籍,著为《六经》以传承先圣道统,成为载道之文,蕴含人类文明方向和核心价值;阐明人类走向幸福和谐的阳关大道,也就是人类应当学习修行的“圣人之道”,就是中正仁义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促成社会和谐、天下太平。就是用优秀中和文化,化人成德,化民成俗,促成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孔夫子“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思想殊途同归,更具可操作性,在《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孔夫子详细阐述了以人为本,立政为民的民本思想,这是为天下万世确立的民生大道,是延续并提升中华文明的总纲领。《礼运·大同》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5]

全篇句句都体现着如何保民爱民,为民谋福的原则和措施。首先确定了天下为公,立政为民的政治纲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把天下为公,立政为民作为治国理政的大道(总纲领),主张天下为公众所有,不是天子或谋人的专利品。其次是肯定了选举制度的先进性和必须性,“选贤举能”,应由民众推选贤能的人当官当君,才能代表人民的意志,为人民谋福祉。“夫天生民有欲(私欲),无主乃乱”。要选举品性贤良、擅长政事的优秀人才,组成完善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构成中央、省、市、县、乡分级治理机构,保证一切事务都能有序运行。孔夫子在这里首先肯定了选举制度的先进性,要求用选举制作为有序行政的最高保障,他无数次表彰尧舜禹推行的选举制,这种选举制度实施于三皇五帝时代数千年,从典籍记载的历代帝王执政年限可证实这一点,因为人生以30年为一代人,孔子及其后裔2570年间传承了79代。而神农朝的8代神农氏传承520年,五帝朝6代传承465年,平均每代帝王执政60年左右,说明这14 代帝王都是通过了优选程序,选举出德高望重、并且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执政为民。有人会问:“他们投票选举吗?”当然不是,他们实施了民授君让的全民选举制度。“舜禹虽无民选过程,而实有民选的结果,‘尧老,集四岳,聚百僚’,使共举天下贤士以为用,择大德者以为君,所以举之者,民举之,官举之,君试之,而禅让在其后矣。民举不见经传,岂未举乎?非也。舜与百姓民人共耕、陶,有大德显下界,见者莫不效法而宣道,听者莫不乐闻而尊崇共勉,天下莫不称誉焉。是由民之举而百官得以闻,朝廷得以知,然后官举而试之以职,君举而委之以国,此则选举之极至也。”(秦治《儒法治世对比》2012年)。

其三是讲究诚信,鼓励和睦的重要性,以“讲信修睦”实施仁德教化为施政常态,前已叙述。其四是官民同心,天下一家的共适思想。“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讲究和平,崇尚互助“出入相友,宁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鄙视竞争;鼓励和睦共存,崇尚“万邦咸宁”。其五是各尽所能,老少安乐的爱民情怀,“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让老年人有安享晚年的充裕条件和良好环境。让年轻力壮的公民各有用武之地,施展其才华,促成其抱负,为家庭为社会成就其事业。让儿童有怀柔护佑教育等必备条件,保证其快乐而良善的成长为优秀人才。其六是万民安生扶弱济困的仁慈思想,“矜(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孟子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非独周文王,历代明君贤相都尽心于百姓安康,贫困扶助。儒士之志,“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他们读书学问的志向就是正己及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天下人民谋福祉。其七是成全和睦家庭、家族,构建稳定社会的基本单元,“男有分,女有归”。嫁娶随性,没有嫁不出的大龄女士,没有娶不上妻子的大龄男人,都能成家立业,组成和睦家庭,“一与之齐(夫妇平等),终身不改”,成为稳定社会的基本单元。其八是民吾同胞,天下一家的大公思想,“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不浪费不私藏物资,有物资要互相交换;尽己技能发展事业,无论何事何时,都不是只为自己打算,而是为众生着想)。有贤圣尊德乐道表率于上,推行仁德教化,仁政治理,唤醒善良本性,人人大公无私,不以个人私利为念,视天下为一家,视中国为一人,都能尽己之心,竭己之力以发展生产,服务社会,同心同德,建成美好家园,则人人生活于安乐幸福之中。其九是对大同社会境界的总结,“是故谋闭而不兴(把争夺欺骗的门关上了,让“挂羊头卖狗肉”的欺骗行为不会兴起)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是说努力实现了上述各条,则天下富足,人人真诚,社会有序,万民平等,谋闭不兴,盗贼不作,社会安定,人文化成;人们生活在安乐幸福境界,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成为天下大同的太平盛世。

孔夫子的大同思想、仁德思想,为儒家奠定了以人为本、天下一家、天人合一、万物同生共荣的主体思想。推崇尧舜盛世与禹汤文武圣治的修身理政道路,无不以“身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成人成德大道,成就正己正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致天下于太平盛世的伟大功业。

亚圣孟子对以民为本,立君为民的儒家主张作了明确界定:“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子注曰:“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是说主事合民心,受民拥戴,方可成为民之主,否则就要被遗弃(易位或诛灭)。

大同思想,中和思想,民本思想,蕴含于《五经》《四书》,贯穿于优秀士人学子的思维之中,落实于汉唐宋明各朝优秀儒士与帝王共同主政的开明政体朝代,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主流。

两千多年来,孔夫子创立的书院文化、乡贤文化,成为儒家大同思想、中和思想、民本思想的有力载体,成为稳定社会的基石。历代乡贤儒士,或入仕做官,主政朝廷,表率(主政)州县;或置身乡间,成为乡贤,会同大家户族,维系地方秩序,推行乡俗教化,创办书院私塾,教化学子乡民进德成才,成为延续中华文明的最可靠的保障主体。“礼失求诸野”,是说国家离乱,道德下滑,传统的礼节、道德、文化丢失,那就要到民间去访求,“道在民间”,要推崇乡贤,发动民间力量,推动道德礼乐重建,促进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是儒家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儒学是成人之学,立国之学。修身践行,非儒不正;亲族谊家,非儒不和;治国理政,非儒不平;太平盛世,待儒促成 儒学是以人为本的理论源泉,儒士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主体。二千多年来,唯有尊儒学重儒士的政权,如汉、唐、宋、明,盛世长而传承久(历三四百年左右)。不尊儒学,重武轻文的政权,社会混乱,战争频仍,民不聊生,魏晋南北朝及五代十国是也。历时不过半百或不及十年而亡国丧家,身死人手。尚诈力不重德行的效验显而易见,仅视其执政年限可判定。

故曰:民族复兴,首在复兴优秀文化,延续儒家中和文化、民本思想,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和平崛起道路;传承着中正仁义基因的中华民族,在和平崛起的道路上,爆发出强大的创业精神和爱国热情,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并将持续扩展优秀文化魅力,实现民族复兴,逐步引领世界实现世界和平,走向天下大同。

作者简介

秦治,男,甘肃崇信人,有师承的儒学传承人,中华儒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整理出版先父遗著《周易卦解》等书均被首都图书馆和许多大学及省市图书馆收藏。多次参与国内学术会讲活动。

秦荣光,男,甘肃崇信人。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平凉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平凉传统文化网站站长,线上教学教授,研究课题获甘肃省2016全省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地址:平凉市图书馆五楼

参考资料

·1. 秦治 著《伏羲与华夏文明》(第五届''世界周易高峰论坛暨伏羲文明探源''获奖论文)

·2.秦敬修 著《周易卦解》(第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版第427~428页 

·3. 《书经集传·尧典》(四书五经第六种)(宋)蔡沈 注  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一页

·4. 《书经集传·尚书·尧典》(四书五经第六种)(宋)蔡沈 注  北京市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八~九页

· 5. 《四书经注集证·孟子·离娄》(光绪26年版)朱熹 注

· 6.  《五经合篡大成·礼记·礼运》(光绪26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正确认识儒家文化?
傅玄的教育思想
宋代名流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
李觏的礼法观 www.wenku1.com
孝道[533]-《礼记》的孝道思想及其泛化
★儒家学说概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