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判词(七)晴雯

1

晴雯是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从她判词的位置,以及宝玉对她的看重看得出来,晴雯的角色不可替代。

晴雯的判词很简单,除了“寿夭多因毁谤生”一句,没有什么烧脑的地方。

她的画面就是水墨滃染的一团乌云浊雾,目光所及之处全是乌黑不见光明,可见晴雯所处环境之恶劣。

“霁月难逢”,说晴雯这样的女孩子不可多得,也说晴雯生活里缺少光明时刻,多数时间生活在“乌云浊雾”的环境里。这是一个从小就尝尽苦难的女孩子,到了贾府仍然摆脱不了这种命运。

“彩云易散”,与霁月难逢是互文,说的是同一个意思。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描摹了晴雯的心性,以及她的社会地位。两者一高一下,根本不搭。身处社会底层的晴雯,却生了一颗比天高的心,其行为不容于当时,势为必然。

“风流灵巧招人怨”,强调晴雯的环境诱因,是因为她风流灵巧。此风流非彼风流,是其本义“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意思。有才学,而不为礼法所拘,对身居上位者是逸闻趣事,是豁达随时,大家会青目以对;于“身为下贱”的晴雯而言,就成了招白眼、惹怨恨的祸根。

“寿夭多因毁谤生”,句子的意思不难明白,晴雯早夭源于被人诽谤。既然是诽谤,那造谣者就不可能是王夫人凤姐邢夫人、元迎探惜钗黛湘云等一干主子,只能从奴才里产生。这个是晴雯判词争议最大的地方。

“多情公子空牵念”,空字的意思在袭人判词里已经说过了,这句判词说宝玉白白地牵挂着晴雯,改变不了晴雯的命运。

2

关于诽谤者,集中在两个人头上:袭人和王善保家的。

单从故事表面看,只有王善保家的专门针对晴雯进谗言,而且进谗言立竿见影,晴雯马上就被安排了。王夫人在听到王善保家的话后,“猛然想起往事”,才在提醒下想见见晴雯,进而决定赶她出去。

在王夫人心中,晴雯形象显然不怎么好,这些都是“往事”的功劳。如果王夫人平时不了解晴雯情况,以王夫人和邢夫人之间的矛盾,单凭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陪房,王夫人就不可能接受她的意见。

王善保家的对晴雯歪曲谗言,触动了王夫人的心事,成功地勾起了王夫人心底关于晴雯的诸多事情,直接导致晴雯被逐。只看这一部分,说王善保家的是诽谤者,并不错。

作者这一段只写了王夫人想起晴雯骂人的事情,而且,晴雯马上判断有人“暗算”她,所有关于诽谤者的信息,都指向王善保家的,似乎王善保家的是唯一的诽谤者。

3

晴雯被驱逐后,宝玉和袭人有一段惊心动魄的对话,那是一段钉死袭人是诽谤者的文字。

宝玉从王夫人处回来,才知道晴雯被逐,“所责之事皆系平日之语,一字不爽”。他想知道“谁这样犯舌”,一进屋居然看到袭人垂泪。

宝玉先自问晴雯究竟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袭人便说王夫人不喜欢什么,然后才猜测晴雯可能的错。这不是一个正常的说话语序,让人不能不心生疑窦。

宝玉又问为什么他们的私话都被王夫人知道了,袭人回答是宝玉说出去的。是不是宝玉说的,宝玉自己心里当然知道,否则宝玉也不可能有此一问。

三问为什么王夫人知道所有人的错,但没有说袭人和麝月秋纹的错。袭人“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最后才说了个四六不靠的理由出来。

更明显的是,宝玉最后直接问到袭人面前,说芳官是惹人厌,四儿是袭人和宝玉拌嘴时宝玉把她叫来做细活的,“未免夺占了地位,故有今日”,只是晴雯“也是”从贾母那里来的,“也没甚妨碍去处”,“究竟也不曾得罪你们”。

作者马上又用他那混淆是非的笔法,说袭人感觉宝玉在怀疑她,不再解释回答了。这哪里是怀疑?这就是当面质问、兴师问罪。

更说明问题的是,宝玉并没有提起王善保家的陷害晴雯,说明在宝玉心中,晴雯的被逐和王善保家的关系不大,那并不是原因。王善保家的适逢其会而已,充其量就是个直接导火索。

4

为什么那么多人不喜欢晴雯?为什么晴雯是宝玉心中“第一等”的人?

风流之人不容于世,自古皆然。因为他们才华横溢,见解超人,特立独行,故很难被人理解。再加上容易恃才傲物,不拘家法、礼法、世法,为人所侧目就是必然。

如果他们不能把自己的才华变成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形式,他们将会被孤立。屈原所谓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并不是一件荣耀之事,只能说明“我”没有大智慧,却不可以苛责众人。

风流之人如果没有大智慧,往往有一个伴生的致命缺陷:不会害人也保护不好自己。冲锋陷阵忘记自护,攻城略地缺少变化,高居庙堂多断少谋,最终身死道消是常事。

以黛玉和晴雯为首的一干人,包括可卿、香菱、秦钟、芳官、四儿,都是这样的风流之人。

宝玉身怀通灵宝玉,“天分高明,性情颖慧”,自己就是风流之人,因此更能够深刻理解这些人,所以可卿姐弟死亡,宝玉心有大悲,遇见香菱等人,便似心有灵犀。

然而这些人在贾府众人眼里,不是“目无下尘”,就是“妖妖趫趫”,怎么可能会喜欢她们。这众人不包括贾母。

5

阅读红楼梦也是这样。

所有文艺作品对我们的影响,其实质是书中的人物、事件与我们产生了共鸣。我们为书中人物所感动、所气愤、所会意,或哭或笑,都是因为我们心中已有明确的观念和认知。

倘使我们自己懵懵懂懂,对书中所述之事毫无概念,自然味同嚼蜡,难以融进小说人物的感情中。

所以对小说人物的喜好,反映了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善恶观、是非观、道德观、世界观等等。由此产生了我们对同一个人物、事物的不同看法。

假如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标准的社会道德形象,或者描述一个人类共情的事件,我们绝大多数读者会形成共识,所有的世界名著主题,都属于这类。

爱情之所以是“永恒的主题”,就是因为爱情是人类的共情。几乎所有人对爱情的感知,都是由荷尔蒙催发的人的最底层感受,相似度最大。

红楼梦作者对人物的描绘,又超出了一般小说。对书中的人物,他几乎不用白描法,而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行为和他人评价进行描写,再由读者自己整合成一个立体的形象。这也是皴染笔法的一个具体技法。

因为不同读者与人物形成共鸣的部分不一样,自然对人物的理解产生差异。能够与黛玉、晴雯形成共鸣的,才能够理解她们、喜欢她们。

仅仅从道理上明白,也能够理解她们,但是谈不上喜欢不喜欢。比如本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气袭人知昼暖——浅解袭人名字
陶世清影雕《红楼梦》(194)检抄大观园
晴雯在红楼梦中的作用 晴雯和黛玉的关系
醉读《红楼梦》连载0047 袭人的判词
脂砚斋批注石头记(红楼梦八十回本)
‘开到荼靡花事了’之麝月和‘叫了一夜娘’的晴雯的生死博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