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宝钗金璎珞的可疑来历

01

宝玉宝钗之间,最大的疑案是金玉良缘。

作者把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放在同一个平台上,时不时比较一番,表面上二者不分轩轾。

但是,金玉良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其载体“金项圈”(具体一点是璎珞)的来历存在巨大疑点,导致金玉良缘的真实性从根本上受到质疑。

加上薛家住在贾府合理性和冷香丸的出处作用也有重大疑点,不能不让人怀疑金玉良缘本身就是一个骗局。

02

金玉良缘初露端倪在第八回,也是描写金项圈来历的主要回目。

宝玉探望宝钗,宝钗要看他的通灵宝玉,经由莺儿提醒,宝玉才知道宝钗也有一个錾着字的金项圈,与他的通灵宝玉上的字是“一对儿”。

还原整个过程,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疑惑之处。

先是宝钗要看通灵宝玉: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

请注意宝玉、宝钗二人动作。宝钗主动,并不等宝玉有所反应,就一边说着一边“挪近前来”。而宝玉明显被动,“亦凑了上去”,然后才摘玉。

作者如此精细地描写两个人动作,不仅仅为了文字生动,更是刻画宝钗的主动、迫切心情。

进一步结合后文去理解,会发现她的这些动作和迫切心情,与主仆二人的可疑行为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甲戌侧批:是心中沉吟,神理。】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甲戌双行夹批:请诸公掩卷合目想其神理,想其坐立之势,想宝钗面上口中。真妙!】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宝钗看罢一遍“又从新”细看,嘴里开始念着玉上镌刻的文字。念了两遍,忽问莺儿为什么不去倒茶。

宝钗看玉和问莺儿,两件事风马牛不相及,这个弯转得实在太大了。这人的思维得有多么发散,才能做到这一点?而且还是在“细看”“念两遍”、似乎进入沉迷状态时。

更诡异的是,莺儿在宝钗身后,宝钗回头就问,没有任何铺垫。作者如此描写,显然在渲染宝钗的行为透着古怪。

经过宝钗的“两看一念一问一回头”,莺儿才说出来“一对”那句话。

事情到此还没有完。

03

宝玉听了莺儿的话,也把宝钗的璎珞要来看,一边看一边念璎珞上的字。

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甲戌侧批:写宝钗身份。蒙侧批:云龙显影法,好看煞!】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注意宝玉念两遍之前的“也”字,是作者特意对比宝钗此前念两遍,怕读者还注意不到,进一步描写又念自己的两遍。

在莺儿的话旁边,蒙府本侧批明确点出这是“云龙显影法”。古人画龙,云中露出一鳞半爪即可,不需要画全了。作者描述金项圈的来历,用来莺儿半句话。

只是莺儿的话与宝玉的念叨衔接得很生硬,很突兀。宝玉表达的是两个人的字是一对,莺儿表达的是字哪里来,没有任何关联的两句话,只能让人感觉刻意、生硬。

宝钗再次以“嗔他不去倒茶”截断。从宝钗第一次要求莺儿倒茶到现在,中间有宝玉索要璎珞、宝钗取出金项圈给宝玉、宝玉把宝钗和自己的各念两遍,特别是念四遍的时间短不了,而莺儿一直不走,直到说出文字是怎么来的。

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自己没有杨国忠那样好哥哥的宝钗,对莺儿两次有强烈露骨含义的插话,竟然没有反应,也启人疑窦。

04

然而,莺儿对金项圈的文字出处说法,与小说后文矛盾。

莺儿说几个字是和尚送的,让“錾在金器上”,说明这个金项圈是薛家自己安排制作的,只是文字由和尚之处而来。

但是到了第二十八回,在描写宝钗时,突然又出现“金锁是和尚给的”说法,而且强调要与有玉的方可结婚。

这就不是昭然若揭,而是图穷匕见了。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如此重要的物品,一家人都描述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出现这么重大的失误?让人非常怀疑。

也正是在这一回,第一次出现“金玉”的描述,分别在黛玉、宝钗二人身上各写一次。很显然,在小说故事里这个传言已经出现有一段时间了。

宝玉听他提出“金玉”二字来,不觉心动疑猜,便说道:“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林黛玉听他这话,便知他心里动了疑,忙又笑道:“好没意思,白白的说什么誓?管你什么金什么玉的呢!”

(宝玉)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

从此以后,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就成了对立或者并行的两条线索、两个意象。

05

围绕金项圈,作者进行了反复铺垫和皴染。

我们对送宫花一回宝钗关于癞头和尚的描述做过分析(参加本号《“烟云模糊”笔法及其隐藏在送宫花中的秘密》),得出在癞头和尚一事中,薛家有明显的疑点和矛盾。

作者在第八回又采用同样方法,为金项圈来历设置了疑点。在二十八回又用薛姨妈的话进一步指出其中的矛盾之处。

这三部分的描写,明显是典型的皴染笔法,皴染的对象是与癞头和尚有关的金项圈,其目的和本质针对金玉良缘。

由此我们有理由判断:

薛家在金玉良缘一事上有造假的嫌疑。而且造假发生在薛家入住贾府之后。

06

结合黛玉进京,我们推测薛家的造假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林黛玉进贾府后,得贾母喜欢,宝黛二人形影不离、略无参商,发展态势已经不为王夫人所掌控。

王夫人与薛姨妈姊妹二人,对于宝玉宝钗的未来一拍即合,宝钗等人以进京候选为由,入住贾府。

此后,王、薛联合炮制了金玉良缘一案。

然而,由于众人对癞头和尚与通灵宝玉的关系不明所以,因此薛姨妈、宝钗、莺儿在描述细节时,三个人说法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露出了破绽。

这应该就是金项圈的来历真相。

07

这个推测中,也有一个疑问:薛家如何知道癞头和尚与通灵宝玉有关系,从而编造一个癞头和尚与金项圈的故事。

解决这个疑问,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冷香丸的方子是癞头和尚给的,很有效验,薛家有理由把金项圈的来历附会到癞头和尚身上。

从社会生活看,类似神神道道的附会,生活中常见,也比较顺理成章。

另一个方面,就是作者在写作上刻意制造两个对比,强化冲突和矛盾,进一步揭示故事的主旨。

或许有人反驳,为什么不能说这些矛盾和不统一,是作者在刻意描写不同人物的理解偏好,是为了让文字更活泼、故事更生动?

因为红楼梦和其作者与一般小说及作家不一样。每一个设定,都有他的用意,这是主流。如果仅仅为了文字活泼、故事生动而如此设计,就舍本逐末了。

08

金项圈来历造假这个事件,一定还有更深的寓意,要明白其背后的东西,需要根据红楼梦的大主题来判断。

主张悼明之亡说的读者,已经做出了许多假设;认为曹家自传说的,也有不同的推测。其他各种主张,都有各自的说法。

唯有部分拥钗者不会承认,认为这是阴谋论。

到了这个阶段,无论是索隐派、考证派,其推论过程都是索隐,再没有本质区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揭穿薛宝钗“金玉良缘”的天大谎言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金锁”从何而来?何来“金玉良缘”?
从宝钗看玉说金玉良缘
红楼梦里莺儿帮薛家提出金玉良缘,看似有意,却是曹雪芹的障眼法
薛宝衩一家,为何那么关注贾宝玉的通灵宝玉?
《红楼梦》赏析 宝玉看金锁闻体香 薛宝钗请君入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