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5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247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麻仁丸方


麻仁 二升  芍药 半斤  枳实 半斤(炙)  大黄 一斤(去皮)  厚朴 一尺(炙,去皮)  杏仁 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注解:

趺阳脉是指足背部的胫前动脉。古人号脉所谓“三部九侯”,三部指的就是寸口(腕部桡动脉),趺阳,人迎(颈总动脉)。现在只有寸口脉,古医术在传承过程中的流失由此可见。


这里也是以脉论病。趺阳脉是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对于脾胃的问题反应较为清晰。趺阳脉浮说明胃气强;涩说明津液虚,这个津液虚就是小便数造成的,此所谓“涩则小便数”。浮和涩合在一起,大便就会硬结。这里硬结是胃气过强,津液输布太过,则脾就要来制约,所以称之为脾约。


这种情况用麻仁丸来治。这个方子里的大黄,枳实,厚朴是小承气汤。说明是偏热结,这里的情况和小承气汤证不一样的是有津液虚,于是用麻仁做主药,麻仁富含油质,润肠道的作用很强。杏仁能下气能润肠,这里熬作油脂来用,是取其滋润肠道的作用,芍药是敛津液,其寒收之性也能制约胃之功能太过。


同样是热性的便秘,于三个承气汤之外又有这个麻仁丸,体现出经方用药的核心精神,以津液的盛衰为原则来加减组合。


原文:

248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注解:

发汗而不解,说明病不在太阳。“蒸蒸发热”是指从里面往外蒸的发热,说明热在里,所以说这是属于肠胃里面的问题,可以用调胃承气汤。


原文:

249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注解:

腹胀满也有一种可能是胃虚而气满,属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证。这里用调胃承气汤,说明是里有实热的胀满。


原文:

250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注解:

太阳病,汗吐下之后不愈,一般来讲会变成虚证。若体内素有积滞和内热,因损耗了津液,也有变成大便硬结的实热证的。如果微微发烦,小便数,大便硬结,用小承气汤可以治愈。


原文:

251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

这一条的第一句是有问题的。脉弱说明偏向于阴证,此时若有心下痞硬,应该是半夏泻心汤的方证。至于烦躁,中焦痞塞,上下不交通也是会烦躁的。所以此处疑有错简。后面说与小承气汤,显然就不成立了。


这一条的重点是第二句。可以当作一个临证案例来看。如果六七日不大便了,能不能攻?还要看一下小便,如果小便少那就不要着急攻。里面若有大便硬结的话,小便一定是会多的,水分不能走大肠便走小便。如果小便少,说明不是硬结,小便少还有可能说明里面没有那么热,打个比方,如果一样东西受热,水分一定会释放出来,人体也一样,热证往往小便会增多,小便能排热,这也是人体的排邪模式。这种情况不可以贸然去攻,如果攻的话,一开始可能会有一点硬的大便,后面必定是溏稀的。


必须要等到小便多起来,这时候才说明里面有硬结了,也转热证了,就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攻了。

原文:

252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

眼睛如果转动不利了,是什么问题?我们前面说过,是津液虚,因为眼睛的转动要靠大量津液来润滑。“无表里证”,这句话有问题,因为后面说的大便难就是里证,身微热也可以算轻微的表证。这是阳明里实热引起的眼部津液虚,下实热则津液自回,用大承气汤。


原文:

253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

有阳明里实,同时有发热汗多,这是里热外透,这个里热很严重了,应该赶快用下药,可以用大承气汤。


原文:

254 发汗不解,服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

这是接着上一条来说的,这时如果用发汗的方法,病是不能解除的。腹部感觉到满痛的话,要赶紧用下药。可以用大承气汤。


原文:

255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

这也是接着上条来说的,如果腹满不减轻,或者减轻得很少,还是应该用下药。可以继续用大承气汤。


原文:

256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解:

阳明少阳合病,会下利,这是人体通过肠道来解除病邪。如果脉象不虚的话,这是顺的,因为二阳病,脉象理应偏盛一点。如果脉象“负”的话,这是“失”,估计是失津液的意思,也就是虚的意思。这是既有热,又有津液虚,这就互相矛盾了。


如果是脉滑而数呢?脉滑者如走珠,也就是像珠子从血管里滚过,说明有热而津液不虚。脉数也说明有热。从脉象来看,为宿食,为实热,应该下,可以用大承气汤。


这里以脉论病,不符合《伤寒论》的脉证合参,且证为主,脉为辅的原则,疑为后人所加。

原文:

257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饮,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淤血,宜抵当汤。


注解:

这里既说无表里证,又说发热七八日,发热就是典型的表证,这是矛盾的,无里证,又脉浮数为表,怎么可以去下呢?这里说下不好理解。


如果用了下药,脉还是数,病也不解,而且还能吃又容易饿,六七日不大便,这是兼有淤血,可以用抵当汤。为什么这里判为瘀血证呢?因为有“消谷喜饥”,这是瘀血证的一个指证。体内有淤血,气血就要去攻这个瘀血,会加大消耗,所以能吃易饿。阳明瘀血证,是适合用抵当汤的。


原文:

258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注解:

脉数不解,说明有热;下利不止,说明这个热是肠道实热,人体在用下利排这个实热,却一直未能排干净。实热未解,而人的津液是有限的,津液因下利消耗得太多了,人体就要动血液来排邪气。血液与邪气相抗,兵力折损,就会形成很多败血,有时候表现为脓血,于是就会发生便脓血的现象。一般来讲,有脓就是有热,所以这里说是“协热”。


原文:

259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注解:

这一条的表述也有问题,疑为后人所加。


身目发黄,也就是黄疸。黄疸有阳黄,为湿热,茵陈蒿汤主之;有阴黄,为有湿,但并不热,可以用五苓散之类的方子加茵陈,如果胃虚明显,可以用后面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黄疸多少会有点热象,因为水湿瘀滞也会生热,所谓“瘀而生热”。纯粹的阴证有没有黄疸?有黄疸的情况很少,一般是重病,晚期病才会有。比方说,肝肾病的晚期有腹水,再有黄疸的话,用胡希恕先生的话说,没有见过治好的。一般说阴黄,只是指热象不明显,或者寒热夹杂的黄疸。如何判别阴黄阳黄呢?这就需要别的证来合参,这里单就一个发黄,便说是寒湿,不可取。


原文:

260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注解:

将这一条和上几条对比,可以明显看出这又回到了《伤寒论》原文的风格,以客观而精准的寥寥几个证来确定一个病,没有主观推测的东西。


身黄得像橘子一样,说明是偏明黄色。一般来讲,人的肤色偏明亮是热证,偏晦暗是寒证。那这里就应该是湿热证。


一个证能不能确定一个病?不能,两点才能确定一条线。于是下面说“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水湿囤积,这也是黄疸的主证之一。“腹微满”说明有里证。这几个证合参才能确定是茵陈蒿汤的方证,此方中有祛湿热利小便的茵陈和栀子,也有通里泻下的大黄。如果没有里证,只有阳黄呢?那就是下面的方子。

原文:

261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栀子柏皮汤方


肥栀子 十五个(擘)  甘草 一两(炙)  黄柏 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注解:

栀子是除烦热的,也能清湿热退黄。柏皮就是黄柏,和黄芩,黄连作用相类似。黄柏味厚,更能祛下焦之湿热。这里能不能用茵陈呢?当然也是可以的,茵陈不苦,其气轻升,更能走表。这里有发热,说明有表证,茵陈也是合用的。


原文:

262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 二两(去节)  连轺 二两(连翘根)  杏仁 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 一升  大枣 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 一升(切)  生姜 二两(切)  甘草 二两(炙)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注解:

黄疸都是因为水湿瘀滞引起的,分阴黄和阳黄。我们前面说过,黄疸纯粹的阴证少,阴黄一般来讲只是热象较轻的黄疸,我们可以用五苓散加茵陈来治。还有一种阴黄是寒热夹杂的,脾胃偏向于虚寒,因为脾胃不运化,瘀而生热而发黄。这种情况就要用到这个方子。


方子里有生姜,炙甘草,大枣,这是建中温胃的;麻黄,赤小豆,连轺(也就是连翘),生梓白皮,杏仁,这几位药无非是疏散和清热利水两种作用。


这个方子在临证上运用很多,并不局限于黄疸。现在有一种身体失衡的局面很常见;脾胃是虚寒的;由于饮食滋腻又不运动,加之熬夜,于是会有上火。这种瘀热其实并不热,用不着白虎汤;也不实,用不着承气汤,主要是由于身体处于瘀滞状态引起的。这种失衡引起的疾病很多,只要对症,都能用这个方子来治。现在医生常用这个方子治疗各种瘾疹类皮肤病;其次就是咽喉或者泌尿系统的炎症。

连轺注解说是连翘的根,我们现在一般用的就是普通连翘,它有类似薄荷的宣散的作用,也有微苦,能解热利尿。后世中医常用到连翘,说它治咽喉肿痛,治风热感冒,治皮肤病,治黄疸。后世中医以用讲药,太庞杂,也容易局限和误用药物。其实药物只是一个能量场,连翘有走表的发散作用,自然不管是瘾疹,还是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只要是人体上部偏热的邪气都能将其散掉;它兼有微苦,自然就能利湿热退黄疸。


赤小豆不苦,微香微寒,主要是有燥散淡降的作用,是利湿热排脓的药。需重用才有效。这个药很压秤,这里用的是一升,汉制一升约200毫升。200毫升的容器装赤小豆是多少,大家可以去称称看。


生梓白皮这个药是梓树的白皮。《神农本草经》记载:“梓白皮,味苦寒,主治热,去三虫。”这个药现在用的少,许多药方都没有,一般用桑白皮代之,也有用茵陈代的。《医宗金鉴》曰:“茵陈可代本药,但不如桑白皮有泻肺,利水,消肿之效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63
宿食病(大承气汤,瓜蒂散)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37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诗情方意:诗词版伤寒经方(第七辑)
柴胡桂枝干姜汤请大家从该方的原文阐释、组成配伍、量比用法、适应病症、临床应用、个人经验、各家论述等方面展开讨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