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背影》课堂教学反思

从学生的经验出发

《背影》课堂教学反思

还想说的——

本文有幸发表于《教师博览》2024年3月中旬刊。在此特别感谢年轻美丽的茜姑娘给我的启发,作为老教师,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不然就真的要变成孩子们眼里的老古董了啊!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经典散文,表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中微妙复杂的父子关系,引起不止一代读者的共鸣,大多数“70后”“80后”乃至“90后”都能从文中看到自己的父亲的影子——包括我。因为有共鸣,对于本文的教学,我比较得心应手:只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容易引导他们理解朴素的文字里蕴含的父子深情——至少前四届学生都是这样。

上课时,我常常会先讲述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比如在我的记忆中他从来没有抱过我,比如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少很少,比如记忆中唯一一次他伸手扶我……讲到动情处,很多孩子眼里噙满泪水——他们的感受和我一样:熟悉又陌生的、深沉又遥远的父爱,总让我们猝不及防。于是,顺理成章:“来,看看朱自清这么大一小伙子了,为什么总是流泪?”——以流泪切入课文,再拓展一点助读资料——朱自清与他父亲之间的“恩怨情仇”,So easy!

五年前,在省教学能手高级研修班上《背影》同课异构时,我也这般设计,最后环节用《时间都去哪儿了》这首歌升华朱自清与父亲迟来的理解和爱,自我感觉也不错。

可是,给2024届孩子教学本课时,我如法炮制,却成翻车现场。

“翻车现场”

- 《背影》课堂教学反思 -

导入环节,我又开始动情地讲故事:“在外面上学那些年,每次打电话回家,如果是我妈接的,就唠唠叨叨至少半个小时,如果是我爸接的,就只有一句话:我妈呢?”

学生一阵哄笑。

我接着说:“中国的父亲,大多不善表达,家里最唠叨的往往是母亲,而父亲往往只留给我们一个沉默的背影。”

很多孩子流露出不解的神态。有的小声说:“我家里就我爸最唠叨。”

我却不甘心,还企图将他们强行代入:“我们与父亲之间交流甚少,就像本文……”

“不会啊老师,我就经常和我爸聊天,跟我妈才没话说。”一个孩打断了我,教室里立刻开了锅,孩子们纷纷论议,列举与父亲相亲相爱的种种细节,他们洋溢着幸福和骄傲的神态话语,完全偏离了我的预设!

我尴尬地站在讲台上,仿佛一列破旧的老火车,原本要去一片荒凉肃穆的高原,走着走着被拆了轨道,眼前却是一片鲜艳芬芳的花园,愕然、惊喜,又不知所措。

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些片段:上一届孩子在学习亲情主题单元时,我讲到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班上最阳光开朗的男孩坤提出异议:“我们家都是我爸洗衣做饭。”这一届,华欣爸爸经常与我交流孩子的情况,柯同学的爸爸每天陪他打篮球,鑫宇爸爸是脾气性格超好的大厨;我每天接女儿放学,家长队伍里大多是年轻爸爸,他们热切张望的眼神那么温柔慈爱……我如梦初醒: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家庭结构和家庭教育理念也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成长教育中,亲子关系越来越融洽,旧时代传统的家长作风和家庭关系已随历史逐渐远去,那些过时的老故事,再难引起他们的共鸣。

于是,顺着孩子们的议论,我赶紧调整思路,由衷地感慨:“看来,老师真的是过时了,你们真是幸福的一代!对上个世纪我这一代和朱自清那时候来说,与父亲交流却是那样艰难。我们来读读课文,勾画出'我’和父亲之间的对话,体会一下这对父子之间的交流模式。”

孩子们带着一丝同情和疑惑,勉强进入了课文。

茜姑娘的“好问题”

- 《背影》课堂教学反思 -

两周后,在全县学科思政示范课活动中,同学科组刚入职两年的茜老师执教《背影》。想到自己的课堂翻车现场,想到韩军、徐杰等许多名师经典课例在前,我不禁有点担心,也有些期待。

然而,茜老师的第一个问题“这对父子的关系正常吗?”一下子就击中了我!

当代少年对文中的“父亲”形象已经产生了隔阂,要想打破隔阂,依然得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从今天的父子关系的视角看昨天的父子关系,就能看出“不合常理之处”,对这些与父亲无话不谈、亦师亦友的少年而言,隐晦压抑的表达、父子间简短的交流、几次流泪……这些他们无法理解之处不就是“不正常”之处吗?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强行将学生代入过去的时代和情境,不如让他们用新时代的眼光去对比和审视。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来诊断这对“不正常”的父子关系,这就引出了对文章细节的品读和情感的揣摩,形成一个有梯度的问题链:怎么不正常(找出“不正常”的细节描写)?——为什么不正常(走近过去的“我”,了解写作背景,分析人物复杂微妙的情感)?——后来正常了吗(结合首尾段,读懂现在的“我”)?

我不由得叹服这位冰雪聪明,勤学善思的'90后’茜姑娘,她对学情的精准把握,问题的巧妙设计,让我这个有二十年教龄的老教师自愧弗如!

我的反思

- 《背影》课堂教学反思 -

学情不仅指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特征,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生活经验、时代特征。学情是教学的起点,课堂教学设计要建立在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而不是教师的自我陶醉。

但很多时候,我们所掌握的并非“真实学情”,而是“经验学情”或“理论学情”:长期从事某学段学科教学的老师积累了对这个学段学生了解的丰富经验,比如我;刚从院校毕业走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从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中获取相关年龄段学生的总体特征。可我们忘了,同班学生之间有差异,同级各班之间有差异,每一届学生的特点更是大相径庭,“经验学情”和“理论学情”只能概括某个年龄段学生通常具有的普遍特征,过于笼统或滞后。如果我们忽视了学生因年代背景不同、个体成长环境因素影响的不同而存在的变化和差异,就无法掌握真实学情,教学设计就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那种一本教案用到底、一个设计应万变的做法,早该摒弃了啊!

教师要想了解真实具体的学情,就不能囿于经验,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真正地附下身去,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敏锐地捕捉学生的细微表征,洞察他们的知识、能力、心理、情感特征,还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合理设计教学起点,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教无止境,学无止境。老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成长,除了埋头读理论,还要抬头看世界,在真实的生活体验中反思总结,从鲜活的生命个体处汲取能量,向新生代年轻教师虚心学习。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僵化思维,为语文教学注入智慧的活水,语文课堂才会有生命的蓬勃气息。

想念,我的课堂——

以“文”带“言”,文言融合——《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语文拾光】会讲故事的老师——听杨老师作文指导课有感
【语文拾光】《马说》微型课教学设计
【语文拾光】《北冥有鱼》教学设计
【语文拾光】《虽有佳肴》微型课教学设计
【语文拾光】《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学思考
【语文拾光】《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后记
【语文拾光】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点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础教育研究
听黄厚江老师上《背影》有感马春娥
2019年第57篇:【教研有味】之听黄厚江老师讲《背影》
真正好课,从来都没有公论
互动式教师反思性评价
再谈如何写好教学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