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起落看涵养

我读《论语》(102

公冶长篇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人生起落看涵养

一个人在大起大落时,最能考验人性,这时的处世态度,所表现出来的风范,更能体现一个人涵养。

令尹子文,春秋时期楚国人,姓斗,名彀於菟,谥文,官至令尹,相当于古代的宰相、现在的总理。当他被任命为令尹时,没有大喜过望,面露喜色。不像有一些人,不要说当了国家级高级干部,就是被提拔为县处级、甚至科级干部就喜不自胜,喜形于色,到处炫耀。

上台容易下台难,如果一个人无缘无故的被免官,或者身遭诬陷被罢免,谁能泰然处之,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对自己的不公平?许多人都愤愤不平,有的人甚至会有过激之举。而令尹子文被罢免时,也没有怒不可,遏面露怒色。更难得可贵的是,离任之前,他把工作认真地交接给下一任,很多人都没有他这样的心胸,被免官就满腹怨气,哪里还有心情交接工作,能够干脆甩手走人就不错了,更不用说有些人在走之前把工作搅和得乱七八糟以泄愤。

令尹子文对于高官厚禄,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真正做到了宠辱不惊。特别是他能做到“三仕”“不喜”,“三已”“不愠”,三次大起大落,却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可见修养之高,非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他这样的修养,特别值得为官从政者好好学习。

世间无道看人品

齐国大夫崔杼,因被齐庄公戴了绿帽子,愤而杀了庄公。春秋战国时期子弑其父,臣弑其君之事很多,独崔杼弑齐君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原因有二:

崔杼杀了齐庄公后,觉得自己行为不当,命令史官把这件事写为庄公死于疾病,以掩盖弑君的事实,史官忠于纪史的真实坚持书为“崔杼弑齐君”,一个“弑”字将崔杼定在了以下犯上杀君的位置上。崔杼大怒,杀掉了官史,史官弟弟继承职位后坚持兄长的记载,又被崔杼所杀,其小弟仍然如此记述,崔杼无奈,任由其书于竹简史册,史官坚持事实不怕死成为史家纪史之绝唱。

崔杼弑齐庄公后,齐国大夫陈文子认为他以上犯下,违犯纲常礼教,是大逆不道,于是放弃了官位和富有的家产,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诸侯国,发现那里的大臣同催杼一样无道,就又离开了。又到了另一个诸侯国,情形还是相同,就又走了。这说明弑君犯上的事在当时很普遍,许多诸侯国都有发生,他最后到了什么地方不得而知,估计当时让陈文子能够安心生存的地方不会多,最终会不会落到伯夷、叔齐的下场,为了不与不仁德的人有任何的瓜葛,宁愿躲进深山不吃周粟而饿

很多人,看到社会黑暗,并且是普遍的现象,觉得一个人难以独善其身,耳濡目染,渐渐被侵染,对丑恶现象不赞同也不反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发展,更甚的是自觉与恶势力趋同,推波助澜。陈文子所作所为,表现他不与黑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

道德修养无止境

孔子的弟子子张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这两个人很了不起,觉得他们应该是仁人了,问孔子对这两个人的看法,孔子却说令尹子只能是忠,陈文子只能是清,两个是不是仁,不知道,间接回答了子张,这两个人并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仁是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和理论核心,也是儒学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具有仁德的人,是一个完人,是孔子报追求的理想人格。忠和清都是美德, 都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但它们只是仁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仁的全部。正如蕅益大师在《论语点睛》中据说的,“仁者必忠,忠者未必仁;仁者必清,清者未必仁。”

孔子还认为,成为一个真正仁德的人,要有求仁的主动性和行仁的自觉性,不但要加强道德修养,具有高尚的品质,而且还要有担当,要积极挽救社会,用高尚的道德来影响人、教化人,而不是消极避世,独善其身。他虽然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陈子文的作为符合他的这种看法,但他更欣赏像他那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宋你陈祥道解读比较到位:“进退在君不在己,故三仕三已无喜愠之色,此忠于君者也;待人以诚不以欺,故旧政必告,此忠于人者也。不顾十乘之富,不恤大夫之位,无崔子之乱则就之,有崔子之乱则违之,此清其身者也。忠足以尽己,未足以成己;清足以避乱,未足以救乱。故皆曰未知,焉得仁。比干之忠,伯夷之清,孔子皆以为仁,何耶?比干之忠,所以戒万世之为君;伯夷之清,所以戒万世之为臣。其所忠清,与二子同;其所以忠清,与二子异。”(《论语全解》)

孔子通过对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评价告诉人们,只做到忠和清还不够,还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离仁的道德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他告诫人们,道德修养是无止境的,不能只满足于点滴之小德,要不断超越忠、清等这些单纯的德行,渐至仁,达到大德的境界,也就是《大学》所说的“止于至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5.19
【共读】《论语》公冶长篇第十九
《论语·公冶长篇第五》5.19:未知,焉得仁?
未知,焉得仁|《论语》没有那么难
“仁”这个标签不好贴
“未知,焉得仁?”孔子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