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家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

儒家修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两方面,一个是“仁”,一个是义。

(一)仁:杀身成仁

儒家的修身主要是围绕仁来展开的,认为“仁”应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是做人、做事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仁”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但是是什么仁?孔子没有明确指回答,而是针对不同的询问对象给予不同的回答。仁究竟是什么?孔子回答弟子樊迟道:“爱人。”《说文》解释:“仁,亲也,从人从二”。亲,爱也,所谓“仁”就是发自内心地去爱别人。仁有一个不可动摇的核心,那就是爱。

第一层,爱亲人。儒家的仁爱发端于我们身边最普通的血缘亲情,孝、悌两种情感是出自血缘亲情的自然纽带“孝”是对子女对长辈的敬爱之情,“悌”是平辈之间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孝是纵的要求,悌是横的规范,一纵一横,用爱为人间的道德秩序织了一个经纬网。

第二层,爱大众。从对亲人的爱开始推演扩充为对大众的爱。为了实现对大众的爱,孔子提出了两条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从消极方面说人不应该做什么,它讲的是一个待人的基本态度,是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对人退一步的要求。你不帮助别人,至少不要害别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立”就是站立起来。中国人有一个位子的“位”,就是一个人立起来就有你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己欲立而立人”,自己立起来了,得到社会的承认和社会的价值,我也要帮助别人立起来。“己欲达而达人”, “达”是“通达”,自己要通达,也使别人通达。这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人应该做什么。

第三层,爱国家。中国是一个伦理型社会,在中国人的观念当中,国与家始终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延续。“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下》)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自身。将个人和家庭国家、天下串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将仁爱从家庭延伸至他人、国家,把个人追求与社会目标统一起来,把家族血缘和乡土地缘的情理国家政治理,培育了炎黄子孙牢固的爱国情结,形成了“精忠报国”的社会传统。

孔子把仁视为做人的根本,不能须臾离开,《论语·里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哪怕是一顿饭的时间不离开仁,在仓促之中不离开仁,在颠沛流离中也不离开仁。甚至把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不能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

(二)义舍生取义

“义者宜也”,本义就是指做事要符合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原则。儒家所说的“义”指的是一种道义,是君子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在利益面前是否按义去做,这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界限。儒家认为在是非颠倒的现实面前,坚守义就是坚守自已的人生的原则和理想。

1)必须抵得住富贵生活的诱惑,做到安贫乐道。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意思是发大财和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孔子主张君子要安贫乐道。他也是这样做的。他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很有乐趣,他赞扬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孟子把义作为做人的最高行为准则,主张“舍生取义”。《孟子·告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物质利益乃至生命与道德正义不能兼顾时宁愿舍去物质利益甚至生命也要维护道德正义。

2)正确处理好救世与修身的关系。儒家有很强的社会使命感,修身不只是独善其身,洁身自好,要通过修身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反对道家隐居山林,独善其身,洁身自好,而不关心社会民生。实现政治理想必须要有权力不做官,没有体制的资源无法完成这个理想能实现。只有通过参与社会政治,拥有可支配社会资源的权力,才有可能实现政治理想。儒家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履行义务、弘扬道义,子路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论语·微子》),是要利用权力治国平天下的。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一直要追求做官呢?不是因为孔子官瘾太大他必须通过这个渠道,利用体制内可支配的社会资源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论语·宪问》中有孔子关于君子的一段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在孔子看来,要做一个君子,首先就要不断地修养自己。“修己”一种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与提升,是手段,“安人”“安百姓”才是目的。道德的起点是什么?是修养自己的身心,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道德的终点是什么?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最后目标是什么?是能够为人民带来幸福。一切道德修养最终都要从是否有益于人民那里受到检验。

孔子提出的“杀身成仁”、孟子提倡的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仁义之道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核心,堪称立身处世、治国理政的至德要义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信仰和追求,激励一代代的志士仁人,为维护民族的利益,为国家的尊严,为了坚持真理,奋不顾身,呈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被俘后,拒绝任何高官厚禄的诱惑,宁死不降,英勇就义。死后,从他的衣带上发现他曾写下这样的话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位状元出身,饱读诗书的名相名将之所以能够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其内在原因正在于读圣贤书的目的并非为了功名而是面对生死抉择时,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做到了问心无愧,那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学经典与青年品德修养(一)
儒家修身
《论语》练习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
君子之道述议之四(游艺篇)
上善若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