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真正聪明人,都下笨功夫
武汉大学130周年校庆,雷军向母校捐赠13亿的新闻刷屏了。
据了解,这是武汉大学建校以来单笔最大个人捐赠,也是全国高校最大一笔校友个人现金捐赠。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

雷军曾说:“除了拼命工作之外,世界上不存在更高明的经营诀窍。”

雷军在中关村一直有“劳模”的称号。他喜欢事必躬亲,从金山词霸到杀毒软件到WPS,再到小米时代,从研发到生产,都战斗在第一线。据说常年保持在7×16的工作强度。还有小米员工爆出,雷军每天要开11个会议,吃午饭只需要3分钟。

小米创业之初,他花了80%的时间在招募人才,他说:“三顾茅庐是不够的,要三十顾茅庐。”一个亿万富翁大佬,天天穿着牛仔裤,背着双肩包,满世界找人谈话。他谈来了2号员工林斌,一个放弃自己持有的微软全部股票和谷歌四分之三股票,还投入了75万美金的“冒险家”。他推掉了既定行程,在翠宫饭店喝五个小时咖啡,就为搞定黄江吉。他曾经连续找了十个谷歌工程师,一个都没有搞定。他为了“拿下”一个心仪的人选,两个月聊了十多次,有几次都超过十个小时。

视频里的雷军,言语神态上往往给人“笨拙”的错觉,网上各种搞笑段子也经常拿“雷氏英语”开玩笑,如果不了解他的历史和过去,甚至会让人相信这种错觉。

这个世界到处都是聪明人,在互联网世界里里外外传授自己的成功秘诀和成功捷径。

真正的聪明人,都在闷声发大财,他们只在自己认为最值得投入精力的事情上,

默默下足笨功夫,一朝成名天下知。

如果遇到有“笨拙”感觉的人,可能你遇到了真正的高人。

1

聪明人大多喜欢走捷径

胡适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大多数情况下,普通人没得选,只能以勤补拙,认准一条路走到底。

聪明人因为聪明,选择的机会比普通人要多得多,面对的诱惑也要多得多。

聪明人比普通人领悟能力更强,很多东西,稍稍用心就能学会。

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自己无所不能的错觉,不屑用普通人的方法学习和做事,渐渐迷失、傲慢自负。

对比中国古代的王阳明和曾国藩:

王阳明的天资、家境都比曾国藩好的多。

对于王阳明来说,从小他并不认为科举进士是自己人生的唯一选择,他认为应该有更高的人生目标:做“圣人”。对于科举考试,并不上心。

对于曾国藩来说,数百年曾家没有出过一个秀才,在他父亲多次科举秀才未中之后,祖父就把全家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对他来说,科举是唯一的出路。

现在网上也好、线下也好,很多聪明人都擦着《刑法》边缘或者照着学习和传授如何挣钱,他们真的一点都不笨,可以说是每天都在认真“钻研”。只可惜,终究都是要还回来的。

2

越聪明越要下笨功夫

钱钟书说:“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真正成大事的人,都懂得“守拙”。

钱钟书是公认的聪明人,都说他记忆力特强,读书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这样认为,他说自己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罢了。

他读书时,总是要做笔记,一本书会读很多遍,笔记也会不断地添补。

他做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用这种“笨拙”看书、记笔记,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

曾国藩很多人说“笨”,包括他自己、同朝和后人印象。与他同朝为官的左宗棠,秀才、举人、进士都是一考就中,而曾国藩23岁才考取秀才,前后考了七次。

鲜为人知的是,他27岁考中进士。

清朝268年,总共进行了112次殿试,录取进士26849人,平均每年也就100多人。平均考中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4岁。

在中国1300多年科举考试历史上,全国平均每375万个读书人才能考中一个进士。

如果用数据来说话,曾国藩只是“大器晚熟”,天资比一般读书人还是强很多。

他自己也总认为自己很笨,一生用笨功夫。

每天读书的方法,跟钱先生差不多。

做笔记,没有读完一本绝对不读新书。给自己定下13条自律守则,天天读书、写日记、做日课。

3

笨功夫才是真功夫

左宗棠曾教育子女:

“读书应该脚踏实地,扎实认真,识得一行即行一字。”为人亦是如此。

一个人最可贵之处,就是懂得下“笨功夫”。

肯下笨功夫,才能成就“真功夫”。

战国时期,赵国邯郸有位年轻人叫纪昌。他立志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

于是,他找到当时闻名天下的神射手飞卫,想拜师学艺。

可飞卫并不愿意收他为徒。

飞卫说

“射箭之人,需要目不转睛的眼力,而你如今并不能做到这个地步,还是回去好好练练吧。

等达到这个标准后,再来找我。”

纪昌回家后,他天天目不转睛地盯着妻子织布机的锥刺看,眼睛一眨也不眨。

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纪昌成功练就了睁眼睡觉的本领。

当他再次去找飞卫求学时,飞卫表示,等到他能视小为大,把眼中的虱子看成和马一样大的时候,再来拜师。

于是,纪昌抓了一只虱子,用头发把它拴在窗外,每天注视它。

三年后,纪昌终于掌握了入微的窍门。

此时的他,已经能一箭射中虱子中心。

飞卫听闻后,欣慰地说:

纪昌用五年的深耕,开辟出一条成功之路。

正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说:

“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功夫。”

所谓捷径,不过是最远的弯路。


越成功之人,越懂得世上无捷径。

所谓的一鸣惊人,不过是常年累月下笨功夫的瞬间绽放。

所有的成功都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慢慢熬出来的。

厚积才能薄发、游刃方可有余。

当你脚踏实地,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终将实现质的蜕变与飞跃。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雷军:成大事者,都明白这个道理
真正大智慧的人,往往都很笨拙
拙能胜巧:肯下笨功夫的人 才是真的聪明丨原创
解读《曾国藩传》2、从“庸人”向“圣人”的蜕变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曾国藩?
曾国藩:真正聪明人,都下笨功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