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钟博士直播:老子道德经在中华道统传承中的历史地位
原创 钟永圣 钟永圣国学大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仁,中华道统源远流长,许多基本的事实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得而知。但是根据目前我们能够得到的资料,按照正常的逻辑和中华史观的视角,可以进行框架性的描述。老子《道德经》在这一道统传承过程中至关重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继往开来。



今天向大家报告的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关于《道德经》的5个基本判断



第一,《道德经》更像一个简称,是“道德仁义礼经”的简称。



老子在经文当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道德水平的下降,强制的制度约束因素必须增强的理论模型。也就是说,文明程度与制度作用成反比,这是中国传统经济学中“钟氏定理”的理论来源。

道家另一部重要的典籍《素书》开篇第1句话就是:“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更加明确地把这5个概念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认为《道德经》是道德仁义礼之经的简称。虽然有些出土的文物显示,《道德经》可以分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不是5个部分,并没有独立论述仁义礼这三个部分,但是细读经文,这些含义都在,而且就道论道,就德论德,抛开仁义礼的具体呈现,也未必能更好的领悟道德的本质含义。



第二,从文本文献上说,老子是道家学说创始人,并无不可。但在整个中华文明的传承史上,老子也是华夏文明道统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华夏文明的道统,是从8000年以前伏羲体悟天道画卦开始,经过众多天子和圣贤相传5000多年,至于老子时代,老子写下《道德经》,等于是将上古道统智慧以文字的形式,简约地传于后世,并不是我们这个中华文明的道统就从老子开始,老子以前没有。



看历史大家都会知道,汉代最初从薄太后到汉文帝都是宗奉“黄老之学”,到了汉武帝时,才大力提倡儒学;但是道家传承连绵不绝,再到唐代皇帝姓李,尊老子为先祖,道教颇受尊崇,一方面佛学大兴,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在国家祭祀中停止以周公为先圣,改为奉孔子为先圣,奉颜回为先师,加上隋唐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依据,才塑造了我们今天谈论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鼎立的格局。



第三,老子所传《道德经》,可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里面所记载的5000言版本,也就是我们现在大多数看到的道经和德经,后来又被分成81章的版本。

另一个版本,就是现在姬英明先生作为传承人口述出来的版本,就是《姬氏道德经》版本。因为现代学术体系讲究证据,在流传了2000多年的《道德经》版本之外,突然出现了一个结构体系颇为不同的《道德经》版本,所以许多学者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姬氏道德经》要进入当代的学术视野,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要回答如此重要的传承为什么在2000多年的时间里面不见经传;另一个问题就是整个传承体系的证据确认。

学习《道德经》的人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经文有不连贯的地方,同一个主题意群会在后面的经文中反复出现,让人有一种原始的经文被打乱或者是放错了地方的感觉。



我请教过众多的学者,当然包括我的哲学导师楼宇烈先生:有没有一种可能,古代用竹简或者木简书写的《道德经》,在传抄排列的时候,发生顺序被混淆改变的情况?

得到的答复基本是,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第四,学习《道德经》,只从文字上学,只从学术概念上学,只从哲学思想上学,未必能学明白,必须知行合一,练习道家功法,体悟天理,尊重人伦,顺应自然,才能把握要领。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合一、解行相应的学习方法,才能领会经文的奥义。



在介绍中华经典的学习方法时,以经解经,经史合参,切身体会是我们经常推荐的三种方法。



第五,道家、道统、道学、道术和道教,在不同的范围和程度上,都会和老子《道德经》联系起来,但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差别巨大,不能混为一谈。



道统是从伏羲画卦开始,是中华文明从一画开天就有了自己的文明传统;道术修炼我们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许有了人类就有道术;道家和道学基本上是从老子《道德经》开始,而道教大家基本上承认从张天师开始。



我们重点说明一下以诸子百家为背景的道家思想,从道统中分离出来的流弊。华夏文明的道统传承到了春秋时期,发生了庄子所说的“道术为天下所裂”的情况,发出了许多分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但无论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经济家也就是管家、阴阳家等等,其实都是中华原始道家或道统的分支,所有各家总归于“人”家,都是人对天道的认识在文字或文化上的反映。



后世拘执各家分开的说法,便于学术研究,契合了人有所偏好的性格趋向,也就是说人们喜欢自己喜欢的,自己喜欢的又加重了自己排斥自己不喜欢的,导致各家学术界限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有自己的一套范式语言,经过时代的层层累积,越来越难以上溯源头,贯通百家,合为一家。



一个活着的人,五官四肢,五脏六腑,身体发肤,眼耳鼻舌身意,12条经365络,哪一个分开的器官可以独活?



所以庄子才讲,七窍成而混沌死。中国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如果仍然拘执于分科分析的方法,不能够充分重视整体贯通圆觉无碍的方法,那么从伏羲画卦开始传承的天地人三才贯通的中华道统,仍然难以发扬光大,造福天下。


 第二部分 
中华道统8000年传承史溯源

我们着重介绍从伏羲画卦以来,中华上古至于中古的历史,让大家看一下,老子及其《道德经》在华夏文明道统传承中的历史地位。



按照姬英明先生提供的精确的立法,从伏羲画卦开始算华夏文明的纪元开始,距今8136年。



但是我们从历史中查不到这么精确的记录,从甘肃天水大地湾出土的彩陶来判断,大约是在8000年前。而我认为彩陶上的符号,就是早期的汉字。

所以我的历史观,不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观,是华夏文明自己的历史观。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所以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3700年。我认为这就相当于是说,你没有见过你八辈以前的祖宗,所以,你八辈子以前的祖宗就不存在!



人类除了文字记载的历史,还有口耳相传的历史。文字记载的也并不是千真万确,口耳相传的,也未必就是胡诌八扯,甚至有可能更加真实和准确。无论儒释道医武哪家传承,宗师和嫡传弟子之间的口传心授,怎么会有文字记载!有些资质不够的弟子,执着文字,不能够彻悟,境界上始终升华不上去,被宗师称为死在文字上,有两句诗被用来形容这种状态:一道白云横谷口,几多飞鸟迷归途。所以有些宗师,干脆就不立文字,以免后世弟子们傻呆呆地束缚在文字相里面。这便有了“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现象。



如此简明的道理,竟然不能用来认知和判断中华文明的历史,显然,是有人故意在虚化和虚无中国的历史。



写在石头上的文字,被称为石鼓文;写在甲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依照这个标准,我把甘肃大地湾彩陶上的文字,称为“彩陶文”,我个人把它认定为中华文明文字的起源。我甚至认为,其中某一个彩陶片,也许伏羲或者女娲就曾抚摸使用过。



我们不是为了故意延长我们的文明历史,就有意地捏造!根据汉书古今人物表,我把伏羲之后,历代天子的名号,列出来请大家记住:

太昊帝伏羲氏;

女娲氏;

共工氏;

容成氏;

大廷氏;

柏皇氏;

中央氏;

粟陆氏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卢氏;

沌浑氏;

昊英氏;

有巢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亡怀氏无怀氏;

东扈氏;

帝鸿氏;

炎帝神农氏;

烈山氏;

归臧氏;

黄帝轩辕氏。



到神农氏的时候,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有八代天子,都叫神农氏。在这之后的历史,大家就相对地熟悉一些,也就是进入了司马迁所论述的五帝时期,轩辕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之后是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明朝,至于本朝,中华人民共和国。



从伏羲至今,约8100年,这其中有一个不灭的文明传统,勉强找一个词来形容,就是中华道统,绵延不绝。



目前还有一种说法,伏羲画卦开启了易经的传承,经过历代天子圣贤,传到神农时期,称为连山易;传到轩辕黄帝,称为归藏易;我们从古今人物表上看,神农氏和轩辕氏之间,有烈山氏和归臧氏,或许更准确的说法是易经的传承在这两代有重大变化;再往后传到周文王姬昌,经过文王和周公的发展,就奠定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周易》的基础。孔子研究《易经》,下了很大的功夫,纬编三绝的典故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传说孔子写了易传,构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易经》的样子。这样看来,从8000年前的伏羲氏到2500年前的孔子,我们现在看到的《易经》是中华历代圣贤经过了5500年的传承和发扬才有的结果!



即使是这样,按照姬英明先生的说法,我们所见到的《易经》,还只是原来《易经》规模的1/4,有3/4的经文我们还没看到。但我知道宋代邵康节先生易经学说,一直有传人,直到今天。



《易经》的“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是上面日,下面月,表示日月之行,太阴太阳转化变动的过程,就是“道”。易传里面清楚的定义,“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易经》其实是中华文明里面最初的“道经”。周文王为乾坤两卦写下文言,揭示出“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道理,已经明确地在道经里面出现德经的内容。所以,作为周朝子民的老子,作为传承中华上古道统的代表人物,写出《道德经》,是历史的必然。




一言以蔽之,老子《道德经》,是中华道统在悠长的历史传承中,继往开来的宝典,承上启下的桥梁。




《论语》中记载,曾子曾经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如果我们在学习中华道统的过程当中,只追溯到老子和《道德经》,而没有想到老子之前的圣贤天子历代先祖,作为传承者,我们恐怕有失德行之厚。


 第三部分 
简要说明中华上古神话故事的文明含义和道家修行秘诀本质

道家修炼的秘密,在上古是以神话的方式流传下来。或者说比较朴素的原始的传承方式和内容,在后来的转述和记录当中,被写成了神话、寓言,或者像庄子逍遥游那样,修行境界的文字被当成了文学作品。



点击中华上古神话隐含的文明境界 了解更多



如果您有基本的道家修炼传承,那么再回头看中国古代上古的所谓神话,其实不过都是同一个修行框架下关于阴阳五行运转变化在人体内的规律揭示。



首先是盘古开天。盘古不是一个人,而是太初的意思,类似于英文里的表达longlonga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意思,因为盘子是圆的,任意一点都可以是起点,所以盘古的意思是久远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古代;开天是开天辟地的简称,形容的是伏羲氏画卦,揭开了在太阴太阳日月转化系统中根本的变化规律,而人顺应这种规律,就是悟道、修道、证道、得道、了道,把天地人三才一理贯通的变化规律,用二进制的阴阳爻变化方法揭示出来,表示规律的那个“文”从此“明”白于世间,华夏族的子孙真正地进入了“文明”的时代,摆脱了洪荒蒙昧的时代。这个伟大的贡献,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所以叫盘古开天,也叫一画开天。今天甘肃天水伏羲庙前,就挂着一画开天的牌匾。



第2个神话是女娲补天。这里的天不是天空的天,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天和后天的天,先天是指人的肾精肾气肾经系统,色黑属水,如果人的欲望太盛,就是洪水泛滥,淹没了人的清净心和伦理道德;后天是指脾脏脾经系统,色黄属土,如果思虑过剩,或者怨气太多,伤及脾脏,损伤后天运化功能,人体营养不良,不能即时补益身心消耗,容易生病和衰亡。女娲补天,之所以要炼五彩石,就是教人民正确的运转五行和五脏,弥补先天的亏失和后天的不足,实在就是教化的方法,而不是什么神话故事。由于在五行当中,金木水火土,对应着肺肝肾心脾就五脏和白青黑红黄这五色,所以五行运转强化五脏的功法被隐喻成五彩石的修炼。至今华山玉泉院当中吕洞宾祖师庙前仍然镌刻着证道后的诗作,其中有一句就是“一饮刀圭五彩生”。明确地说明了从伏羲女娲道家修炼方法一直传承到吕洞宾那里,而吕洞宾祖师往后的传承,就比较容易地可以追查清楚。



第3个神话故事还是涉及到女娲,就是抟土造人的故事,实际上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掌握了道家修行的方法,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在中宫泥土相遇,用《黄帝内经》的话说,“两精相抟为之神”,上下交泰,水火既济,人才能够生生不息,相当是对人有再造之功,后世人感念女娲氏的功德,称为抟土造人。以讹传讹,传成了用黄泥土捏造华夏子孙的神话。



第4个神话故事是夸父追日。实际上说的是,一个阳气大亏的人,需要快速回阳,补足阳气,才能生存,否则就会死掉的事实。大家可以参考中医火神派祖师郑先安先生的火神三书,其中明确地指出,中国古代把阳气称为父、老父、老阳或者老子。







第5个神话故事是嫦娥奔月。这个故事说的是:常乐我净的修行人,身边有了女人,“常我”变成“嫦娥”,精气亏损,逐渐趋于太阴的过程。



第6个神话故事是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说的是:人的身体阳气为主,可称为炎帝,因万物负阴而抱阳,阳中有阴,此阳中之阴就是炎帝的女儿,中医称为相火,下沉于海,潜入水中,温化全身,方不至于身体阴寒。精卫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提醒修行人,修道之人,要保卫自己的精气不丢失。



第7个神话故事就是大名鼎鼎的庄子逍遥游。人体下方称为北,要窍的地方也称为海底轮,《道德经》里对此有个形容。北冥有鱼,鲲鹏的鲲其写法揭示着这条鱼是从太阳来,化而为鸟,海运南徙,抟扶摇直上九万里,这个抟就是女娲抟土造人的那个抟,也是《黄帝内经》里面两精相抟谓之神那个抟,说的其实是起真水上交于心火,五行方位,火在南方。



其实所有这些神话故事,说的都是中华道统里面天人合一的修行方法。也就是坎离二卦在人体当中各本天地阴阳二气所进行上下交泰的规律。明白了这个道理,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油然地生出自信心,因为,只有中华文明在8000年前就揭示了这个天人合一的道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道统》
文明复兴和谁对标?——试论“中华道统”的独有特质和不间断发展与传承的特性
曾仕强教授谈“道德经” | 道家的功夫,最了不起的竟然是这一个……
《易经》和《道德经》有什么区别?
道德经圣解(十一)
《道临天下》系列(4)华夏文明的人物脉络与《道德经》的历史背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