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学资料67
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2.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气和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2.气能行津:异常时出现水液停聚,气不行水;当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异常时,津液输布和排泄亦随之;3.气能摄津:气虚,多汗多尿;血和津液的关系;夺血者无汗:血虚时,可出现津液不足的症状,如当大;夺汗者无血:津液大量丧失如大汗、大吐大泻
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
气和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异常时出现水液停聚,气不行水
当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异常时,津液输布和排泄亦随之受阻,可出现水液停聚,在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
3.气能摄津:气虚,多汗多尿
血和津液的关系
夺血者无汗:血虚时,可出现津液不足的症状,如当大出血时,脉中血少,脉外津液大量深入脉中,以补充血量之不足,可造成脉外津液的相对亏损,出现口干、咽干、尿少、皮肤干燥等症。
夺汗者无血:津液大量丧失如大汗、大吐大泻等症,可致脉外津液严重不足,血中的津液成分也会渗出脉外,使血液量减少,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的病变。
津血同源。
体质:体质的体,指形体、身体,可引申为躯体和生理;质指特质、性质。体质是禀受于先天,调养于后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形态等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
人体正常体质大致可分为阴阳平和、偏阳和偏阴三种类型。
体质学说的应用:
1.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2.指导辩证论治 3.指导养生
第四章 病因病机
病因
一。六淫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
1.风邪:为阳邪,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
2.寒邪:伤及肌表,伤寒。伤及脏腑,中寒。为阴邪,寒性凝滞,寒主收引,寒性清澈。
3.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4.湿邪:长夏多湿病
5.燥邪:秋天多燥病,如久晴无雨,火热烘烤
6.火邪:易耗心神,易耗气伤津,易生风动血,易致肿疡。
二。疠气
1.特点:发病急骤,传染性强,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2.因素:气候,环境与饮食,预防,社会
一。七情 :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
治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多见心肝脾功能失调。
2.影响脏腑气机
3.影响病情转归
二。劳逸失度:过劳,过逸
一。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肺脾肾相关)
形成:邪气导致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津停滞。
特点:在肠胃为痰饮,肠鸣有声。在胸肋,称悬饮,胸肋胀满。在胸膈,称支饮,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在肌肤为溢饮,肌肤水肿疼痛。
致病特点:
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程缠绵较长。易扰乱神明。多见滑腻舌苔
二。淤血:指血液停滞。
形成:外邪入侵、饮食劳逸等导致血行不畅,或内外伤造成出血,血积存体内。
特点:疼痛拒按,青紫肿块,出血块,望诊面色黑,唇色紫。脉象细涩沉弦。
病机: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包括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
一。正邪盛衰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2.实证:邪气过盛,脏腑活动亢盛或障碍。
虚证:正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气血化生不足或气化无力。
二。阴阳失调
三。气机失常:
1.气滞:气机滞郁而流通不畅
2.气逆: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不及
3.气陷:气虚的情况下,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
4.气闭:气出入障碍,气机突然闭厥
5.气脱:气不内收,大量向外逸脱
第五章 四诊
四诊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
望诊: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金和局部表现、舌象以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1、全身望诊:望病人的神、色、形、态等整体表现,从而对病性的寒热虚实,病情的轻重缓急形成总体的认识。
一)、望神:广义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指人的神志、意识、思维活动
望神可知正气存亡、脏腑盛衰、病情轻重、预后善恶。分:得神、少神、失神、假神
假神: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古人比作“回光返照”
二)、望色:通过观察病人皮肤的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分:常色和病色
病色包括: 1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 ;2赤色:主热;3黄色:主湿、虚、黄疸;3白色:主虚、寒、失血;4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三)、忘形: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形体强弱:反映脏腑的虚实和血气的盛衰。胖瘦:反映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
四)、望态:望姿态,观察病人的身体姿势和动态一诊察病情的方法。分为:动静、抽搐、偏瘫、痿痹 2、局部望诊:在全身望诊的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和诊断的需要,对病人的某些局部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从而帮助了解整体的病情。
一)、望头面
二)、望五官:1望目:目眦血络属心,白睛属肺,瞳仁属肾,眼睑属脾;2、望耳:反映肾肝胆的情况;
3、望鼻:反映肺与脾胃的情况;4、望口和唇:反映脾胃的情况;5望齿和龈:反映肾和胃的情况6望喉咽:反映肺胃与肾的情况
三)望颈顶躯体 四)望皮肤 五)望毛发 3望排出物:一望痰、涎、涕、唾 二望呕吐物 三望大便 四望小便 4望小儿指纹:通过观察小儿食指掌侧前缘浅表络脉的部位以及形色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小儿指纹是
手太阴肺经的分支,按部位分为风、气、命三关。
指纹突破风关显至气关、甚至于命关,表明病情渐重,若直达指端称为“透关射甲”,为临床危象。 5望舌:“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变化。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
一望舌质:
1望舌神 是判断疾病预后的关键
2望舌色:(1)淡白舌:舌色较淡红舌浅淡,主虚证、寒证。(2)红舌:舌色叫淡红舌为深,甚至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热迫血行,舌质血脉充盈所致。(3)绛舌:舌色深红甚至红舌,主热盛,主瘀。(4)青紫舌:色淡紫无红者为青舌,舌深绛而黯是紫舌,两者常常并见。
3望舌形(1)老嫩,辨虚实的关键。(2)胖瘦(3)芒刺:舌面有乳头高突如刺,扪之碍手,为芒刺舌,主热盛。(4)裂纹:舌面有裂沟,深浅不一,浅如划痕,深如刀割,常见于舌面的前半部以及舌尖两端,主阴血亏虚。(5)齿印:常与胖大舌并见,主脾虚、水湿内停(6)舌疮
4望舌态(1)痿软(2)强硬:舌体板硬强直,活动不利,语言不清称舌强(3)吐弄:舌伸口外,久不回缩为吐舌;舌体反复伸出舌唇,旋即缩回为弄舌(4)麻痹:舌体麻木,转动不灵活。常见于血虚风动货肝胆风夹痰等症状(5)舌纵:舌体伸出口外,难以回缩称为舌纵。舌纵麻木可见于气血两虚。舌纵舌色深红,口角流涎,口眼歪斜,多为风痰或痰火扰心;舌纵不收,舌枯无苔,言语塞涩,多为为重凶兆。 二望舌苔:
1苔质:(1)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重轻。(2)润燥:反映津液之存亡(3)腐腻:主反映中焦湿浊情况。
2苔色:(1)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2)黄苔:主表里证,热证。(3)灰黑苔:主里热、里寒之重证
3苔形:苔剥多处二不规则称花剥苔,主胃阴不足;舌苔全部剥脱,舌面光洁如镜者称为“镜面舌” 望舌的临床意义:1判断正气盛衰。2辨病位深浅3区别病邪性质4推断病势进退5估计病
情预后
闻诊: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一听声音1声音
2语言:(1)谵语:甚至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
(2)郑语: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3)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或气郁痰阻。
(4)狂语:神经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不避亲疏,多为痰火扰心
(5)言謇:舌强语謇,言语不清,多因风痰阻络,为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3呼吸:呼吸声音高气粗而促,多为实证和热证
4咳嗽 5呕吐6呃逆:指胃气上逆,自咽喉出,不能自主。虚寒者,声音低沉而常气息无。实热者,呃声频发,高亢而短,响而有力。7太息又称叹息
问诊: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这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以及治疗经过、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问诊的方法:“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为战汗,多见于急性热病正邪剧烈变革,为疾病之转折点
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是医生手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寸口诊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分。通常以腕后高骨处(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为关,其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
左手寸心 关肝胆 右手寸肺 关脾胃 两侧尺脉侯肾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特点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约每分钟60—90次)和缓有力,戒律均匀。
临床所见少数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此名“斜飞脉”。脉见于腕部背侧的,此名“反关脉”
均为脉道位置的生理变异,不属于病脉
病脉1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主病:表证虚证
2弦脉,脉象:形直体长,如按琴弦。主病: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3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如珠如盘,应指圆滑。主病:主痰饮、食积、实热
4细脉,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绝。主病: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
5结脉,脉象: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主病: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气血虚衰。
6代脉,脉象: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有定数,良久不来。主病:主脏气衰微,亦主风证
相兼脉、真脏脉以及主病
相兼脉:由于疾病常由多种病因兼相而致,因而脉象也常是两种以上的脉象相兼出现。凡脉象由两种以上的复合构成的称相兼脉或复合脉
真脏脉:指疾病危重期出现的脉象,以无胃、无神、无根为特点又称“败脉”“死脉”“绝脉”
无胃之脉:以无冲和之意,应指坚搏为主要特征,提示邪盛正衰,心肝肾等脏气外现,是病情危重之兆 无神之脉:以脉率无序,脉形涩滞为主要特征。提示脾胃或肾阳衰败,神气耗散,生命将绝。 无根之脉:以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为主要特征。均为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外越之象。
第六章 辩证
八纲辨证,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它们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和综合,以概括病变的类别、部位、性质以及谢正盛衰等方面情况,从而归纳为阴证、阳证、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八类基本征候。任何一种疾病从类别上分为阴证、阳证;从病位上分表证、里证;从病性分寒证、热证;从邪正盛衰分实证、虚证。
表里辩证: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辩证方法。
1表证:位于潜在肌肤的一类征候。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头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2里证:是病位深在于内(脏腑、气血等)的一类征候。里证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可与表证相鉴别。
3半表半里证:外邪由表内传,尚未达于里;或里证出表,尚未至于表,邪正搏于表里之间的一种征候。征候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脉弦等
4表证和里证的关系(1)表里同病:表整合里证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出现,(2)表里转化:表证、里证还可以相互转化。
寒热辩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
寒证:面色苍白、四肢清凉、怕冷、口渴或热饮不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象迟 热证:面色红赤、四肢燥热、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象数
寒证热证的关系(1)寒热错杂(2)寒热转化(3)寒热真假:1真寒假热:又称阳盛格阴,由于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就会出现格阴于外的一些假寒的现象。2真寒假热:阴盛格阳,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事阴阳不想顺接而致。
虚实辩证
虚证: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征候。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调,或久病、重病之后,但因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故而临床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区别。
实证: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的征候。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虚证:久病、体虚、精神委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隐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嫩少苔,脉象细弱
实证:新病,体格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惧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厚腻,脉象实而有力 虚证和实证的关系:1虚实夹杂2虚实转化(由虚至实)
阴阳辩证
阴证:体内阳气虚衰,寒邪凝滞的证候,属寒、属虚。精神萎靡
阳证: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征候。大便秘结
亡阴证: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出现的阴液衰竭的病变的过程。见证:汗出而黏,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亡阳证:体内阳气严重消耗,而表现的阳气虚脱的病变和征候。见证: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兵力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推究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以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心与小肠病辩证
痰迷心窍:因情志不遂,气结痰凝,痰浊蒙闭心神所致的证候。证候:面色晦滞,意识模糊,语言不清,呕吐痰涎或喉中痰鸣等
痰火扰心:火热、痰浊之邪,侵扰心神所变现出来的证候。证候:发热,面赤气粗,口苦,痰黄,喉间痰鸣,狂躁谵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小肠实热:心火下移,致小肠里热炽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心中烦热,口渴喜冷饮,口舌生疮,家变赤涩。 肺与大肠病辨证
肺气虚:肺气不足所变现出的证候。咳喘无力,动则气短,声低,舌淡,脉虚。分析:多因久咳、久喘,或禀赋不足,或有其他脏变化影响及肺,使肺气虚,全身功能活动减弱所致。
肺气虚: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变现出的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稠,或咳痰带血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分析:因久咳伤阴或痨虫袭肺,邪热恋肺伤肺阴所致。(声音低微无关肺气虚)
风寒束肺:感受风寒,肺卫失宣所变现出来的证候。咳嗽气喘,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无汗,头身疼痛。 痰湿阻肺:痰湿阻于肺而表现出的征候。咳嗽痰多,色白而黏容易咯出。分析:多因久咳伤肺,肺不布津,水湿停聚而成为痰湿。
大肠湿热:湿热蕴结于大肠所变现出的证候 脾与胃病的辨证
脾气虚:脾气不足失其健运而出现的证候:食少纳呆,口淡无味便溏,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缓弱。
脾阳虚:证候:大便溏薄清稀周身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
脾气下陷,证候:肛门坠重,或久泄不止甚至脱肛或内脏下垂,或小便混浊
胃阴虚:证候:胃脘隐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干呕呃逆。
胃阳虚:胃脘隐痛,吐清水,喜温喜按,得食痛减,面色白,畏冷肢凉,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弱 肝与胆病辩证
肝气郁结证候:情志抑郁易怒,山太息,胸胁或少腹胀痛,咽有梗阻感,妇人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等。气郁生痰,痰随气逆,痰气搏结于咽喉,故咽喉有异物梗塞感称“梅核气”
肝阳上亢:肝气亢奋或肝肾阴虚,阴不潜阳,肝阳上扰头目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证候急躁易怒,头胀痛感,眩晕面部烘热,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风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肝阳化风证候:眩晕欲扑,头痛而摇,项强肢麻,肢体震颤,语言不利不露不稳舌红 肾与膀胱病辩证
肾阳虚:肾脏阳气虚衰所变现出的证候。腰膝酸软,形寒肢冷,以下肢为甚,彤云耳鸣,神疲乏力,阳痿,不孕,尿少,浮肿或五更泄,面色苍白,舌质淡胖,脉沉弱。
肾精不足:肾精亏损所表现出的证候。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闭不孕,性功能减退,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
肾阴虚:指肾阴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出的证候。眩晕耳鸣耳聋。
膀胱湿热:湿热蕴结于膀胱所表现的证候。征候:尿频尿急排尿灼热疼痛,小便短赤涩少或尿血 脏腑兼病辩证
肝肾阴虚:指肝肾两脏阴液亏损所表现的证候。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耳鸣胁痛腰膝酸软,咽干,五心烦热,
三亿文库3y.uu456.com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中学教育、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行业资料、应用写作文书、中医学资料67等内容。
1234
【】
最新搜索
中医学资料
【海奥旅游】世园会旅游攻略_图文
2016-2022年中国清洁发展机制行业市场供需调查与投资潜
铜铟镓硒薄膜光伏电池的发展现状_图文
雪兰毛布IPO上市咨询(2014年最新政策+募投可研+细分市
2008年中国建设银行总行笔试题目
秦市乡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日程安排
目标与时间管理 继续教育答案
低碳经济下化纤制造业发展
江苏省进口可用作原料固体废物预审程序框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诊断学|中诊重要知识点
人体脏腑辨证
中医基本知识
盲人按摩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医诊断》复习指南
ll 中醫 ll 論 四診
久痰外感——化繁为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