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0年前,9位专家集体反对建三峡大坝,拒绝签字,他们有何顾虑?

三峡大坝建成后,生活在长江两岸的人民免去了洪涝之苦,我国四川、湖北、安徽等地更是从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显然,三峡大坝称得上是利国利民的大工程。

然而,在建设之初,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其中的益处的。特别是当三峡大坝要历经15年建设,要投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要数百万民众为其被迫迁移的时候,这种反对的声音就变得更大了起来。

在下定决心建设这样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之前,政府势必要做多次慎重的考虑和研究。为此,打从新中国建立之后,政府的相关部门就没有放弃过对三峡工程建设与否的讨论、考察与研究工作。

除了民主决议之外,相关部门更是邀请了许多位相关行业的专家在湖南省宜昌市做了实地勘探和讨论,最终才在1992年正式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工程建设的决议书。

然而,在当时却还是有9位专家坚决反对建立三峡大坝,他们为此还拒绝在决议书上签字。他们的顾虑是什么?

修建三峡大坝的坎坷历程

“水力生电”的超前构想,最早出现在中国大陆是在1894年。提起人是当时年仅28岁的孙中山。

那个时候,他在向直隶总督李鸿章提交的一份长达8000字的奏折中明确写道,“用瀑布之水力以生电,以器蓄之,可待不时之用,可供随地之需,此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者也”。然而,不管是李鸿章还是腐朽的清王朝,都没有理会他的这一种设想。

提出的设想不被采纳,孙中山并没有放弃。在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之后,孙中山于1917年著成《建国方略》一书,在其中复提了水利开发一事。

那个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各国都在努力寻求战后振兴实业的方法。孙中山看到了世界水力发电的趋势和前景,审时度势地提出要大力开发长江三峡的水力资源。

这是他提出的振兴中国经济的“实业计划”中的一项计划。

在孙中山看来,中国想要实现“水力生电”,有着世界其他国家难有的地理优势。在1924年的演讲中,他还郑重地提到,从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就可以开发3000多万匹马力的电,比全世界发电量都大,可以供给全国的火车、电车和工厂,还可以用来制造大量肥料。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整治三峡航道、开发三峡水力资源被作为振兴中国、富国兴邦的重要举措反复提起。

然而,受限于一些现实原因,整治三峡航道、开发三峡水力资源的计划被一再搁置。等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这个问题才再次面临着相关部门的讨论。在此后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关于三峡大坝的策划和科研工作一直在缓慢推进。

修建三峡大坝的最好目标位置在湖北省宜昌市,当时这里还是一个人口密集、耕田众多的地方。

这也意味着如果想要在这里修建大坝,就势必要有大批居民搬离原本的家园,也有大量的耕田被河水所淹没。而不管是说服居民搬离还是说服当地放弃这些土地还是讨论期间的赔偿,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因此,在是否修建三峡大坝这个问题上,政府层面也一直心存疑虑。为了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政府还在民主决议之外,邀请了多位相关行业的专家进行实地勘探和讨论,想尽办法想要判断出工程建设的合理性。

然而,在其他专家纷纷看出建设三峡大坝的益处并在拟定同意书上签字的时候,有9位专家放弃了签字。他们并不赞同建立三峡大坝。

9位专家拒绝签字

中国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国后,因各种原因,工业建设也面临着极大阻力,在很长时间里都只能缓慢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三峡大坝,利用水力发电,无疑可以帮助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的中国工业解决能源问题,为其发展提供极大助力。同时,因为三峡大坝的选址在长江流域,无疑可以辐射周围地带,为轻工业发达、需要大量电力能源的东南地区提供便利。

另外,建设三峡大坝的另一个明显的好处在于其能够有效防洪抗旱。三峡大坝自带储存容量极大的水库,一边可以作为旱灾时的水分储备,另一边则可以在洪水到来之时成为有效的储存之地,对周边人民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都有着极大的保障。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大多数专家最终还是在拟定同意书上签了字。然而,另外9位拒绝在拟定同意书上签字的专家也有他们自己的考量和顾虑。

在他们看来,三峡大坝是一个非常大型的水力工程,单占地面积就要有八万平方千米左右。这样大的占地范围,很容易使其在国际卫星地图上清晰可见,成为其他国家的攻击目标。

这些专家认为,一旦出现三峡大坝被导弹袭击的情况,周边地区乃至整个国家就会出现不可挽回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同时也会对本地和其他地区的发展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也与新中国建立之后频繁面临紧张的国际氛围有关。

其次,这些专家还认为,修建三峡大坝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河流的流向以及周边地区的水路航道产生一些影响,甚至很可能会阻碍一些水路航道的通行以及造成淤泥堵塞。

这样一来,附近的水路运输不管是在风险还是在支出上,都要面临更不利的情况。

最后,他们还有另一个顾虑,那就是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势必劳民伤财。想要给三峡大坝腾出八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地大批居民的安置工作,以及大量耕田的处置问题,都会使有关部门背负巨大压力。

他们甚至将情况想到了最糟糕的一种,那就是哪怕前期说服工作和赔偿工作都顺利进行,期间一旦有民众反悔出现过激行为,都可能导致工程中断甚至搁置,造成大量投资失效。这样一来,不管哪一方都势必有很大的损失。

因此,基于以上的顾虑,这9位专家最终并没有在拟定同意书上签字。

三峡大坝的建立及后续贡献

然而,这9位专家到底只是代表着少数意见。在大多数人都认可建设三峡大坝的计划之后,政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这个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

在历经15年时间、投资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之后,三峡大坝也真正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如今的它,作为我国东南部地区重要的水力工程,甚至可以满足周边十多个省市的用电需求,为东南地区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而因为当时9位专家的顾虑,政府在主持三峡大坝修建工作的时候也充分考虑到了三峡大坝的安全性和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不仅特意加深了大坝的地基深度,使三峡大坝能够承受小型炸弹轰炸,还在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之后,通过退耕还林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了河道的淤泥。

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态势。

小结:

三峡大坝这项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在一开始启动的时候遭受到了来自各界各方的阻力,然而政府层面在反复探究和讨论之后,还是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并坚定地推行了下去。

期间,为了减少提出反对意见的专家以及民众的担忧,政府也有意识地根据他们的顾虑,在设计和修建三峡大坝上下了苦功夫,最后,三峡大坝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94年,9位重量级专家拒绝同意建三峡大坝,他们的顾虑发生没?
当年修建三峡大坝,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如今是否后悔?
蓄水20年,三峡大坝底下到底藏了什么?说出来吓一跳,你别不信
1986年,以宜昌为省会的三峡省为何被叫停?邓小平后续决策真英明
让巨型“印钞机”停工,三峡大坝为何自愿放弃巨大经济效益?
全球最大的水利工程:中国这个第一绝对实至名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