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家沟的水很深很深(一~五)---


                  2022-4-28 22:13    太极大师兄

陈家沟的水很深很深,可说深不见底,看是不起眼的说不定功夫高深莫测。不深入进去你难以体会到太极的真谛,何不也去趟趟陈家沟的水有多深。身临其境一探奥妙,兼带旅游,何乐不为呢

   (本文系转载又重新编辑,标题是本人加的。对你练拳有帮助欣慰万分)

     陈家沟太极这潭清水,已经被诸多大湿们给搅和成浑水一潭了。下面照片中的人物,都是太极拳界名流精英,且由在下弹赞一番,请诸位评判是否正确。

   某拳师,练拳二十余年

   这个是“单鞭”架势,阴中藏阳之象,所谓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互西东;弓弦一卸,屈而必张,迎**一掌,无处躲藏。此势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而扬。此君架势,呈现平面状,象个纸糊的推。为何?因为每一招式,须成立体形态,方能做到八面支撑、内外相合。

  著名拳师乙,练陈太极20年多年。
   这个是大架中新架的架势。行拳走架,须注意上下左右的对称,此乃基本功中的基本点。此君双手(上部)劲力向左走,其腰裆(下部)劲路同时也向左走啦,实战中,若对方顺势一送,就是一个仰面朝天。

   拳师丙,自幼练陈太极。

   这个是“懒扎衣”架势,内阳外阴之象,所谓头上中峰似璇玑,**两足定根基。行家看拳看两足,此君两足外八字,后脚没有内扣,(用的是两膝开裆了),下盘劲力已懈;手坐腕,撑得过大,压得过重,大小指又没合住;更严重的是胯窝坐死了,结果是力往两边扯,缺开中有合的弹性力,没有合住劲,收不出来了。

   “武林大会” 那几个所谓的冠亚军的水平,固然不错,一般人一时难以企及,但按陈家沟的人评论,仅是达到两层功夫的水平而已。本人曾两次亲眼见过陈家沟当地陈氏后裔的实战较量,真个是“搭手见输赢,制人于无形。”“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老师交代出门谦虚为好,一般不搭手,打手见输赢。那有什么推手,那只是门内练习听劲化劲,互相练习喂劲打劲用的。
   真正的太极其实就是气功,太极是完整的气功!
                                                                   只有淡泊名利的人,才能修出真功德

   太极拳之谓拳也,本旨在搏击,陈氏历代先祖名手辈出,功夫绝伦,已为世人所知,至民国时期,仍有陈克忠、陈发科、陈立宪等诸多悉得真传的代表人物,其神功妙技仍在陈家沟津津乐道地传诵。而当代人太极拳的功夫咋样呢?起码几乎听不到村人的“津津乐道”了,而且可能是出于忌讳,人们很少去做评论了。太极拳那种“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挨住何处何处击”、“虎威比猛,鹰扬比疾”的功夫层次仿佛已成昨日神话。1826年杨露禅拜师于陈长兴学拳,艺成,于1856年赴京城端王府授拳于皇亲贵族,“太极拳”始为人知,并首开在社会上传播的先河;民国初,陈延熙应邀教授袁世凯及其家属太极拳六年;民国时期,陈照丕、陈发科先后在北京教拳,照丕后去南京教拳。陈发科长期居于北京,国术界独占鳌头,收徒甚广,陈式太极拳名气日盛。陈发科诸弟子皆以功夫精湛而成一代名家,至今犹有冯志强先生在京城传拳不止。80年代以来,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四大金刚”陆续开始成立拳馆,收徒施教,以致当前陈式太极拳能够普及国内外,且学者数量逐年递增。以上代表人物自然是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说陈家沟方面,自15世陈耕耘师从陈有本习拳,创出“大架”,陈式太极拳始有大小架之分,至民国时,仍有四分之三村人学的是传统拳“小架”。而并非有些人所说“陈有本将传统拳改创出'小架’”之说。后陈发科在大架的基础上演创出另具风格特色的套路,为与之区别,将原来的“大架”称谓“老架”,陈发科的架子叫“新架”。陈发科、陈照丕和“四大金刚”皆属于“大架”的杰出代表人,所以,当前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陈式太极拳多数叫陈式太极拳“老架”和“新架”。而陈氏家族的传统拳“小架”却很少有人了解,学的人更是稀少。咋回事儿呢?从众所周知的表面上看,“小架”传统上太注重门内秘传和师承关系,尤其对外姓人,更不肯轻易传授,有所谓“大架不出村,小架不出门”之说。但从深层看,又牵涉着传统思想、历史、政治和机遇四方面的问题,此乃敏感话题,本人回避。所以,几乎全国各大城市都有陈氏“大架”拳馆;而“小架”拳馆有规模的仅有:郑州陈沛菊的“太极拳国际研修中心”、西安陈立清的“萃华武术馆”,陈家沟村里至今没有成立一家“小架”拳馆。各位明白了吧,陈式太极拳真正的好东西,陈家沟陈氏家族是不会轻易外传的。你去陈家沟,也只能学到“大架”。对了到陈家沟千万别忘了去拜见陈家沟公认第一高手陈伯祥大师----小架宗师。陈大师是陈克忠的高徒,他的主要东西皆传于伯祥大师。
  且说我认识一位从小练长拳的,权且叫他“老江”吧,三十来岁时与一位陈式太极拳有名的大师结为知己好友,遂开始学太极“老架”至今,恰恰有30年了。颇自负,喜欢与圈子里面的人推手,常胜,乐此不疲。一天,遇到一位练“小架”10余年的教练,权且叫他“小将”,邀其推手。一搭手之际,老江就被推了个趔趄。再重来一次,一搭手又是一个趔趄,真个是搭手见高下。老江服了,嘴服心也服,拉着小将聊有两个小时,很虚心地请教。临别,老江慨然长叹:“练了30年太极拳,今天才明白过来啥叫真功夫......大架是做表演的,小架是练功的......我一直是在弯路上走......” 

  国家推广的“陈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更是脱离了陈氏传统拳的本质,花枝招展、华而不实。在登封举办的一次全国赛事上,河南省武术运动中心主任助理的陈沛菊在闭幕式讲话时,流泪痛斥:“你们练的是太极拳吗?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现在都被糟蹋成这个样子,这是一种犯罪啊!”在郑州省武术运动中心拜见了太极拳的第一理论家、陈立宪前辈的掌上明珠陈沛菊老师,其不俗的谈吐和缜密的思维,倒像是一名学者。去陈沛菊郑州的拳馆,看到教练在指导几个外地的年轻学员,其中的洋相不妨与各位分享:那几个学员学的是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准备参加国家即将举办的一次大赛,都已经熟练套路了,在练习各个分解动作。教练说:在参加比赛表演时,不能按照平常我们练功的规矩要求走,这个动作要改成这个样子,看起来漂亮优美;那个动作要夸张一点,显得有力;这个动作要带点节奏,那个动作要把脚震响一点......这样裁判就会给你打高分。你功夫架子练得再好,不会表演架子,不注意表演的要求,还是拿不到高名次,但是咱们平时可不能这样练......。在了解到我的来意后,陈老师问起我学拳的情况,本人倒是很自信地演练了老架二路的套路。陈老师问我练过推手没有,我自豪地说:“练有五、六年了,自己感觉有一定功底了。”陈老师微笑,指了一下在场的一个年近30的小伙:“你们两个切磋一下吧,我看看。”我想此人肯定有来历,很有可能跟陈沛菊学过吧,但我还是满有信心的,平时与拳友推手,本人常常一觑其破绽,一个发劲,就把对方撂出去了,所以心里还是挺镇定的。我们双方一搭手,双手往前一递之际,忽的一下,劲道无影无踪了。吃惊,再来,棚手交接之间,陡然身如驾云,无根无主,向前倾去。那小伙子(后来知道叫刘正楷)很谦虚地拱手示谢,我则心悦诚服地感谢他的指教----大开眼界了。陈老师很平易地给我讲解了几个方面:一、不能犯方向性的错误;二、练拳是练心的过程;三、运动过程中,如果松不下来,劲力就不顺畅;四、内外相合与技击的关系;五、腰裆劲的正确运动方法;六、技击中舍己求人的特点;七、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自己练,时刻留意:1、象坐个板凳;2、一手攀枝,一手摘桃;3、外三合;4、松静;5、缓慢。回去练了一周,丹田内气充实,转换顺遂不丢劲,身体松柔的让自己都不敢相信,能感觉到每一片肌肉都是活的,肌肉和骨骼就像是互相分离又是互相辅助的,每一举动内劲畅达四梢,虚灵劲的奇妙感觉始终伴随着。

  陈家沟有“三年一小成”之说,如果你练多年尚不能“成”,那就是问题了。选择一位有真传的明师,头一年学拳架至招熟,第二年由师父点化达到懂劲,第三年学习推手技击。太极要把劲练到脊椎里去,才发的上力。不错,所谓“气贴脊背”也。一举动,周身松柔,内外相合。脊椎为砥柱,但觉内气贯通,同时周身虚灵劲腾然而生。练拳至此,是为“运我虚灵,弥加整重”之层次,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妙境。今后可以自己尽情“细腻熨帖”,把握中权后劲,用力日久,豁然贯通,日新不已,自臻神圣,太极名拳,已为君用。何为劲;比喻你踩下猫尾巴,猫弓身炸毛,这就是劲——是陈家沟所说的惊炸劲。

学拳架的关键是先学太极拳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和技巧、每一招式的要领,这样自己回去练时才能“练一日得一日之功”,也避免犯错误后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只有在拳形上熟练后,师父才可以将核心技术提耳面授。这些东西都是陈家沟极为珍密的,是你靠练拳很难悟出来的,师父给你指点一句话,你的功夫就当时上一个台阶,如果师父不讲,你一直过不了这个坎,师父给你讲多少,你就能上升多少个台阶。不是师父保守,也不是看你花了多少钱的问题,师父首先考虑的是你是否配得上传授。
  学拳的人中,有练功配气的,硬要一次呼吸完成一次开合,结果有的腹痛,有的胸闷,有的血压升高,更有甚者每当想练拳但尚未练拳时腹部就痛。后来他们向我说明了情况,我让他们忘记呼吸,让它越自然越好。实践证明,太极拳的气不是配出来的,而是通过长期练功练出来的。吴图南老前辈完成每个定式要五、六个呼吸,我们练拳每式也要五、六个呼吸才能完成一次开合。然而我们在单式练发劲时,呼吸和开合自然配合起来了。杨班候老前辈发人时,哼哈二气定输赢就是有力的见证。呼吸以细、匀、深、长为宜,但都是自然的,毫不勉强,望同学者细心揣摩体会,有所受益,我以此为乐!
 初学站桩,不拘任何一种常见的站桩姿势,百会与会阴、肩井与涌泉相对应,胯、膝、脚和肩、肘、手依次放松,肩窝和腿窝要圆、往里掖,尾椎微泛,自然呼吸,一念代万念即可。
  桩功,分定桩活桩,太极拳的一切招式,都要保持桩功的要求。在屈膝松胯的姿势下,要去体会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松静顺畅、内气流畅等效果。这些效果又要靠一系列的技术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产生,比如穴位经络的要求、劲力输送传递的过程等。有没有效果、效果的大小,就完全取决于你的指导老师的技术水平了。明师可以让你当天学站桩,当天就有气感,练一周就能周身松柔轻灵,气血顺畅。没真传的拳师教你练半年,你也体会不到松柔的滋味,甚至练出偏差出现不良症状。
  桩功你都没学会,太极拳的套路就是花架子。比如老生常谈的“沉肩坠肘”,90%的人理解成肩膀沉下、肘尖下坠。我甚至在一家全国很出名的拳馆听到一位很出名的教练在告诉学员说“坠肘时,想象肘尖有个东西在下面挂着”,哈哈,真是荒谬!真正的技术方法是,先外三合,再肩找肘、肘找手循经落穴,再配合上下臂肌的缠绕,达到气贯指尖。肘,只是转关过节一桥梁,练功运动时,应忘掉肘。奈芸芸拳友练太极拳之苦心,在此粗略点拨,赖有缘者自然觉悟:注意自肩至肘至中指的经络和穴位。
  不懂桩功,可以说练拳架是寸步难行,因为你对太极拳的最基本要领没掌握住。经明师传授后,你每天至少要练桩功1个小时,目的是不断提高各项要领的技能,培养刚柔虚实开合的本领。
  再说步法。学架式,先练下盘,所谓“注下不注上”,下为根基,又是力量转换的来源。若是想练功服的拳友,如果你初跟老师学,老师不是先教步法而是直接上手教套路,那你就别跟他学了。
 步法有多种,都要练。上身端稳,保持桩功的要领,身走平行线,不可起伏,脚出轻灵,腰胯松活。按老师的技术方法要求,越慢越好,细心揣摩转关过节之技能,劲力走向之微妙感觉。久之,练出气沉丹田、松柔圆活、完整一体、来脉得势、轻灵坚实的下盘功夫。
  没有这一步的训练,就不要练套路。
  3、身手足协调练习。常见的有云手、野马分鬃、倒卷耾等。有的拳师让练云手,说是练缠丝劲。这是个严重的误导,也是个故作玄虚的卖点。缠丝劲是各家武术都具有的自然而然的运动特点,并非你画圈时才有,你冲出去的直拳,不也是螺旋缠丝劲吗?你云手的目的错了,练出来的效果截然不同。
  很多拳师们还有一个严重的技术错误,让学员旋转膝盖。前面我已经说过,谁转谁的膝盖疼!你练太极拳本来是为了健身的,结果练出伤来,事与愿违了。
  不仅不能转膝盖,练拳时还不能把力量都转嫁到膝盖上。膝盖和肘的功能一样,是起过渡作用的。那些练拳多年、有一定“功夫”的第XX代传人们因为不懂这个道理和技术方法,当架子放的很低的时候,力量都放到膝盖上了,结果膝盖还是不胜负荷而受伤。
  作为太极拳入门技术要领的“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下在上先”等,你听说过吗?
  只要把握好上面所述的初学拳三点,你就掌握住太极拳的要领了,就算是学会走路了,继续往下学套路也是水到渠成的事,起码你练的不是空架子了。但是本来如此简单的学拳步骤和内容,学员往往学不到!即便国内几家非常著名、权威的拳馆也没有把这三个步骤的技术要领和功法教个明白。为什么?我至今不知道答案。
  经论曰:“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就是说,练拳时是以意带形,意念专注,则内气自然腾升,若一味地注意内气的运动,则气易丢易滞。节节贯穿,腰椎带动四稍,腰椎不动四稍纹丝不动,腰椎一动意念导引四稍。这是一位高手告诉我的,我也在自己漫漫琢磨消化,这些日子拳又练慢了,体会意念导引动作,收获还是不小的。
说对一半。一念动,力发于脚,裆胯传递,主宰于腰;腰胯动,内劲行于四梢

  太极拳需明阴阳学说之空空色色的道理。拳者,用武之术也,学太极拳,本旨就是打人。然太极拳之不同于其他拳种的显著特点就是:学拳时,不能心存打人之念。谁执著于一招一式如何打人,谁就偏偏练不出功夫。欲求至刚至猛,必先练至柔至松;有心求柔,无欲成刚;有心尚意,气自贯足,无心打人,周身是拳。不执着于学打人,则自然就会打人;越是想着如何打人,越是不会打人,很难达到高层次水平。
   形而上者道,形而下者器,这是个很浅显又很重要的道理。目前市面上流行马虹的《拆拳讲劲》光盘视频,王西安撰写的《老架技击秘法》等,看似很有价值,其实误导大批爱好者,无非商业一行为而已。太极拳如此练法,自然降低到“术”的层面,而丧失了“道”的境界。
  小架(即陈氏传统的拳架),历经300年来的锤炼,理论完整,技术臻善,虽经“破四旧”“文革”浩劫,依然得到稳当的保存和传承,陈鑫的《图说》理明法备,成为所有门派太极拳的学习宝典。大架作为中途一分支,尚无形成文字的理技体系,尤其至陈照丕晚年回村教拳时期,老架的高层技术几乎堙没。文革后之所以选择推广大架而不是小架,其一是由于陈照丕前期在村内的推广,当时的年轻人大部分跟他学大架;其二是小架的几个代表都还是诚惶诚恐,不敢出头,不敢与大架的代表们抗争。但是,陈沟人们心里都还是最清楚不过了。以“四大金刚”为例,初跟陈照丕学老架,后师从陈照奎学新架,最后都在努力学小架。
   到陈照丕时期,老架出现了断代。就连陈照丕本人,村子里有“他不会推手”之说。所以四大金刚后来求学于陈照奎,他们学到了多少东西暂且不表,但看与陈瑜的拳架相比,功夫层次相差不少,后来就转向学习小架,这也是四大金刚开始拉开距离的转折点。他们谁也不声张各寻拳师,悄悄学习,收获各异。
   现在的老架强调的是胸腰折叠,所以练老架的普遍都不会用腰裆胯,不会腰裆胯,就不会转关过节,就只能拿膝盖拧转。这样重要的基本技术在老架中失传了,所以你想通过练老架练出功夫,是画饼充饥,这已经是个明摆着的现实。全国各地有许多这样的人,练老架十年二十年不会功夫和技击。
   80年代以来这30年,大架(老架和新架)在全国遍地开花,极为盛行。人们一提到陈氏太极拳,就等于是大架,认识小架的寥寥无几。而大架也越来越偏离“功夫和技击”的主题了,流行成娱乐和表演。所以,大部分人学到的大架,都是身子乱舞,作势作态,外行人看得眼花缭乱,实际是毫无内涵,腹中空空。包括马云、郭广昌、吴京等,也是练的老架,娱乐还是可以的,他们是否能达到“理明法备”、修身养性的层次我很怀疑,吴京是否会用太极功夫技击也是个疑问。英文有句谚语"mud is mud",直译的意思是“泥巴就是泥巴”。
  小架是陈氏家族真正的传统拳还有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证据:陈家沟有“五层功夫五套拳”的传统拳法,目前仍然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小架拳家庭内部严格传承,而大架自陈耕耘以来一直就是两套拳:一路和炮捶。 有拳友来信想了解小架大架的区别,最近不妨一谈,以飨大家。
  小架精细,要求静有形、动有法,一招一式必有理有法,讲究内在的、无形的心法,而你练太极拳不正是要学习这些东西吗?你若掌握不到这些核心要领,又谈何功夫、悟道?!大架粗糙,浅显外漏,陈家沟村人称其为“马房架”,小架理法高深,村人称其为“书房架”,不是没道理的。
  各种武术套路、拳架,本无优劣之分。但看其中有无内涵,拳架之层次高下就立见分明,习拳者有无收获、有多大的收获不问即知。小架所传的“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宁进不退,下在上先”等很基本的入门要领,许多练大架的闻所未闻,很多年仍然不会功夫,甚至练出一些病症,就是直接证明。陈发科的功夫造诣名震京师,晚年时回到陈家沟,看到陈克忠练的小架拳后,大为叹服,震动很大,说自己“走了大半辈子弯路。”大架传承至今,因为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撑,以及历史时政的影响,技术丢失严重,甚至发生了邀请冯志强来陈家沟传授大架太极拳的荒唐事。

现在练大架的代表传人,都是练大架的技术,学小架的理论。有人想练小架,遗憾的是,时代不同了,当今商业化时代,小架的传人们抱着葫芦不开瓢。毕竟,在陈家沟,族内的大架和小架无言的利益冲突已经积淤成鸿沟,他们宁愿传给外姓人。

  喝贯假茅台酒的人,你给他真茅台酒喝,他会说是假的,太极拳亦复如是。小架的外形朴实无华,干净简洁,毫无娱乐性成分,所以,习惯于大架的拳友,初看小架,常有不以为然,甚至排斥。也有人出于利益,诋毁小架,误导拳友。
  在当今非尚武时代,大部分人练太极拳的目的是保健养生、修身养性。都知道太极拳保健养生效果好,能懂其理习其法者,寥寥无几。所以,练拳,要练个明白,要掌握其内涵,一静一动,皆有法度,一招一式,皆有妙境,非明师无以成学,非勤练无以顿悟。
  云手是个将躯干、手、脚、步等周身协调运动的技术要领和功法综合运用的招式,不能想缠丝劲。初学时,不是画圆,而是画方;不是画平面,而是前后左右立体地画不是用手画,而是腰裆胯带腰的转动;不是练前面,而是练后背等等。这些若不懂,就莫谈功夫。再次强调:云手式,并非是练缠丝劲,也并非是膝盖转,而是腰胯转。先学划方,后学划圆;圆由方生,四方生八方,八方生十六方,逐渐变圆,而又方圆相生。啥叫缠丝劲?怎么才算缠丝劲?不仅仅是太极拳,任何一种拳术动作都有缠丝劲。说着做了一个出右拳的动作,你手臂前伸出拳,里面就要自然地带着缠丝劲,西方拳击每个出拳动作也都是包含着缠丝劲。所以不要把划圆当做是在做缠丝,你出直拳,里面也是缠丝。
  陈鑫《太极拳述真》有言:"背如鼋盖,四肢裹抱......如婴揽怀”。,《图说》主要讲述了理论和拳技要求,但对于技术方法,陈鑫都避而不谈。具体的太极拳功法、技术的习练方法,都在《三三六拳谱》里,而且还有一部分此方面的手稿也并没示以外人。比如《图说》中几乎每一配图中对头部的要求是“顶精领起”,对腰部的要求是“腰精松下”,但是怎么个“顶精领起”、“腰精松下”?陈鑫没讲。
  大腿向斜上,有助于腰胯方向的转换和劲力的传递;你练老架,拼命把**与地面平行,就容易把胯坐死,腰胯转换僵硬,靠的是**腰折叠抽扯之力。更要命的是,架子越低,只能靠膝盖左右拧来拧去,全身的力量都放在了膝盖上,结果,膝盖就越容易受伤,练拳越勤奋,膝盖伤就越重。练老架膝盖受伤很普遍,这是其中一个原因。现在练老架的把上身竖直得笔直,名家都是身子前倾到XX度,只有这样,腰以上的劲才能上行达到顶精领起(虚领顶劲),腰以下的劲才能气达涌泉。用“心”而不是用“身”去练拳的风格特点,用心练拳就是在诚敬的心态基础上,束心敛志,心意结合,而非拳即是拳,心即是心,随着水平功力提高,越是要注重练心。比如起式,先落胯而膝盖自然弯曲,双脚自然踏实踩涌泉穴;双抬手时后背圆而松开,劲力由肩井、三里直达中指尖;落双手时,**微泛,丹田充实,肩肘手合中有开,形成周身一圆,浑然一体,肌肉与骨骼分离,筋脉领劲,无刚无柔,若静若动,宛若无极之相。

   以上是我趟陈沟水所得,特写出来大家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陈家沟的水很深
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中的两人为什么做膝盖手术
听太极智者讲陈家沟那些事儿
听太极智者讲陈家沟那些事儿之二
一代宗师杨露禅
高手3(转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