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手3(转发)

  杨露禅学拳

  说起陈式太极拳,必须要说到杨露禅。杨露禅是杨式太极拳创始人,中国人都应该听说过的,那么杨露禅舍命偷拳的故事大家更应该耳熟能详了。故事是从宫白羽《偷拳》这部小说广泛传播开来的。

  话说在河北邯郸永年县广平府,有一个杨露禅故居,杨露禅的故事就写在故居的墙上。不过那墙上写的不是偷拳,而是写的杨露禅三下陈家沟,一共用了18年时间学拳的事。我们可以想象,既然是18年当然就不会是偷了。偷拳只不过是艺术家的想象。当然在《偷拳》这部小说里还是有一些是真实的,说杨露禅原来是卖煤土的,卖煤土的时候偶然路过广平府镇“和顺堂”药店时,外面有人来闹事,结果这个“和顺堂”的伙计三下五除二就把闹事人给打了,而且打的手法非常古怪,非常漂亮。这令杨露禅很奇怪,他无法想象一个伙计就有这么好的武功。因为当时在永年流行的一种长拳叫“佛汉拳”,但是练“佛汉拳”的跟这个古怪拳法一打,皆输。这个古怪拳的打法实在是太奇妙了,杨露禅见过几次之后倍感惊奇,于是就到“和顺堂”请教,提出想学拳。当时药店的掌柜叫陈德湖,陈德湖说:“我不能教你。”杨露禅就问:“这是什么拳?”回说这是太极拳。杨露禅又问:“这拳哪里来的?”陈德湖说:“在怀庆府温县陈家沟。”杨露禅于是苦苦哀求陈德湖希望学习。陈德湖还是不教。

  这里有两个说法,一个就是杨露禅为了学拳于是以卖身契的形式卖给陈德湖,当陈德湖老年回乡的时候杨露禅也跟着回了陈家沟,但是陈长兴还是不教他,于是杨露禅便每晚趴在墙头偷看,结果有一次陈长兴教拳的时候,杨露禅在墙上情不自禁喊了声“好”,这一出声,陈氏弟子当然就抓现形了。抓住杨露禅后陈长兴发现家传已经外泄,但看杨露禅是个人才,就把他收下了。这是一种说法,但是这种说法看来跟历史有违背。真实的故事应该是杨露禅从陈德湖那里知道了陈家沟以后,他就来到了陈家沟,在这儿开始学拳,而陈长兴也就教他了。

  不过我分析杨露禅第一个六年学习时间陈长兴并不是全心全意地,实实在在地教他。旧社会的这些拳师他有考量性的,你有心你就学,有心你就悟,因为悟是完全靠自己的。不过杨露禅很用心很努力,六年时间练的也不错,后来陈长兴说你可以出师了,意思就是你到外面吃饭没有问题了。过去陈家沟教你一套拳,不说教你一套拳,而是说:给你一碗饭吃。意思就是你学会一套拳你就可以有饭吃了。杨露禅就回到了广平府,但是回去以后和人较劲,一般人虽然是赢不了他了,但是他自己觉得赢得并不像那个小伙计那么轻松,那么潇洒,那么自如。于是杨露禅决定又回去陈家沟继续学习。再次回来,陈长兴就问:“你怎么又回来了?”杨露禅说:“我还想跟你深造。”这次他就开始学更精妙的东西了,于是又修炼了六年。这第二个六年以后再次回到家乡,和人较技的时候就完全变了,简直是脱胎换骨,每每赢得非常漂亮,在当时名声大噪,人们称他是棉拳,意思是杨露禅的拳跟棉花一样,“棉里藏针,如棉藏铁”,这是当时对杨露禅的评价。

  在家乡又待了一两年,杨露禅觉得师父的东西还没学完,他认为真正的太极拳不能仅仅是把人打倒,应该还有更高的境界。这第三次再回陈家沟时,陈长兴觉得杨露禅确实是个人才,是个难得的好学生,好材料,又继续教他。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因为在任何时期任何时代学生找好老师难,而老师找好徒弟也难。再加上古代交通不便信息落后,想一想都觉得太难了!不过今天也难,原因是虽然现在交通方便了,信息也迅速了,但是假信息也多了,真东西反而凤毛麟角,即使是真的也很难分辨。尤其是“真功夫”你不亲眼见一见,亲手摸一摸,亲自挨顿打,我觉得这件事相信的人很少很少。

  杨露禅又学了第三个六年,也就是十八年以后,陈长兴就对杨露禅说:“你现在功夫已经练成了,从我这儿走出去你已罕见对手。但是你不要骄傲,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吸取人家的长处,集众家所长,来丰富你自己。”

  杨露禅叩别恩师,这时再回到广平府的时候确实已和先前是天壤之别了,再和任何人搭手没有人能够在他面前走过一招,无论多高的水平搭手就飞。而杨露禅还不满足,刻苦练习的同时,广采百家技艺。传说他常拿一只麻雀放在掌心,麻雀怎么也飞不走,因为它要飞走,就得借助手掌的反弹力踮一下,但麻雀怎么也在杨露禅的掌心借不到这个力。这不是绝顶功夫是做不到的,因为麻雀是活的,它总想飞走,杨露禅就总得把它“空”掉,让它无力可借。这就是神乎其神的太极“听”劲。

  杨露禅虽然功夫很高,但是他也得吃饭呀,煤土是不能再卖了,于是就改卖艺了。结果摆摊无意间摆到了一个地方官员武禹襄的家门口了。这天武家的家丁就过来说:“你在这里卖艺,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在这个地方卖艺,你没有跟武家打个招呼可不行。”家丁仗势欺人,结果就跟杨露禅发生了口角,接着就动手,这一动手,结果连边都不沾,眨眼间自己就飞出去了。挨了打的这个家丁就赶紧回家,跟武禹襄报信,说外面来了一个人拳很怪异,从来没见过,手摸上人就飞了,粘住就飞,很奇怪。武禹襄本人酷爱武术,他说有这种人?走去看看。一见杨露禅就有点惺惺相惜的意思,一打招呼,杨露禅就说:“实在不好意思,我只是想借一块宝地糊口。”武禹襄说:“没事没事,先回家再说。”于是把杨露禅请到家去摆上酒宴,然后就说能不能把你那怪拳展示一下看看?

  吃人嘴短,杨露禅就练了一套拳,把武禹襄看得如痴如醉,他从未见过如此美妙的拳术。因为武禹襄过去练的都是硬碰硬,很冲,很刚的那种拳路。一见杨露禅的身手顿时满心喜欢,要求跟杨露禅学拳。武禹襄此人最可贵的就是不在乎门第的差异,正因如此杨露禅于是答应教拳。过不多久武禹襄又把杨露禅推荐给自己的二哥,武禹襄的二哥又把杨露禅介绍给了京城的瑞王爷。

  就这样,杨露禅就进京了。进京之后,杨露禅的拳又有了一个巨大的改变,变化就是--即使到现在我们看杨氏太极打起来仍然是那么优柔华美,非常大度,有一种皇家的气派。它的那种大度,禅味的气势,其他拳很少有,这就是文化相互渗透,积累的结果,因此说杨露禅是最早把太极拳发扬光大的人。

  师爷陈发科

  杨露禅在陈长兴那里学了许多年,才学到太极拳的真功夫。

  却说这陈长兴,其父亲陈秉旺也是非常出名的太极拳家,自幼习练太极拳,后就以保镖为业,经常来往河南、山东一带,山东的强盗非常怕他。

  晚年的陈长兴回到村里开办起了武馆,在陈家子弟中遍传太极拳艺,陈耕耘自幼跟陈长兴学拳,学成后也曾以保镖为业,一次保镖至山东莱州府,降服了当地的大盗田尔旺,莱州的百姓出钱立碑纪念他。时在山东省任官的袁世凯看到这碑,就请了陈耕耘的儿子陈延熙去教他的儿子们练拳,共教了六年。

  这陈延熙就是陈发科的父亲,教袁世凯的儿子几年后回家,陈延熙看到陈发科的太极拳功夫大有进步,就身着皮袍马褂,两手笼在袖子里,叫他的子侄齐齐上来围攻。子侄辈数人一齐上前,陈延熙略一转身,众人都纷纷跌地。陈发科后来就跟他的弟子洪钧生感叹说,自己比父亲差远了,因为父亲打人根本就不用手。

  陈发科是陈延熙晚年所生,自幼身体虚弱,又加之受到过度溺爱,到十四岁时还没有练出什么功夫,后来因为一位堂兄感叹陈延熙这一支估计到陈发科这一辈就完了,陈发科羞愧交加,从此偷偷苦练,三年后肚上的痞块消了,个头长高了,功夫大进。

  1928年左右,温县县城受到类似于邪教组织的红枪会攻击,陈发科带学生参加县城保卫战。其时只留一个城门,陈发科手拿去了枪头的白蜡杆站立桥上。红枪会当然都是手持红缨枪了,一个首领带队冲锋,陈发科用白蜡杆向他的枪一抖,对手的枪就脱手飞了,陈发科趁势向前一扎,当即洞穿了首领胸膛。

  陈发科的功夫有多种传闻,一震脚,屋顶的沙土簌簌下落,发劲处灯烛恍动有声,随手一发人就飞到墙上。我现在当然知道这一定都是真的。我还听很多人讲过,从陈长兴到陈发科,他们这一支代代功夫都非常好,人品也有口皆碑!

  功夫是不比不知道的,当时也有著名的太极名家请陈发科表演。人们一般都知道太极拳功夫练得越慢越好,谁知道陈发科练了两趟拳才花了十几分钟,行动处翻飞跳跃,拳带风声,观者无不瞠目。于是,有内行就看出了门道,说陈发科虽然“动作迅捷,却是圆的旋转,虽然发劲多,却是松的,从手臂看,肌肉也不是鼓成块的,应属上乘的内功”。更有当时的顶级太极拳名家试着和陈发科推手,刚一接触,差距立分,而且简直如三岁孩子,被随意前引后仰,颠来倒去,身法腰劲步法全都乱了。

  陈小旺师兄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父亲陈照旭--也即陈发科的儿子--当年练拳练得很不错后,就放松了,喜欢上了书法和中国音乐,每天花许多时间练习。陈发科很不满意,有一次和几位陈家沟的亲人在家中闲谈,陈发科就批评陈照旭不应该分心练别的东西,要继续练好拳。亲人们忙打圆场,说照旭的功夫已经很好了。陈发科听后站起来,叫照旭和他推手,一搭手就把他打起几尺高。照旭知道父亲的苦心,也知道自己的境界仍差很远,就把乐器、纸笔等东西烧了,专心练拳,功夫又长进了许多。

  陈发科因其“挨着何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高超技艺受到北平武术界的叹服,从而在北平站住了脚,开始在北平传拳,使得有300多年历史、只流传在陈家沟一隅之地、一姓之众的陈氏太极拳走出了陈家沟,所以说,陈发科是陈氏太极拳发展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陈发科因其武功卓绝,从学者甚众,当时的京剧著名武生杨小楼也曾是其学员,只可惜的是,杨小楼学拳的时候年龄已偏大了些。但后世响当当的太极大师洪均生、李剑华、雷慕尼、田秀臣、冯志强等,无不是均出于陈发科门下。

  恩师陈照奎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陈发科的小儿子陈照奎,也就是我的师父,当时只有几岁大,家中还住有一个十六岁女孩子,因身体不好跟陈发科练拳,一练就好了,相处久了,感情很深,就称陈发科为爸爸,一直留在北京。

  某一天,这一家三口都同时悲伤不已,陈发科坐在椅子上流眼泪,陈照奎背靠着墙大哭,女孩子站在他旁边也在哭,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女孩子教陈照奎读书,陈照奎不认真,几岁的孩子嘛,学不会,她就打了陈照奎一巴掌,陈照奎当即哭了,女孩一见也哭,此情此景,陈发科忍不住也哭了。

  这就是家学的传承,练武不忘习文。陈长兴这一支为什么一直太极拳传得很好呢?就因为他们一直注重文化,太极拳其实就是个“文化拳”。算起来,陈家历代贡献最大的传人,大都是文化素养较高的。能做长短句的创拳人陈王廷不用说了,第六代传人陈长兴留下了《十大要论》等拳理论著,第八代传人陈鑫留下了《陈氏太极拳图说》,到第十代,也就是我的师父陈照奎,他的文化水平如何,我当然最有发言权了。简单说,练武的人中很少有他看那么多书的,而且不限于古书,也包括现代武术典籍及现代科学、人体力学等书籍,我一步步地走向想从科学的道理上把太极拳弄清楚,可以说正是从他那里启蒙。他的一手好字,每每总在我脑海里回味,那每一个笔划都像是一趟行云流水的拳法。

  如果单从教学艺术上讲,陈照奎老师是我终身难以再觅的太极“明”师。因为陈老师不仅拳艺精湛,且善于总结条理,将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将玄妙的理论科学化,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说:“我父亲的功夫比我好,是一个好的拳师,但不是一个好教师。一个好的老师所讲的东西应该让学生听得明白,还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如果学生不明白你讲的道理,又怎能学好拳呢?……教拳我还是有办法的!”

  恩师讲拳时,讲究以理入手。他上课分为三步:第一步他讲大家听、看,可以记笔记;第二步他带领大家一招一式地练习;第三步让每一个学员在他面前单独做动作,他来进行指导和纠正。这样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小班教学。学员们听得清,看得明,搞得懂。尽管那时候学员收费到每人每月50元,已经是非常高了,但是大家热情不减。马虹师兄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谈到他为了学好太极拳,在郑州学拳时交了双份学费,这一方面可见师兄学拳之心热切,也说明了陈老师的魅力之大。

  陈老师讲拳的第二个特点是分解细腻。每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分解为七、八个小节,每一个小节对身体的各个部位头、眼、肩、肘、手、腰、胯、脚等都有细致的要求,在讲第二遍拳即拆拳时,对每一个哪怕是极微小的动作都要将其实战用法讲解清清楚楚。陈老师常说:“你们学的这趟拳没有任何边角废料,任何一个过渡动作都有它的含义,要求大家留心注意。”这和陈家沟老拳师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有很大区别。记得我七下陈家沟学拳,拳师们讲得少,领练的多;他们提倡的原则是练拳不练招,拳到精时自会用,拳练万遍神灵自显。

  陈老师对学员的要求很严,他要求学拳就要学得规规矩矩。学员有时偷懒,但是老师从不放松要求。无论学员的那一个动作达不到位,你就得几十遍的再去练,他也会不厌其烦地为你示范讲解。有时候还会言辞激烈,责骂相加。由于陈小旺是陈老师的亲侄儿,自家人也就比较容易享受这种“特殊待遇”了。记得1975年到北京老师家里改拳,我一个“翻花舞袖”做得不好,老师一个礼拜没有给我往下接拳。这是他独有的教学风格。

  陈老师教的虽然是“私塾”,但有一种“院校风范”,他还有那么一点“师道尊严”。他讲课精心,也要求学员听课认真,不懂即问。他不喜欢学员拿上课没听懂的问题下课问他:“你上课认真听了吗?认真听了,那你为什么不会!”如果你回答“没有认真听”,他肯定会说:“那你来干什么?”

  总之,如果把陈氏太极拳的发展分作四个发展阶段应该是这样的:陈王廷是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长兴是整理为头套、二套拳的奠基人,也是传向外姓人的一代宗师,陈发科是走向沟外,把家传正宗太极拳拳架传至北京的一代宗师,而我的师父陈照奎则是将家传正宗拳架传向全国、推向世界的一代宗师。

  五大流派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在陈式太极拳之后,还发展出了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等五大派系。

  杨式太极拳就是以杨露禅的名字命名的。杨露禅经武禹襄的哥哥武汝清介绍到北京一户姓张的家里教拳时,小宴之后的杨露禅就演了一趟太极拳。这张姓家中另有武师,见杨露禅的拳如捕鱼摸虾,就不屑地问杨露禅练的是哪路功夫?杨露禅说:“沾绵拳。”武师又挑衅性地问:“能不能打人?”杨露禅答:“除了铜人、铁人、石头人不能打,凡父母所生的血肉之躯,都可以打。”遂在院中摆开阵势来,张家武师一个个怒目金刚似的上来,但一触之下即被杨露禅抛出丈外。从此杨露禅名声大张。后又任旗营教练,晚年进入王府。杨露禅大子早丧,于是叫次子班侯,三子健侯一起进京辅助自己授拳。

  杨露禅次子杨班侯在历史上是个声望很高的人物,性情刚烈,好与人斗,其技被传神乎其神,各类传奇故事不胫而走。如拳击雄县刘,擂打万斤力,智胜飞刀张,白腊杆救火,以及班侯办案,班侯训马,等等。

  杨露禅闯天下,杨班侯打天下。但杨班侯因性格原因并没有多少相随弟子,倒是为人谦逊内敛的杨建侯从学者甚众。建侯又有三子,长子兆熊,次子兆元,三子兆清,字澄甫。杨澄甫大有乃祖乃父遗风,兢兢业业,温和笃实。继北平传拳之后,传艺遍及武汉、南京、广州、沪杭,桃李满天下。他又集杨氏三代之经验,将杨氏太极逐步定型。

  武式太极拳武禹襄,河北永年人,初学于同乡杨露禅大架套路,后慕名至陈家沟,求陈长兴教拳。陈长兴介绍他向十五世陈清萍学拳,陈清萍的架小而紧凑合,加圈缠丝,是陈式太极拳小架套路的支流。武禹襄在杨式大架、陈式小架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现代的武式太极拳。后传其甥李亦畲,李再传郝为真,郝为真传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拳为业,武式太极拳开始外传。其特点是动作轻灵、步法敏捷、紧凑缠绵。

  吴式太极创始人为吴全佑,杨露禅在京授拳时,全佑受益最佳,长于柔化。后全佑又从杨氏次子班侯继续深造,事师最孝,学习笃诚,兼得杨家父子之长,称著京城。据说某天全佑在书房读书,忽有客人来访。全佑出客厅相迎,只见客人已经进了大门。全佑款款相迎,那人疾步向前,一揖到地说:“晚生拜见。”全佑拱手还礼的一瞬间,只听得咣的一声,来客突然飞起,倒撞到客厅门外。周围的人无不大惊失色,原来客人在施礼时突然用一招“仙人指路”,直朝全佑下腹打来。但全佑拱手还礼的瞬间,连消带打,便把来客腾空发了出去。吴全佑后传子鉴泉,吴鉴泉即为吴式太极拳集大成者。

  河北完县人孙禄堂天资聪颖,先习少林,13岁时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学习形意拳。李魁元又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父郭云深继续深造。但并不满足的孙禄堂后又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艺。由于孙禄堂本来功底深厚,又得程师竭力指教,苦练年余,尽得八封掌的精髓。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徒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遍访少林、武当、峨眉,较技从未遇对手。1912年机缘巧合,孙禄堂访到了吴式太极名家郝为真,尽得其真传,后经数年历练,终于将形意、八卦、太极三家合于一炉,融会贯通,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孙禄堂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击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武林中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称。

  综上可以看出,太极拳历代得以发扬光大,除了这些开宗立派者个人的智慧与修为,以及种种的机缘巧合之外,其传承的源头哪一个不是名门大家,哪一个不是千年百世始出的宗师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最高境界的格斗术--张志俊解密太极拳(转载)
影响中国太极拳发展的十大名家
陈氏太极拳功夫架简介
浅谈陈式太极拳中国太极网
陈式太极拳的新架其实才是老架
太极拳 架路区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