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9 风温 总结 春温 概述

好,同学们。

上次咱们把风温病整个讲完了。那么讲完了以后,在大家脑子里面是留下了一个一个的证?还是留下了一个传变规律?你们不打开讲义,也不看笔记,回忆一下,脑子里剩下的是一个一个单个的证?还是由卫分到气分到营分怎么传变?整个的系统都能掌握?恐怕大多数同学脑里面都是证。因为咱们讲义里面这是第一个病候,咱们把它好好总结一下,那大家脑子里面应该留下的印象,是它的发生、发展规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证候?证与证之间是什么关系?不是单掌握证,单掌握证不够。(图形演示1:13)我画了这么一个表,风温病的传变主要是在上焦和中焦,它涉及的脏腑:肺、心(包括心包)、胃、肠、还有胸膈这么个范围。首先哪,风热邪气袭表,侵袭肌表,它可以导致卫外失司和肺失宣降,总而言之呢,是肺的卫分证,这个阶段是卫分(证),咱们叫肺卫吧,肺的卫分证。卫外失司它以发热为主症,所以治疗用银翘散。肺失宣降,以咳为主症,所以治疗用桑菊饮。这两种,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都是卫分证,都是邪在表,这是第一步。

如果卫分证不解,就要传到肺脏,这个阶段呢,叫肺的气分证。肺的气分证,它的主要临床表现就是高热,出汗,喘,咳,主要就是咳喘,治疗呢,用麻杏石甘汤。证候是热邪壅肺,由于热邪雍滞在肺而导致气逆咳喘。肺的卫分证也好,肺的气分证也好,不解,“肺病逆传,则为心包”,它可以导致热陷心包,因为它是由肺传来的,并没有经过中焦气分,气分没有正常地传完,就直接到心包,攻陷心主,直犯心主,所以叫热陷心包。它的表现呢:舌蹇、肢厥、神昏谵语,因为呀,它有痰,所以也叫痰热蒙蔽心包。治疗呢既要清心豁痰,又要凉营养阴,所以治疗啊,用清宫汤。清宫汤可以凉营养阴,但是它不能豁痰,所以要送服“三宝”,牛黄丸、紫雪丹、局方至宝丹,其中首选是安宫牛黄丸。这个证候(热陷心包)是气分证还是营分证?是单纯的气分还是单纯的营分?应该这么说。应该说它是气营两燔,它已经(热邪)入心包,肯定是营分,肯定入营了。但是气分还有痰热呀,痰热在心包外边。所以严格地说来,应该是气营两燔。这是个气营两燔证,豁痰本身就是透热,痰豁开了,热就有出路了,所以必须豁痰,豁痰就是透热转气。

如果这个(热陷心包)证候不解,再进一步发展,由于高热而导致津气大伤,最后就可以出现内闭外脱。热陷心包是内闭呀,由于内闭进而导致外脱。外脱的第一步,先是津气欲脱,津液和阳气要脱,用生脉散补气、生津、固脱,津气如果脱得太厉害了,再进一步发展,就是亡阳厥逆,这时候(内闭外脱)的四肢厥逆和热陷心包的四肢厥逆是不一样了,热陷心包出现四肢厥逆是热厥,是由于痰热阻滞气机,阳气不通,这个时候因为阳气亡失了,大量地丢失,它不能温化四肢,不能达于四肢,四肢不温,手脚冰凉,这时候是寒厥。所以治疗呢(用)四逆汤合生脉散,选两个君药——参附汤。这是肺病不解,逆传营分。肺病逆传,则为营分,入营了。

那么有没有不入营的呢?顺传就不入营,这是(逆传心包)一种形式啊。入营有这么几个条件,或者是邪气太盛,直接窜入营分;或者是它平素就心气、心阴不足;或者是由于误治,这才导致逆传。

在一般情况下,它是顺传。咱们先不讲逆传,在这个过程(顺传)中,(邪气)由表入里,由肺的卫分,它可以入肺的气分,可不可以不入肺的气分入别的部位?有没有可能?比如说,由表它导致痰热结胸,那就是说,邪气进入胸腔和脘部,胸腔和胃脘,也是气分哪,功能失常啊,它不在肺,在胸脘部,出现痰热结胸,治疗呢,用小陷胸加枳实汤。就是说呀,它(风热袭表)由表入里没有进入到肺脏,是进入到胸脘部,而且呢热邪灼液成痰,痰热结聚在胸脘,出现胸脘部按之作痛,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得水则呕,出现这么个表现,胸脘部有痰,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啊。

(图形演示9:22

再有一种,风热邪气从体表没有陷心包,也入营分了,但是没陷心包,出现了什么特殊情况呢?发疹,体表有热邪,阻碍了气机,体表气机不畅,同时热邪又窜入到营分,营热就逼迫着血液向体表运行,表有邪,里有热,一挤血液,血液里的热既发散不出去又回不去,就瘀在皮肤的表面和血络之中。那么这个和卫有关,也和营有关,可以叫卫营同病。或者是热邪已经入了气分了,由于热邪阻碍在气分,向表也不能宣,气营同病也可以发疹哪。卫营同病、气营同病,都可以。那么这个治疗:清热宣肺,凉营透疹。总归掌握一个原则:宣肺、透疹。要透。这就是由肺的气分也好,由肺的卫分也好。肺的气分或者肺的卫分,由于它体表的气机不畅,阻碍气机,营分又有热邪向外逼,导致发疹。清宣透热,透热就是透疹。这是这么一个系列。

这是在上焦传变的过程:逆传心包,热陷心包,总归它还是在上焦,所以统称上焦温病,热陷心包为逆传。

(图形演示11:52

上焦病不解,如果不逆传,它可以顺传。顺传就到中焦。中焦是什么脏器呢?吴鞠通说:“胃与脾也”。这个 “胃”就包括了大肠,因为《伤寒论》里面大肠的病叫“胃家实”嘛,所以它这个“胃”包括肠,把大肠也放在中焦。作为温热病来讲,它不影响脾脏,主要是影响胃和大肠。

所以肺的气分证下一步发展就是胃,胃热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大肠,因为胃和肠都是阳明,手阳明、足阳明嘛,所以统称阳明温病。就象太阴温病一样,太阴温病有肺的卫分证,有肺的气分证。阳明温病呢,是胃和肠的病变。肺的卫分、肺的气分统称都是太阴温病。

(图形演示13:07

那么(热邪)传到胃,是不是肺传到胃,肺就没有热了?不是。在传变的过程中,肺和胃可以同时出现高热,那么我们就叫肺胃热炽,肺和胃热邪都很盛,所以它出现身大热、口大渴、大汗出、脉洪大。这种热是无形的,热再盛,但是它是无形的邪气,没有形成腑实,没有形成燥结。所以治疗呢,用清气法——白虎汤。

(图形演示14:05

病情如果继续发展,高热大汗不止,在白虎汤证的基础上,就出现津气两伤,既有高热,白虎证仍在,同时又有津气不足的表现:背微恶寒哪,倦怠乏力呀,有这一系列的表现,那说明什么问题?——由实开始致虚了,出现了实中夹虚证。那么,治疗,白虎汤就不行了,要加人参。这也就是气分证由实向虚发展了,但它还不是纯粹的虚证。

(图形演示14:44

再进一步发展,津气伤得太严重了,就将要脱离人体,津气欲脱,也就是虚脱,到这个程度,主要就是虚了,实不实、邪不邪,表现不出来了,就用生脉散(治疗)。

如果再发展,阳气、津液继续耗伤,阳气、津液继续耗伤,就要出现亡阳。亡阳就得回阳救逆,用参附汤。

这是在气分高热的过程中,向虚的方向发展。开始是气分的实证,然后是实中夹虚证,最后导致虚证,甚至于亡阳,这是一种发展趋势。

(图形演示:15:46

再一种发展趋势,它没有向虚发展,人的正气很足,在高热的过程中,尽管高热大汗,他并不虚,由于高热损伤津液,(导致)由胃向肠发展,肺、胃的热邪大量地消耗津液,就导致肠燥,肠燥而导致热结,形成了腑实。(大肠)腑实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数日不大便,腹满痛拒按:一种是,在数日不大便的情况下,又下利纯清水,气味恶臭,热结旁流。这个热结旁流,流下的是水,里面没有粪便,它实际上还是腑实证,就是由于燥屎堵塞在大肠的上段,那么下段的津液就下渗,外边出汗,里边津液向下跑,就出现热结旁流,也是津液损伤的表现。津液损伤表现形式:一个是通过出汗;一个是从大肠向下泄水,两种形式。那么这种情况就应该苦寒攻下,攻下燥结呀,(用)三承气汤,其中在温病中最常用的——调胃承气汤,大、小承气汤也都可以用啊,在《温病条辨》里边三个承气汤它都用,就看它病情,如果痞、满、燥、坚、实,五个方面的表现都很重,用大承气;以痞、满为主,用小承气,行气攻下;以燥、坚为主,痞满不甚,或者是热结旁流,用调胃承气缓下实热法,清泄胃肠,缓下实热,它作用虽然和缓,但是它持续的时间长。

这是腑实的一种情况,这是肠燥病的一种情况,出现腑实,大便燥结不通。

(图形演示1820

另一种情况,这个往往是由肺移热于大肠,这么来的啊,它不是由胃来的,是由肺热进入大肠,没有胃的表现,就是由肺热下移大肠。因为它这个热下来之后,没有向外蒸腾,它不出汗,所以这个里热呢就逼迫肠道的津液向下泄,和粪便一起下来,就形成下利,大便是稀的,这可不是纯清水,它里边是夹杂粪便的,因为它不出汗,热逼迫津液从肠道下泄,和粪便混杂而下,就出现肠热下利,(治法)用葛根黄芩黄连汤,用葛根升阳止利,黄芩、黄连清热止利,这个“利”啊,下利,不是痢疾。当然哪,葛根芩连汤可以用于痢疾初起,在咱们这儿说的不是痢疾,是肠热下利。

(图形演示19:35

这个过程大家看明白了没有?表证不解,(热邪)可以入肺,也可以逆传,还可以导致发疹,这边是向营分来。

如果正气不虚,它不逆传,那就是顺传,由肺传到胃,由肺传到肠;或者是由肺下移大肠。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这么两种特殊的情况,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呀,所以肺和大肠可以同病,肺里边有痰热,也是气分证。肺里有痰热,大肠又有燥结。痰热阻肺,腑有热结。那是肺与大肠同病,脏腑同病,所以就脏腑合治,(治疗)用什么方呢?宣白承气汤。究竟是大肠传肺还是肺传大肠?都可以,但是治疗是脏腑合治,用宣白承气汤。因为肺也好,大肠也好,不管是在上焦、还是在中焦,它都是气分证,都没有实质性的损伤,所以它还是气分证啊,纯用下法不行,下之不通,因为它肺气不宣,所以要用石膏、杏仁宣肺气之痹,用大黄泻下,逐胃肠之积呀。这是一种情况。

(图形演示21:38

再一种情况,这边有阳明腑实,中焦大肠燥热有腑实,上边有痰热蒙蔽心包,神昏肢厥,大便不通。这种情况也是下之不通,通大便也不行,为什么?上边有痰热,气机不通,所以治疗呢,既要开心包之闭,又要通腑泻热,(治疗)方剂,牛黄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叫两少阴合治,为什么呢两少阴呢?热陷心包,痰热蒙蔽心包,实际上是手少阴心的病变,心窍不开了,心窍不通了,所以“急以牛黄丸开手少阴之闭”,这不是一个少阴吗?

另外,阳明的腑实,大便的燥结,如果不能下,它就继续消耗阴液呀,最后它就要消耗肾精,所以要急下存阴,用承气,所谓承气就是大黄,“救足少阴之消”。

这是心包和大肠同时(发)病,这种证候是气分证还是营分证?是气分还是营分?这个(热陷心包)是什么?痰热蒙蔽心包是营分证,这个(大肠腑实的三承气汤证)是气分证,所以这个证候应该说它是气营两燔。叶天士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这种情况下怎么透热转气?化痰是不是透热转气?痰阻气机,把痰化开了,不就是透热转气?通腑是不是透热转气?腑气不通,邪无出路,腑气通了,邪气自然就散了!所以豁痰、通腑都是透热转气法,都属于透热转气。化痰可以宣通气机,通腑可以宣通气机,都属于这个方法。所以(治疗)牛黄承气汤,实际上是透热转气法的具体运用。

风温病都在这儿呢,这是整个发展过程啊。

(图形演示24:51

最后一个,风温病气分证基本上解除了,但是还有点余邪,余邪未尽,同时又气津两伤。气和津液没有恢复,主要是津液。那么这时候,甘寒清养,生津,余邪不太严重,所以重点在于甘寒清养,(治疗)用沙参麦冬汤。它是余邪未尽,津气没有恢复,所以用甘寒的药来生津养液,再加上一味桑叶,透一透余邪就可以了。如果说余邪没有了,就是津气没有恢复,用桑叶可以宣通气机,那个药没有任何坏处,所以呢,这个方剂有没有余邪都可以用。这不是个主要问题,这是个善后调理法。

整个传变过程在这。所以我们说啊,讲风温病,一个证一个证地讲,最后讲完了以后呢,大家脑子里老成了证和方了,都背方了。实际上,它是有传变规律的,整个这个(系统图)能不能体现出来?提供大家做个参考,复习的时候参考这个

(系统图26:17

春温

下边啊,咱们讲温病的第二个大病种——春温。

1.概念

第一个呢,概念,什么叫春温?春温是发生于春季的,初起即以里热为主的温病,简单地说啊,发生于春季,初起以里热为主症。

对于春温的说法有分歧,所以咱们现在先回避,在概念上说,什么叫春温?先回避这个新感、伏邪的问题,因为有人认为呀,伏气导致春温;也有人说呢,感受温热邪气导致春温。这么两种说法。你不能两种都写上啊。所以春温肯定发生在春天,这个没错。从季节上说,是春天的温病。它的临床特点是初起即以里热为主,这两点都是没有错的。以里热为主。

那么进一步地分析,春温是怎么形成的?从《内经》一直到叶天士啊,叶天士也认为春温是伏气温病,风温是新感,春温的发病是由于冬季感受寒邪,“冬伤于寒”,寒邪潜伏于体内,前提是阳气不致虚馁,就是阳气呀不至于虚到没有抗邪的能力,你说它(邪气)很甚吧?如果阳气特盛,那邪气也进不来呀,所以呢阳气没有到虚馁的程度,这样体内潜伏的邪气就和正气相争,阳气也就要抗邪,它们俩在体内相争的结果,是使邪气郁而化热。邪气没有出去,但是呢发生了转化,当然是要消耗阳气了。在这个过程中,还不发病,因为冬季腠理闭塞,邪发不出来,到春天阳气升发,腠理开泄,这个时候它门户开了,邪气就从里向外,发,所以它初起即以里热为主。这是一种形式,它自发,这叫伏邪自发。

还有一种情况,春天又感受了外邪,或者感受了点风寒,或者感受了点风热,这个外邪引动了体内的伏邪,内外相引而发,这叫新感诱发。

所以呀,它(春温)的发病有两种形式:伏邪自发;新感诱发。伏邪自发的,初起无表证,一派里热。新感诱发的,以里热为主,兼有表证。那么你怎么知道它不是新感(的表证)呢?新感温病,比如说风温,它初起热势不很高,发热微恶风寒,热势不很高。春温病初起,热很高,而且那个发热恶寒的过程非常短暂,很快就过去,就消失。风温病初起,发热恶寒它要坚持一段时间、时间长,而且热势不很高。春温病热势很高,而且它时间很短,表证很快就消失,很快就是单纯的里热了。至于说这个表证,是表寒还是表热?你不是说新感诱发吗?春天既有风寒又有风热,春天的气候啊,很不稳定啊,气温很不稳定啊,“乍暖犹寒”嘛,“春寒料峭”,这不都是形容春天的嘛,它有时候还凉,所以有风寒邪气。如果说不凉,“温风过暖”,那也可以有风热邪气。

这两种(寒邪、温热)邪气都可以引动伏邪,如果是兼有风寒的,那么(图形演示32:30)(治疗)就用葱豉汤,葱白、豆豉,就是在清里的同时啊,请同学们注意!以清里热为主,稍微加一点宣表的药,葱白、豆豉,可以了,绝对不能用麻黄、桂枝,因为它里热重,表证不是主要的。如果是风热的,兼风热,可以配伍银翘散。里热盛,又兼有风热表证,可以配伍银翘散,比如说,白虎汤配银翘散——银翘白虎汤嘛。白虎汤配葱白、豆豉——葱豉白虎汤,都可以用。

所以春温古人历来都是这么认识,都认为它是伏气温病,因为什么呢?它初起没有一个明显的表证,或者即使有也很短暂。为什么这种病初起没有表证呢?所以古人从伏气来立论、来分析。这个(观点)一直持续到叶天士,叶天士还是这么认为,他也认为春温病是伏邪温病,风温才是新感温病。在《温病条辨》里边没有春温这个名词,它有个什么呢?“有风温,有温热、……”,它把“温热”作为一个病名,“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那就是说,它所讲的这个“温热”,就是现在咱们所说的春温,因为它的热象比风温重,所以给它起个温热的名词,实际上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春温。也有人提出来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可以导致春温,不是冬伤于寒,外感时邪而发病。就是春天感受了自然界的风热邪气发病,也可以叫春温。那这个春温哪这个名词就混乱了,(图形演示34:54)说春温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冬伤于寒,当然了这是伏气温病。还有一种情况呢,(新感时邪),不是冬伤于寒,新感时令之邪,就是春天感受风热邪气发病,这属于新感哪,他都把它叫春温。这个名词就混乱了,所以关于温病的名词,古来,有同一个病好几个名;也有同一个病,好几种解释。同病异名,异病同名,这种情况都有,名词比较混乱。这个提供大家做个参考,你认为怎么合理,你就怎么解释,因为这个不影响辨证论治,不影响治疗,这两种理论大家都可以参考。

2.病因病理

下面咱们讲病因病理。

病因,那不同的说法就不一样了吧?

第一种说法,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那也就是说,冬季感受寒邪,寒邪伏于体内,郁而化热,至春发病,那就叫伏寒化温,它的病因,就是伏寒化温。请同学们注意,不是寒,是伏寒,发病的时候还是温,还是热邪,不是寒邪发病,原始的因素是寒,但发病的时候是温,所以呢寒邪不是温病的直接因素,这是一种说法。

按照新感的说法呢,就是春天感受了温热邪气,它比风温病感受的风热邪气热要重,所以它热象明显。

病因哪,有两种说法。

病机。它发病啊,有的病人开始(即)见气分证,有的病人开始就见营分证。为什么?怎么解释?所谓“发于气分”,一发病就是气分高热,比如说白虎汤证,或者是少阳病、阳明病、太阳病,都可以,这太阳也是里热证啊,出现三阳的气分热盛,这是一种情况。

再一种情况。初起就是营阴不足,营分有热,或者是痉厥、动风、昏迷,发于营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图形演示38:17)气分证肯定是实热,营分证虽然有邪,但是它有虚(虚热、虚实夹杂),说完全是虚热,也不确切,叫虚实夹杂吧,比较确切,但是和气分证相对来说,它肯定是虚,营阴不足啊。

为什么发病?有这么两种情况。这和体质有关,因为邪气伏在体内,或者是外感的热邪很重,总归出现了实热,以正气不虚为前提,就是指阳气,阳气有抵抗邪气的能力,正邪相争才出现气分的高热。或者是啊,病人在未发病之前他是什么体质呢?素体蕴热:经常的好喝酒,好吃辛辣的,吃肥甘油腻的,他有内热,虽然没病,但是它是这么一种体质。或者是正气不虚,或者是体内素有蕴热,那么一般都出现气分证,开始就是气分证,或者太阳、或者少阳、或者阳明,都可以。

那么有的病人出现营分证,为什么?一般说是阴虚体质,就是说,这个邪气呀,它不是伏在少阴吗?冬伤于寒,邪气伏在少阴,病人阳气到是不虚,但是他阴虚,是阴虚内热的体质,而这个外感的寒邪在里边化热的过程,化热以后又继续耗阴,这样呢,他首先从体质上说,就是营阴不足了,阴液不足,所以一发病就发于营分。

这两种表现形式不一样,它发展的趋势也不一样。发于气分的,进一步发展,往往是入血分,窜入血分,而且呢是导致动血。气分的高热它窜入血分,导致出血见症:发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出现这一类出血的见症,往往呢是气分高热和血分高热同时存在,气血两燔,这一种是属于血分实热,你说它伤不伤阴?伤,出血还不伤阴吗?还不伤血吗?虚不虚呢?也虚,但是因为它是以邪气盛为主,是一派高热,所以这种类型可以叫它血分实证。发于气分的发展趋势是以动血为主,动血的表现,就是各个部位的出血见症。

发于营分的,它的发展趋势也是入血分,那当然了,营分证进一步发展不就是血分吗?但是它这个入血分往往体现为,以耗血为特点,热邪本来就消耗了血中的津液,这不是营分吗?再进一步发展,血中津液消耗得非常厉害,最后就消耗肝血、肾精。因为肝血、肾精的消耗,而导致人体衰竭,虚风内动,最后亡阴。它的发展趋势是亡阴,总体趋势是这样啊。

发于气分的,往往容易窜入血分,经过气血两燔的过程,而导致各种出血的见症:高热、神昏、狂躁、出血。如果发于营分的继续发展,也是入血分,但它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它是继续深入消耗血中津液,最后消耗肝血、肾精,向亡阴、失血、脱液的方向发展,最后体液完全丢失,亡阴了,向这个方向发展。

这一个(发于气分)方向发展,(治法)要凉血、散血。这种方向(发于营分)发展,就要滋阴了,治法也不一样。那么气分可不可以传入营分呢?可以,发于气分的也可以入营,然后再这么发展(按营分证方向发展),气分证它可以向这个方向(入血分)发展,也可以向这个方向(入营分再按营分证方向发展)发展,营分证大多数是向虚发展。这是它总的病机。

就是说,发病的时候是什么类型?取决于什么?取决于人的体质因素,体质强盛的或者素有蕴热的,它出现实证,它(出现)气分证。阴虚内热的病人,容易发于营分证。它的发展趋势,从实热方向发展的,容易出现动血;从阴虚营热继续发展的,容易出现耗血,结局也不一样。

3.诊断要点

下面,诊断要点。诊断要点,除了对这个病作出明确的诊断之外还有鉴别诊断,所以这实际上是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这么几个:

第一,病发于春季。就是春天发病,起病急骤,发病非常急,初起即见高热烦渴,有汗而热不解,小便黄赤等里热表现,这是一派里热。或者是初起就见热邪灼伤营阴,营阴不足的表现。这个就和风温病不一样了,少数病例,有些病人他在里热的同时,可以兼见恶寒、头痛、无汗,初起无汗,那么就是说,新感引动伏邪了。总而言之,它和风温病不一样,初起以里热为主,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在病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斑疹,发斑、发疹,这个疹是指的斑,也是斑,小的斑,古人也叫疹,实际上是斑,斑点,痉厥——动风、昏迷。发展的后期容易出现肾阴的虚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最后亡阴,发展过程是由实向虚,这是它本身的特点,最主要的是它初起以里热为主。

鉴别:春温和风温都发生于春季,但是春温初起以里热证为主,即使兼有表证,也很短暂,也不如里热明显,这是和风温病的不同。

风温、春温、冬温,同属温热病,三者有何异同?(视频位置47:17

这道题怎么答?

风温、春温、冬温,同属温热病,因为它们都没有湿啊,有何异同?

先说同,这三者有没有共同之处?有没有?怎么答?两两相比,三一块比,没有共同性。风温和春温相同点:都发于春季,这没问题吧?风温和春温都是在春季发病,这一点是相同的。风温是以春季的气候特点:温暖多风而命名,是以气候特点命名的,主气命名的,风为春之主气;春温是以季节命名的,因为它发生在春天,这是春温。因为它俩表现不同,所以(虽然)都发生在春天,为了加以区别,一个叫风温,一个叫春温,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发于春季。

冬温和春温没有共同点,因为它不发生在春季。它和风温有共同点,临床表现、发病过程完全相同(病变相同)。从开始到终了,整个病变过程是一样的。这是风温和冬温的共同点。

下边再说不同点。风温和春温的不同点:风温初起有一个明显的表证过程,然后由表入里,所以它是新感温病;春温初起就以里热为主,可以无表证,它不仅是可以无表证,它既可以发于气分,甚至于还可以发于营分。你要是风温发于营分证,要有一个传变过程啊。它(春温)没有,发病就是营分,即使有表证,也很短暂,主要还是里热。这是风温和春温的区别。

冬温就不用区别了,冬温实际上就是风温,就是因为它发病的季节在冬季,风温和冬温的不同是发病季节不同。

这道题这么答。问异和同,它们有同有异,主要是在同还是异?这道题主要考的是异,考的是有什么区别。

下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前辈赵绍琴--《温病浅谈》(第二章)
温病辨治汇讲第十讲
liou15
《六经病欲解时图》
温病逆传心包浅析
《温热论》汇讲 | 第一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