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1讲 伏暑 概述,初发证治

第51讲  伏暑   概述   初发证治

同学们,上次课把湿温讲完了。这次课开始讲伏暑。

一、伏暑的概念

首先介绍伏暑的概念。为什么叫伏暑?从这两个字啊,你顾名思义:一个它是暑病;再一个它是伏气温病。那么这个概念就很好理解了,伏暑是发于秋、冬,但以暑湿、或暑热见证为主的温病。

从发病季节来说,它发在秋天和冬天,而且是深秋和冬天,还不是初秋。深秋和冬天气候干燥,空气的相对湿度小,应该说自然界没有暑湿邪气,尤其是没有暑。那么它为什么一发病就见暑湿见证?怎么解释?前人对这个呢,就认为它是在夏天感受了暑湿邪气,或者暑热邪气。邪气伏在体内,过时而发,所以就叫做伏暑。因为它发病的季节很晚,它不是在夏天发,所以呢也叫“伏暑晚发”,有的书上就写这俩字,前边就不带伏暑这两个词,就叫“晚发”,就是指的伏暑,如果发于秋天的呢?叫“伏暑秋发”,发于冬天,叫“冬月伏暑”。

分类和特点

这些名词比较多,如果按照温病的分类对它进行分类,应该怎么分?如果按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分,它属于伏气温病;如果按照病变的性质分类,它应该说属于暑湿病,因为它以暑湿见证为主,临床表现暑湿的多于暑热的特点有三个:

1.第一个特点:发病后的临床表现与季节主气不相符。

深秋、冬季自然界没有暑湿邪气。但是它发病的临床表现是暑湿见证,这是一个特点。

2.第二个特点:初起先见表证,与感冒相似,但以里湿热或里热阴伤见证(表里同病)。

伏暑病先见表证,它和暑温不一样,暑温开始就见里证。伏暑它是伏气温病,但是开始都有表证,很类似于感冒,感冒初起是表证啊。但是它虽然有表证,它不是单纯的表证,它是表里同病,而且这个表里同病是以里证为主。里边是什么表现呢?或者是湿热,里证是湿热,也就是暑热邪气的表现;或者是里热伤阴,暑热伤阴,这么两大类表现。感冒没有这种表现,它只有表证,初起不会有里热或者里热阴伤。伏暑不一样。这一点和感冒可以作鉴别,初起就是表里同病,而且是以里证为主。

3.第三个特点,病程长,缠绵难愈。

(伏暑)它这一点和湿温相似,因为什么呢?它是暑湿病啊,湿邪粘滞,难以速除。病变的过程长,缠绵难愈,而且病情重。关于这一点,古人也认识到了,像吴鞠通就明确地提出来,伏暑发得越晚病情越重,他说霜末降者稍轻,就是霜降这个季节以前发病的轻。霜降以后重,冬季尤重,冬天更重。就是(病)发的越晚病情越重。为什么呢?因为发的越晚,里边内伏的暑湿或者暑热邪气对人体的损伤就越重啊。邪气伏在里边,正气肯定要和邪气斗争。在这个过程中正气就有所消耗。伏的时间越长,正气消耗得越重。那发病以后呢病情也就越重。

还有一点。伏暑病为什么初起必有表证?它和春温不一样,春温也是伏气温病,它发病可以单独出现里热证,或者发于气分,或者发于营分,它可以没有表证,当然春温也可以有表证,没有表证的叫做伏邪自发,有表证的是新感引动伏邪。在春温里边,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出现。伏暑没有自发,都是外邪诱发,为什么?因为深秋和冬季气温下降,天气凉了,冬天冷了,人的腠理闭塞,腠理是闭塞的,邪气从里边发不出来,外边再感受邪气,有了新感以后,可以引动伏邪。所以伏暑的发病都是由新感引动伏邪而发,它自己不发病,这点和春温又有所区别。

如果出道考题:春温、伏暑都属于伏气温病,为什么春温可以开始就见里热证?伏暑必见表里同病?

这道题怎么答?——和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腠理开泄,它就可以自发;腠理闭塞,它就发不出来,所以春温和伏暑发病形式不太相同。

(伏暑)它相当于西医的什么病?可以说呀伏暑就是暑温病,但是呢它发病季节不在夏天,所以暑温病里那些病种在伏暑里边都可以见得到,比如说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肠伤寒,肠伤寒是湿温在伏暑里边也可以见到。深秋和冬季虽然不是这些病的流行季节,但是它可以散在地发生啊,它的表现和暑温是一样的。所以治疗呢也一样,就是初期有表证的时候不一样,(疾病的)里证是一样的。所以吴鞠通说:“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

1.病因病理

①卫气同病

第一个大问题,病因病理。病因应该说是两方面,首要因素,暑湿内伏,当然也有暑热啊,以暑湿为主,邪气先潜伏在体内,又为新感所诱发。一方面是内有暑湿,另一方面是外面有新感。至于新感的邪气是什么?可以是风寒,也可以是风热。秋季、冬季一般来说是偏凉,可以感受风寒。但是呢如果是应寒反温,也可以有风热邪气。所以它外因新感的因素可以是风寒,也可以是风热。归根结底就是新感引动伏邪,内外相引而发病。

病机:内外相引而发病以后,那要根据它的临床表现来分析,伏暑有的发于气分,比如说内蕴暑湿,因为它有湿,暑热伤阴并不严重,所以呢往往是卫气同病,初起卫分或者是风寒,或者是风热,气分是暑湿。这是一种情况。

②卫营同病

再一种情况。如果内蕴暑热,暑热在里边蕴郁而伤阴,导致营阴不足,又被新感所诱发,它初起发病就可以出现卫营同病。

同样是伏暑,表现形式不一样,新感引动了暑湿,就是卫气同病。新感引动了里边的暑热,而且暑热已经伤阴,它就发于营分,出现卫营同病。

它的发展趋势就不一样了。卫气同病的发展,它应该说是在气分发展。卫营同病的,那就在营分、血分发展。

(图形演示14:35)

卫气同病的发展,可以入少阳气分,出现湿热郁阻少阳,这个少阳是指手、足少阳,胆和三焦。

它(卫气同病的发展)也可以传入阳明气分,是指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

初发时卫气同病,进一步发展或传少阳,或传阳明,或者由少阳传入阳明,也可以。总而言之它是湿热病,它的传变一般是在气分。

卫营同病的初起是卫和营,进一步的发展,心主血主营啊,热邪入心营,从心营,热又下移到小肠,就出现火脏火腑同病。心为火脏,小肠为火腑,脏腑同病。这是一种形式。

再有一种形式,它也可以出现热入心包。心营热盛,卫分的邪再进来,灼液成痰。灼伤血脉外的津液,使它形成痰。灼伤血脉内的津液,因为它是营病啊,灼伤血脉内的津液使它形成瘀,痰瘀阻塞包络,可以出现昏迷。

可以出现这么两种情况。

讲义上引用了俞根初《通俗伤寒论》里的一段话,在讲义的第七行,第一面的第七行。俞根初说:“夏伤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暑邪被湿邪所遏,就是暑湿蕴伏体内,“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当然,也可以是风热。“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轻而浅,邪舍于营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俞根初这段话讲的是暑湿内蕴,发于气分的病轻,发于营血的病重。这是肯定的。再往下看,吴鞠通《温病条辨》说:“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就是说啊,发于气分的病情轻,发于营分的病情重,因为营分发病有物质的损伤,有实质性的损害,所以病情重。另外从发病的季节上来看,发的越晚,病情越重,因为它伏的时间越长,正气损伤越重。讲的都很好。所以咱们讲义上对伏暑辨证论治,就选的是吴鞠通和俞根初这两家的方剂。

2.诊断要点

第二部分,诊断要点。诊断要点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多发生于秋季,也有发生于冬季者,多发于秋、冬。

第二,起病急骤,一病即见暑湿或者暑热内伏特性的证候,有这个特点。起病就有暑湿或者暑热内伏。

病发于气分的,有发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是气分湿热。

发于营分的则见发热,心烦,口干,舌绛少苔,这是营热阴伤。

但不管发于气分,还是发于营分,都兼有时令之邪在表,所以初起都有发热伴随着恶寒的表证,或者是卫气同病,或者是卫营同病。

第三,本病发于气分而兼表者,初起类似于感冒,但别作感冒看,里有暑湿性质症状的表现,它不是单纯的表证,单纯的表证不会有暑湿,所以它不是感冒,不要误诊。

邪留少阳者又形似疟疾。如果说发于少阳,它的临床表现是往来寒热,疟疾也是往来寒热,但是你怎么诊断它不是疟疾呢?疟疾的往来寒热有规律,间日疟隔一天一次,三日疟隔两天一次。伏暑的往来寒热没有时间规律,一天可以发作数次,甚至于数十次,我就见过发作过二十多次的,一天,反复发作,一会儿恶寒,一会儿发热,这个绝不是疟疾。

(第)四,病程中若但热不寒,入夜尤甚,就是身热夜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再见大便不爽,色黄赤如酱,肛门灼热者,这是湿热夹滞郁于胃肠。就是胃肠有滞。这是伏暑的特点。就是它这个大便始终是稀的,像黄酱一样,里边夹不消化的食物。而且它的特点呢,热在胸腹部。临床看病人的时候,首先摸一摸。这个季节发这种病,你摸一摸他的胸腹部,这个腹壁呀,肚皮烫手,别处不那么明显,肚皮特别热。为什么呢?因为它湿热积滞在大肠,大肠的热发不出去。

(第)五,在湿热留连气分阶段,也可以发白㾦,因为它本身也是湿热病啊,它也可以包括肠伤寒在内呀,容易出现白㾦。若邪舍于营,热逼血分,也可以发斑。伏暑有发斑的,而且还可以除了发斑之外,还可以有其它部位的出血,比如说流行性出血热,也属于伏暑的表现,可以出现发斑或者其它部位的出血。总而言之啊,伏暑是个重病,发生在秋、冬,千万不要误诊成秋燥,别看成是凉燥,也不要误诊为伤寒,太阳伤寒啊,总而言之,不要误诊为表证。它初起虽然有表证,但以里证为主。

3.辨证论治

初起兼有表证,当然要解表,但是它不是单纯的表证,所以在解表的同时又要考虑清里,那要根据具体情况了。如果是气分兼表,我们要清暑热,化暑湿加解表。如果是营分兼表,那就应该凉营养阴兼解表。至于说解表怎么解?如果是风寒,你就要发散风寒。如果是风热,要疏风透热。根据具体病情。

如果进一步发展,邪在少阳,导致湿热郁阻少阳,气机不利,那就要和解少阳,分消走泄。如果说湿热阻滞在大肠,这和咱们在湿温里边讲的湿滞大肠可不一样,湿温的湿滞大肠是以湿为主,热象不显。伏暑的湿热积滞在大肠,湿热均重,而且是以热为主,所以治法不一样,要导滞,要通下,要行气,要清热,要祛湿,五类药同用,五组药物同用,它复杂。

如果热入营分,那首先要清营养阴,如果说由于心营热盛而又下移小肠,脏腑同病,既要清心凉营,又要清利火腑,清小肠。如果说它是痰瘀阻塞了心包络,热痰和瘀血阻塞包络,导致神昏,要清心豁痰,化瘀开窍。

①初发气分、营分

(1)卫气同病

下边咱们就具体讲各个证候类型的辨证论治,第一类是初发于气分。开始是卫气同病。

临床表现:头痛,周身痠重而痛,恶寒发热,无汗。或者是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当然哪是少汗。(26:21)或者是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舌苔黄腻,脉濡数。

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脘痞,苔黄腻,脉濡数。这是里边有暑湿的表现。怎么区别呢?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是暑热伤津。脘痞是湿阻气机。舌苔腻、脉濡,说明湿盛。苔黄、脉数,说明热盛。

它(初发气分,卫气同病)的临床表现是暑湿内蕴,湿热并重,湿和热的表现都很突出。

表证呢可以是风寒,也可以是风热,那就不一样哪。如果是外感风寒诱发了体内的暑湿,它就是头痛,周身痠重而痛,恶寒发热,无汗。

头痛是因为寒邪束表,腠理闭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头痛、周身痠痛,因为它内有暑湿,暑湿弥漫于表,所以除了疼痛之外,还有沉重感。正邪相争则发热。寒邪束表,卫气不宣,体表的卫外功能失常则恶寒。它是恶寒重发热轻。因为表闭所以无汗,这是一种类型。

如果是风热之邪诱发,它就是发热重,恶寒轻,是表郁,同时它因为表不闭,可以用少量的汗出。

两种情况。

治疗。对于清暑化湿来讲是一样的,对于解表来讲就有区别了。解表使用的药物不一样,讲义上选了两个方。

治法。解表透邪,清暑化湿。一个方是银翘散加杏仁、滑石、苡仁、通草。另一个方是黄连香薷饮。

银翘散加杏仁、滑石、苡仁、通草,这个方来自于《温病条辨》,是吴鞠通的方,但不是他原方。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三十八条讲:“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他是用银翘散去掉牛蒡子和元参,加上杏仁和滑石,就这么个方。银翘散有元参吗?《温病条辨》的银翘散有没有元参?银翘散里面没有元参,这里为什么说去元参呢?去牛蒡、元参,那就说明啊吴鞠通当初写《温病条辨》的时候,银翘散这个方剂里面有元参。他不是又在手里边拿了十几年,没有刻版嘛,没有公布嘛,一直在修改嘛。在修改的过程中他把元参去掉了,换成什么了呢?换成鲜苇根了,鲜苇根煎汤,再煮银翘散,所以把元参去掉了。但是呢这个地方他都没有改,后边的条文没改,所以加减银翘散里边他来了个倍元参,这地方又来了个去元参,就这么个道理。因为元参滋腻,内有湿邪(就)不适合(使用),所以他去掉。加上杏仁开肺气,滑石通下窍,淡渗利湿,从湿中泄热,这两个是针对暑湿。银翘散哪本身是一个辛凉清解的方剂,它所用的药物,辛温配寒凉,组成一个辛凉平剂,它既能宣透,透表,疏透风热,同时呢银花、薄荷都是芳香药啊,它又能够芳香化湿,使弥漫于体表的湿也能够外散,银翘散既能透表,又能清热,它也能清热,再加上杏仁开肺气,滑石利下窍,疏通三焦水道,使体内的湿热有出路。但这个方剂呀总嫌这两味药的量不够,因为它暑湿很盛啊,所以可以加上苡仁和通草。加通草增强了通利三焦水道的作用。吴鞠通不就好杏仁、滑石、通草这三个药一块用嘛。通利三焦水道,给湿邪找出路。有形之湿有出路了,无形之热就随着湿邪外散。所以通利水道虽然是利小便,热也能从小便而出,是导湿、导热下行。加生苡仁,健脾,淡渗利湿。如果舌苔厚腻,甚至于有恶心呕吐,这种情况在伏暑初发的时候难免。治疗呢可以加入半夏、黄芩,这俩是一对啊,半夏、黄芩辛开苦降。用辛温的半夏燥湿,降逆,止呕。黄芩清热,燥湿,止呕。黄芩、半夏都是止呕药,一寒一热,辛开苦降。还可以加竹叶,增强它透的力量,也增强它向下导的力量。总归大家还是记住那句话:开上、畅中、渗下,要通利三焦,给湿热邪气找出路。这是外感风热,恶寒发热少汗,用银翘散加减。

如果是外感风寒,身重痛,无汗,恶寒重的,用黄连香薷饮。黄连香薷饮的组成:香薷、扁豆、厚朴、黄连。也叫四物香薷饮,它是四味药嘛。用香薷辛温解表,发汗散寒。为什么不用麻黄呢?因为它里边有暑湿,虽然表有寒,但是里边暑湿很重,用麻黄发散太过,容易助热,动湿。湿热一动,往往容易上蒙清窍,内敝心包,反而不好。所以用香薷代麻黄,既能辛温解表,发汗散寒,又能够芳香化湿。香薷也是芳香化湿药。黄连配厚朴苦降。因为香薷是辛温的,实际上它们仨个搭配在一块是辛开苦降,香薷辛温,厚朴苦辛温,黄连苦寒,配在一起,辛开苦降,燥湿,行气,清热。厚朴燥湿降浊行气,黄连燥湿清热。扁豆和中,和脾胃。

这个方剂(黄连香薷饮)呀从解表的力量到清暑力量都显得不足,如果病情重,可以加藿香、佩兰,用藿香、佩兰。藿香辛温,增强了香薷的发表力量,同时藿香和佩兰都是芳香化浊药,也增强了化暑湿的作用。如果里边的暑热也重,可以加黄芩,增强清暑的力量。

这是初发于气分。(36:59)

(2)卫营同病

第二个就是卫营同病,也是初发,但是呢它不是发于气分哪,是发于营分。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干不渴,心烦,舌绛少苔,脉浮细而数。它这种发热是夜间重,应该说是身热夜甚。微恶风寒,身热夜甚,口干不渴,心烦,舌绛少苔,脉细数,这是热伤营阴的表现。就是说,暑热邪气伏在体内,已经损伤了营阴,但是呢因为秋、冬腠理闭塞,它自己不能发,一感受外邪它就发作了。所以一发作就是营热阴伤的表现。身热夜甚,这不是营分证发热的特点嘛。口干不渴,舌绛少苔,脉细,这些不都是营阴损伤的表现嘛。心烦,不是热扰心营嘛。表证出现微恶风寒,头痛,少汗。有少量的汗出,说明它感受的是风热邪气,风热外感,风热上攻就头痛。风热袭表,表郁,卫气不宣,就恶风寒。因为它表不闭,所以可以有少量的汗。

如果是感受风寒,恶寒重,恶寒很明显,又没有汗。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它发于营分就不可能感受风寒吗?除了风热,也可以是风寒。所以也可能是恶寒重,身痛,无汗。

两种不同的情况。

那么治疗。一方面解表,一方面清营养阴。这个方剂呀来自于《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三十九条,吴鞠通说:“太阴伏暑,舌赤口渴”。上一条他说的是舌白,这一条说的是“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用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用银翘散辛凉透表,这里边他就不去元参了,为什么呢?有营阴伤了。银翘散辛凉透表。生地、麦冬凉营养阴,养营阴又能够清营热。丹皮、赤芍凉血凉营,清热凉营,同时呢又有活血作用,防止营阴凝滞。这个方子不复杂。

如果说病人营阴伤得很严重,在这里边可以加玉竹、元参。银翘散原方他说有元参,实际上他本方是去掉了,可以加入元参,加入玉竹。

前面初发都选的是吴鞠通的方,实际上呢,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里边,他主张用加减葳蕤汤解表,加减葳蕤汤来滋阴解表。

叶霖对吴鞠通伏暑这篇也有评价,因为吴鞠通治伏暑就是一个银翘散加减,再一个就是白虎加减。叶霖说吴鞠通治伏暑,就是银翘散和白虎加减,你这方子也太窄了,思路也太窄了。确实,在《温病条辨》里边治伏暑的内容不多中,就这么几个方,是银翘、白虎和生脉散,这三个方剂加减,没别的方子可用。但是呢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里边,对伏暑的治疗,他的方药非常好。《通俗伤寒论》里边啊他有这么个病名,专门论伏暑病,他不叫伏暑,他后边加两个字,叫“伏暑伤寒”,不仅是伏暑后边加两个字,(还有)春温伤寒、冬温伤寒、湿温伤寒、伏暑伤寒、大头伤寒,凡是温病,俞根初都加上伤寒两个字。他这本书就叫《通俗伤寒论》,什么意思呢?它讲的是伤寒,但是包括温病。所以我们看他那本书别当《伤寒论》那么看,它是广义伤寒。如《难经·五十八难》所说的,“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他这个《通俗伤寒论》,是广义伤寒,既包括伤寒又包括温病,这本书非常好,前面咱们大致地经大家介绍过,作者俞肇源,字根初。他是清朝中期乾隆、嘉庆年间的人,浙江人。他的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啊,据何廉臣在《通俗伤寒论》的序里边说呀,他在乾隆、嘉庆年间,风行四、五十年,非常有名。据何廉臣的爷爷何秀山在序里边说,他(俞根初)因为是排行第三,所以他的病人,乡亲们都叫他俞三先生,每天门诊量是百十号人。你想想,每天门诊量是百十号人,他风行了四、五十年,他有多少临床实践!他看过多少病人?所以他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他的理论功底也非常好。他总结前人的经验,创了很多有名的方剂。你看前边咱们讲的羚角钩藤汤,那就是《通俗伤寒论》的方,后边咱们要讲的几个方,也都是《通俗伤寒论》的方,他组方组得非常好,都是他自己创的,另外他对前人的方剂也有加减。这几个方(下面要说的)是他自己创的,有的是改造了前人的方剂,改造得非常好。所以看看他的处方思路,对我们非常有启发,尤其对伏暑这个病,他讲得很透彻,有发前人所未发之处,非常好。

他这本书呢没有流传出来,他在乾隆年间就给何秀山看了。何秀山他俩怎么交的朋友呢?何秀山的妻子胡氏患伤寒,请俞根初看,俞根初看了三次,第二次烧就退了,病就大好了。就这样呢他俩就交了朋友了,经常地一块儿谈心,他把他的《通俗伤寒论》的原稿就给何秀山看了,何秀山就随看随抄,就抄下来了,一边抄一边加按语,但是呢他也没有刻版,一直到什么时候呢?传到何秀山的孙子何廉臣,这大家都知道,清末明初的大名医呀,浙江的名医呀,何廉臣选了很多医案,很有名的。何廉臣把它加以整理,从1916年整理出来了,陆陆续续在《绍兴医药月报》上发表,当时这个报纸为了发这个稿子出大增刊,报纸出来就抢光,出来就抢光,为什么呢?他讲病机讲得非常透彻,他那个方剂也非常好用,所以非常受欢迎。到1927年,何廉臣先生就去世了,去世之后呢,这稿子没有发完,有一部分稿还没有整理出来。上海六也堂书局觉得这部书非常好,为了满足读者的要求,1930年就找何廉臣的门人,问业弟子曹炳章,曹赤电。曹炳章先生也是很有名的名医呀。曹炳章把他老师没有整理完的这个稿,又继续加工,出了一本书。1932年,上海六也堂书局出版,就叫《通俗伤寒论》。后来徐荣斋先生,他觉得这个书有的地方太乱,有的地方不太符合现代的要求,他又进行了加工,1956年出版,叫《重订通俗伤寒论》,这本书好在不仅是俞根初的内容讲得好,他不管什么病、病因、病机讲得清楚,方药非常好,而且何秀山每个方子后边,每个证后边都给了按语,何秀山的按语相当精辟,说何秀山这个人哪理论功底相当深厚。然后哪何廉臣又在这个基础上,又加按语,徐荣斋也加了按语。所以他那个书里头啊有这么几个名词,“秀按”,这就是何秀山加的按语,何秀山加的按语非常精辟。再有一个就是“廉勘”,廉就是何廉臣,他对这本书有所地方加了勘误,这勘误里面实际上大量的是按语,写的也非常精辟。再一个就是“荣斋按”,荣斋就是徐荣斋。这几个按语都非常好,我觉得最好的、启发最大的就是“秀按”,所以看《通俗伤寒论》,何秀山的按语不能不看。这本书对临床的指导意义非常大,它虽然叫《通俗伤寒论》,实际上其中有一大部分是讲温病的。后边咱们所讲的这些证和方,都选自《通俗伤寒论》。

这堂课咱们就讲到这儿,主要讲了两个大问题。一个,伏暑的概念。这里边大家要搞清,它和春温有什么区别?都是伏气温病,形式不一样,发病的形式不一样。

第二个大问题,是讲了它的初发,伏暑的初发。初发既可以发于气分,又可以发于营分,但是呢不管发于气分还是发于营分,必兼表证。而表证既有风寒,又有风热。初起有风寒的,要用辛温解表,但是不能用麻黄,所以发于气分的辛温解表要用香薷饮,四物香薷饮。

发于营分的,辛温解表,用什么?银翘散啊,银翘散里边有芥穗、豆豉,但是它毕竟是辛凉之剂,在里边再加葱白、豆豉,它不是有豆豉嘛,再加葱白,就是葱豉汤,不要用大辛大温,因为它表证的时间很短暂,它里边有暑热阴伤,表证一闪即过,时间很短,加点葱白就行了。银翘散本身有豆豉,再加两根葱白,就配入了葱豉汤,就可以了,它寒不会那么重,主要是里热。

这堂课就到这,下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伏 暑
张仲景的“温病”,你未必懂
(6)伤寒辨误系列之二:温病初期不是表证
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72)
温病初期演变成“风热表证”的原因——源于张仲景、叶天士、吴鞠通三位大师的错误
肖相如:何绍奇对“辛凉解表”的看法有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