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土地记》成书年代考

图文/王春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多处引用《魏土地记》一书。《魏土地记》一书早已失传,作者是谁,作于何时,不得而知。有人说《魏土地记》成书于曹魏时期;有人说成书于北魏时期。可是,曹魏与北魏相差二、三百年的时间,那么只有解决《魏土地记》到底成书于曹魏时期还是北魏时期这一问题,才能对书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地理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对我们研究北京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帮助。本文根据《水经注》引用《魏土地记》的文字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确定《魏土地记》成书于曹魏时期(公元233--238年之间的某一年)。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466或472--527年】所著《水经注》多处引用了《魏土地记》。目前对《魏土地记》的成书年代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成书于曹魏时期【220年--266年】,一是认为成书于北魏时期【386年--557年】。能够确定《魏土地记》成书的年代,可对《水经注》涉及到的历史、地理等做出正确的判断。

                                                              图1

《水经注》卷十四曰:“㶟余水东流过军都县南,又东流过蓟县北......又东迳昌平县故城南,又谓之昌平水。《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城西有昌平河。”由此可知北魏时期的”昌平县故城“在没有成为故城之前是《魏土地记》所说的”昌平城”,可以判断《魏土地记》成书年代早于《水经注》的成书年代。

那么这个昌平城【昌平故城】在今天的什么地方?《光绪昌平州志》曰:“注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此汉晋至魏初昌平当在今沙河店迆东上下东郭二村之西村名东郭,盖因城而得名也。”《北京百科全书昌平卷》载:“昌平故城位于百善镇上下东廓村的西侧,即现沙河镇辛立屯”。【注:“郭”古同“廓”,故“上下东郭村”也称“上下东廓村”】根据所述得知昌平城【昌平故城】在今天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辛立屯村,在地图上标示它的位置【图1、图2】。
      
上文《魏土地记》曰“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说明“蓟城”在“昌平城”的西南方向。目前北京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西周之后的蓟城始终处在今天的北京西城区广安门一带,那么我按照此说把广安门一带“蓟城”的位置在地图上标示出来【图2】,可以看得出来广安门一带的“蓟城”位于“昌平城”的东南方向而不是西南方向。这说明《魏土地记》记载的“蓟城”和广安门一带的”蓟城“不在同一个位置。


                                                              图2

 那么把我通过深入研究得出的“前期蓟城在石景山区“的位置在地图上标示出来【图3】,可以看到石景山区的“蓟城”位于”昌平城“的西南方向,从方位角度看和《魏土地记》记载的”蓟城东北一百四十里有昌平城“相吻合【从里程看,魏晋一尺合今约24.2厘米,一里约为435.6米,一百四十里约为60公里,而在地图测量两地直线距离为25公里,《魏土地记》记载的“一百四十里”合今60公里与今测之25公里差距太大,可知《魏土地记》记载蓟城到昌平城的里程有误】。可见《魏土地记》记载“蓟城 ”就是燕国没有迁都到广安门之前的燕国都城所在地。


                                                           图3

 正如考古学家赵其昌先生通过北京白云观西侧的考古得出结论:蓟城作为都城可分为“前期蓟城”和“后期蓟城”,“白云观西部遗址的发掘,使后期蓟城得以定位,并且证明前期蓟城不在这里”。 1965年在八宝山西500米处发现了西晋时期的华芳墓葬【华芳去世于西晋(公元307年)】,出土墓志记载:“假葬于燕都蓟城西二十里”。按魏晋时期的里制测量由墓葬出土处向东二十里的地方大致在白云观、广安门一带,那么西晋之后的蓟城即”后期蓟城“在广安门一带得以确定。

《水经注》卷十三曰”㶟水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谢承《后汉书》曰:世祖与铫期出蓟,至广阳,欲南行,即此城也。谓之小广阳。㶟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而不迳其北,盖《经》误证矣......㶟水又东,与洗马沟水合,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湖有二源,水俱出县西北平地导泉。流结西湖,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湖水东流为洗马沟,侧城南门东注,昔铫期奋战处也......“。《水经注》中所称的“蓟县故城”并引用了《魏土地记》曰“蓟城”说的是同一个地方,即其城址位于石景山区的“前期蓟城”。《水经注》曰“洗马沟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中“蓟城西之大湖”指的是今天的“莲花池”,而此处的“蓟城”指的是广安门一带的“后期蓟城”。【我根据赵其昌先生给蓟城分为前期和后期的分期时间做一从新划分,即约公元300年之前的石景山区的蓟城为”前期蓟城“,约公元300年之后的广安门一带的蓟城为”后期蓟城“(图4)可参拙文《西周至西晋中期的蓟城在石景山区》】


                                                              图4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水经注》所称的”蓟县故城“即《魏土地记》记载的”蓟城”是“前期蓟城”,年代早于西晋之后的”后期蓟城“。说明《魏土地记》的成书年代即是早于西晋的曹魏时期。

  另一个排除《魏土地记》成书于北魏时期的简便方法是:

《水经注》卷十三曰:“㶟水(清泉河)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河”,表明《水经注》所引用的《魏土地记》记载的“蓟城“即是北魏时所称的“蓟县故城”。已知成书于北魏时期的《水经注》称谓”蓟城”之名的城址在广安门一带(即西晋中期之后的蓟城城址),而“蓟县故城”的城址不在广安门一带,因此可知《魏土地记》所称的“蓟城”不是指广安门一地的蓟城。又因为北魏不能同时存在两个“蓟城”之名,所以可知《魏土地记》称谓的“蓟城”不是北魏时期的,即是说《魏土地记》成书年代不在北魏时期。

另外也可找到《魏土地记》成书于曹魏时期的依据,据曲英杰:《燕都蓟城考》,《京华旧事存真》第三辑,第4、5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年。)说“《水经注》所引《魏土地记》,后人多以为即《隋书.经籍志》所载《大魏诸州记》。如此,则所记当为后魏之制。然可找出与后魏之制明显不相合者,如《水经注.㶟水》载:“㶟水又东迳雍洛城南。《魏土地记》曰:下洛城西南二十里有雍洛城,桑乾水在城南东流者也。㶟水又东迳下洛县故城南,王莽之下忠也。魏燕州广宁县广宁郡治。“其下洛城在两汉时为上谷郡属县,晋太康时分上古郡置广宁郡,治下洛县,后魏改称广宁县,后又废省,故《魏书。地形志》不载,而郦道元称下洛县故城,是知此一条《魏土地记》所记,当为汉魏之制。而其余诸条《魏土地记》所记,亦钧合于汉魏之制。由此判断《魏土地记》为三国时魏人所撰似更合适。又《山海经.海内南经》载“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下郭璞注引张氏《土地记》曰:“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文例与《魏土地记》相类,时代也在汉魏之间,或以为即魏人张晏。其二者很有可能为一部书。由此可明确《水经注》所引《魏土地记》对蓟城的有关记载,当为汉魏之制。

水经注》卷四提到了一个皇帝的年号:“太和”,为确定《魏土地记》成书的大致时代提供了线索。录之如下:“《水经注》卷四:《魏土地记》曰:梁山北有龙门山,大禹所凿。岸上并上庙祠,祠前有碑三所。二碑文字紊灭,不可复视;一碑太和中立。”查阅曹魏时期皇帝年号,魏明帝曹叡第一个年号“太和”【公元227年至233年】。在公元238年辽东郡归入曹魏版图,但是《水经注》卷十四中记载了辽东郡有大辽水、小辽水,记载很简略,却没有引用《魏土地记》,这说明《魏土地记》在公元238年之前已经成书了,由此我认为《魏土地记》成书时间为曹魏时期公元233年--238年之间的某一年。

可以说《魏土地记》成书年代确定为曹魏时期的意义很大,为我们理清《水经注》中关于曹魏时期和北魏时期的地理情况以及北京历史地理爱好者深入研究古代北京地区的河流、城址的位置及其变迁提供了帮助。

2015.12.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蓟丘到底在哪里--王世仁
北京历史上的军都县与昌平县溯源初探
细读《水经注》浅析两处昌平县废除与新设的时间
水经注 卷十三
史部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卷十三 漯水
“蓟城”是北京城的源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