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辽河流域史前天文地理考古与《山海经》研究相互印证
url:http://culture.gmw.cn/2016-08/04/content_21305141.htm,id:21305141

作者:朱成杰,董婕

光明网8月1日发表芦鸣先生《山海经》系列研究文章:《<山海经>是千真万确的世界地理与科学论著》。作者继上周发现《山海经》《山经》南西北东四经记载的总里数与地球圆周之长度相吻合之后,本周又证实《中山经》的总里数还和地球的直径相吻合,因此充分证明《山海经》不但是千真万确的世界地理书,而且还是一部真正的科学著作。8月3日笔者在写作本文过程中与芦鸣通过网络进行了学术交流,关于依据《山海经》对地球赤道周长与直径的计算,芦鸣先生有如下补充说明:

用《山海经》这些数字能夠推算出地球圆周与直径不是巧合,是因为这些数字是堆在地球的山头上,古人在认为地球是个圆球体的前提下,用东西南北四方之数或东西南北中五方之数来推算地球圆周与直径是可以成立的。需要強调的是,这些里数放在山头上并不代表赤道周长是通过丈量山头距离来推算的,至于每组数字的确切含义代表什么我们还不甚清楚,但最后的数理吻合却是真实不虚的。这一套数理计算之所以带有隐蔽性,和古人天机宜藏不宜露的理念有关,所以《山海经》肯定是本秘籍。另外关于古代一里也等于500米这一结论可参阅网友“赵家大树”的详细考证。

笔者认为,芦鸣的研究又从《山海经》隐含的数理科学层面证实了《山海经》的世界地理学说。

2014年9月23日,芦鸣的《山海经探秘》出版不久,在光明日报社为该书举办的新书研讨会上,笔者提交的发言文稿:《<山海经探秘>全球地理视野的相关考古佐证》在10月22日的光明网阅读频道全文发表。在该文中,笔者分别从黍粟之路、岩画之路、玉石之路和彩陶之路阐明:在距今8000年前后,西辽河流域的先民最早开始人工栽培黍粟,并将这种农业栽培技术经欧亚大陆向西传播至欧洲,形成“黍粟之路”。同时还制作加工出真玉器物,并将这种玉文化通过“玉石之路”向南、向东传播,形成环太平洋玉文化圈。红山文化时代出现了从西亚、中亚沿“黍粟之路”的通道向东传回的彩陶装饰艺术。“彩陶之路”的出现说明,西辽河流域在5000年前就曾完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双向文化交流。此时的岩画艺术也传入美洲,“岩画之路”使得亚洲与美洲也可通联。西辽河流域是四路交汇点,玉文化发生前夜的讯息革命策源地。(图1)古代的智慧先民,

图1

在这种背景下知晓世界山川地理应该是很自然的事,何况现代智人从十万年前走出非洲的迁徙史更是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的世界性地理知识。反过来说,如果古人类对全球地理没有任何印象与概念则是完全不正常的事了!

在光明日报社举办《山海经探秘》新书研讨会三周之前的9月1日,笔者在凤凰网读书频道还曾发表《<山海经探秘>所附复原古图蕴含《归藏》易思想架构》一文。指出山海经里蕴含的归藏易思想源自牛河梁红山文化。郑玄:“《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归藏易重视大地的气温变化对人及万物的影响,虽然这种变化是太阳光照的造成的,但反映在地球上就是气温是大地生物的生命要素,大地生出的动植物给人食物,所以,归藏易反映了古人很实际、很朴素的信仰理念——崇阴贵坤、大地崇拜。正是这种对大地的崇拜,才诱发了古人对山川地理的探究欲望。所以,才有了在全球范围内勘测地理的心理动因。

芦鸣于本周发现《中山经》的总里数和地球的直径相吻合,说明了《山海经》所记述的时代,古人已经具备了科学地理的勘测水平。而西辽河流域史前先民的归藏易信仰定是一脉相承的《山海经》科学地理成就形成的历史滥觞之一。

本文再从辽河流域的天文考古方面,说明《山海经》科学地理成果得益于史前基于天文观测成就的科学认知理念和数理科学思维。

笔者在新出版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建筑设计思想研究》一书中,专门辟一章节(第八章第一节)介绍了牛河梁遗址的设计理念在《山海经》中的传承,进一步阐述了《山海经》所包含的易学体系(《连山》、《归藏》所阐述的易理)与红山文化归藏易信仰之间的关联。山海经中流传的古图,承载了丰富的古史信息,它比《山海经》更古老。

我们认为,芦鸣先生依据《山海经》之《海经》所隐藏的神秘路线与数学逻辑复原的山海经古图,符合传承自远古的中国易学数理。芦鸣先生书中所复原的山海经古图元素不外乎方圆、三角、交午等基本图形,但其中所体现的天地阴阳、四象九宫等易学架构,至少在中国5500年前的红山文化中就已经有了成熟的佐证。牛河梁以方圆表述天地阴阳并特别崇阴的归藏易思想,上可承伏羲、炎黄,下可接殷商、老子,是道家易学上下传承的重要节点。它为现存的易文化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提供了距今大约5500~5000年间的独特证据。这与芦鸣先生在《山海经探秘》一书中所表述的山海经古图所体现的易学理念及架构相吻合。

《山海经》以神话传说形式描述的阴阳、五行、八卦、干支易学体系其实均与基于赤道坐标天文观测体系的北斗历法相关联。《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了:

“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了:“帝俊之妻,生月有十二。”这其实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网友“透视中医”在一篇博客网文:《<山海经>描述的大九州》中详细论证了《山海经》包含的以北天极为天心的赤道坐标天文观测体系下全球视野的大九州概念。例如,“帝命竖亥”、“禹命竖亥”是指《山海经》中有关推步的传说。“推步”是指推算天文历法。《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有神仙十人,是由女娲的肠子化生出来,分布在旷野之上,处于横向(地球赤道一周)位置。道教文献中将这处于旷野之上的十位神仙称为:十方诸天尊。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云:“十方诸天神,其数如同沙尘,在十个方向的境域内化育有形世界,普济度天人。委炁聚功德,同声救罪人。”这实际上是将整个天地的“十个方位”用神予以人格化,十方神实际上就是十天干所标示的空间——整个天地的十个方位,即“四面八方”——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加“上、下”——北极、南极。中央位置是指地球的“极”,“九州” 则是将北极、南极这两个方位合并为一个中心而论。因此根据《山海经》的内容,完全可以确定古人所讲的“大九州”,就是指整个地球!

而笔者认为,《山海经》上述这种传承于史前红山文化时代的易学体系与数理逻辑其实都是基于辽河流域史前发达的赤道坐标天文观测体系的。笔者在专著第六章介绍了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原始龙纹中蕴含的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美国发布的虚拟天文软件Stellarium 0.13.3显示,公元前6000年冬至这天晚上,北斗处于南中天区域的戌时,其方位刚好与阜新查海-兴隆洼文化的大型石堆摆塑龙吻合。龙头正好在斗魁之中,龙尾与斗柄重合(图2)。

图2

而且,这一天赤道上28宿中的翼宿和奎宿在日落后的民用晨昏朦影结束时,分别出现在赤道地平线东西两侧(图3)。北斗从东面翼宿方向向西面奎宿方向运转。运行到南中天偏西一点时,与查海石堆龙的方位吻合。考虑到查海石龙是刻意选址修建在一条“东北—西南”向20多厘米宽的山体基岩岩脉上的,我们判断,是设计建造者根据冬至的南中天北斗天象,刻意选择了这个基本符合北斗方位的有山体基岩岩脉的风水宝地建造了这条巨型石龙。这个“东北—西南”向的山体基岩脉也就成了后世堪舆学中极度推崇的“龙脉”。继而又以石龙为中心营建了周围居住的房屋,如图4(地图与天文图反相)。石龙是他们北斗信仰的标志。之所以要选择北斗在南中天的位置,是因为在查海的纬度此时北斗仰角最大,接近80度,视感觉几乎就在头顶正上方,其至上位置能带表最尊贵的天。

图3

图4

那么石龙又是以什么动物为原型作为构型理念的呢?奎宿与翼宿的名称为我们提供了线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柯资能教授最早发现了

这个线索,2005年他在为第25届国际科技史会议提交的论文《中国新石器时代冬至偕日落天象初步研究》中提出,奎宿古称天豕、封豕或封狶,天溷为猪圈,又称天厕,外屏则是屏挡天溷之臭气。二十八宿中独有翼宿代表蛇,而十二次中翼轸为巳,用蛇作代表。早期冬至偕日落星宿与猪对应,而夏至对应于蛇,并形成以猪蛇龙为核心的基于二至星象的礼俗文化。兴隆洼-查海-红山文化系列中出土的猪崇拜、猪蛇龙崇拜就是这种阐释的一个突出例证。

笔者使用软件Stellarium 0.13.3证实,公元前6000年冬至偕日落天象的确是奎宿,而同一时刻东方地平线上是翼宿。这说明这两个星宿的命名可追溯到8000年前。而龙这种猪首蛇身的构型理念还可以在后世的赵宝沟文化的龙纹中找到佐证。图5是距今约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的四灵陶尊上的龙纹图案,龙首是带獠牙的野猪,龙身无疑就是蛇身。

图5

由此看来,辽河流域以赤道为坐标的天文观测体系至少在8000年前就开始了,赵宝沟文化传承了猪蛇龙的设计理念。红山文化时期先民的天文观测水平已发展到辉煌的程度(笔者在专著中已有详论),将龙脉观念以及赤道坐标天文体系应用于牛河梁礼制建筑的设计中,创造了辉煌的红山文明。遗址中心的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完全按当时的立夏中候北辰天象修建,墓主人头枕北斗最亮星玉衡直接锁定黄帝族首领及人物。这种基于天文观测的科学理性思维,构成了黄帝时代归藏易信仰的核心内涵,其科学精神一直传承在以易道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自然也在《山海经》中得到了继承。芦鸣先生本周的科学发现可以说明,辽河流域史前的天文地理考古成果与《山海经》的研究得到了相互印证。

作者简介:朱成杰,男,辽宁省红山文化研究基地,朝阳市牛河梁红山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 光明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珠子(十五):红山文化的珠子(辽河流域)
红山文化的文明成就之——天文历法的伟大发明
量子甲骨文25——家字里为什么是一头“猪”
辽河文明“历史的地理枢纽”
中国地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篇)
红山古玉鉴别十二法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