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入门:从临摹到创作

关于临印我写过专门的文章,关于能从汉印里学到点什么,我也写过专门的文章,上述文章里提到过要临多少汉印或名家印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是比较单调和乏味的,因为所有临出来的作品严格意义上都不叫作品,而真正的作品,是独立创作出来的。

但临摹又是必须经过的阶段,不临摹,一些常用字的处理,一些章法的规律性东西就无法掌握,但临摹最终的结果是创作,临摹的目的也是为了创作打基础。那么,如何从临摹走向创作呢?

大致临印者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1、开始临印;2、临印掌握基本刀法;3、临印掌握基本章法;4、脑子里记得一些著名印章;5、想创作而不知如何下手阶段;6、“有古有我”阶段。

其中的“有古有我”阶段,大致可以看作已经基本能够创作的阶段。

与书法相通,临印也像临帖一样,最初可能要通过临帖找到笔法和结构,临印则找到篆法、刀法和章法。

临帖时,我们常有这样的感觉,有些字,临多了,不去看原帖,提笔就可以写到很好,甚至有时还有点自己的风格了,如果创作时遇到这样的字,写起来就得心应手,如果推而广之,临帖积累到一定程度,这样的字越来越多,是不是就学会写更多的字,从而组成文章了呢。

临印也是这样,把秦汉印和名家印里的很多印临到熟悉,甚至某些字,不用再看原印,就能背着刻到很神似,甚至不打印稿就可以刻到极其神似,遇到这样的字,就刻起来得心应手,那么,推而广之,这样的字掌握的越多,是不是也就能刻好一方多字印了呢。

上面这些是一般的道理,具体的方法呢?

临帖有三法:叫对临、背临、意临;临印则可以简化为两种:临格、临意。

一、临“格”

临格听起来太高大上了,简单一点说,就是临风格;就是将自己想刻的印与临过的印的文字结构、风格类型相对照,按照临过的印的样子去结构要创作的印里的文字,章法一致、文字结构一致、刀法处理也一致,有时候甚至干脆从临过的印里面找同一个临过的字,原封不动,或者稍加变动,刻到自己要创作的印里。

比如这方“李长路印”:

一看就是汉白文印的风格,其中的“李”、“长”、“印”都能从汉印里找来原字,特别是“长”字,虽有变化,但大致就是从汉印里抄出来的一个字,做了变化,原字可以在下面这方“阿阳长印”里找到:

单看一个字,几乎完全照抄吧,这就是“临格”。

再比如,我们大部分临汉印的人,都临过“诏假司马”这方印,而清代的篆刻家张镠的“江州司马”中的司马两字也几乎是照搬,一看就知道出处,如下图:

再比如,赵叔孺的“赵氏叔孺”,其中的“赵氏”两字,不活脱脱是赵孟頫的“赵氏书印”里的两个字,如下图:

这就是临格,临的是风格,临的是某个字的风格;当然也有完整的临摹某个印的风格的作品,比如王福庵的“麋研斋”的飘逸常为后人激赏,其中字的笔画如湖畔垂柳,微风吹拂之下左右摇摆,读来让人清爽,如下图:

其实这方印的整体风格是从吴咨的“观尚斋”里化出来的,笔意基本神似,原印是这样的:

其中的“斋”字则更是像极。

以上这些都是风格的模仿,这种临印与创作结合的办法,还有一种更省事的,就是干脆是集字,像书法里的《集字圣教序》,把某个印里的某几个字拿出来,再照搬刻另外一方印,也叫“剥”印,比如陈巨来的“穀孙”印,就是干脆从古印“公孙穀印”里挑了两个字,完全照搬过来,另成一印,也别有意味。

以上这些,都叫临格,是创作的初级阶段。

二、临“意”

类似于书法里的意临,临的是意味,临的是感觉,临的是气息,临的是神采,在阅读完原印之后,另外再创作出来的神采气息相近的作品,但只看内容,找不到临写的印是哪一方,但却可以从字法、篆法、章法、刀法上找到艺术特征的相似之处,这就叫“临意”。

比如我们大部分篆刻者,在学完汉印之后,都会给自己刻一方或几方汉印风格的印章,藏书章之类的,这些印章都是细白或满白的风格,但都笔画饱满,布局匀停,大大方方,平平正正,让人一望而知,这是汉印的艺术风格,但要说这方印是照着哪一方印临摹的,却又找不出来,这就是临出了“意思”,所以叫临意。

比如我们拿赵之谦的两方印章来看,都有浓厚的汉印气息,但你翻遍汉印,肯定也找不出来,他临的是哪一方印。

虽然找不到他临的哪一方印,但都知道,这是取法汉印的作品。

再比如,我们看清代徐三庚的“延陵季子之后”印章,就觉得漂亮、流畅、飘逸、觉得舒服,如下图:

熟读印谱的人就会发现,它应当是出自吴熙载的“学然后知不足”,如下图:

就好像我们在看某位书法家的作品时,我们会提到,某书法家的字出自欧体或者柳体,是一个道理,一则是临得多,一则是看得多,一则是思考得多,最终把原印在脑子里完全消化掉了,刻出来的印,不必搬照原印,却出来原印的风格、意味。

临意比临格要高级一些,因为需要更多的临摹练习和思考,需要更多地掌握刀法、章法、篆法、字法知识,才能达到。

不管是临格,还是临意,前提都是多临印,临了大量汉印之后,就得了平正之法,临了多家名家之印后,就得了更多的印章风格,然后再结合自家的文化修养与艺术理解,最终刻出既有古意,又有自家风格的印章来。

以上两种临印路子,还可以从流派传承里找出来一些例子,弟子们的印章或多或少都有师辈的意思,这当然是继承和发展的必然。

(【老李刻堂】之27,图文参考了上海书画出版社版的《篆刻考级》的部分内容)


公众号:三个小布丁  个人微信号:sangexiaobudin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汉印对于篆刻入门者是必临不可
名印欣赏:明清流派篆刻
中国汉印经典分析
印文用篆有讲究
无汉印不大师!
篆刻的继承与创造(文/叶一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