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需要调节吗?

文章来源: 黄国胜

 经常有单位邀请我去讲“心理调节方法”。其实,我是反对心理调节的。我认为心理是不需要调节的,心理调节是无济于事的,甚至有害无益的。如果机器发生了故障,发出警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排除故障,而不是关掉或拆掉警报。心理不适就是警报,心理调节无异于拆除警报。警报拆除了,但故障依然存在,最终一定会酿成严重的后果。所以,警报不能拆,应该顺藤摸瓜,追根溯源,找出问题所在,并把它解决掉。

心理障碍通常都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就是客观因素或应激性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人际冲突、婚姻危机、天灾人祸。这些问题不解决,光做心理调节,就是自欺欺人,也叫“鸵鸟政策”。面对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心理不适是正常的。通过心理调节去除不适,整天乐呵呵,那才叫不正常呢。

内因就是主观因素,包括性格、“未完成情结”、不合理信念功能失调性假设适应不良的认知图式。如果是这些因素导致心理障碍,那么心理调节就是“姑息疗法”,“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掩盖了问题,后患无穷。这就像一个人得了阑尾炎,不用抗生素,也不开刀,只是打止痛针。虽然症状缓解了,但阑尾穿孔了。病根不除,毒瘤不切,症状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怎么调节都是白费力气,疲于奔命,收效甚微,得不偿失,甚至适得其反。

心理调节还会把“存在焦虑”变成神经症性焦虑。当一个人把注意力从原因转向结果,从病因转向症状时,他就会忽视症状的意义。症状变得“不可理喻”、无法理解、荒诞怪异。病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些症状是无缘无故出现的。”对于无缘无故发生的事情,人会感到无能为力。尽管无能为力,病人还会不遗余力。他热衷于跟症状做斗争,而忽略了生活的其它方面,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病人为焦虑而焦虑,为恐惧而恐惧,为抑郁而抑郁,为失眠而失眠,陷入怪圈。这时候,他才是真的病了。

心理病人喜欢“本末倒置”,不处理原因,只热衷于改变结果。或者说,喜欢“本末倒置”、热衷于心理调节的人比较容易发生心理障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头条
躯体化及其意义的探讨
躯体形式障碍
心里的痛,迟早要找个出口!(聊聊躯体化)
老人中有15%患抑郁症,但他们多数以为“我只是身体不适”
几种最常见的心理疾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