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是“公车上书”的领导者?

想看猛文、违规文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加小编(ID:juansan13)好友,不便发的都在朋友圈!

编辑:史事儿(ID:shishiera)

本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

关注本公众号回复数字“6”向您推荐一组平时看不到的文章!

张宪超|文


1895年公车上书,一直被认为是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大部分论著的描述都是以康梁为主体,由康、梁二人领导,底层士子参与这次上书。京城中的各衙门官员,被描述为上书的反对者。康有为说,都察院堂官拒收他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

 

“公车上书”是在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谈判,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在《我史》中有这样的记述“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赔偿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据和议···”。讲述公车上书的著作,大都以此做为史料研究。


《我史》是康逃到日本后写的,并且有很多自我放大和戏剧性的成分。康当时只知道马关条约的内容,他并不了解具体谈判的情况。

 

李鸿章从日本发来马关条约的内容,北京政治高层引发了很大反弹。李鸿藻、翁同龢等帝党清流强列反对议和。不仅在京内的各衙门,各地督抚以及有上奏权的地方官纷纷上奏反对和约。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各地的上奏、电奏集中到京。


李鸿章到日本后,三月初五签订停战协议,双方停战后,李鸿章时常发电报请旨,在最终是否在和约上签字的问题上,他没有决定权。后来的上书者,都认为是李鸿章私自签订条约,他们上书的目的就是通过光绪皇帝阻止李签约。

 

二月二十七日到四月二十一日,北京接连收到了大量各地的上奏、代奏和电奏,多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000人次。各省督抚发电反对和约,张之洞称和约无理请求强国支援。京内总理衙门、翰林院、国子监等衙门官员也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


按照康有为所说,京城官员是上书的反对者,那为何他们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据茅海建先生研究,反对和约最有影响力的并不是进京应试的举人,而是各级官员。他们才是反对马关议和的主体。

 

从翁同龢的表现看,他是最坚定的反对和约。翁与李鸿章不和,甲午战前翁极力主战,对他来说是胜是败都有话说,但是,对于李鸿章来说,胜了固然好,败了,千夫所指。在当时的力量对比下,李鸿章心里是知道的,北洋貌似强大,实则不能与日本一战。结果败了,城下之盟,只能想尽一切减少对方的要求。

 

翁同龢和光绪皇帝的意见并不完全一致。翁的日记中记到,上意总在速成,到万不得已的时候,相比于辽,只能舍台。而翁同龢在御前和军机处同僚面前直言反对与日和约,他既不同意割台又不同意割辽,必要时可再战。礼亲王、庆亲王以及军机处的一班大臣到恭王府请求意见,恭亲王力主不能再战,他的意思就是默认和约。


三月初十日,光绪给李鸿章的谕旨是由军机大臣共同决定的,让李鸿章继续和他们周旋,辩驳数千言,看如何答复。 

李鸿章接连发来的电报,消息越来越坏,日本方面下了最后的通牒,要求南北均割,赔款也不能再少。三月十八日,御前会议讨论李鸿章发来的电旨,最后决定还是在恭王府做出的,奉天龙兴之地,辽东是万不能割,台湾也不能全割,舍弃台南,台北仍属大清。李鸿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挽留住台北,南北均割。


辽东没有被割走是因为三国干涉才保住。如果不是因为李鸿章脸部中一枪,3亿两白银恐怕都很难变成2亿两。京城中一众大臣强硬的态度,似乎忘了自己是城下之盟,即使辩驳数千言也挽回不了多大损失,就像当年桂良在天津和英法联军舌战,没能阻止公使进京。

 

到了三月二十日,光绪皇帝已经同意李鸿章的电旨,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条约。四月初一上奏和代奏的势头依然不减,初七,都察院代递了官员举人的上书,都察院的堂官也相继上奏反对议和。四月初九日,又是一个上书高峰。由此,并非如康有为所言都察院因反对举人上书而拒收。各级官员是支持举人们上书的。

 

据当时参加会试的刘大鹏称,到北京参加会试,须有同乡京官开具的印结,方能参加会试前的复试。他是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初八日到的北京,第一件事便是拜见座师与同乡京官。这几乎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都察院代奏举人们的上书也须有同乡京官的印结。京官出具印结,这里面都是有利益交易的,很多都是京官主动去找同乡举人。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曾联合江南举人两次上书,即便是举人们单独上书也一定是有各级官员的支持和代奏。

 

至于康有为在《我史》里所说,乃合十八行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起草万言书,请拒和。送至都察院以既已用宝,无从挽回,拒不收。这些是悖离事实的。他组织的联省公车上书,并没有召集太多人,并且条约已经用宝,这个集会最终便不了了之。

 

康、梁二人并不是历史上发生过的公车上书的领导者,在马关订约的这段时间,北京的上书,他们只能算参与者,真正发动上书的是李鸿藻、翁同龢、孙毓汶这样的枢臣。他们的目的是借更多舆论迫使光绪帝表态放弃和约或延缓签约。


四月初八日是朝廷决定是否签约的最后一天,即便是签约后,很多人也抱着签约不换约的心态,坐等着三国调停,局势不等人,尤其是战败国没有筹码可以谈,李鸿章的纵横捭阖也左右不了大势,倒是因为挨了一枪,少赔了1亿两。

 

朝廷上下大小官员一边倒式的反对议和,倒有一人同意与日本议和。四川提督宋庆,并非只是一个赳赳武夫,他很务实,兵非久练,不足深恃。与清流相比,晚清羸弱的局面,这样的人更能救国。

 

几年后的戊戌变法,慈禧开了翁同龢的缺,很多人都说这是顽固派阻挠维新变法,翁作为帝师,没了他等于卸掉了光绪的一只胳膊。的确,翁同龢被开缺后,慈禧与光绪之间少了可以缓冲的一个人,但绝不等于是阻挠变法,事实上光绪皇帝知道有采用改革主义之必要,同时也明白如李鸿藻、翁同龢等之守旧派不足赖。慈禧把翁开缺是因为他常常背着其他大臣,在上书房单独向光绪进言。

 

公车上书处在两次高潮当中,甲午战败割地赔款是其上书的主要原因,戊戌变法是底层士人参与维新的延续,康有为最后只领了一个工部主事的差使,他们自始至终没有进入政治的核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都被历史书骗了,康有为才是真正的伪君子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公车上书,读完让你的认知从一个词变成一个故事
康有为的“公车上书”,到底是怎么回事?
戊戌变法时期第二次公车上书述论
揭秘:“公车上书”的历史故事,康有为暂露头角
历史上的今天丨公车上书:一腔孤愤肝肠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