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交媒体“沉默的螺旋”现象研究

社交媒体的兴起开拓性地将线下社区搬到了线上,革新了公众的话语空间,使舆论形成方式发生转变。在社交媒体语境下,意见气候、公共意见、舆论依旧影响着受众的观点表达,“沉默的螺旋”现象仍然存在。


社交媒体“沉默的螺旋”现象研究

姜卫玲    黄晨

社交媒体“沉默的螺旋”依旧“旋转”

“沉默的螺旋”强调的是大众传播的高压舆论环境对现实社会中个人言行的重要影响。在网络空间的虚拟环境中,这种机制是否同样也存在?“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空间是否仍适用?谢新洲从社会孤立动机在网上是否仍然存在、网上表达是否属于公开表达、网络群体是否会对个人意见造成压力等方面对网络空间的言论表达和从众现象进行了验证和分析,指出“网络空间中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尽管网络空间具有公开表达和多元化特点,但在舆论重压面前,受众孤立恐惧机制依然存在,“沉默的螺旋”依旧“旋转”。

社交媒体“沉默的螺旋”现象

社交媒体的公开性、匿名性、包容性为大众创设了一个多元而平等的话语空间,并且社交媒体连接着各类人群,会成为一些“微弱声音”的扩音器,因而社交媒体语境下可能不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然而,事实与预想完全相反,社交媒体朋友圈的人际关系网络往往会遏制个人表达真实观点。“沉默的螺旋”非但没有被减弱,甚至还得到了强化。

虽然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受众心理状态会更接近“本我”,以一种“无所谓”心理替代传统社会环境中的恐惧心理,但社交媒体中占多数的仍是自己的同事家人好友。朋友圈以网络为表现形式,实质还是真实的熟人交际圈,用户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在社交媒体上,虽然用户真实姓名不可知,但是如果用户大胆说出与“公共意见”相左的“个人意见”时,万能的网友会通过“人肉搜索”、微博评论区评论谩骂加转发等形式让用户在社交媒体上无处藏匿并饱受欺辱。意见领袖的发言、舆论热点、议程设置等等,形成了意见气候。受众在使用社交媒体的过程中,通过热点话题、谈话氛围感知到了意见气候。意见气候进一步发展为公共意见,公共意见不断深化最终形成舆论。在舆论的无形压力下,如果普通用户发觉自己的观点意见与大多数人意见一致时,更倾向于大胆表达。相反,如果用户察觉到自己的观点意见与大多数人相左,居于劣势地位,他们往往会因为担心打破朋友圈的朋友关系而保持沉默或者不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还会向大多数人的观点妥协。

社交媒体“沉默的螺旋”现象产生原因

 用户自我保护意识强烈

无论时代和地域如何变化,公众意见都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舆论面前,当个人观点与舆论相左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沉默不发声,或迫于被孤立的压力违心支持公共意见,少有人能够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方面,在社交媒体语境下,用户自我保护意识强烈,害怕受到“群体压力”威胁,宁愿保持沉默,也不愿表达自己与舆论相左的观点。舆论势力太过强大,用户如果贸然站出来发声,很有可能被其他网友口诛笔伐。另一方面,网络实名制、网络谣言管理办法等让用户在网络上不再能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所以,用户大多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说不说本就无所谓,没事干嘛自找麻烦”的心理混迹于社交媒体,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他们乐于选择缄默。

意见表达受朋友圈限制

社交媒体虽是线上虚拟的人际社区,但同样遵循着线下真实人际关系规律。因此,社交媒体用户的意见表达并不是无所顾忌。在微博上,你转发或评论的内容都代表着你的观点立场;微信朋友圈里,你随手的点赞代表着你的价值取向。虽然微信朋友圈是个人言论的“后花园”具有自主性,但它不是完全隐秘的真空世界。网络信息“有图有真相”,并且传播迅速、广泛。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言论,与传统的私人活动和公共活动不同,它属于私人性质,但因为网络信息能长久被保存并广泛传播,最终会造成公共性的后果。网络也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因而必须在表达欲望、他人感受和传播后果三者之间反复思量,做好权衡。朋友圈看似轻松随意的相处模式实则限制了用户个人真实意见的表达。用户在朋友圈中的言行代表着其形象品质,为维护良好自我形象,与朋友圈中好友“和谐相处”,很多用户往往会选择“随大流”,紧跟大众舆论的步伐。

内容琐碎用户无话可说

美国马里兰大学伊内普·图菲克希教授在研究脸书时发现,脸书对热点新闻评论具有一定“延迟反应”和“脱节现象”。因为社交媒体网站对话题内容进行了“过滤”,而这种过滤不是基于新闻机构和新闻记者的报道,而是基于社交媒体用户的朋友圈。“跟随者”的喜好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交媒体对“重大新闻”的挑选与呈现。社交媒体上所谓的头条话题表面上高举着“言论自由,各抒己见”大旗,实则大多都是媒体或营销团队议程设置的结果,本身带有鲜明的观点立场,受众只需“手动点赞”,表示赞同即可,无需多言其他。大众日常就是市民生活的常态,无非是些芝麻绿豆、鸡皮蒜毛、无关痛痒的琐事,这些琐事、杂事也吸引不了用户发声的兴趣,也不需要用户义愤填膺、针砭时弊。对于社交媒体上琐碎小事,用户也无话可说。相比传统媒体,用户看重的是社交媒体的休息娱乐、联络人际关系的主要功能。用户以轻松随意心态在社交媒体上与“好友”互动,“随波逐流”和“人云亦云”现象会更加突出。

辩证看待社交媒体“沉默的螺旋”现象

社交媒体用户意见表达日趋呈现两极化,即喜欢对外发表个人意见的人会在各网站、论坛不断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那些不喜欢“讲话”的人基本上是保持沉默状态。一部分人对网络信息持“无所谓”态度,丝毫不关注,不予理睬;另一部分人迅速占据话语权,不断发表并传播自己的观点与意见。“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假象掩盖了一方的“沉默”,另一方声音则越来越大,直至完全吞没其他与之观点相左的意见,形成“沉默的螺旋”效应。

“沉默的螺旋”会使社会公众忽略对自身言行的“自我审查”和对舆论正确与否的深刻反思。面对舆论强压,公众往往会“唯舆论马首是瞻”,不敢与舆论“争长短,论高下”,更不会理智地判断舆论是否正确。在社交媒体中,如果只存在一种声音、一个立场,受众只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长此以往,用户就会陷入“死胡同”,失去基本的独立判断能力。

“沉默的螺旋”也有一定优势。社交媒体上的意见领袖拥有大量粉丝,他们往往能在话题形成、舆论走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这些意见领袖只有很少是某一专业领域的权威人士,大部分都是凭其犀利言辞或独特个性来“圈粉”走红网络,他们观点正确与否是有待考证的。这种情形下,当大多数人在社交媒体上肆意发表观点讨论舆论走向与公共意见时,作为沉默的少数更应“讷言敏行”,分清孰是孰非,避免出现鲁莽和带有攻击性的言论。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社交媒体中,我们应结合事件具体背景与舆论走向作理智分析判断,正确看待“沉默的螺旋”现象。切忌“义气用事,以情为先”,既不能借舆论造势,抒发自己的愤懑情绪;但也不能迫于舆论强压,盲目追随。

(姜卫玲系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黄晨系该院学生)

责任编辑:杨芳秀


转载请注明

新闻战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网络中可怕的“沉默的螺旋”现象
每日考点 | 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内涵及相关考试要点
新媒体环境下的“沉默的螺旋”|新传考研热点18
论网络时代下的“沉默的螺旋”
每日一背 | 关于沉默的螺旋 你该知道的一切
不做沉默螺旋,要做意见领袖-许晓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