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孔子
 2500年前,也就是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世界上几个古老的文明国家都呈现了灿烂的古代文化。一些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就是这种灿烂文化的代表。印度有释迦牟尼,他创立了佛教,其实,释迦牟尼只比孔子早逝4年。中国有孔子,他创立了儒学。中东有赛亚第二,他对犹太人创立基督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在这个时候,希腊也出现了苏格拉底和泰勒斯等著名思想家。这些思想家同一时代的出现,有的学者称之为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黎明时期。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的鲁国。那时候,在中原黄河流域和太湖流域等地,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属国,但实际上是一些自主的或者半自主的独立国家。为了争夺人口和土地,这些诸侯国不断发生兼并战争。

■■■■■■
  孔子的祖先原来是宋国的贵族,如果再往远里说,孔子是殷代贵族的后代。武王灭掉殷之后,把殷的后人封在宋。孔子临死的时候也曾说自己是殷人。
  虽然祖先是贵族,但到了孔子的前三、四代,他的祖先由于宋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逃到鲁国。到了鲁国,这宋国的贵族就没落而无权无势了。
  孔子的父亲叫孔纥,字叔梁,一般称为叔梁纥,是鲁国一个职位不高的武官,身体很棒,很有力气。有一次,几个诸侯联合去攻打一个小国,鲁国也参加了,叔梁纥也在军队里。当他们攻进城去后,那个小国的守军就要把吊门放下来,先入城的队伍眼看就要被隔断在城里了,正在这时,叔梁纥用双手把吊门托住,先入城的军队才得以完全退出来。这是孔子出生前12年发生的事。
  叔梁纥的第一任夫人姓施,生了9个女儿。妾生了一个儿子,但是个瘸子,叫孟皮。瘸子在当时是不能主祭的。叔梁纥想生个健康的接班人,于是,就向鲁国一户比较殷实的大族——颜家求婚。据说颜家有3个女儿,但老大老二都不愿意嫁给一个60多岁的老头子,只有三女儿颜征在同意了。因为二人年龄相差比较大,不合礼法,所以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说是“野合”。
  《史记》说“孔子生而叔梁纥死”。有一种说法是孔子3岁时叔梁纥死的。

■■■■■■
  我们说孔子成为圣人,这与大环境及小环境都有关系。
  鲁国是当时的文化中心。在孔子十六七岁的时候,年仅30多岁的母亲颜征在去世。孔子由于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年轻的时候在鲁国就出名了。孔子19岁结婚,妻子是亓官氏。第二年,孔子生了个儿子。知道这个消息后,鲁国国君鲁昭公特意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为了纪念这件事,孔子给儿子起名叫鲤,字伯鱼。
  大概在二十六七岁时,孔子做过两任小官,一任是委吏,相当于现在的会计,孔子把账目记得清清楚楚,没有一点错误。一任是乘田,是管牛羊的官,孔子把牛羊饲养得都膘肥体壮。
  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在位的是鲁昭公。鲁昭公是庶出,他即位的时候已19岁,但还和孩子一样,不像个国君。当时把持鲁国政权是三桓(3个贵族):季平子、叔孙氏、孟孙氏。鲁昭公想讨伐季平子,但不想其他几家联合起来对付他。鲁昭公失败后逃到了齐国,后来死在了齐国。
  对于三桓,孔子本来就不满意,现在鲁昭公被三桓驱逐出鲁国,他实在看不下去,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为了在齐国发展,他当上了齐景公一位亲信的家臣。孔子这次来到齐国,在艺术修养上收获很大,他听到舜的古乐“韶”。孔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他不仅听了韶乐,而且认真学习了。“三月不知肉味”,就是说这时候的事。
  孔子在齐国大约住了3年,后来齐景公对他不冷不热,最后终于向孔子坦白说:“我老了,精力不济,不能任用你图谋改革了。”孔子听了,只好收拾行李,离开齐国。孔子回到鲁国,由于他不是贵族,没有政治基础,再说鲁国政治局势很乱,所以孔子只能继续从事教育工作。这时孔子已经快40岁了。

■■■■■■
  孔子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但他并不安心于一辈子当老师,他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想实现这样的社会,但这不是只教书就能做到的,必须从政。
  孔子从政可不是见官就做,他要看情况。首先,孔子主张“君君、臣臣”,自己能做到“臣臣”,可是国君也得像个国君的样子。第二,孔子主张为政必须实行德政。
  孔子从齐国回来,季氏家的大总管阳货就想请孔子到季氏家做官,帮着自己。这个阳货在季氏家当总管已经几十年了。孔子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季氏家招待知识分子,孔子认为自己也是读书人就去参加了。阳货看见孔子就说:“我们是招待知识分子,可不是招待你。”于是,阳货把孔子赶了出来。
  过了20多年,鲁国的政局是季氏专鲁国之政,阳货专季氏之政。专到什么程度?阳货根本不把季氏放在眼里。有一次,阳货把季氏季桓子的近臣抓起来,季桓子生气了,阳货也把季桓子抓起来,后来季桓子答应阳货一些条件,他才被放出来。
  此时,孔子的道德学问不仅在鲁国,在其他各国都很有名气了,他再也不是20年前的小青年了。阳货的野心很大,他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野心,必须有能人帮助。这个时候,他就想到了孔子。从以后的事情来看,阳货这个人是很有计谋的,不是个大老粗。他想让孔子去见他,但又不愿意自己失礼,就事先让人打探孔子什么时候不在家,趁着他不在家给孔子送一头蒸小猪。按照当时的礼法,大夫有赐于士,如果士不在家,没有亲自接收到礼品,士就要亲自到大夫家去拜谢。孔子当时也不愿意见阳货,就探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去答谢。事情的发展真具戏剧性。就在回来的路上,孔子遇到了阳货。
  阳货就说:“你过来我有话对你说。”孔子过去了。阳货说:“你主张‘仁’,可是你有一身本领,却看着国家这样乱套,这能叫做‘仁’吗?愿意参政,却屡屡错过机会,这能叫做‘智’吗?”孔子都说不可以。阳货又说:“时光消逝了,岁月是不等人的。”阳货的话很明显,就是让孔子到他那里去做官,而且越快越好。孔子只好说:“好吧,我将去做官了。”但孔子没有说,到阳货那里去做官。
  孔子为什么不去阳货手下做官?据司马迁说,这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再说,这次做官也是在阳货手下,而不是在朝廷上。这件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504年,孔子47岁。3年后,公元前501年,阳货失败逃往晋国。

■■■■■■
  就在第二年,孔子走上了仕途。鲁定公任命孔子为中都宰,大概相当于现在首都的市长。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有很大成绩,各国都到鲁国来向他学习。第二年,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司空是朝廷里管理建设工程的官。不久,又由司空转为司寇,司寇是管理司法方面的首长。这个时候的孔子是真正参与政治了。
  虽然孔子在鲁国做了官,但他在一般老乡、长辈面前,仍然很谦逊淳朴,像不善于说话似的。但当他在朝廷上议事的时候,却侃侃而谈,同时又很慎重。和同僚说话,总是和悦近人。
  在孔子做司寇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00年,齐国发现孔子在鲁国握有实权,齐国受到了威胁,齐景公就根据大臣的建议,派人到鲁国来,说要和鲁定公在夹谷开一次见面会。夹谷在今天的山东省莱芜,在齐国的境内。他们打算在这次外交会议上,使鲁国屈服。
  鲁定公同意赴会,孔子作为司寇代理丞相也去了,并向鲁定公建议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这次会议要带领指挥军队的左右司马去。”鲁定公同意了,就命令左右司马各率兵车五百乘跟随。
  到了约定的时间,鲁定公和齐景公都到了夹谷。齐景公的助理是孔子的老朋友。两国国君在预先筑好的、有三级台阶的土台子上会见。会见的时候,依照当时的礼节,彼此见过了面,也见过了酒。这时齐国拿出了事先写好的盟约。盟约上写着:齐国出征时,鲁国必须派三百辆兵车跟随。这是什么意思?就是鲁国成了齐国的属国。这时孔子上前建议,盟约也必须写上:鲁国出征时,齐国也必须派三百辆兵车跟随。这就维护了鲁国的尊严。
  接着齐国主持人说:“请表演地方歌舞。”于是,齐国的歌咏队一起上来,他们有的拿旗,有的拿盾牌,还有使枪弄棒的。意思是用这种歌舞先把鲁定公吓住,然后再谈问题,这样鲁定公就会听话了。
  孔子看透齐国的阴谋,赶紧到台上,扬起袖子喝到:“两国国君正在庄严的会见,为什么表演野蛮的歌舞?请问齐国主持人应该怎么办?”齐景公被孔子严肃的质问弄得很不好意思,就摆摆手,叫歌舞队下去了。
  过了一会儿,齐国的主持人又说:“请演奏宫廷音乐。”但上来的不是宫廷乐师,而是一群身材短小的杂技艺人,表演一些低级音乐。在这庄严的场合来这么一群人喧闹,这简直是对鲁国国君的侮辱。孔子急忙上前大声喝道:“倡优侏儒戏弄诸侯的,依法应该斩首,执法官应该执行!”齐景公确实是想侮辱鲁定公,让鲁定公属于自己之下,结果被孔子揭破,只好拿这些身材短小的杂技艺人做牺牲,斩了这些人的手脚。
  由于孔子的严正态度,事先准备了武力,齐景公看到鲁定公不是可以轻易劫持的,就匆匆结束了会议。
  齐景公回去埋怨大臣们说:“鲁国君臣是按照正理办事,可是你们却叫我采用野蛮的办法,耍小手腕。现在把鲁国国君得罪了,同时,齐国的国际声誉也大受损伤。怎么办?”
  齐国的大臣们说:“大丈夫做错了事,可以拿实际行动来表示改过;小人做错了事,只会在口头上做出许多掩饰。你若是后悔,就拿出实际行动来改过。”于是,齐景公把过去侵占的鲁国的三座城归还给鲁国。
  孔子在外交上胜利了。孔子这一年是52岁。

■■■■■■
  鲁国在夹谷之会的外交胜利,提高了国家的地位,也提高了孔子的声望。
  鲁国当时3个贵族(三桓)把持政权,鲁国想成为强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必须“强公家、弱私家”,削弱三桓势力。
  公元前498年夏天,孔子对鲁定公说:“按理说,大臣不该私有军队,大夫不能有5里地大小的城郭。”鲁定公当然赞成孔子的主张。三桓之一的季氏也赞成。因为他自己的城郭被大夫公山不狃(音“纽”)占据着,阳货已经跑了,他可以拿这个借口来消灭公山不狃。孔子于是派子路到季氏家去当总管,为的是有步骤的把三桓盘握的城郭拆除。
  首先服从的是三桓之一的叔孙氏,由于他本身力量不够,他把自己盘踞的城郭拆除了。季氏的费城被公山不狃占着,季氏愿意拆,但公山不狃不愿意,他就开始起兵反抗。他的军队一直打到鲁国都城曲阜,鲁定公都吓跑了。孔子命令部队去反攻,公山不狃被打败了,逃到了齐国。
  三桓已有两家把城拆了,只剩下了孟氏。守城的将军对孟孙氏说:“这里离齐国很近,如果把城拆了,齐兵很容易打进来。而且这座城是孟家的保障,毁了城就毁了孟家。这座城无论如何也不能拆。”
  这样三家至少有两家的城已经拆除了,在表面上是被削弱了。孔子在内政上,又暂时取得了胜利。这一年,孔子54岁。
  由于孔子的治理,鲁国的社会就稳定了。这时,卖猪羊的不漫天要价了,街道上井然有序,丢了的东西也没有人捡。四方客人到鲁国就像到了家一样,不必麻烦官府。

■■■■■■
  孔子这样的政治成绩,自然使邻国,特别是齐国增加了恐惧。而这时,齐国著名的贤相晏婴逝世了。
  晏婴是出色的政治家。他不阿谀奉承,又根据当时的需要制定适当的政策,他还善于选拔人才。他曾把一个叫越石父的奴隶赎出来做官,又曾举荐一个赶车的仆人为大夫。晏婴不专断,愿意听各方面的意见。他说:“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有好处的,这就像调味一样,正因为味道不同,才可以互相调剂,调出好味道来。”后来,孔子主张的“和而不同”是受了晏婴的影响。
  晏婴死后,齐国就缺了贤相。
  这时,齐国的执政者就很担忧,提议道:“孔子掌握了政权,一定要称霸天下,鲁国离我们很近,不如割些地方给鲁国,先搞好关系。”这时,曾建议举行夹谷会的一位大臣就说:“我们应该先离间孔子和鲁国君臣的关系,如果离间不成,再割地也不迟。”于是,决定送鲁国国君80名美女和120匹好马。
  但凡有头脑的人都会想,齐国本是个强国,为什么会无缘无故给自己送来这么多美女和好马呢?齐国的意图不是很清楚吗?这是一个陷阱啊。可是,鲁国的君臣就是愿意往陷阱里面掉。
  齐国送来的美女、好马留在了城外,鲁定公就叫季桓子先去看看。季桓子化了装偷偷看过之后,越看越觉得舍不得。后来,鲁定公也去看了,不再过问政治。子路见他们如此荒唐,就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走了。”孔子说:“再等一等,鲁国就要祭天了,如果鲁国国君把祭肉送过来,就说明他还看重我们,还可以留一留。”因为按照礼俗,祭天之后的肉是要分给大臣的。可是,鲁定公只顾玩乐,祭天也祭完了,并没有分给孔子祭肉,于是孔子就带着弟子们离开了鲁国。

通过这一系列的事情,孔子知道鲁定公并没有振兴鲁国的雄心壮志,季桓子也是一个只知享乐不图进取的家伙,他们不过是利用自己,替他消除像公山不狃那样的异己势力罢了。事实上,季桓子也怕让孔子这样长期搞下去,会把自己的势力削弱,所以冷淡孔子是当然的。自己的理想在昏君佞臣的阻力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孔子辞了职,率领着弟子离开了鲁国。
  鲁国毕竟是自己的家乡,走的时候,孔子心情十分沉重。孔子走到“屯”这个地方的时候,这里已是鲁国的南境了。季桓子派管音乐的官师已赶来,表面是为孔子送行,实际是要探探孔子的口气。师已说:“你老人家并没有错啊!”孔子并没有谈论自己错或不错的问题,只是说:“你是乐师,我给你唱支歌吧!”于是孔子唱了一首歌。意思是:那个小人的胡言乱语,使我不得不走;那个小人的迷恋女人,足以使鲁国灭亡;今后我优哉游哉,鲁国的事我也不管了。话虽如此,但孔子心里有多难过啊!
  师已是一位乐师,不会不明白孔子的意思。师已听完孔子的歌就回来了。季桓子问他孔子谈什么了,师已就照实说了。季桓子听了,装作惋惜的样子说:“老师是怪我收留这群女人了。”孔子就这样离开了鲁国。这一年孔子已经五十多岁(公元前497年)。
  孔子师徒能到哪里去呢?
  齐国是不能去了。二十年前孔子去过齐国也曾受到优待,但齐国不用孔子。再说去年的夹谷之会上,自己给齐景公罢了面子,齐国君臣一定怀恨在心,这次自己出走也是由于齐国用了离间计,所以齐国不能去。
  最后孔子选择了卫国。卫国和鲁国的始祖是同母的兄弟,都是周武王的亲兄。鲁国是周公封地,鲁卫是兄弟之国。
  孔子对卫国的印象也不错。他有一个朋友是卫国的大夫叫蘧伯玉,品德高尚。有一次蘧伯玉打发人来看孔子,孔子问那使者:“老先生在做什么呢?”使者说,老先生想努力减少自己的过错,可是还没有十分做好。”孔子赞美这使者会说话,说:“好使者呀!好使者呀!”从中也看出蘧伯玉如何谦虚而有修养了。
  这时卫国比较安定,卫灵公已经统治卫国38年,孔子认为卫国能有所作为。孔子一行来到卫国国都帝亚(河南濮阳县),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孔子不由地感叹道:“人真多啊!”冉求赶车,问道:“人多了,为政者应该怎么办?”孔子说:“教育他们。”“富而后教”是孔子的一贯主张。
  孔子一行住在子路的连襟家里,不久,见到了卫灵公。这时卫灵公对孔子还没有什么认识,只知道孔子在鲁国做过司寇并代理丞相,他问孔子在鲁国俸禄多少?孔子说:“六万小斗。”(相当于汉朝的二千石),卫灵公也给孔子同样的俸禄。这里蘧伯玉可能起了作用。
  可是卫灵公对孔子并不了解,也是个昏君。卫国大臣看孔子带了许多弟子来到卫国,并不欢迎。孔子到了卫国,一些年青人纷纷投到孔子门下,孔子刚到卫国,自然要和卫国一些贤达交往,这时,有的大臣就对卫灵公说:“孔子来到卫国也许不怀好意,来的弟子很多,各样人才都有,万一是为了鲁国来到卫国,或者有什么企图的话,又怎么办?”卫灵公听了这些话就不能不小心了,就派人监视孔子,孔子出来进去都跟着。孔子感觉很别扭,看出卫灵公对自己不信任,所以就在卫国待了十个月就又带着弟子们走了。
  孔子这一回走得很仓促,他自己坐的是车,有的弟子陪着坐车,但多数弟子是步行,有的弟子还失踪了,比如颜回就丢了。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路过匡城。匡人看到车上坐着的孔子很像以前在这里施过暴的阳货,于是拦住车子,把孔子一行围了5天。匡人围的人越来越多,弟子们和他们对峙都有点支持不住了,都很害怕。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公良孺,带着五辆车跟随孔子,他长得很高大,也很勇敢,这时就站出来说:“我看还是和他们干吧,就是战死也比困在这里强。”他于是带头勇敢地和匡人打起来。这下匡人害怕了。占据匡城的公孙戌才来和孔子谈条件。说:“如果答应不到卫国去,就可以放人。”孔子答应了,这样才解了围。
  匡城在卫国和晋国的过境上,到了晋国的边界上,孔子也很想到晋国去。卫国主要在河南省,晋国主要在山西省,晋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大国。当时晋有六卿,互相兼并,韩、赵、魏三家势力最大。孔子要去晋国时赵简子当政。当时赵家在晋国的地位和季氏在鲁国的地位很相似。
  孔子正要到晋国去的时候,忽然听到一个消息——赵简子杀了两个贤人。
  这时赵简子有一个家臣想请孔子去,孔子也动了念头,后来由于子路的反对,没有去成。晋国没去成,孔子考虑的结果,还是又回到了卫国。子贡问老师:“不是和公孙戌在匡城订过了盟约,不再回卫国么?”孔子说:“那是强迫订下的啊!强迫的盟约就是神也不管这笔账的。”
  卫灵公在孔子走后,又听到蘧伯玉等人谈论孔子,卫灵公真有点后悔,不该对孔子冷淡,这回孔子又回来了,十分高兴。这次孔子在卫国待了3年,已经59岁了。这时鲁国国内也换了国君,鲁定公死了,儿子鲁哀公即了位。孔子在卫国这几年并不得意。原因是卫灵公已经老了,对孔子表面上好像很看重,实际上并不想重用孔子。
  孔子在卫国待的不痛快,后来卫国发生了政变。在卫出公即位的这一年(公元前492)孔子正好60岁,因为孔子对卫出公没有好感,于是就又离开了卫国。
  孔子怀着不愉快的心情离开了卫国。这次孔子是想先到陈国然后到楚国去。楚昭王是一个有雄心的国君,十分敬重人才。
  公元前492年,孔子60岁时到了陈国。陈国,在现在河南淮阳一带(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以北)是舜的后代。
  孔子在陈国,心情比在卫国好。他本想在陈国有所作为,但当时的国君昏庸无能,并不想重用孔子。孔子在陈国待着就想到楚国去。楚昭王是一个英明的国君,如果到了楚国得到楚国的信任,那真能大有作为了。
  孔子在陈国也常常思念着鲁国。这年秋天,季桓子病得很重。他自己已不能走动,有时坐着车到城里城外走走,散散心。他在车中看到鲁国国都的城墙,叹口气说:“这个国家本来是可以兴旺的,因为我对不起孔子,所以才没有兴旺起来。”他对继承人季康子说:“我快死了,我死后你一定会辅佐鲁君的,你如果当政,一定要把孔子请回来呀!”
  不久,季桓子死了,季康子把季桓子埋葬以后,就要按父亲的遗愿把孔子请回来,可是一些贵族不同意,有人提出请孔子的有政治才能的弟子冉有回来,这样即使再度闹翻了,也不伤面子。这一年孔子60岁。
  季康子认为对,但没有马上施行。孔子在陈国待了三年,孔子认为楚昭王很开明,就想到楚国去。楚昭王也想请孔子到楚国去,并曾派人来迎接。
  鲁国季康子当政的时候,鲁国出现危急,季康子想起了孔子和弟子,想起了几年前打算请冉有回去的话,于是派人到卫国去请冉有。这时孔子已经有66岁了。孔子听说这事,知道鲁国要重用冉有,十分兴奋。冉有临走时,子贡嘱咐他说:“有机会的时候,要想法子把老师请回去。”
  冉有回到鲁国后不久就立了功。因为这时吴国联合鲁国去打齐国,齐军侵入了鲁国。鲁国的三家贵族最初都不肯出兵,经过冉有的劝说,季康子才出了兵。其他两家贵族也才出了兵,但是交战的结果,却只有冉有统率的季康子这一支兵打了胜仗。
  战后季康子问冉有:“你的军事才能是天生的呢,还是学来的?”冉有说:“是从我的老师那里学来的。”季康子又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呢?”冉有一想,机会来了,就说:“他是这样的人:任用了他,一定有成就;有了成就,对老百姓一定有好处;连鬼神也找不出他的岔儿。可是如果不合他的意,就是封他为万户侯他也不接受。”季康子说:“我想请他回来可以吗?”冉有说:“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再听小人的坏话,又冷淡他就是了。”
  于是季康子派了公华、公宾、公林三位代表,并带了重礼来迎孔子回国。这时是公元前484年,孔子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他离开鲁国后,始终怀着“老者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在各地过了14年的漂泊生活。在这14年中,孔子增加了许多经验、知识,他也接触了一些和自己见解迥然不同的人物,这就使他的眼界更广阔,观察事物的能力更深了。
  孔子回鲁后,不想再从政,但是鲁定公一些贵族和从政的弟子们遇到问题还是要向孔子请教。当他刚回到鲁国的时候,定公就问他:“怎么办老百姓才能心服?”孔子说:“在于用人。任用正直的人斥退奸诈的人,人民就服从;任用奸诈的人,斥退正直的人,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
  季康子怕人偷窃,也来向孔子请教,孔子说:“那是因为你贪得无厌,否则,你就是给他奖赏他也不会去偷窃的。”季康子想用杀人的办法使社会安定。孔子说:“何必杀人呢?你去做好事,百姓就跟着做好事了。在上者像风,百姓就像草,风吹到草上,草自然就会顺风倒下。”
  季康子要去攻打鲁国境内的一个小国颛臾,孔子反对,子路和冉有都来向孔子为季康子辩解。孔子说:“我想季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康子听信了孔子的话,就放弃了攻打颛臾的计划。
  有一天,孔子经过泰山旁边,看见一位妇人在坟头上哭得很凄惨。孔子凭着车上的横板听了一会儿,就打发子路去问问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哭得这样凄惨?那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被老虎吃了,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道:“那为什么不搬走呢?那妇人说:“这里无苛政。”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记住苛政猛于虎啊!”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所谓德政,就是为政者心里要装着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
  孔子回鲁后,主要是从事教育工作,他在周游列国时期,心里始终想着留在鲁国的弟子们。所以孔子回鲁国后,心情是很愉快的。前来就学的弟子也越来越多。这时,人们评论孔子上千的弟子中有十大弟子,各有所长。德行上好的有颜渊、冉伯牛、闵子骞、仲弓。语言方面突出的有宰我、文学方面突出的有子游、子夏。
  孔子教学是因材施教。弟子们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但孔子并不向弟子们讲什么是“仁”,孔子是想让弟子们在实践中体悟什么是“仁”。弟子们,包括颜渊、子贡在内都曾向孔子问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因人而异的。颜渊问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樊迟很笨,他问仁,孔子说“爱人”。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司马牛是说得多做得少,他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谎言迟钝)。”
  孔子一贯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所以尽管弟子三千,也能应付自如。孔子说:“(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么样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四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个角,就不再教他新知识了。”
  孔子教育弟子们只学习不思考和只思考不学习都是不对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还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告诉弟子:“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重“行为”的。《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习”当“实践”讲。学了就要按时去实践;学了不去实践,就等于没学。宋朝程颐说:“一个人学《论语》以前是这个样子,学了《论语》之后,仍是这个样子,就等于没学。”
  以孔子的道德学问,活了73岁,没给我们写下一部著作,就说明孔子认为“行”比“言”更重要。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在那个阶级森严的社会办私学,完全打开了阶级局限,只要愿意学习,孔子都收为弟子。孔子弟子中有贵族子弟,也有贫困家庭的孩子。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是亲自送来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孔子是把传承古代文化作为自己使命的。这就是“知天命。”所以孔子回鲁后,一方面大办教育,培养传统文化的接班人,一方面自己整理古代文献。
  周室微,周室纷争,礼崩乐坏,三代及其以前的文献散失很多,早在孔子开办私学之初就发觉了这个问题。为了教学的需要,以及社会的需要,历史的需要,孔子就对古代文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编著自己的教材。周游列国回来后,孔子在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集中能力对古代文献进行全面整理,也就是人们说的删《诗》《书》,订《礼》《乐》,系《周易》,作《春秋》。
  孔子回到鲁国后,从68岁到73岁,走完了他一生最辉煌的5年。这5年,他跨越了“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两种思想境界,达到了他自己的最高发展阶段。最后5年,他仍然自我鞭策。他自我介绍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的最后几年,伤心的事也很多。儿子孔鲤死了,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先他而去。他哭的很伤心。弟子们说:“你哭的太伤心了。”孔子说:“是太伤心了吗?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谁伤心呢?”接着子路也死了,被剁成肉酱,从此以后,孔子不再吃肉酱。
  孔子于鲁定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阴历二月十一日去世,享年73岁。孔子死后葬在曲阜城北边上。弟子们为他送葬,并守墓3年,子贡守墓6年。
  孔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民族的文化像画龙点睛一样,因为有了孔子而有了永远的生命力,受到世界的尊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孔子小传(2)
孔子正传   3
儒家:规范人类行为道德之法
春秋公羊传译注(下册)7
95个成语拼成的齐国史(春秋篇)|文史宴
【闲话春秋】之二百三十六: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