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经·大雅·崧高》硬释直注
申伯公是中华谢氏共祖炎黄的受姓始祖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中国文化大儒孔子收编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大约500多年间的305篇诗歌。《大雅》主要是西周时期的诗,是周代史诗;《嵩高》一诗就是叙写了申伯公为中华谢氏“共祖炎黄”的受姓始祖被授封全过程的史实,是最早记载中华谢氏渊源的原始历史文献,是一部西周南方邦国谢邑的开国史诗。
       《诗经·大雅·嵩高》全文是——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成,寝庙即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赐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全诗共八章,开篇就以中岳嵩山雄伟高大的气势起兴,点明申伯是炎帝后裔四岳之后,源出洛邑,成长在以炎黄二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融合之发源地的神灵环境中,是捍卫周王朝美好江山的栋梁之材。

       诗一开头就用性隆冬不凋、四时长见、有松之操的菘菜,和位于华夏中央的高山即中岳嵩山及嵩山顶峰名峻极峰比天高峻比天高贵的描述,使人不得不联想到上古时神农炎帝族从西北迁入黄河中游后,曾长期居住在嵩山与箕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从原始人群的游牧生活发展为种植五谷菜蔬的定居生活,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不得不联想到炎帝族其中一支部落首领伯夷,崇拜山岳,号称“四岳”;不得不联想到第一个统一华夏各部落成为共主的天子黄帝到大禹都生活在嵩山一带,常游于嵩山之巅,至此这里成为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的发源地,成为炎黄二帝引领古代华夏族由野蛮时代走向了中华文明时代,成为华夏多民族相互交融之地,炎黄二帝也成为中华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各族人民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不得不联想到周武王初灭商,周公在嵩山附近建造了洛邑,成为了周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的嵩山,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嵩山是人们心目中的神山,这里地灵人杰,诞生了四岳之后甫和申,成为周宣王中兴、繁荣昌盛、四方顺安的支柱骨干。

       诗中言申伯其人,“亹亹申伯”,“申伯番番”,勤勉不倦能力强、勇武有豪情的申伯,论贤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论才能,“文武是宪”,“戎有良翰”,能“揉此万邦”;论功望,证讨玁狁有国功,是“四国于番,四方于宣”的“维周之翰”;论贵贱,是炎帝后裔四岳之后,是王亲国戚,是在朝的卿土;论宗法关系,是 “王之元舅” ,甥舅关系。申伯完全符合西周宗法用人制度的条件,是周宣王朝“我图尔居,莫如南土”、“南土是保”的理想人物。

       《周书·武成》载:“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为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这宗法分封爵位制和井田制是西周王朝完备而成熟的治国大政方针。周武王建国后,大封同姓异姓国,初封71个诸侯国,其中兄弟国15个,同姓国40个,也封异性国,对有大功的姜尚封于齐,后齐又分封申、吕等异性国。《吕氏春秋·观世》云“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西周的宗法分封爵位制度是把政权、族权、神权“三合一”的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公有化制度,是国有化的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在宗法制度下,奉行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正妻所生长子为嫡,为大宗;支子为庶子为小宗。周天子以嫡长子为继统,始终是大宗,姬姓,无氏;众庶子是小宗,姓不变,分封国、邑为氏。异姓有功的贵族,则通过联姻成为甥舅,分封为诸侯,以土为氏,也纳入宗法关系。周宣王元舅申伯“于邑于谢”就是申氏改封为谢氏,纳入周王朝宗法关系的。《史记·夏禹下》云:“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古今印史》云“古者姓统族,族统氏”,“胙之土而命之氏”是古代天子建德之举,到了实行宗法制的西周时代,“姓”与“氏”成为了周王朝统治人民的工具。《周礼·地官司徒》云:“族师各掌其族之戒令政事。月吉,则属民而读邦法,书其孝弟睦姻有学者。春秋祭酺,亦如之。以邦氏之法,帅四闾之吏,以时属民,而校登其族之夫家众寡,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爱,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若作民而师田行役,则合其卒伍,简其兵器,以鼓铎旗物帅而至。掌其治令、戒禁、刑罚。岁终,则会政致事。”又云:“凡国之大事,致氏、大故、致余子,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云:“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里。”《孟子·腾文公上》云:“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春秋左氏传·桓公二年》云:“古之天子治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以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周礼·王制》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从以上这些西周制定的典章制度看出,是根据血缘关系、亲疏远近关系和功劳大小确定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的制度,利用册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赐给受封的诸侯,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经天子批准后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最底层的是束缚劳作在以“井”型为单位的土地上的无姓无氏的广大奴隶和生活在国都近郊的以“田”型为单位的土地上的与王族同族的众多平民们,使周人产生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的等级之分, 这样自上而下的治权与族权合一,于是乎全国形成了一个以中央集权的周王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由四周拱卫的统一的等级分明的宗法政治结构和国家体系,“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保证了周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和国家的强盛。周王朝在实施宗法分封制和井田制同时,大力推行礼制,积善修德,和悦百姓,施善政于天下,人人遵守符合自己身份的行为规范,天人合一,使政权不但得到族权并得到神权的配合,共历三百多年的西周成为中华古典文明的重要时期,致使周王朝在中华历史上统治了八百多年。

       为了保证周王朝中央集权的体制不受到威胁,维护对地方诸侯国的统治,防御四方夷狄的干扰侵犯,还在王畿外的四方建邦国设方伯。《周礼·夏官司马》载:“制畿封国,以正邦国”,“方千里曰国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畿,又其外方五百里曰旬畿,又外方五百里曰男畿,又外方五百里曰采畿,又外方五百里曰卫畿,又外方五百里曰蛮畿,又外方五百里曰夷畿,又外方五百里曰镇畿,又外方五百里曰蕃畿。”《礼记·王制》云:“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编审邵蓓《西周伯制考索》说,“西周王朝针对殷商旧族、蛮夷异族势力强劲地区设立方伯,由力量强大的地方诸侯,主要是姬姓王亲和异性姻亲诸侯出任,其权力主要体现在奉王命讨伐反叛的诸侯及敌对戎狄方面”,“方伯从周王获得的主要是征伐、监督、祭祀,对所控制的诸侯国内部事务没有管理权”,“周王任命地方诸侯之贤明者为诸侯长,管理一方诸侯之事,王亲赐弓矢,可以征伐本方违背周王政令的诸侯,此类诸侯称为方伯、侯伯、州牧”;文中还说,《诗·嵩高》“此诗所记周宣王之封王舅申伯于谢,掌管南方诸侯之事,申伯即为南方诸侯之伯长”,“郑玄笺:亹亹然勉于德,不倦之臣有申伯,以贤入为周之卿士,佐王有功,王又欲使继其故诸侯之事,往作邑于谢,南方之国皆统理,施其制度。时改大其邑使为侯伯。”清人李黼平《毛诗纳义》云:“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追荆至洛之役。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

       《嵩高》此诗主要记述了周宣王赐封申伯于谢邑时,“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命”、“九命作伯”的全部经过。《周礼·王制》载:“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则赐也,不过九命;次国之君,不过七命;小国之君,不过五命。”《周礼·春官宗伯》又载:“以九仪之命正邦国之命,壹命受职,再命受服,三命受位,四命受器,五命赐则,六命赐官,七命赐国,八命作牧,九命作伯。……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节。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亦如之。”

       诗的第二章是说周宣王承继先王传统和“维周“大业,根据当时形势要求,决策在南方建立邦国,选址在地处南方战略重要位置的与周王族同族的伯爵级谢国,建造邦国的都城谢邑,并决定在周王朝内为卿士的元舅申伯去任南方邦国谢邑之主。为什么要选址在古谢国建谢邑呢?当今著名的谢氏历史文化研究学者、江西宁都谢燕颉在《四探古谢邑的准确地理位置》一文中说,古谢国“北为申国,南为蓼国,东北是应、缯两国,西北为吕国,东南为唐、随两国,西南为邓国”,在这里新建的“古谢邑地理位置一目了然,古谢邑在申、应、缯、唐、随、蓼、邓、吕等国之腹地”。依此看来,古谢国的土疆是建立南方邦国的理想之地,再加上古谢国是和周王族同为黄帝后裔的伯爵诸侯国,改有甥舅关系的申伯为谢,更强化了周王族与宣王元舅申伯的宗法之宗情,更有利于谢邑邦国之主申伯为方伯去“揉此万邦”,对四周诸侯国的监控调制,防范南方楚夷的侵扰。

       于是,“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确定修造南邦谢邑之都城申伯宫室寝亩的宅基之地。根据“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眂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这《周礼·冬官考工记》所制定的要求,先在古谢国土疆上选址,然后按照“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的规定,在古谢国土疆上圈地建城。《周礼·夏官司马》云:“量人掌建国之法,以分国为九州,营国城郭,营后宫,量市朝道巷门渠。造都邑,亦如之。”如果谢邑城是为王之城隅之制,占地方九里;如果是为诸侯之城制,占地方七里;如果为都城之制,占地方五里。

       于是,王命“登是南邦,世执其功“,鉴于申伯在朝内为官时,立有国功,论功该建邑城以奖之。“于邑于谢”后的谢邑为周南国联邦制的诸侯国,由原来的伯爵级升为侯伯级了,又周礼王制“天子之卿视伯”、“及其出封,皆加一等”的申伯本人,也由伯爵升为侯伯爵了,按照西周宗法制定的“诸侯世子世国,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未赐爵视天子之元土”的继承法,改申为谢的申伯嫡长子孙世袭其爵位,庶子为其大夫,如有国功,可以赐爵,传承“胙之土而命之氏”,继承其事业而福祚长。

       《史记·三代世表》云“古诸侯以国为姓”,既然诗中已记载明白改申从谢的宣王元舅申伯的世子和庶子们“世执其功”都有不同的继承权,按照西周宗法规定,自申伯授封谢邑后就胙土为谢氏了,其嫡长子孙自然世代为谢氏了。但在探讨谢源时仍有认为周宣王元舅申伯没有改为谢氏,不是这首诗中都言“申伯”吗;不是史上有称谓“谢邑”为“南申”、其方伯称谓“南申伯”吗;“谢邑”不是周南国名,而是申国之都城,或曰是申伯之采地;而授封谢邑的宣王元舅申伯不是谢邑国君,仍是申国之君;申伯的嫡长子嫡长孙继承的仍是申国之君位。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王赐申伯命”去谢邑初时,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愿离王室”,但接受了“九命为伯”、“于邑于谢”后,如果申伯本人未“胙土”为“谢氏”,也没有“生子为姓”谢氏,其世子也没有“世国”谢邑,甚至130多年间的几代子孙都没有承继为谢氏,直到楚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借道邓伐申、吕、谢,并入楚疆后,四处逃散的申伯之后裔及其邑人,为了纪念和怀念谢邑才以邑为氏的;那么如是说,周宣王元舅申伯不仅抵制了古代天子赐姓命氏之举,而且对抗了西周王朝以“姓”和“氏”统治人民的宗法制长达130多年,这个对抗王命可算胆大命大了。《周礼·王制》云“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有不举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津”,而且西周宗法制在邦国内设有“族师掌其族之戒令政事”,那么,这个不敬不忠不孝不顺的申伯及其子孙至少早就该削地绌爵无氏了。还有,这130多年间几代裔孙都没有以谢邑为谢氏,按照“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个受封谢邑的周宣王元舅申伯怎么能配当谢氏始祖,而谢氏之源究竟在哪里哩?这些认知不无道理,不过都是把申国君主申伯和谢邑邦国方伯周宣王元舅申伯合二为一,把申国和谢邑邦国合二为一,把史上俗称谢邑为“南申”以为是申国属地或都城,或申伯之采地,把史上俗称“南申伯”以为周宣王元舅是申国君主申伯,把《嵩高》诗中所写的周宣王元舅申伯以为是申国君主申伯,把曾在王朝内为卿士视伯而后迁任为方伯仍习俗称旧职的周宣王元舅申伯,以为是申国君主申伯,这些“以为”是把两个不同诸侯国不同爵位的申伯混淆为一人而已。如果说古谢国是申国属地,谢邑是申国之都城或申伯采地,那两个伯爵国的土疆合起来就是方百四十里,或者方百二十里,即使申国升为侯爵级的南方邦国,其土疆也只有方百里,这是不合乎西周“列爵惟五,分土惟三”的分封制度规定的;但从《嵩高》诗中交代的,并没有说申国是“南国是式”“式是南邦”的邦国,而是“于邑于谢”的谢邑!《说文解字》注“邑,国也,尊卑有大小”,《康熙字典》注解“邑,又侯国称邑”。当然这个“邑”不是“四井为邑”的“邑”,也不是“方五里”为都城的“邑”,而是加大古谢国土疆后改封给周宣王元舅申伯任南方邦国方伯其土疆有“方百里”的谢邑。按《周礼·王制》“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所定,事实上申国国君申伯和周宣王元舅申伯应各是一人。宣王元舅申伯在周王朝内为官作卿士时只有“视伯”之爵禄,申国国君应是另有其人,其元舅申伯受命改申氏从谢为谢邑邦国方伯后,申国国君也是另有其人;据《汲冢纪年》载“平王奔西申而立”,说明申国是单独存在的;也说明灭西周的申侯也不是宣王元舅申伯之宗子;更能说明宣王元舅申伯改申从谢只是其本人改申氏从谢,不是改迁申国从谢,更不是谢邑从属于申国;也就是说明申国国君申伯和谢邑邦国任方伯的申伯各是一个人,各是不在一地的两个诸侯国之君,各是两个不同姓氏之祖。为什么《嵩高》诗中仍言“申伯”,改申从谢后史上仍有称“南申”、“南申伯”,而不称“申侯”或“谢侯”、“谢伯”什么的呢?因为其人本是申氏人,是周宣王元舅,是周王朝内任卿士,按周礼王制“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爵位规定,都为“伯”,故称谓“申伯”;任周南国谢邑之主后为方伯,也是“伯”,遵从当时习俗,在王朝内为官的称谓,外迁作官后的称谓仍沿用在王朝时的称呼“申伯”,故人们不改其称呼为“谢伯”、“谢侯”什么的;而史上称“谢邑”为“南申”是因王命谢邑为“式是南邦”“南国是式”申伯任方伯而冠之“南申”,袭用习俗称呼其本人“申伯”、“南申伯”,算是一种当时人们亲切之尊称吧。而且申伯本人受封谢邑改申氏从谢后,周宣王可以说是用同姓诸侯的礼仪善待的,其礼遇之诚,规格之高,皆言于《嵩高》诗中。

       诗的第三章是王命申伯,“因是谢人”,谢邑的地方政权体制是“南国是式”“式是南邦”的周王朝之南方联邦制的诸侯国;“因是谢人”,南方邦




《诗经·大雅·崧高》硬释直注

转。谢燕颉

《诗经·大雅·崧高》记载了申伯受封于谢邑之事,从此申伯被奉为谢氏元祖。事关重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如此,笔者不妨也发表释与注,以供商榷。

崧高维岳——崧山高于四维的大山脉。(崧同嵩,中岳崧山,在河南;崧牧,古代四方首领。维,四维,东南西北四方。岳,高而大的山脉。)

骏极于天——险峻极顶上接九天。(骏,同峻,险峻,高的意思。极,极顶。天,九天。)

维岳降神——在为四维的大山脉中降临了神灵。(降神,天神下界)

生甫及申——诞生了申甫以及申伯。(生,诞生。甫,申甫。申,申伯。)

维申及甫——只有申伯及申甫。(维,唯,只有。)

维周之翰——成为周王室的荣登高第者。(维,同为。周,周王朝。翰,翰登,即荣登高第之人。)

四国于蕃——四周的国家都从此走向了繁荣昌盛。(蕃,繁荣昌盛。)

四方于宣——四方之地从此有了宣扬和教化。(宣,宣扬教化。)

亹亹申伯——勤勉敬业的申伯。(亹亹,勤勉的样子。)

王缵之事——所干的是关系王统继承的大事。(王,王室,缵,继承。)

于邑于谢——在谢邑建一座壮丽的城池。(邑,建城邑。谢,谢国,谢邑。)

南国是式——成为南方各国的立国模式。(南国,周朝都城雒阳南边的国家。式,模式。)

王命召伯——周宣王命令召伯。(召伯,即召伯虎。)

定申伯之宅——选定申伯的府邸。(定,选定。宅,住宅。)

登是南邦——登基在这南方之邦。(登,登极。邦,国。)

世执其功——让其世代执掌其功能。(世,世代相传。执,掌管。功,功能。)

王命申伯——周宣王命令申伯。(命,命令。)

式是南邦——这模式为南方各国创建。(式是,建立模式。)

因是谢人——因为是古谢邑的臣民。(因是,因为是。谢人,谢国臣民。)

以作尔庸——作为你的附庸。(尔,你的。庸,附庸。)

王命召伯——周宣王命令召伯。(召伯,名召伯虎。)

彻申伯土田——圈定申伯的封地。(彻,贯彻。土,土地。田,田园。)

王命傅御——周宣王命令王国冢宰。(傅御,冢宰,王国家臣之长。)

迁其私人——迁入其地成为家臣。(迁,迁入。私人,家臣。)

申伯之功——申伯辉煌的功能。(功,功能,职能。)

召伯是营——让召虎进行经营。(营,经营管理。)

有俶其城——修葺其城邑。(有俶,修葺。城,城邑。)

寝庙既成——寝宫庙宇已经建成。(寝,寝宫。庙,庙堂。既,同即。成,建成。)

既成藐藐——建成后多么宏伟。(藐藐,同貌貌,宏伟。)

王锡申伯——周宣王赏赐给申伯。(锡,同赐,赏赐。)

四牡蹻蹻——四匹雄马多么健壮。(四,驷,四匹马。牡,雄性。蹻蹻,跷跷,健壮的样子。)

钩膺濯濯——挂在胸前的饰佩非常晶亮。(钩膺,饰佩。濯濯,晶亮的样子。)

王遣申伯——周宣王派遣申伯。(遣,派遣。)

路车乘马——大路乘车小道乘马。(路,大路。车,车辆。乘,乘座。)

我图尔居——我规划你的居地。(图,蓝图,规划。尔,你。居,居地。)

莫如南土——莫过于这南方火旺之地。(莫如,莫过于。南土,南方。)

锡尔介圭——赏赐你玠与圭。(介,玠,大圭。圭,帝王诸侯举行礼仪的王器。)

以作尔宝——作为你掌国宝物。(宝,国宝,传家之宝。)

近丌王舅——亲近王位的国王舅父。(近,亲近。丌,座垫。王舅,国王的亲舅父。)

南土是保——南方将是国家的屏障。(保,堡,屏障。)

申伯信迈——申伯随意迈步。(信,信步。迈,迈步。)

王饯于郿——周宣王亲自到郿县设宴饯行。(饯,饯行送别。郿,右扶风县。)

申伯还南——申伯就要赴国返回到南方去。(还,返回。)

谢于城归——谢邑之城从此归属于他。(谢,谢国谢邑。归,归属。)

王命召伯——周宣王命令召伯虎。(王,周宣王。)

彻申伯土疆——贯彻落实好申伯的疆界。(彻,贯彻,勘定。土疆,国土疆界。)

以峙其粻——储备好充足的粮食。(峙,堆得很高,储备。粻,粮食。)

式遄其行——准备迅速出行。(式遄,迅速。行,出行。)

申伯番番——申伯一程又一程。(番番,次次。)

既入于谢——按既定路线进入谢邑。(既,既定。入,进入。)

徒御嘽嘽——步兵和卫兵整齐。(徒,步兵。御,卫兵。嘽嘽,整齐的样子。)

周邦咸喜——周围的国家都惊喜。(周,周围。邦,国家。咸,都。喜,欢喜。)

戎有良翰——军队早有了良好的谋士。(戎,军队。良翰,良好文辞,谋士。)

不显申伯——不须要显赫申伯安排。(显,显赫。)

王之元舅——周宣王的大舅父。(元,最大,第一。)

文武是宪——文武百官都要遵守。(文武,文武百官。宪,遵从。)

申伯之德——申伯的盛德。(德,美德。)

柔惠且直——怀柔、恩惠而且正直。(柔,温柔。惠,恩惠。直,正直。)

揉此万邦——安抚万国。(揉,反复擦搓,使物弯曲或变直,治理。万邦,万国。)

闻于四国——传播四方各国。(闻,闻名。)

吉甫作诵——尹吉甫为此写下颂歌。(诵,颂歌,诗歌。)

其诗孔硕——其诗境真切博大。(孔,孔窥,真切。硕,硕大。)

其风肆好——其风格旋律也非常奔放优美。(风,风格,旋律。肆,奔放,非常。好,优美。)

以赠申伯——用以赠送给申伯。(赠,赠与。)

这里可以看出,申伯作为国王的元舅、国家功臣,受封于谢邑。谢邑在崧山脚下,周朝都城在洛邑(即雒阳,今洛阳)之南,是国家的重要屏障。谢邑臣民从此附属于申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经》课堂:《 大雅·崧高》/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856期)
百篇简说谢字来源文集46
259 崧高 | 诗经·大雅 | 儒家
259、崧高之赞申伯《我吟诗经》 ——二十六、大雅·生民之什
申伯
《诗经·大雅·烝民》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