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篇简说谢字来源文集46

申伯朋友尹吉甫,赠诗申伯有崧高。

见证赐谢真历史,谢字从此来报到。

谢邑谢城谢人到,胙土命氏谢氏到。

维岳降神生甫申,申伯根源要知道。

齐许申吕由大姜,舅氏之典有依照。

封建亲戚保卫周,王命申伯南土保。

赐予土地赐名谢,南国是式成德教。

召伯选定申伯宅,执行谢功世代劳。

王命申伯式南邦,因是谢人功德高。

王命召伯建谢城,申伯之功有依靠。

谢城建好寝庙成,王赐申伯堂皇貌。

王遣申伯往南土,赐予信物当做宝。

王舅申伯往谢城,成周南土谢人保。

申伯要回南方地,诚归于谢已做好。

谢氏始祖申伯公,柔惠且直品德高。

宣王赐谢成经典,舅氏之典广报道。

尹吉甫简介

      尹吉甫(公元前852—公元前775),西周时期尹国人,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国的国君,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于尹(今山西隰县),所以又称尹吉甫,尹吉甫仕于西周,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

       尹吉甫不仅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也是尹姓和吉姓共同的太始祖,尹吉甫是周宣王时的太师,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与申伯等人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因为是流传后世的《诗经》的总编篡者,所以又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奉周宣王命与南仲出征猃狁,获大胜,反击到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附近。后又发兵南征,对南淮夷征取贡物,深受周王室的倚重。遗物有“兮甲盘”,曾有子伯奇、尹伯封。尹吉甫晚年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忧国忧民,屡屡直言进谏规劝。但周幽王不但不纳谏思改,反而任用奸侫之人,做倒行逆施之事。尹吉甫气愤绝望之余,被迫辞职还乡,于78岁抑郁而逝。

  《竹书纪年》载:“宣王七年(前821年),王赐申伯命。”从中得知周宣王赐谢邑是在公元前821年,“胙土命氏”的谢氏也就产生于公元前821年,申伯谢氏至今有2844年历史。申伯的朋友西周尹吉甫(公元前852一公元前775年)是“王赐申伯命”的见证人,其赠送申伯的《诗经·大雅·崧高》诗中说: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

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

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锡申伯。”

申伯不仅是谢字来源始祖,还是第一个谢人,第一个谢氏:

第一个以谢字取名的地方是西周周宣王赐予元舅申伯之邑表谢恩,意在言传身教大显身手于谢邑,成为南国榜样,从而“南土是保”。见西周尹吉甫所作“于邑于谢,南国是式。——《诗经·大雅·崧高》”。《国语·郑语》载“公曰:谢西之九州,如何?”三国著名史学家韦昭(204年-273年)作注曰:“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谢西有九州,二千五百家曰州”。宋朝学者罗泌(1131-1189年)在《路史》中说:“谢,伯爵,《荆州记》:棘阳东北百里谢城是。有谢水。棘阳城在唐之湖阳西北”。《春秋左传·庄公二十八年经》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第一个谢人是申伯。见西周尹吉甫所作“因是谢人,以作尔庸——《诗经·大雅·崧高》”。“尔庸”就是“申伯之功”,也是“谢功”,这是申伯受封谢邑,而成谢人的缘故,周宣王对即将去谢邑的申伯寄予厚望,此作出功勋。有的人把“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翻译成“依靠谢地众百姓,修筑封地新城郭”。而谢城是建好后才赐予申伯的,周宣王无需要求申伯依靠谢地百姓建谢城。见原文“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

第一个谢氏是申伯。见西同尹吉甫所作“申伯还南,谢于诚归——《诗经·大雅·崧高》”。另见“肃肃谢功,召伯营之——《诗经·小雅 · 都人士之什 · 黍苗》”。“谢功”的谢就是《诗经·大雅·崧高》“申伯之功,召伯是营”里的申伯,谢就是申伯,申伯就是谢。《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南朝齐·王俭(452-489年)著《姓谱》记“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谢字产生于公元前821年,距今2844年历史。申伯言传身教有一手,辅佐周宣王有功,用“言身寸”体现申伯功德事,组合成一字“謝”,这就是謝字来源。

       谢字本意是谢恩,是由言身寸三个字组合的,就是说对有恩人要真诚言谢,并且身体力行切实报恩,同时要寸恩必报。申伯辅佐周宣王有功,赐邑为谢,表谢恩。最早以谢报恩的是周宣王赐元舅申伯谢邑,《竹书纪年》里记载:“宣王七年,王赐申伯命。”说的是在公元前821年周宣王为申伯赐邑命氏。所赐邑以来源于申伯的谢字为名,见西周尹吉甫所作“于邑于谢——《诗经·大雅·崧高》”。所命氏以谢赐申伯,“肃肃谢功,召伯营之——《诗经·小雅 · 都人士之什 · 黍苗》”中的“谢”指的就是西周尹吉甫所作“申伯之功,召伯是营——《诗经·大雅·崧高》”中的申伯。“申伯还南,谢于诚归”,“因是谢人,以作尔庸”,后代谢氏子孙“世执其功”。

       赐邑命氏不仅为了谢恩,还有为了加强周王室对南方的经营,宣王命申伯以天子之亲及辅国大臣的身份坐镇南藩,赐其谢邑建立南申国(今河南南阳),以防御荆蛮,拱卫南疆。从西周到东周,主导南申的谢氏在历史中起了很大作用,从公元前821元立国到公元前688年失国历经133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定都洛邑,其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时代",后半期,各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时代”。周平王东迁以后,南申就成了东周王室的南大门,楚国如果想要北图中原,南申国就是最大的障碍。谢氏“世执其功”的作为是值得肯定的,是值得谢恩的。“式是南邦”、“南国是式”,以谢为榜样,中华美德“谢恩”传承了二千八百多年。

       东汉班固(公元32年-92年)撰写《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云:“帝舅缘《大雅》申伯之意。”东汉学者应劭(151年?-203年?)作注说:“周宣王元舅也,为邑于谢。后世欲光宠外亲者,缘申伯之恩,援此义以为谕也。”谢的本义是谢恩,申伯之恩也是谢恩,就是引用赐谢邑表谢恩之义作比喻,“南国是式”、“是式南邦”为外戚封侯着上合理的外衣。如窦宪兄弟受封时,诏日:“舅氏旧典,并蒙爵土。”唐朝李贤(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注:“西汉故事,帝舅皆封侯”。西汉时的吕氏皆是以申伯“舅氏之典”赐土封侯。

  谢字引申义“谢罪”、“道歉”最早出现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产生来源跟申伯谢氏相关的。

   谢字引申为“谢罪”、“道歉”已有2566年历史。最早见于春秋《左传》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而楚灭南申是公元前688年,是谢氏散失南申主导权后从谢邑分迁各地145年了。这时正是楚国灭南申不久,主导南申的谢氏因抵抗不了强大的楚国侵略,不再“南土是保”,不能继承谢氏“世执其功”,不能为周朝守护南土,不能保卫南申国百姓家园,向谢氏始祖申伯、各代谢氏先祖、周天子、南国百姓谢罪、道歉。这种有担当的行为,后被推广到各地和各个时代。

最早记录谢字引申义“谢罪”、“道歉”是在《左传》中,原文:

     襄公三十年三月……赵孟问其县大夫,则其属也。召之,而谢过焉,曰:「武不才,任君之大事,以晋国之多虞,不能由吾子,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武之罪也。敢谢不才。」遂仕之,使助为政。辞以老。与之田,使为君复陶,以为绛县师,而废其舆尉。于是,鲁使者在晋,归以语诸大夫。季武子曰:「晋未可媮也。有赵孟以为大夫,有伯瑕以为佐,有史赵、师旷而咨度焉,有叔向、女齐以师保其君。其朝多君子,其庸可媮乎?勉事之而后可。」

译文:

      襄公三十年(公元前543年,而楚灭南申是公元前688年,是谢氏散失南申主导权后从谢邑分迁各地145年了)三月赵孟问起老人的县大夫是谁,原来就是他的下属。赵孟把老人召来向他道歉,说:“武没有才能,担负了国君的重要职务,由于晋国多有忧患,没有能任用您,让您屈居卑下已经很久了,这是武的罪过。谨由于没有才能而向您道歉。”于是就任命老人做官,派他辅助自己执政。老人因年纪大了而辞谢,赵孟就给了他土地,让他为国君办理免除徭役的事务,做绛地县师,而撤除了他的舆尉的职务。

  谢字引申义辞去、辞别、离去已有2300多年历史,是跟申伯谢氏相关的。

       为什么说谢是去的意思呢?谢氏主导的南申国被楚国侵略、消灭和侵占后,申伯谢氏子孙被迫从谢邑离去。谢字引申离去先是在楚国出现,然后被推广到各个地方和时代。 谢字引申义辞去、辞别、死、逝世、离去已有2300多年历史,最早见于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收集在楚辞中的几个作品中。

  《说文》说“谢,辞去也”,《广雅》说“谢,去也”,《正韵》说“致仕曰谢”,这些都是源于《楚辞》里的谢字引申义。而这些字义只有2300多年历史,要说“辞别而去”是谢字本义是不对的。说甲骨文谢字象形“两只手卷起坐席,准备辞别主人而去”更是越说越离奇。

《楚辞》中谢字引申义:

⑴《楚辞·九章·橘颂》:“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愿岁并谢”,意思是誓同生死。“谢”,动词,指死。“并谢”,一同死。“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意思则是,我愿与你同生共死,与你长作坚贞的友人。

⑵《楚辞·卜居》:“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詹尹乃释策而谢”,意思是说,太卜郑詹尹于是解释策书离开。“谢”,辞去,动词。詹尹,筮者之名。王逸注:“郑詹尹,工姓名也。”

⑶《楚辞·招魂》:“帝告巫阳曰:'有人在下,我欲辅之。魂魄离散,汝筮予之。’巫阳对曰:'掌梦!上帝其难从;若必筮予之,恐后之谢,不能复用。’”

“恐后之谢,不能复用。”意思是说,恐怕迟了他已逝世,再把灵魂招来也没有用了。“谢”,动词,逝世。

⑷《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春气奋发,万物遽只。冥凌浃行,魂无逃只。魂魄归来!无远遥只。”

“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意思是说,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的灿烂辉煌。“受谢”,接受离去。“谢”,谢字引申义辞去、辞别、离去已有2300多年历史。

先秦史料《诗经》《春秋左传》《国语》记录谢氏根源:

⑴史料记录第一个谢氏是申伯。见西同尹吉甫所作“申伯还南,谢于诚归——《诗经·大雅·崧高》”。另见“肃肃谢功,召伯营之——《诗经·小雅 · 都人士之什 · 黍苗》”。“谢功”的谢就是《诗经·大雅·崧高》“申伯之功,召伯是营”里的申伯,谢就是申伯,申伯就是谢。《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南朝齐·王俭(452-489年)著《姓谱》记“周宣王时申伯作邑于谢,后为氏”。

⑵《春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初,郑武公(?-公元前744年)娶于申,曰武姜。

[疏]“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正义曰:杜以为凡倒本其事者,皆言初也。贾逵云“凡言初者,隔其年,后有祸福,将终之,乃言初也”。

○注“申国,今南阳宛县”。正义曰:《外传》说伯夷之后曰“申吕虽衰,齐许犹在”,则申吕与齐许俱出伯夷,同为姜姓也。《国语》曰“齐许申吕由大姜”,言由大姜而得封也。然则申之始封亦在周兴之初,其后中绝,至宣王之时,申伯以王舅改封於谢。《诗·大雅·崧高》之篇,美宣王褒赏申伯云“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是其事也。《地理志》“南阳郡宛县:故申伯国”。宛县者,谓宣王改封之后也。以前,则不知其地。

⑶《国语·周语》曰:“齐、吕、申、许,由太姜”。韦昭注曰:“四国皆姜姓也,四岳之后。大姜之家也”。

⑷《国语·周语》“史伯曰:当成周者,南有申、吕”。

⑸《国语·郑语》载,公曰:“谢西之九州,如何?”三国著名史学家韦昭(204年-273年)作注曰:“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今在南阳。谢西有九州,二千五百家曰州。”

⑹《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申伯“于邑于谢”的时间是《竹书纪年》记载的:“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王赐申伯命”。

⑺【春秋】《左传·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99年)》载:“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师保万民。世胙大师,以表东海。王室之不坏,系伯舅是赖。今余命女环,兹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无忝乃旧。敬之哉,无废朕命。” 杜预 注:“胙,报也;表,显也。谓显封东海,以报大师之功。”世胙,谓世代享有封爵,姜太公儿子因功先封申,后代元舅申伯辅佐周宣王有功再封谢,成为“舅氏之典”,以护周邦南土。

【南朝宋】陈郡谢氏缵公八世孙谢庄(421年-466年)公《请旨建祠修谱序》明确谢氏来源于申伯:

“溯其所始,系上古神农、成周申伯。自神农至于申伯原以姜为姓,后因申伯有功于王室,宣王分封于谢。故诗曰'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予邑予谢’,后世子孙因以谢为姓焉。”

【唐代】谢肇在《谢氏宗支避地会稽序》明确谢氏来源于申伯:

“谢氏本系,出自炎帝神农氏之嗣。逮至唐虞降世,而为四岳。至周有申伯,为周宣王之元舅。丰功硕德,聿为中兴勋戚。王命于邓州之南阳筑谢城以封之。厥后子孙世仕于周,而家于封”。

结语:谢字、谢人、谢氏始祖申伯公,天下谢氏一家亲!东山再起!共创谢氏辉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阳申国历史之谜
潇洒播诵(1298)趣解诗经《大雅·崧高》聆听千古颂歌捕捉“弦外之音”
《诗经·大雅·崧高》硬释直注
《诗经》课堂:《 大雅·崧高》/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856期)
《履霜操》/尹吉甫
尹吉甫[春秋时期尹国的国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