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参观上海老洋房

参观上海老洋房--巴金故居

 

座落于武康路113号的巴金故居,是一座风格简朴的花园住宅,包括一座主楼、南北两侧辅楼和一个花园。主楼是1923建成的假三层花园洋房,灰色细鹅卵石的外墙,在绿树掩映中显出一派静谧的古典韵味。巴金故居于2016122日对外开放,一楼是客厅和餐厅;二楼是书房和卧室,主要用品和家具均为原物并按原样布置;三楼(更准确地说是阁楼)不对外开放,据工作人员介绍其内部全都用作存放书籍。



 

在这里

巴金先生创作了《团圆》《随想录》等众多作品

在这里

主人一家留下无数欢快的笑声

在这里

宾朋谈笑翻开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

这是巴金的家

也是“把心交给读者”的精神家园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u)甘,生于1904年。19559月,巴金一家人迁入,并定居于此,直至2005年故世(享年101岁)这里也是巴老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从19552005年,一代文学大师巴金在武康路的这个寓所里生活、写作长达半个世纪。巴金在此居住的这半个世纪里,中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巴老也写就了众多传世名作,包括被誉为“说真话的大书的五卷《随想录》、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的抗美援朝小说《团圆》、散文集《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 

走进主楼的进厅,迎面墙上是巴金镜框像,照片上的他还是那样笑容可掬地,似乎在与我们招呼“请进来吧”。

 

今年适逢巴金夫人萧珊(19181972)诞辰100周年,在巴金故居主楼的小展厅内,《萧珊百年诞辰纪念展》缅怀着这位“心地善良”的女主人。萧珊原名陈蕴珍,鄞县人。1936年来到上海,进入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同年始认识巴金,在巴金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毕业后考取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45月,在贵阳花溪与巴金结婚。1949年后曾任《上海文学》、《收获》等杂志编辑兼文学翻译。

 

作为巴金先生的爱人,萧珊常年以照顾家庭、协助巴金处理出版事务为重,而她的文学功底、翻译水平却常常被低估甚至忽视。巴金在《怀念萧珊》中这样形容妻子:我自己最亲爱的朋友,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她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此次展览重点展出萧珊的手稿及刊物影印件,反映其与丈夫、子女交流的生活点滴以及著译成就。抗战时期,萧珊的随笔作品《在伤兵医院中》《在孤军营中》《沪港途中》《在海防》《滇越路上》等,记下与民族共艰危的不屈经历,文字里洋溢着坚定、乐观的精神。20世纪60年代,萧珊写下《幸福的会见》《在刘胡兰烈士的故乡》以及描写药店营业员劳模事迹的《亲人》等,萧珊以富有个性的笔调写出自己对新社会的理解以及主动融入社会生活的经历。

 

巴金故居的餐厅里有一架钢琴,是萧珊用自己第一部翻译作品《阿细亚》的稿费购买、赠送给女儿小林的礼物。


 

作为武康路113号的女主人,这座庭院的每个角落都留有萧珊的足迹。她与巴金相濡以沫的爱情、她对子女倾情奉献的母爱、她美丽端庄的形象、她生活中的点滴也在展览中呈现。从活泼鲜丽的青年到沉稳端庄的中年,再到凝重疲惫的1960年代,多幅萧珊的珍贵历史照片配以同时代作家描述她的文字来共同展示。萧珊与友人的通信、作为义务编辑时与作者的通信也在展览中展出。在此次展览四个译作展柜中,不仅有《阿细亚》,还有《初恋》《小姐——乡下姑娘》《别尔金小说集》等作品的手稿,端丽娟秀的文字、遍布稿纸的圈叉涂改,诉说着一个译者的心血,有的译稿上面还有巴金修改和增补的手迹。

文革时,萧珊去世,巴老也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把自己锁在武康路寓所北辅楼面积不到三平方米的保姆间里,巴金无法抗拒内心的呼唤,又拿起笔重译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当时,巴老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译作还能不能出版。但他说,一定要写,哪怕以后这部译作只能留给图书馆。


 

在巴金寓所的客厅里曾出入过众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见证了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文学的跌宕起伏,更留存了半个世纪以中国文学不同时期的记忆据资料记载,巴金一家从1955年搬来,10月就迎接了第一批客人:法国大作家萨特和同为知名作家的爱人波伏瓦。事实上,从夏衍、沈从文、曹禺、柯灵、王西彦、唐弢等文坛名人,到法国文豪萨特、波伏瓦,众多日本友人……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巴金的客厅,就是中外文学交流的一门厅里面走出走入的,都是支撑起了文学巨厦的人们。


     巴金会客时,常常坐在小书桌前的那个沙发上。

 
    这是上世纪50年代,苏联雕塑家为巴金制作的胸像。现放在客厅壁炉的正中央。

 

此处原为开放式敞廊,1983年装上门窗,因阳光充足,被巴老称之为“太阳间”,遂成为巴金晚年写作、会客的地方。在“太阳间”的小屋书桌(实际是缝纫机平台)边,仿佛看到了他那亲切的身影在伏案写作。1979年写《随想录》时,巴金已是古稀之年而且疾病缠身,几年中他连续几次病重住进了医院。在医院的病床上,老人已经拿不稳笔了,但他坚持“向读者说新里话”的决心没有一点动摇,还是坚持着继写《随想录》一书……。



 

 走上二楼,一种古朴的气氛扑面而来。在巴金故居里,最多的就是书。巴老爱书如命,每次出国,都要抱回大量的珍贵外文书籍,藏书囊括数十种文字著作。尽管曾十余次捐赠书籍达数万册,巴金故居中依然书满为患。不仅客厅、书房、阁楼、阳台上放置着整面墙的书柜,甚至连浴室里也有一个塞得满满当当的书橱。走廊里还放着很多书柜,都是巴老收藏的中外书籍。巴金故居馆长、巴金的女儿李小林介绍说:以前巴老在世时,只要有块立脚的地方,就有书堆放着,已经到了没法收拾清爽的地步巴金夫人萧珊早在文革期间故世(1972年),女儿小林、儿子小棠一直过着平民的生活,为人均十分低调。




   书房外的敞廊一侧,是巴金夫人萧珊的书桌。
 

1983年,在二楼书房的书架前,张光年特地从北京来探望病中的巴金,两人就文艺界的情况交换意见,畅谈中国文学的发展道路。一张纪录两人促膝长谈的珍贵历史照片,就放在当年那张普通的圆桌上。

 

在二楼摆放着一组淡绿色沙发的书房里,陈列着巴老曾接受过来自世界各国的荣誉,包括意大利颁发但丁国际奖、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法国荣誉军团奖章......,难以枚举。也正是巴金这间著名的书房,曾经给中国摄影史留下了好些经典照片。一幅题为《劫后的笑声》照片,定格了文革结束后巴老与张乐平、柯灵等老友在书房里谈笑相聚的历史瞬间。历劫重生的中国文学,也是从巴老的这间书房里翻开了新页。

 

在巴金的卧室里,一切都保持着巴老生前起居时的状态。床头上夹着朴素的红色台灯、床头柜上装在皮套里的老式收音机、甚至连床头为方便巴老起身而特别安装的一个白色木头扶手支架,都历历在目……。床头是巴老夫人萧珊照片,1972年后一直伴随着巴老。

 

       在巴金休息的卧榻床另一侧的那个小床,是外孙女的睡床。

 

 这是走道上的书柜之一,全部存放的是外文书籍和词典。


       巴金故居花园一角,其中不少树木、花草曾是巴老亲手栽培的。


       巴老在自家花园中(翻拍)

 

这个位于巴金故居后院的雕塑名叫《新世纪不再忧伤》。

 

在巴金故居有一个汽车间,但据工作人员介绍,巴老从未拥有过自己的汽车。目前这里是多媒体放映室。

 

在巴金故居内参观,时不时地被这里浩瀚的文学收藏、史料和连每一个细节都力图真实复原的生活场景所震撼。这座小楼里,随处可见的巴金生活、写作场景和难以计数的文物、图片、资料,处处都在还原着真实的巴金。

          

         (由于目前对外开放的巴金故居,室内不许照相,所以部分室内图片取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步上海 || 武康路113号: 一间会客厅, 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听作者说】巴金 大深情者(有声版)
巴金故居还原人生点滴
巴金故居和他的《随想录》
再读巴金.
文学圣地 | 走近巴金故居——武康路113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