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国宝告诉你(之一)石磨盘、石磨棒

石磨盘

石磨棒

展开剩余90%

龙山文化博物馆的龙山破晓--西河文化(后李文化)展厅内,展出了一件新石器时代比较常见石器----石磨盘、石磨棒。石磨盘、石磨棒在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品中比较常见,在历次考古发掘中也多有发现,但馆藏的这一组文物又是绝无仅有的。这组石磨盘、石磨棒,器形完整,为砂岩质,石磨盘长82厘米、头宽34厘米、尾宽28厘米、头高18厘米、尾高8厘米,石磨棒长46厘米、直径7.5厘米。截止目前,在发掘的其他西河时期的遗址中,均未发现器形如此巨大的同类石器。

西河遗址保护碑

2008年西河遗址发掘现场

专家在发掘现场

西河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市龙山文化发源地龙山街道境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西河文化早期,遗址北、西、南三面有一条古老的巨河水环绕,当地百姓将其称为西河,由此得名为西河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

1991年春,著名的龙山文化命名地城子崖遗址正在进行第二次发掘,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和山东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地区、县的部分考古工作者均汇集于这一考古圣地,对这一60年以来一直让人望而生畏的禁区做进一步揭谜。早晨,同志们都有起床后散步的习惯,广饶县博物馆的王建国同志散步时转到了位于龙山镇西北的砖厂,从砖厂的取土场断壁上取回一些陶片。陶片多为夹砂陶,粗糙、古朴,呈红褐色,由于当时对这种文化不了解而定为龙山西北商周遗址。该年6月,遂组织有关人员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现了部分灰坑和两座房址。因陶器类型和1989年在淄博市临淄区西河村发现的陶器相似,有人便提出将其纳入后李文化之说。无独有偶,章丘市博物馆在1991年秋去刁镇茄庄砖厂调查时,发现了比西河遗址更大、内涵更丰富、年代更古老的小荆山遗址,并于这年冬天和济南市文化局的同志一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出土了一大批石、骨、陶器和房址及公共氏族墓地,从而将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清晰的展现在人们面前。1994年冬,山东省考古所又对该遗址地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揭露了一批这一时期的房址,并了解了聚落形态和环壕的情况,正式提出了“西河文化”这一新的考古学文化名称。

这组石磨盘、石磨棒的发现,与西河遗址发现的经历几近相同。1999年1月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工作人员田野调查时,在一处瓜棚前休息,发现了放置茶杯的石头与众不同,经仔细辨认,确定为一石磨盘,遂用香烟与瓜棚主人交换,其爽快答应,把捡到的石磨棒也交给了博物馆。经过与馆藏其他西河遗址出土的石磨盘认真比对,专家确认这是一件西河时期的石器,从此,这件重器就以另外一种姿态重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石磨盘、石磨棒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农具,它是人类使用最早、沿续时间很长、流传范围很广的谷物加工农具,在新石器时代乃至以后铜器时代的许多地区,它都是人们加工谷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改善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海岱地区史前各阶段的石制品特别是石磨盘、石磨棒的工艺学观察,西河文化时期对于磨盘和磨棒的生产,绝大多数是要经过两个步骤,首先是对原材料进行打击整形,然后再通过琢打磨制进行精细加工,基本上没有发现直接利用自然原石进行使用的考古标本。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磨盘磨棒绝非最初产生期,而是已经逐步发展成比较进步的阶段,通过对现有考古标本的研究,石磨盘、石磨棒制作技术的进步表明这个时期它们已经不是权益性工具,而是制作工艺已经定型、长时间被固定使用的日常用品。

石磨盘石磨棒配合使用的功能大抵有两类,一是去壳,二是磨粉。西河遗址所在的章丘是历来作为皇家贡品的龙山小米的故乡。龙山小米最早作为野生粟的出现,经科学研究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这个时期有和西河文化时间断代上相吻合的时间段。在2008年对西河遗址的第三次发掘中采集的土样中,通过实验室的浮选、检测,就发现了炭化稻米。另外,通过微痕分析和淀粉粒分析,也印证石磨盘石磨棒的这种功能。并且在以后近4000年的发展过程中石磨盘石磨棒也是加工谷物、坚果以及豆类的主要工具。

西河遗址中出现如此巨大的石磨盘是符合当时生产生活需要的。现在虽然还没有获得西河文化时期有关栽培作物的资料,但从发现的聚落形态大量的陶器和石器,我们不难看到当时原始农业存在的影子。西河遗址发现的房址,数量多、面积大、排列规则、布局考究;陶器特别是用于炊煮的陶釜体积大,数量较多;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种类繁多,功能齐全,有开垦土地种植作物用的石铲,收获果实用的石镰、石刀、蚌刀,有加工食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这些工具基本上贯穿从食物生产到加工的整个过程,通过考古过程中发现的陶猪来看,当时已经出现了动物的驯化和家养。总体上,西河时期的经济生产方式已经开始了从采集渔猎向种植农业和家畜饲养的转变。其中农业生产的进步为西河时期西河地区出现巨型石磨盘石磨棒提供了动力。

西河遗址的房子--F301

大型陶釜

西河遗址陶猪

西河遗址南靠泰山,北依黄河,有着肥沃的山前冲积平原。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人类生存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最终使这里成为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源头之一。这也就为此时期人口的聚居和增长提供了先天条件。从遗址发现的房址来看,所有房子排列有序,设计考究,面积较大。房子大多在30—50平方米左右,也发现有残存面积60平方米、复原面积70平方米的房子,并且在房内发现了众多日用陶器。通过考古发现的人类活动痕迹可以断定,此时的西河居住的人口众多,显然是一处处于母系氏族阶段的有着统一规划的聚落,众多的人口对食物的消耗显而易见。西河遗址出现如此巨大的石磨盘石磨棒正好契合了这种现象。

所以,在西河遗址,出现这种巨型石器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通过附着在这件体型庞大的石磨盘石磨棒上的丰富的生活气息,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作为东亚文明圈的核心国,世界农耕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古中国,在8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热闹非凡的古人类生活图景,智慧、勤劳的先人,初步离开了大山和森林,开始在这里开挖地穴和建造房屋,过上了群聚的定居生活,并且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一代代繁衍生息,一步步迈向文明之光初熹的地平线。

(文章根据张宗国《馆藏重器》一文删减)

!!!

大家以为文章把我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

没有

还有一众和我生活在一起的小兄弟正排着队和大家见面

其实我也很漂亮

不好意思,岁月在我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不过残缺也是美

太素颜了,和大家见面忘化妆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裴李岗遗址——追溯中原远古文化
南庄头遗址
考古界:长清月庄遗址
宣城及周边远古人类历史追踪(下)
[转载]第八百一十五篇??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生活推测2
第1563篇查海遗址与红山文化:发现中国最原始的“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