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干祖望:鼻鼽虽责之于肺,而当从肺、脾、肾三脏论治

变应性鼻炎,也被称作过敏性鼻炎,据世卫组织数据显示,我国过敏性鼻炎的平均发病率为10%-15%,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此病可常年发作,亦可呈季节性发作。中医学将此病归于鼻鼽范畴,临床可见鼻塞、鼻痒、喷嚏、流清涕等症状反复发作,入秋后,气温下降,早晚温差变大,空气中花粉、灰尘增多等因素都会诱使其发作。

干祖望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耳鼻喉科学家,也被后世学者尊为中医耳鼻喉科泰斗,本文将结合《黄帝内经》等经典,总结干祖望教授的学术经验,浅析从肺、脾、肾论治鼻鼽病。


历史源流

病机·探微

01

运气失常:鼻鼽之为病与时令气候关系紧密,若自然界运气太过、不及或胜复而产生的邪气(如热邪、寒邪等)可引发此证。

02

经络失和:鼻居于面中,人体多条经脉如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等循行经过鼻或鼻旁,若经脉失和,则气血逆乱

03

脏腑失调:历代医者认为鼻鼽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脏腑之中又以为首。肺主气而司呼吸,朝百脉,肺气虚弱,卫外不固,腠理疏松,外邪趁虚而入,易伤于肺,则鼻窍不利,发为鼻鼽;肺开窍于鼻,当热郁于肺,火热灼伤肺金,上扰鼻窍而发痒,产生鼻塞、流涕等鼻鼽病表现。


干祖望教授

学术·经验

干祖望教授认为,肺开窍于鼻,鼻鼽病与肺有关,虽首责于肺,但其发作与脾、肾亦相关联。干老强调中医整体观,临床主张以“十纲辨证”进行辨证论治,将鼻鼽病大致分为四种证型:

01

热伏肺经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记载“从革之纪,是谓折收......其发咳喘,其藏肺......其病嚏咳鼽衄,从火化也......邪伤肺也”,如前文所言,热客于手太阴肺经,肺经郁热,因肺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则火热伤金,炎上而扰鼻窍,发为鼻鼽。

临床常见流淡黄色涕,鼻痒,喷嚏频作不止,易出鼻血,舌苔薄黄,脉弦数有力。

故需治以清金泄肺养阴之法。

参考用方:清肺脱敏汤

黄芩 10g  桑白皮 10g  枇杷叶 10g

茜草 10g  紫草 10g  旱莲草 10g

水煎,分2次服用,日1剂。

本方中黄芩味甘、性寒,有清热燥湿之功效;桑白皮味甘辛、性寒,善清泻肺热、利水、平喘;枇杷叶味苦辛、性微寒,能宣肺止咳,和胃降逆;茜草味苦、性寒,紫草味甘咸、性寒,旱莲草味甘酸、性凉,三者均能凉血脱敏。若患者同时出现鼻衄,可加生地、侧柏叶以凉血止血;若涕多而色黄,可加鱼腥草以清热。若“茜草、紫草、墨旱莲”再配以“地龙、蝉衣”则共同组成干老拟定的治疗鼻鼽之“脱敏汤”,临床疗效甚佳。

02

肺气虚寒



《灵枢·本神篇》记载“肺气虚则鼻塞不利”,肺外合皮毛,主宣发肃降,皮毛于体表抵御邪气,肺宣发卫气温养皮毛以固表。肺为娇脏,易受邪气入侵,若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之邪趁虚而入,又肺气通于鼻,肺弱虚寒,则其窍不利,而致鼻鼽。

临床常见鼻塞,突发鼻痒,喷嚏频作,流清涕,如水样,遇寒则症状加重,伴畏寒,舌苔薄白,脉细。

故需治以补益肺气,温肺散寒之法。

参考用方:温肺止流丹

诃子 3g  甘草 3g  桔梗 9g

石首鱼脑骨 15g(煅过存性,为末)

荆芥 1.5g  细辛 1.5g  人参 1.5g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本方中诃子味苦而带酸涩、性平,归肺、大肠经,善敛肺止咳;人参味甘、性温,归脾、肺经,补益脾肺之气,复脉而生津;细辛、荆芥味辛、性温,二者均能解表散寒;桔梗味苦辛、性平,除宣通肺气的功能外,亦能散结排脓;石首鱼脑骨味甘咸、性寒,善散结通淋,常研末为用。全方共奏温金散寒、补肺敛气之用。

03

脾虚湿困



脾居中央而五行属土,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而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灌养九窍五脏。脾气虚弱则运化失司,水湿泛滥,困阻中焦,五脏失养,九窍不清;又从五行生克来看,土生金,脾脏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肺脏,若脾气耗伤而虚弱,则肺亦失宣降,津液停聚,化生湿邪,湿邪重浊,久而化火,湿浊熏蒸鼻窍而发为鼻鼽。

干老治疗鼻鼽尤重视湿邪,湿邪困脾而发的鼻鼽病在临床常表现为鼻塞,鼻痒,长时间流清涕,喷嚏不止,伴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少气懒言,头身困重,便溏,舌淡苔薄白,脉弱无力。

故需治以健脾益气,升阳祛湿之法。

参考用方:补中益气汤

黄芪 15g  人参 15g  白术 10g

炙甘草 15g  当归 10g  陈皮 6g

升麻 6g  柴胡 12g  

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本方中黄芪为君药,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的作用;再配伍人参、白术补气健脾,炙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三者共为臣药;陈皮既能理气健脾、以运脾气,又能燥湿化痰、和胃,当归补血活血,助参芪补气养血,二者共为佐药;使用少量的升麻、柴胡,升举清阳而载药上行,取其升阳举陷之力而助参芪升提中气,同为佐使。本方除祛湿之外,更重升阳,清阳得升,七窍尽开,痰浊自当从下而除。

04

肾阳不足



《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言“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肾主水,藏精而纳气,为封藏之本,能温化固摄水液,若肾阳不足,温煦失司,火不制水,水湿泛滥,发为痰饮,上泛而蒙蔽清窍,发为鼻鼽。

临床常见鼻塞鼻痒,流清涕如水样,多喷嚏,伴腰膝酸软,面色晄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其中干老以“流清涕且量多”为辨证要点,若清涕不止,常用益智仁来敛涕。

故需治以温阳补肾之法。

参考用方:附桂八味丸、缩泉丸山药、乌药、益智仁)。

附子 3g  肉桂 3g  熟地黄 24g

山药 12g  山茱萸 12g  泽泻 9g

茯苓 9g  牡丹皮 9g

八味药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次15丸,日2次酒送服,可渐次增量至25丸。

本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散寒;肉桂味辛、其性大热,补火助阳、温通经脉,二者皆入肾经,温补肾中元阳;熟地黄味甘、性微温,滋肾阴、利血脉,山药味甘、性平,健脾胃而益肾气;山茱萸味酸、性温,酸能入肝而温能通行,善补养肝肾;泽泻、茯苓能利水渗湿,配伍温药以温化痰饮;牡丹皮味苦辛、性微寒,能活血凉血、散瘀消滞。若患者清涕不止,还可用缩泉丸,其方中乌药味辛、性温,温肾行气;盐炒益智仁可缓其辛燥之性,温脾摄涎,治人多唾。


医案举隅





医案一






祁某,男,36岁,1987年9月28日初诊。

患者患有过敏性鼻炎,涕多狂嚏,有6年病史,春秋两季加重,近期发作剧烈,甚至尚未起床,病已发作,最近视物模糊,口干加重,咽不舒服。苔薄,脉平。体格检查示鼻黏膜偏淡,咽后壁轻度充血。质禀畏寒,药拒辛热,采用清温之法。为两全计,取截劫法。

处方:

地龙 10g  穞豆衣 10g  乌梅 10g  

诃子肉 10g  百合 10g  菊花 10g  

桑叶 6g  柴胡 3g  防风 3g  

蝉蜕 3g  

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87年10月13日):患者除脓涕仍然较多,偶伴血迹之外,其他症状如咽部不舒、狂嚏已有不同程度的减轻,下午尚存在头脑昏沉,思维不敏。鼻腔未见异常,咽后壁仍充血,苔薄,脉平。唯黄浊之涕仍多,考“五液”之涕,为肺液,黄为热象。夹有血丝者,亦属营伤积热,故清泻肺经之热

处方:

芦根 30g  桑白皮 10g  栀子 10g  

侧柏叶 10g  鱼腥草 10g  鸭跖草 10g  

赤芍 6g  牡丹皮 6g  桔梗 6g  

黄芩 3g  

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1987年10月20日):患者一度浓涕如胶,大量淌溢,唯分泌物中夹有少量血丝,从此即嚏止涕少,咽喉尚觉不舒。再取苍耳子散加减。

处方:

芦根 30g  苍耳子 10g  生地黄 10g  

玄参 10g  麦冬 10g  百合各 10g  

白芷 6g  桑叶 6g  辛夷 6g  

薄荷(后下) 3g  

5剂,每日1剂,水煎服。

药后患者病情基本获愈。

按语:干师自拟方“脱敏汤”由紫草、茜草、墨旱莲、蝉蜕、地龙等药物组成。方中茜草凉无病之营,活已伤之血;紫草活血凉血,止一切瘙痒;墨旱莲活血解毒;蝉蜕疏风;地龙镇静。干师设此方常用于一般的过敏性鼻炎,而无明显脏腑虚损、阴阳失调者。对顽症,则断然采用民间铃医之“劫”法,投“截敏乌梅汤”,该方由乌梅、柴胡、五味子、百合、防风、甘草等药物组成。

本案初诊即揉和以上二方、取截劫法为之,因见眼干咽痛上焦风热之证,再加桑菊轻宣,仅3剂即有见效。二诊见黄浊涕伴血迹、头昏沉、咽充血等肺经伏热之证,冥顽之疾得以截断扭转,此时当结合辨证,效亦更方。《锦囊秘录》谓金叩乃鸣治欲制其鸣,先当清金。狂嚏多涕,是由肺热内郁、热盛生风所致。根据《辨证录》金遇火刹成”理论,干师采用自拟清热脱敏汤。方中以桑白皮为君药,清肺中伏火,泄上焦风热;臣药为黄芩、栀子,肝肺郁热兼顾。以鼻居面中,为阳中之阳,清阳之气从鼻窍出入,有赖少阳肝胆的疏泄正常。清肝以防木火刑金,也是获效的关键。同时,加凉血、活血之品,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最后,以苍耳子散合清热养阴之剂善后。干师随证裁方,灵活变通,值得借鉴。






医案二






王某,男,62岁,退休职员。

1998年4月14日初诊。

近年来常作狂嚏,清涕奇多,遇风冷则诸症倍增。

检查:鼻黏膜色淡,两下鼻甲肿胀,舌质胖嫩、苔薄白,脉弱。

辨治:花甲之年,虚寒之体;脾肾不足,土不制水。取缩泉法

处方:

益智仁 10g  乌药 10g  山药 10g

肉桂(后下) 3g  太子参 10g

诃子 10g  乌梅 10g  覆盆子 10g

甘草 3g

二诊(4月21日):服药7剂,涕量明显减少。

检查:鼻甲肿胀已减轻。舌质略胖、苔薄白,脉细弱。

辨治:坤土得充,五液乃治

原方稍事增损。

处方:

益智仁 10g  乌药 10g  太子参 10g

山药 10g  诃子 10g  覆盆子 10g

茯苓 10g  甘草 3g

7剂。

按语:缩泉丸见于《魏氏家藏方》,原用于治疗“下元虚冷,小便频数或白浊、遗尿”。方中以益智仁温补脾肾、固精涩尿为君药,《医学启源》曾谓益智仁能“治人多唾”,干老取来,用于敛涕,有“楚才晋用”之意;乌药行气散寒;山药、太子参健脾补肾,均有益助肾气温煦以化寒水之功;另用肉桂、诃子、覆盆子旨在加强益火温阳、收涩敛涕作用。《素问·脉要精微论》的“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一语,是说尿频责之肾阳不足,膀胱不约。肾为水脏,主一身之水液代谢。鼻涕属“五液”之一,肾阳虚衰,气化失职,五液皆可为病。因此干老认为,凡见有耳鼻咽喉分泌物清稀、量多者,常须考虑阳气固摄作用,或补脾气,或温肾阳,或脾肾同补

此案中见清涕滂沱者,竟别出心裁,取用缩泉丸获效。缩泉丸治疗变应性鼻炎,乃变法而非常法。脾肾不足,宜先取补中益气汤、金匮肾气丸类,惟遇正治不效时,须另辟蹊径。干老指出,使用本方的辨证要点应为:除了具备常见脾肾不足证候以外,关键点在鼻涕的“质”须较稀,“量”必甚多






医案三






患者,62岁,1998年4月14日初诊。

近年来常作狂嚏,清涕奇多,遇风冷则诸症倍增,大便稀溏。

检查:鼻黏膜色淡,两下鼻甲肿胀。舌质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升脾土、益肾助阳、温升以制逆浊之法

处方:

太子参 10g  干姜 6g  茯苓 10g

山药 10g  肉桂(后下) 3g

诃子肉 10g  乌梅 10g  益智仁 10g

甘草 3g

二诊(1998年4月21日):服药7剂,涕量明显减少。

检查:鼻甲肿胀已减轻。舌质略胖,苔薄白,脉细弦。

原方稍事增损,病渐向愈。

按语:干老认为风木当令之时,脾土当司升运,以助肝木之调达。而此患者脾胃有所虚损,清阳失于升运,不应于肝木条达之时性。肝阳不固于腠理,卫气虚损于肌表,故遇风冷则诸症倍增。方中太子参、干姜相伍,以升运脾阳;茯苓、山药相合,寓补脾益胃,则脾阳升运,肝木条达,腠理密固,鼽涕自和。另该患者已至花甲,虚损日久,肾阳亏虚。肾阳失于蒸腾,阴液不走于常道,则清涕奇多、大便稀溏。方中肉桂、益智仁补益肾阳,更加乌梅、柯子肉厚纳脾土,以潜真阳,则真阳固实,蒸腾、浊降以常,涕、液受制。全方升脾以助风木之条达,纳胃以固真阳之根,升降相合,圆人之阴阳,通九窍之壅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虚则百病生,看看自己病因在哪!
牛蒡子配山药 绝配!
对照一下:阴阳气血,到底哪虚!五脏六腑,到底咋调!
朱星江治疗哮喘病经验介绍
人体五脏六腑对症常用药一览:
朱良春医案(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